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 教案(表格式,共两课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秋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 教案(表格式,共两课时)

资源简介

习作:这儿真美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2.能自己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2课时
第1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2.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板块一 欣赏图片,激发热情1.欣赏图片:出示身边风景优美的图片,请学生谈一谈感受。2.导入课题: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课前我们还开展了“这儿真美”的找美景活动,这节课,我们就向大家介绍自己身边的美景。(板书:这儿真美)板块二 打开思路,确定内容1.同桌交流,完成观察记录单。(1)同桌交流“最美的地方”。(2)填写观察记录单并小组交流。①明确要求:把观察到的美景写在记录单上,可以写一种景物,也可以写多种景物。②学生完成观察记录单。③学生交流,相机指导。2.指导完善观察记录单。(1)展台展示一个同学的观察记录单。(2)这位同学观察了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什么?他是从哪些方面观察景物的?(3)哪些地方可以观察得更细致?有哪些景物没观察到?3.小结:观察时要运用第五单元学到的观察方法,按顺序说清楚这个地方有什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板块三 读写结合,指导写法1.抓住景物特点。(1)出示课文《海滨小城》第5、第6自然段,并分析讨论。(2)梳理“习作小贴士”: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中典型段落的写法,作为学生习作模仿的范例。(3)小结:只有抓住特点,描写的景物才能活灵活现。2.围绕一个意思写。(1)出示课文范例,并分析讨论。(2)梳理“习作小贴士”:围绕一句话来写。(3)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围绕中心句进行描写的方法:①围绕中心句,这段话应该写什么?②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地方有哪些景物,每种景物有什么特点。(4)为你想写的某个地方写一个关键句。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1)出示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句子。(2)说一说: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出了景物的特点?(3)小结: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所见的景物与自己的联想结合起来,这样写更具体形象、生动活泼。4.按一定顺序写。(1)回顾课文,说说本单元中的三篇课文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顺序。(2)小结:习作时安排好表达顺序,可以使内容有条理,各段落间联系更紧密。5.结尾抒发情感,表达喜爱之情。板块四 借助观察记录单,尝试习作借助观察记录单进行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第2课时
课型:新授 执行时间: 月 日 执教:
1.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能主动分享习作内容。2.能自己检查句子是否通顺、意思是否清楚,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板块一 朗读习作,自我修改1.回顾要求,梳理习作评价单。(1)明确要求。①谈话引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完成了“这儿真美”的观察习作,谁能和大家交流一下这次习作的要求?②学生自主交流,教师相机板书要点。明确任务:这节课我们要从三个方面来修改习作。(2)出示习作评价单,自我对照评价。2.学生出声读自己的习作,对照评价单自主修改习作。板块二 交流习作,分享美景1.同桌交流。(1)同桌互评。给写出了“这儿真美”的句子画上波浪线。(2)根据同学的建议修改习作。2.组内交流。(1)小组内互读互改,提出修改建议。你觉得还可以写些什么,能把景物的样子写得更清楚?你还知道哪些词语能更准确地描绘出这种景物的样子?(2)根据建议,再次修改习作。板块三 用好教材,自由习作1.学习教材中关键句的表达。(1)出示教材中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关键句有什么特点?(2)小结:关键句可以有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可以用“什么地方的什么真美”来表达,也可以用“……像……”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写出自己的感受。(3)试着把自己写的关键句改成另外的表达方式。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关键句的表达方式虽然不一样,但都提示了某一段话的意思。2.利用教材中呈现的这学期新学的词语,引导学生自觉运用积累。(1)读一读,说说你在哪里见过这些词语描绘的美景。(2)你用上了哪些词语?(3)你的习作中还有哪些词语是曾经积累的?(4)再读自己的习作,看看用词方面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3.评最美习作。(1)认为自己的习作写出了“最美的地方”的同学上台,把习作读给大家听。(2)评一评:谁写的地方最美?(3)表扬写得最美的同学。4.总结:同学们,我们不仅找到了一个美丽的地方,还围绕一个意思写出了这个地方的美。课后,我们还可以把自己写的“最美的地方”推荐给爸爸妈妈,和他们一起分享我们发现的美景。这次习作指导,我觉得在“勾连”二字上做得比较到位。一是与上一单元的“勾连”。这篇习作跟第五单元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联系紧密。教学时,我注意了教材的横向勾连,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单元学到的观察方法,并将这些方法自觉运用到本次习作的学习中。二是与本单元课文中典型段落和句子的“勾连”。在这种勾连中,为学生提供习作模仿的范例,梳理出“习作小贴士”,教给学生习作的方法。三是与教材中提供的句子和词语的“勾连”。通过关注这些关键句和这学期新学的词语,让学生学会围绕一个意思写,同时学会运用积累的好词,让习作表达更生动、具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