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2025—2026学年度 教师参考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课内古诗一遍过
1.7 《赤壁赋》 古诗文一遍过
目录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古诗文默写
贰
高考训练
叁
知识拓展
肆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译: _________)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译: _________)。举酒属(译: _________)客,诵明月之诗,歌(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窈窕之章。少焉(译: _________),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露(译: ___________________)横江,水光接天。纵(译: _________)一苇之所如(译: _________),凌万顷之茫然(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浩浩乎(译: _________________)如冯(译: ____________)虚(译: _________)御(译: _________)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译: _____________),羽化(译: _____________)而(译: _________________)登仙。
浮,浮行
兴起
劝请
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一会儿
白茫茫的水汽
月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徘徊
放任
往
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形容词词尾
同“凭”,乘
太空
驾
脱离人世
飞升成仙
连词,表承接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赤壁赋 苏轼
于是(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译: _________)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译: ____________________),望(译: _________)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倚歌而(译: _______________)和(译: _______________)之。其声呜呜然(译: ________________),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舞(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壑之潜蛟,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孤舟之嫠妇。(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前后的承接关系
船桨
我心里想得很远
眺望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
连词,表修饰
同声相应,伴奏
……的样子
如同不断的细丝
使动用法,使……起舞
使动用法,使……哭泣
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赤壁赋 苏轼
苏子愀然(译: _________________),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襟危(译: _________)坐而(译: _____________)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译: ___________________) 西(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夏口,东(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武昌,山川相缪(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译: _________)其破(译: _________)荆州,下(译: _______)江陵,顺流而东(译: ___________________)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译: _________)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译: _________)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译: _________________),侣(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虾而(译: _____________)友(译: _______________)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译: __________)。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哀吾生之(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须臾(译: ____________),羡长江之无穷。挟(译: ____________)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得,托(译: _________)遗响(译: ____________)于悲风。”
容色改变的样子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端正
连词,表承接
宾语前置句,(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语气词,表示反问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同“缭”,盘绕、围绕
被动句,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当
夺取
攻占
名词用作动词,东下
本来
在哪里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意动用法,以……为伴侣
连词,表并列
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相互劝酒
在天地之间寄托自己短暂的一生,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米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极短的时间
携带,偕同
一下子,很轻易地
寄托
余音,指箫声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赤壁赋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译: _________)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译: _________),而未尝往也;盈虚(译: ___________________)者如彼,而(译: _________________)卒(译: _________)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译: _________)非吾之所有,虽(译: _________)一毫而莫取。惟(译: _____)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译: _________),用之不竭(译: _________),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译: _________)。”
客喜而笑,洗盏更(译: _________)酌。肴核(译: _______________)既尽,杯盘狼籍(译: ______________)。相与枕藉乎舟中(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知东方之既(译: _________)白(译: _________)。
那
这样
指月亮时圆时缺
连词,表转折
终究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可译为“连…都…”
假如
即使
只有
禁止
尽,完
享有
再
菜肴和果品
“狼藉”,凌乱
状语后置句,(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
已经
明亮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苏先生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江面平静没有波澜。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波光连着天空。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尘世,升入仙境。
赤壁赋 苏轼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那时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打着拍子唱起来。歌词说:“桂木做的棹啊兰木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儿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赤壁赋 苏轼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苏先生不禁改变容色,整理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首尾相接长达千里,旌旗遮蔽天空,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赋诗,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举杯互相劝酒。像蜉蝣一样寄居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粒米。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因而只能把这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赤壁赋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苏先生说:“你也理解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为色彩,怎样获取它们也无人禁止,怎样使用它们也不会用完,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和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凌乱地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作者与客乘舟夜游赤壁,置身澄明秋夜之中。清风徐来,白露横江,两岸高山隐现,流水潺潺相和,初时月色未显,唯见天光与江影交融。兴之所致,随口轻吟《月出》“月出皎兮”,以美人喻月,盼其破云而出。少顷,银盘似的月亮自东山缓缓升起,如钟情的美人徘徊于斗牛星之间,月光温柔洒落,给江面笼上一层银纱。作者低吟自作歌 “望美人兮天一方”,将对理想的追慕融入月色。
此时白雾弥漫江面,水光接天,恰似一幅淡墨渲染的山水长卷。众人任小舟如苇叶般随波漂荡,越过万顷茫然江面。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与一叶扁舟形成微妙对比,人在舟中,恍若脱离尘世束缚,唯余清风拂面、月光盈怀,游赏之乐在自然之美中静静流淌,景中含情,情随景生,浑然一体。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已不知去处,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是自己,因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本诗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请托,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往,去
C.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危:端正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盘绕、围绕
1.A ▲解析:“属”意为劝酒。句意是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咏《诗经 陈风 月出》一诗。B.正确。句意: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C.正确。句意:苏先生不禁改变容色,整理了衣裳端坐着。D.正确。句意:山水环绕,一片苍翠。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A.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月出于东山之上
2.C ▲解析:例为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纵一苇之所如,凌茫然万顷”。A.被动句,“于”表被动。句意: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B.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客”。句意: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月亮从东山上升起。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3.C ▲解析:客人的回答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体现的是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并非浪漫主义及积极进取的一面。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4.下列句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纵一苇之所如”中的“如”是“到,往”的意思,与《荀子·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的“如”意思不同。
B.“凌万顷之茫然”与《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中的“下”和《荀子·劝学》中的“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下”意义和用法不同。
D.“固一世之雄也”与《登泰山记》中的“此东海也”一样,都是判断句。
4.B ▲解析:A项中“如”分别是到、往和比得上的意思;B项中前句为定语后置句“凌茫然之万顷”,后句为宾语前置句“不知句读,不解惑”,句式不同;C项中“下”是名词作动词攻下,“下”是名词作状语向下;D项中“固”均为本来的意思。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壬戌”指公元1082年,根据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可推知1083年是癸亥年。
B.第二段中,作者用拟声、通感、侧面烘托的手法,把哀婉低回的箫声生动地再现到读者的耳边。
C.第三段由景及人,追述曹操的功业,是为了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崇敬之情,这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作用一致。
D.全文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5.C ▲解析:第三段追述曹操功业,是为了通过曹操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来表现对人生短暂和人在历史长河中渺小的悲叹,并非表达对英雄的追思与崇敬之情,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的作用不同。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6.下列对文中作者情感变化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喜→哀→喜 B.哀→喜→哀
C.哀→喜 D.喜→哀
6.A ▲解析:文章中作者的情感变化是先因秋夜泛舟赤壁的美景而喜悦,后因客的箫声及话语联想到自身渺小、生命短暂而哀伤,最后通过哲理开导转悲为喜,即由喜转哀再转喜。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酒属客 属:嘱咐
B.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
C.山川相缪 缪:围绕
D.横槊赋诗 槊:长矛
7.A ▲解析:“属”是劝请、劝人饮酒的意思,句意是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8.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扣舷而歌之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B.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C.固一世之雄也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而又何羡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
8.C ▲解析:A项中前一个“而”表修饰,后一个表顺承;B项中前一个“然”是助词表状态,后一个是指示代词这样;C项中两个“之”均为助词的;D项中前一个“乎”是语气词呢,后一个相当于介词于。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9.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多么悠远啊我的情怀,眺望着美人啊,她却在天的另一方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正当他攻破荆州,顺着长江而下,到了江陵
C.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知道这是不可能轻易得到的,只能把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
D.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
9.B ▲解析:“下”是攻占,“东”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进发,句意是当时他夺取荆州,攻占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哀吾生之须臾 耳得之而为声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
C.月出于东山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D.举匏樽以相属 挟飞仙以遨游
10.D ▲解析:A项中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是代词它;B项中前一个“乎”是形容词词尾,后一个是助词无实意;C项中前一个“于”是介词从,后一个是介词在;D项中两个“以”均为目的连词来。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上食埃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③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④或师焉,或不焉 ⑤非能水也 ⑥顺流而东也
⑦侣鱼虾而友麋鹿 ⑧泣孤舟之嫠妇 ⑨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⑩小学而大遗
A.①②/③⑦/⑧/④⑤⑥/⑨/⑩ B.①②/③/④⑤⑥⑨/⑦/⑧/⑩
C.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D.①②⑨/③/④⑤/⑥⑦/⑧/⑩
11.B ▲解析:①名词作状语,向上。句意:却能向上吃到泥土。②名词作状语,每天。句意: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③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④名词作动词,向老师学习。句意: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⑤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并不是因为会游泳。⑥名词作动词,东下,向东进军。句意:沿长江顺流东下。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句意:与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⑧使动用法,使……哭泣。句意: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⑨名词作动词,攻下。句意: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⑩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①②名词作状语/③动词的意动用法/④⑤⑥⑨名词作动词/⑦名词的意动用法/⑧使动用法/⑩形容词作名词。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12.下列对《赤壁赋》中相关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十六日。望,农历十五日;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日;晦:农历每月第一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羽化,古代道教徒认为成仙能飞升变化,故把道士成仙或人死叫作羽化。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12.A ▲解析:“朔”指农历每月第一日,“晦”指农历每月最后一日,选项中说法错误。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13.下列对《赤壁赋》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作者夜游赤壁的情景,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这段文字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一曲洞箫,凄切婉转,隐喻了客人怅惘、失意的胸怀,也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
C.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从客人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一种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当时思想的一个方面。
D.在第四段中,作者为客人指出了一条通向快乐的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这段文字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13.D ▲解析: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形式,“客人”和作者的话都反映作者思想意识,并非用客人的悲观衬托苏轼的豁达。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14.阅读选文的第三段,用文中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客”由眼前所见联想到历史英雄,他们尚且如此渺小,何况“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常人。进而,“客”以“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表达出生命短促、个人渺小的感慨。
14.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或:①驾一叶之扁舟②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前两空,相对一世之雄的常人的描写,文中相关句子为“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结合语境可以是“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或“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后两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是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蜉蝣朝生暮死,生命短暂,沧海一粟很是渺小。
古诗文字词理解
壹
古诗文默写
贰
(1)宋代张孝祥以“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描写舟泛水上,与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时圆时缺,“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空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而未尝往也
而卒莫消长也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古诗文默写
贰
(7)《赤壁赋》中描绘秋江的朗爽与澄净,泛不起一丝波纹,也恰好体现作者夜游赤壁时怡然自得的心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泛舟江上,如同驾风飞行,任意遨游,不去想到什么地方停止。
(9)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泛舟江上,小船摇摇荡荡,让人感到飘飘忽忽仿佛离开人世,又好像长了翅膀飞升仙境一样幻觉。
(10)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者用桂木和兰木做的桨划着船,在铺满月光的江面逆流而行,极富诗情画意。
(11)在《赤壁赋》中,写苏轼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卷起千堆雪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古诗文默写
贰
(13)在《赤壁赋》中,连用四个比喻比拟写出箫声的哀怨与悲切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苏轼《赤壁赋》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写假想中蛟龙与寡妇听到箫声的反应,侧面描写了箫声的悲凉幽怨。
(16)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像一片苇叶任意飘摇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17)《赤壁赋》中在写完赤壁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曹操被困的赤壁山环水绕、草木茂盛的自然景色。
(18)不同于《念奴娇·赤壁怀古》描述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干堆雪”景象,苏轼《赤壁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了赤壁一带的自然风貌。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
古诗文默写
贰
(19)《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在攻破荆州后曹操水军南下时阵容盛大,气势非凡。
(20)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曹操斟酒祭江、执矛吟诗的骄态,渲染了其不可战胜的赫赫声势。
(2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赤壁赋》中写皎洁的月光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水天相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赤壁赋》中,写作者在江洲上过着渔樵生活,与鱼虾麋鹿为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客人觉得只能驾一叶扁舟,以瓢为杯,举酒属友,个人之卑弱,不言自明,为后文蓄势。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侣鱼虾而友麋鹿
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
古诗文默写
贰
(25)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以昆虫来慨叹生命的短暂,“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表达出对人生短暂的感喟。
(26)《赤壁赋》中客人在感叹人生短暂、渺小之后,亮明了理想的生活场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赤壁赋》中,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明智之人,他深知自己的想法不可能经常得到,只好通过箫声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之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在《赤壁赋》中,作者叙写江水流逝却又始终没有止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赤壁赋》中,作者以月亮作比,说明世间万物的变化规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赤壁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攻破荆州后顺流下时的军容之盛。
寄蜉蝣于天地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哀吾生之须臾
古诗文默写
贰
(31)在《赤壁赋》中,作者描写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待天地万物的存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在《赤壁赋》中,从不变的角度,描述人与万物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作者对于世间“有主”的万物的个人态度,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34)苏轼的《赤壁赋》中,“苏子”在抒发了对“水”与“月”的感慨之后,从“不变”的角度看待天地、富有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苏轼《赤壁赋》中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是大自然恩赐给人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36)《赤壁赋》中写江上清风与山间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李白《襄阳歌》中“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意思相近。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古诗文默写
贰
(37)《赤壁赋》中写客人听了苏轼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极尽赏饮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以桌面餐具之情景衬饮酒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以酣睡之场景衬超然之乐。
(38)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让我们想到了成语“沧海一粟”。
(39)《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飘飘欲仙,好像脱离了现实社会,飞升成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赤壁赋》中,写如泣如诉的箫声使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孤舟中的寡妇悲泣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赤壁赋》一文,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着重描写了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婉转悠扬的悲戚箫声。
(42)苏轼在《赤壁赋》中阐明从变化的一面看天地万物是时刻变动的,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的道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杯盘狼籍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相与枕藉乎舟中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古诗文默写
贰
(43)《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船桨之美以及月下划船的惬意。
(44)《赤壁赋》中,写苏轼与朋友感觉到仿佛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停留何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5)《赤壁赋》中用人生须臾和长江无穷相对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苏轼在《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自己的动作神态侧面展现了洞箫声音的悲凉。
(47)苏轼《赤壁赋》中,表明事物各有归属,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一分一毫也不能索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赤壁赋》中,客人觉得自己的想法不可能轻易实现,只能通过箫声将其寄托在悲凉的秋风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
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
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
古诗文默写
贰
(49)苏轼《赤壁赋》结尾处主客的精神达到了本质的飞跃:“_______________”——忘记了空间;“__________________”——忘记了时间。主客皆进入了“_______________”的豁达超然之“乐境”。
(50)古人常用香草美人来作为圣主贤相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用了这样的手法。
(51)《赤壁赋》写江水流逝却始终长流不息的哲理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在《赤壁赋》中,苏轼与客在赤壁之下泛舟,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赤壁赋》中,苏子认为,清风与明月,不但可听可看,而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谁都可以共同享受。
(54)苏轼《赤壁赋》中,结尾写客人解决了思想问题,心情舒畅,无所忧虑,于是同苏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跟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相与枕藉乎舟中
物与我皆无尽也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不知东方之既白
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取之无禁 用之不竭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古诗文默写
贰
(55)苏轼在《赤壁赋》中阐述了“盈虚”与“水月”关系,从“变者”的角度看,两者关系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学会敬畏自然,就像苏轼在《赤壁赋》中说:在这天地茫茫之间“____________”,若不是自己拥有的,就应该“________________”。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虽一毫而莫取
物各有主
高考训练
叁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元瓘,钱镠第五子也。天复中,本州裨校许再思等为乱,构宣州节度使田頵,頵领兵奄至,镠击败再思,与頵通和。頵要盟于镠,遍召诸子问之曰:“谁能为吾为田氏之婿者?”皆有难色,时元瓘年十六,进曰:“惟大王之命。”由是就亲于宣州。
唐天祐初,元瓘承制累迁检校尚书左仆射。数年之间,伐叛御寇,大著勋绩。梁贞明四年夏,镠大举伐吴,以元瓘为水战诸军都指挥使。战棹抵东洲,吴人以舟师拒战元瓘为火筏顺风扬灰以坌之白昼如雾吴师迷方,遂败之,擒军使彭彦章并军校七十余人,得战舰四百只。吴人知不可校,通好于镠,以功奏授镇海军节度副使。钱镠时自为天下兵马都元帅,及为太师致仕,元瓘累贡章疏,乞复旧号,唐明宗许之。既年高,欲立嗣,召诸子使各论功,请让于元瓘。及病笃,召将吏谓之曰:“余病不起,儿皆愚懦,恐不能为尔帅。与尔辈决矣,帅当自择。”将吏号泣言曰:“大令公有军功,多贤行仁孝,已领两镇,王何苦言及此!”曰:“此渠定堪否?”曰:“众等愿奉贤帅。”即出符钥数篚于前,谓元瓘曰:“三军言尔可奉,领取此。”镠薨,遂袭父位。
高考训练
叁
唐长兴四年,遣将作监李纮起复元瓘官爵。天福三年,封吴越国王。六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元瓘幼聪敏,长于抚驭,临戎十五年,决事神速,为军民所附。然奢僭营造,甚于其父,故有回禄之灾焉。元瓘有诗千篇,编其尤者三百篇,命曰《锦楼集》,浙中人士皆传之。
(选自《旧五代史·世袭列传二》,有删改)
材料二:
钱镠初丧,位方未定,而元瓘与兄弟同幄行丧,无所猜忌。陆仁章以礼法裁之,乃不得已而独居一幄。其于元璙①也,相让以诚,相对而泣,盖有澹忘富贵、专致恻怛者焉。故仁风扇而天性行。施及弘俶②,群臣废兄立己,众将不利于其兄,而弘俶以死保之,优游得以令终。自古被废之主,昌邑而后,未有能如是者。孝友传家,延于奕世③,亦盛矣哉!推其源流,皆元瓘一念之仁为之也。此一念者,爱之所凝,至约而无所穷也。
(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五代中》,有删改)
[注]①元璙,钱元瓘的哥哥。钱元瓘曾说:吴越王本是哥哥的,小弟能坐上是兄长所赐。②弘俶,钱元瓘的第九个儿子。③奕世,累世,世代。
高考训练
叁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吴人以舟师 A 拒战 B 元瓘 C 为火筏 D 顺风 E 扬灰 F 以岔之 G 白昼如雾 H 吴师迷方
1.BGH ▲题型:长句断句题 ▲解析:句意:吴人以水军迎战,钱元璀在筏子上顺风点火扬起灰烟以做掩护,像白天起了烟雾,吴军迷失方向。“吴人”是主语,“以舟师”是介宾短语,作“拒战”的状语,“拒战”是谓语,所以在B处断开。“元璀”是主语,“为”是谓语,“火筏”是宾语,“顺风扬灰”是连动谓语,“以岔之”是前边动作的目的,所以在G处应断开。“白昼”是主语,“如雾”是谓语,所以在H处断开。
高考训练
叁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甚于其父”与“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于”意思不同
B.尤,特别好的、优秀的,成语“怨天尤人”中的“尤”意思与此不同。
C.盖,大概,与《屈原列传》“盖自怨生也”中的“盖”意思相同。
D.“至约而无所穷也”与“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两句中的“穷”字意思不同。
2.D ▲题型:字词解释题 ▲解析:A.正确。比/对于。句意:比他的父亲更严重。/何况对于明智的人呢。B.正确。特别好的、优秀的/责备、归咎。句意:选编其中特别优秀的三百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C.正确。均为大概。句意:大概是(他们)能淡泊忘记富贵,专心致志于诚挚的情感。/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D.错误。均为穷尽。句意:极为简约却没有穷尽。/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故选D。
高考训练
叁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钱镠联合宣州节度使田頵对作乱的裨校许再思进行军事镇压,事情成功后钱镠与田頵结盟,二人结为儿女亲家。
B.钱元瓘在担任检校尚书左仆射期间内,讨伐叛乱抗击贼寇,有大功劳;在其父大举讨伐吴国时,钱元瓘再受重用。
C.钱镠认为自己的儿子都愚昧懦弱,于是让将官们在他死后自己挑选主帅,但将官们一致推举钱元瓘为主帅。
D.在父亲的葬礼上,钱元瓘与他的兄弟们同处一座帷帐中守丧,在陆仁章的要求下,钱元瓘才不得已独居一座帷帐。
3.A ▲题型:文章理解题 ▲解析:A.“钱缪联合宣州节度使田葫对作乱的裨校许再思进行军事镇压”分析不当,根据材料中“本州裨校许再思等为乱,构宣州节度使田颓”可知,许再思与田颓相互勾结。故选A。
高考训练
叁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人知不可校,通好于镠,以功奏授镇海军节度副使。
(2)长于抚驭,临戎十五年,决事神速,为军民所附。
4.(1)吴人知道不能与之对抗,便向钱缪讲和。因功上奏朝廷任钱元璀为镇海军节度副使。
(2)(钱元罐)擅长于安抚驾驭人,征战十五年,决断事情十分迅速,深受军民拥戴。
▲题型:句子翻译题 ▲解析:(1)“校”,对抗;“通好”,讲和。(2)“临戎”,征战;“为军民所附”,“为……所”,表被动。
高考训练
叁
5.上述两则材料中,哪些事实可以表明钱元瓘具有“孝友”的品质?请简要分析。
5.①父亲钱缪要儿子们谁为他去做田家的女婿,钱元罐挺身而出。②父亲钱缪死后钱元罐诚心推让王位给兄长钱元瞭。③钱元罐的儿子钱弘俶以死为兄长担保,使他最终得到善终,从侧面表明钱元罐的“孝友”品质。
▲题型:文章理解题 ▲解析:①父亲钱缪面对许再思之乱与田硕的要挟,遍召诸子询问谁能做田氏之婿时,众人面露难色,年仅十六岁的钱元罐却挺身而出,说“惟大王之命”,足见其对父亲的孝顺与担当。②父亲钱缪死后,钱元璀与兄弟同幄行丧,无所猜忌,且诚心推让王位给兄长钱元瞭,还相对而泣,体现他对兄长的友爱。③钱元罐的儿子钱弘俶以死为兄长担保,使其最终善终,这一行为是钱元罐“孝友”家风的延续,从侧面反映出他“孝友”品质对后代产生了积极影响。
知识拓展
肆
后赤壁赋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返回临皋亭。两位友人随我同行,途经黄泥坂。此时霜露已降,树叶尽数凋零,人影清晰映在地上,抬头可见一轮明月,众人环顾四周,心怀欢愉,边走边吟诗唱和。
【解读】
此段点明《后赤壁赋》的时令(深冬)与场景(夜行归途),以“霜露”“木叶尽脱”勾勒萧瑟清寂的冬夜图景,与《前赤壁赋》的秋夜泛舟形成季节与氛围的对照。“人影在地,仰见明月”的虚实相映,暗含苏轼对生命存在与天地永恒的凝视,而“行歌相答”的闲适表象下,已悄然为后文“攀危岩”“逢孤鹤”的幽邃探险与“梦道士”的超现实幻境埋下伏笔,暗示其心境从逍遥向孤寂的微妙转向。
知识拓展
肆
后赤壁赋
【原文】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
俄而我叹息道:“有客同游却无酒,有酒时又缺佳肴,月色皎洁,清风徐徐,如何不辜负这良夜?”客人答道:“今日傍晚,我撒网捕得一条鱼,大嘴细鳞,形似松江鲈鱼。只是何处能寻到酒?”归家后与妻子商议,妻子说:“我藏有一斗酒,正是为了你不时之需。”
【解读】
此段以“求酒”串联叙事,展现苏轼与友人的随性洒脱与妻子默契的温情。“有客无酒”的感叹与“藏酒待需”的呼应,既显文人雅士对“天时、人事、风物”缺一不可的极致追求,亦暗喻苏轼贬谪中仍葆有的生活意趣——于窘境觅得诗意,化平凡为超然,为后文“携酒复游”的奇幻夜探埋下伏笔,同时以家常对话冲淡冬夜萧瑟,平添人间烟火气。
知识拓展
肆
后赤壁赋
【原文】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
俄而我叹息道:“有客同游却无酒,有酒时又缺佳肴,月色皎洁,清风徐徐,如何不辜负这良夜?”客人答道:“今日傍晚,我撒网捕得一条鱼,大嘴细鳞,形似松江鲈鱼。只是何处能寻到酒?”归家后与妻子商议,妻子说:“我藏有一斗酒,正是为了你不时之需。”
【解读】
此段以“求酒”串联叙事,展现苏轼与友人的随性洒脱与妻子默契的温情。“有客无酒”的感叹与“藏酒待需”的呼应,既显文人雅士对“天时、人事、风物”缺一不可的极致追求,亦暗喻苏轼贬谪中仍葆有的生活意趣——于窘境觅得诗意,化平凡为超然,为后文“携酒复游”的奇幻夜探埋下伏笔,同时以家常对话冲淡冬夜萧瑟,平添人间烟火气。
知识拓展
肆
后赤壁赋
【原文】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
俄而我叹息道:“有客同游却无酒,有酒时又缺佳肴,月色皎洁,清风徐徐,如何不辜负这良夜?”客人答道:“今日傍晚,我撒网捕得一条鱼,大嘴细鳞,形似松江鲈鱼。只是何处能寻到酒?”归家后与妻子商议,妻子说:“我藏有一斗酒,正是为了你不时之需。”
【解读】
此段以“求酒”串联叙事,展现苏轼与友人的随性洒脱与妻子默契的温情。“有客无酒”的感叹与“藏酒待需”的呼应,既显文人雅士对“天时、人事、风物”缺一不可的极致追求,亦暗喻苏轼贬谪中仍葆有的生活意趣——于窘境觅得诗意,化平凡为超然,为后文“携酒复游”的奇幻夜探埋下伏笔,同时以家常对话冲淡冬夜萧瑟,平添人间烟火气。
知识拓展
肆
后赤壁赋
【原文】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译文】
俄而我叹息道:“有客同游却无酒,有酒时又缺佳肴,月色皎洁,清风徐徐,如何不辜负这良夜?”客人答道:“今日傍晚,我撒网捕得一条鱼,大嘴细鳞,形似松江鲈鱼。只是何处能寻到酒?”归家后与妻子商议,妻子说:“我藏有一斗酒,正是为了你不时之需。”
【解读】
此段以“求酒”串联叙事,展现苏轼与友人的随性洒脱与妻子默契的温情。“有客无酒”的感叹与“藏酒待需”的呼应,既显文人雅士对“天时、人事、风物”缺一不可的极致追求,亦暗喻苏轼贬谪中仍葆有的生活意趣——于窘境觅得诗意,化平凡为超然,为后文“携酒复游”的奇幻夜探埋下伏笔,同时以家常对话冲淡冬夜萧瑟,平添人间烟火气。
本次课程
到此结束
作业布置
完成1.8高考一轮语文练习
复习1.7高考一轮语文练习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