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欧阳修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唐末五代和北宋的历史背景;理解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及各种文言现象,疏通文言大意。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观点及论证方法。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培养忧患意识。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有成就。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反对宋初浮艳文风,倡导效法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并编写两部史书:《新唐书》(与宋祁等合写)、《新五代史》。他的文章,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语言酣畅又自然凝练,《伶官传序》就很好地体现了这样的风格特点。欧阳修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理论,奠定了一代文风。作者简介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史料补充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五代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后唐——庄宗庄宗李存勖⑴军事天才毛泽东:“生子当如李亚子。”李存勖自幼喜欢骑马射箭,少年即随父作战,11岁与父亲一同到长安报功;24岁袭晋王位,灭了试图造反的亲叔父李克宁;其父李克用去世前,曾留给他三支箭,李存勖供奉在祖庙,每次出征都要随身携带,激励自己。911年,李存勖击败朱温50万大军,向北攻破幽州,活捉刘守光;921年,击败契丹,使得契丹不敢南顾;923年灭后梁,李存勖登机称帝,国号唐。;925年灭前蜀,疆域达到顶峰,“时梁晋吴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灭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成为五代十国时期统治疆域最广的朝代。⑴军事天才李存勖是真正的军事奇才,他擅长谋略,胆力过人。对后梁决定性的汴梁之战,他力排众议,发挥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9天之内灭2城,长途奔袭600余里兵临汴梁城下,一战灭亡后梁,成为军事史上长途奔袭、速战速决的经典战例。李存勖还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敢于冒险,常常以少胜多,比起“浑身是胆”的赵子龙亦不遑多让。庄宗李存勖⑵政治白痴灭梁称帝后,李存勖他却不思进取,开始享乐,尤其对伶人、宦官极度宠幸,对功臣却十分蔑视。926年,李存勖听信宦官谗言,冤杀了刚刚带兵灭亡前蜀,立下第一战功的郭崇韬;另一位战功卓著的大将李嗣源也被他猜忌,派人监视,险遭杀害,搞得众叛亲离,怨声四起,终于导致魏州兵变,李存勖死于乱兵之中。庄宗李存勖写作背景欧阳修进入政界时,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国内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边境屡遭北方少数民族的进犯。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弊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会重演,于是自己动手撰写了七十四卷的《新五代史》,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伶: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伶官: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传: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序: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前面的“前言”或者编者的话,它的内容或者提纲挈领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的缘由。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开头的短序。文题解读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第一段道理人的作为推其根本……的原因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和他1、第一段提出了什么观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2、依据(论据)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拥立副词,表示祈使语气,一定“毋”不要第二段取独拿,把,用订立盟约动词,赐给翻译: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立他为王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我归顺了梁。这三个人是我到死还感到的遗憾悔恨的事情。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为你的父亲报仇的志向。第二段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一般属官用一猪一羊祭祀恭敬地取出在前面奔驰胜利归来。旋,回庄宗领了箭,将其收藏在祖庙。这以后庄宗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从官员,用一猪一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用漂亮的丝织口袋装着,背着在军前开路,等到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藏(在祖庙里)。《五代史伶官传序》太庙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祖庙。太庙在夏朝称“世室”,在殷商称“重屋”,周朝称“明堂”,秦汉时起名“太庙”。太庙最初时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宗室、功臣的神位在皇帝批准下也可以供奉其中,称为“配享太庙”。告庙指天子或诸侯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时祭告祖庙。庙牢本义指关牲畜的栏圈。因为古代祭祀所用牺牲(猪牛羊等),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所以古代供祭祀的猪、牛、羊也称“牢”。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少牢”只有羊、猪,没有牛。由于及死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晋王赐矢——晋王遗命——庄宗受而藏之庄宗用兵(请矢)——作战(负矢)——凯旋(纳矢)描绘庄宗恭敬地执行父命的情形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战争状况体现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做准备。3.试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作用。①内容: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②作用:承上叙事,为第3段的议论做铺垫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旺盛匆忙的样子当捆绑绳索名作动,用匣子装等到 仇敌叛军第三段意志和气概名作状看多么当庄宗用绳索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大臣的头,进入祖庙,把箭交还到先王的灵位前,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骄气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人在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他匆忙往东逃,还没见到乱贼,手下的士卒就溃散了,君臣,不知道到哪里去。最后剩下的那些将领只落得截断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相报,大家的泪水浸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败啊!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使动用法,使……兴盛使动用法,使……毁灭迹象或者,还是推究,名作动难道是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原因,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益处。”忧虑与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使自身灭亡,这是很自然的道理。请参看文下注释,从不同的时间点入手,分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由此,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得天下失天下908年(23岁)受父三矢,继父遗命912年(28岁)灭燕雪恨,以组系仇923年(38岁)灭梁君臣,建立后唐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15年3年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呢 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盛赞庄公的成功感叹庄公的失败鲜明的对比为了阐述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增强说服力呢 请你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引用论证,证明后唐庄宗因骄傲而亡国的道理,增强说服力。举例论证。晋王三矢的传说作为事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得出结论,与开篇的论点相互照应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全,所有的没有谁围困被动句积聚译文:所以当庄宗气势强盛时,全天下豪杰没有谁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可见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累积而成,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事困住,难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第四段正当形作名,极小的事形作名,智勇的人被动句作者在第三段已经得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呢 是否多余累赘呢?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引出教训借古讽今总起提出论点:盛衰之理,是天命也是人事分说正面后唐庄宗得天下忧劳可以兴国分说反面后唐庄宗失天下逸豫可以亡身总结得出结论祸患常积于忽智勇多困于所溺做事要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小心玩物丧志,不要满足于表面的虚荣启示反问立论 开宗明义以史为据 总领全篇叙议结合 先扬后抑正反对比论证一盛一衰 一褒一贬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文本小结仁政则兴暴政则亡秦抗秦则兴赂秦则亡六国忧劳则兴逸豫则亡庄宗重贤则兴寡谋则亡项羽思危则兴苟安则亡北宋勤学则兴懒惰则亡我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已”——葬身火海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于不顾——客死他乡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事——自刎而死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霸嫂蒸母,修宫庭,疏运河,冒天下之大不韪——导致农民大起义,国破家亡,身死部将之手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亡国奴国家盛衰兴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齐威王采纳各方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