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谏太宗十思疏》复习课(第1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①理( )②下愚( )③明哲( )④当( )⑤神器( )⑥域中( )⑦崇( )⑧极天( )⑨休( )⑩胜( )治理得好,太平极愚昧无知的人。用作谦辞明智的人。这里指唐太宗主持,掌握帝位天地间推崇天之极处,指至高无上的皇权喜庆,福禄克服复习活动一:积累文言知识2.翻译画线的句子(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我听说,想要树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扎得稳固;想要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头;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得分点:长、固、浚)这也如同砍去树根而要求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头而想长流啊。3.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运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举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所说的“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臣闻求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第2段)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①凡百( )②景( )③殷忧( )④道( )⑤善始者( )⑥下( )⑦纵情( )⑧傲物( )⑨行路( )⑩其( ) 忽( )所有的大深深忧虑治国之道开头做得好的臣民放纵情感看不起别人路人难道轻视,怠慢4.翻译画线的句子(1)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他们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敬但内心却不服气。有良好开端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十分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5.理解性默写①文中概括的历代君王能创业而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运用对比手法说明竭诚待人和轻视他人会带来不同结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第3段)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①可欲( )②作( )③谦冲( )④牧( )⑤满溢( )⑥下( )⑦盘游( )⑧敬( )⑨壅蔽( )⑩纳下( ) 谗邪( ) 黜恶( ) 谬赏( ) 贪图的东西建造,兴建。 谦虚 养 比喻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居于……之下游乐。这里指田猎慎 被堵塞蒙蔽 采纳臣下的意见 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 斥退奸恶的人 不恰当地奖赏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垂拱( ) 化( ) 司( ) 役( )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百姓)得到教化管理役使,劳损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得分点:弘、简、播、效)8.理解性默写①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便会人尽其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义项 例句① 必固其根本②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种树郭橐驼传》)③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④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⑤ 抑本其成败之迹(《五代史伶官传序》)根本,基础草木的根本来的,原来的原来,本来推究1、一词多义[解释加颜色字]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迁移小练】本来草木的根根本书册的计量单位书册推究义项 例句①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②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③ 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真诚,真心如果,果真确实,的确义项 例句① 能克终者盖寡② 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③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左传》)④ 以此图功,何攻不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能够,胜任克制,约束战胜,攻下成功,完成【迁移小练】[解释加颜色字] 齐将率众与魏战于桂陵,既克( ),威震天下。齐兵战后日益骄纵,未能克( )己,以致民怨四起,皆以为身处富强之国而不克( )蒙其泽。战胜约束能够2.通假字例句 本字及意义振之以威怒简能而任之同“震”,威吓同“拣”,选拔3.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根本 必固其根本 古义:_________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主要的,重要的;本来,从来;从头到尾,始终,全然(多用于否定式);彻底②纵情 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_________今义:尽情③行路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_____今义:走路树木的根放纵情感路人4.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则思江海下百川②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③貌恭而不心服④居安思危⑤则思正身以黜恶名作动,居于……之下名作动,统治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在心里形作名,安逸的环境。危难的情况形作名,奸恶的人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⑥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⑦源不深而望流之远⑧能克终者盖寡⑨必固其根本⑩则思正身以黜恶 则思知止以安人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形作名,有才能的人。好的意见形作动,达到远方形作动,保持到底使动用法,使……牢固使动用法,使……端正使动用法,使……安宁意动用法,以……为乐意动用法,以……为忧5.特殊句式例句 句式特点①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②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③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判断句状语后置句被动句素材提取:听取意见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在成长过程中,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够让自己不断进步。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久为流传,就是因为他们一个敢于进谏,一个能虚心采纳。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提醒,让唐王朝得以长治久安。适用示范:听取忠言一句,手握明智之选。直白忠实的劝告是蚌中之沙,于蜕变成珍珠之前,无人知晓它的价值。你接纳了这粒沙,这句忠言定会为你的人生打磨出璀璨的珍珠。魏征是明辨是非的沙,磨痛了初登帝位,刚愎气盛的李世民,气愤之下的太宗并未因魏征不加修饰的犀利言辞而失去理智,而是以魏征为镜,听取忠义之谏。终创帝王臣子佳话,开启大唐盛世。反观当年太子,置魏征二十条帝王知道于不顾,终丢权丧命,令人唏嘘不已。素材提取:治国之道自古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治国之术,反映出君主的能力。唐朝初年,天下太平,如何让这一盛世延续,是唐太宗在思考的问题。这时,魏征积极进谏,以一篇《谏太宗十思疏》让太宗明白了治国之要,进而努力积聚德义,守住了大好河山。适用示范:国家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一个圣明的君主,不仅对自身要求严格,更能够听取臣子的意见,最终将国家治理好。唐太宗就是一个明君,他多年励精图治,让唐初呈现出难得的盛世景象。而这一盛世背后,则与他能虚心听取臣子意见有关。魏征是著名的敢于直谏的大臣,他的《谏太宗十思疏》,是提醒统治者保持清醒的一剂良药。其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建议,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君王行为的规范。而这种规范,则能够让君王获得民众的拥护与爱戴。素材提取:居安思危居安能思危,有备而无患。对这一点,魏征有清楚的认识,于是,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他提醒唐太宗:“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暂时的太平,往往会让统治者放纵,而这道奏章,就像一场及时雨,让唐太宗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适用示范:“忧劳可以兴国”,突出忧虑辛劳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逸豫可以亡身”,点明贪图安乐是国家走向衰败甚至灭亡的必经之路。因此,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非常重要。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开始发展经济,积极变法,国力日渐强盛,最终宰割天下,吞并诸侯,“序八州而朝同列”。但是,秦始皇之后开始了骄奢的生活,最终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相比之下,唐太宗在开创了唐初的盛世之后,并没有在繁荣之中迷失,而是居安思危,多方谋划。他的大臣魏征更是积极配合,并以一篇《谏太宗十思疏》让唐太宗清楚了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君臣的默契,成就了唐初的繁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