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考真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25年高考生物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高考真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25年高考生物试题

资源简介

【高考真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25年高考生物试题
1.(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可发挥作用
C.当模板DNA和脱氧核苷酸存在时即可催化反应
D.为维持较高活性,适宜在70℃~75℃下保存
【答案】B
【知识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D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而非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DNA聚合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参与DNA的复制等过程,也可以在细胞外如PCR技术中发挥作用,B符合题意;
C、DNA聚合酶催化反应不仅需要模板DNA和脱氧核苷酸,还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
D、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虽然能在较高温度下发挥作用,但保存时一般在低温条件下,而不是70-7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显著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并对温度、pH等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20种左右的氨基酸在形成肽链时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这样就形成了结构和功能极其多样的蛋白质。
2.(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些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B符合题意;
C、某些物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不符合题意;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受体被破坏,可引起血糖升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可引起尿量减少
C.醛固酮分泌过多,可引起血钠含量上升
D.血液中Ca2+浓度过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其发挥作用需要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若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血糖不能被正常摄取、利用和储存,可引起血糖升高,A不符合题意;
B、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可引起尿量增多,而不是减少,B符合题意;
C、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醛固酮分泌过多时,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血钠含量上升,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中Ca2+浓度过低时,会引起肌肉抽搐,这是因为钙离子在维持肌肉正常兴奋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2)人体内水的来源是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其中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4.(2025·黑吉辽蒙)科研人员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出高耐受且降解金霉素(C22H23 ClN2 O8 )能力强的菌株,旨在解决金霉素过 量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以金霉素为唯一碳源可制备选择培养基
B.逐步提高培养基中金霉素的浓度有助于获得高耐受的菌株
C.配制选择培养基时,需确保pH满足实验要求
D.用接种环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答案】D
【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培养基的制备
【解析】【解答】A、金霉素(C22H23C1N2O8)含有碳元素,以金霉素为唯一碳源,只有能够降解金霉素获取碳源的菌株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可制备选择培养基,A不符合题意;
B、逐步提高培养基中金霉素的浓度,对菌株的耐受性要求逐渐升高,有助于筛选出高耐受的菌株,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不同,配制选择培养基时,需确保pH满足实验要求,以保证目标菌株能够正常生长,C不符合题意;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时,需要使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而接种环用于平板划线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培养基是一种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虽然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5.(2025·黑吉辽蒙)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B.野猪数量下降时,虎对豹的排斥加剧
C.图中的食物网共由6条食物链组成
D.树木同化的能量约有10%~20%流入到野猪
【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图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虎和豹都以野猪等为食,当野猪数量下降时,虎和豹的食物来源减少,它们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加剧,即虎对豹的排斥加剧,B符合题意;
C、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树木→野猪→虎、②树木→梅花鹿→虎、③树木→梅花鹿→豹、④草→野猪→虎、⑤草→梅花鹿→虎、⑥草→梅花鹿→豹、⑦草→野兔→虎、⑧草→野兔→豹,共8条食物链,C不符合题意;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野猪处于多个食物链中,树木同化的能量流入到以树木为食的多个初级消费者(如兔、野猪、老鼠等),并不是约有10%-20%都流入到野猪,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组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2025·黑吉辽蒙)为修复矿藏开采对土壤、植被等造成的毁坏,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对矿区开展生态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修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B.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因地制宜配置物种
C.修复后,植物多样性提升,丰富了动物栖息环境,促进了群落演替
D.修复后,生物群落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了生态工程整体原理
【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解析】【解答】A、矿藏开采会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等,所以修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比如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酸碱度等,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A不符合题意;
B、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适应,因地制宜配置物种,这样才能保证物种在当地环境中良好生长,B不符合题意;
C、修复后,植物多样性提升,不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丰富了动物栖息环境,进而促进群落向更复杂的方向演替,C不符合题意;
D、修复后,生物群落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而不是整体原理。自生原理强调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7.(2025·黑吉辽蒙)红藻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并取食红藻表面附生的硅藻,在此过程中携带 了红藻的雄配子,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蟑螂与红藻存在互惠关系,二者协同进化
B.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
C.硅藻附生于红藻,因此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海蟑螂与红藻的关系类似传粉昆虫与虫媒花
【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同时携带红藻雄配子提升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存在互惠关系,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
B、海蟑螂能携带红藻雄配子,其数量减少会影响红藻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能形成多样的变异,所以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硅藻附生于红藻表面,取食红藻表面的物质,但并没有对红藻造成明显的伤害,不属于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对宿主有害,C符合题意;
D、传粉昆虫帮助虫媒花传粉,海蟑螂携带红藻雄配子,二者都起到了帮助植物完成生殖过程的作用,关系类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8.(2025·黑吉辽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红豆杉试管苗,有助于解决紫杉醇药源短缺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
B.培养基先分装到锥形瓶,封口后用干热灭菌法灭菌
C.芽原基细胞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不能用作外植体
D.紫杉醇不能通过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来获取,植物组织培养优势明显
【答案】A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灭菌技术;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当二者比例适中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A符合题意;
B、培养基应该先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然后再分装到锥形瓶并封口,B不符合题意;
C、芽原基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可以用作外植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C不符合题意;
D、紫杉醇可以通过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来获取,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紫杉醇方面有一定优势,比如可以快速繁殖等,但说紫杉醇不能通过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来获取是错误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9.(2025·黑吉辽蒙)研究显示,约70%的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未能成功发育至囊胚期,且仅有约2%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鼠后 可正常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核进入去核的MⅡ期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
B.移植前胚胎发育率低,可能是植入的体细胞核不能完全恢复分化前的功能状态
C.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鼠后成活率低,可能是早期胚胎未能及时从滋养层内孵化
D.为提高胚胎成活率,可用胚胎细胞核移植代替体细胞核移植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解析】【解答】A、在核移植过程中,体细胞核进入去核的MⅡ期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这是核移植的基本过程,A不符合题意;
B、移植前胚胎发育率低,可能是因为植入的体细胞核已经分化,不能完全恢复分化前的功能状态,影响了胚胎的正常发育,B不符合题意;
C、囊胚进一步扩大,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作孵化。早期胚胎孵化是指从透明带中孵出,而非滋养层。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与供体、受体生理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密切相关,若胚胎未能及时从透明带中孵化,可能因无法与子宫内膜接触影响着床成功率,此外胚胎质量、代孕母鼠状态、移植技术操作等方面问题也会导致胚胎移植成活率低,C符合题意;
D、胚胎细胞核的全能性高于体细胞核,用胚胎细胞核移植代替体细胞核移植,可能会提高胚胎成活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
(2)胚胎移植是指将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10.(2025·黑吉辽蒙)黑暗条件下,叶绿体内膜的载体蛋白NTT顺浓度梯度运输ATP、ADP和Pi的过程示意图如下。其他条件均 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ADP 和Pi通过NTT时,无需与NTT结合
B.NTT 转运ATP、ADP和P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图中进入叶绿体基质的ATP均由线粒体产生
D.光照充足,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
【答案】D
【知识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需要与被运输的物质结合,ATP、ADP和Pi通过NTT时,需要与NTT结合,A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可知,ATP、ADP和Pi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而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NTT转运ATP、ADP和Pi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而是协助扩散,B不符合题意;
C、黑暗条件下,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图中进入叶绿体基质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中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而不是线粒体产生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可产生ATP,C不符合题意;
D、光照充足时,叶绿体通过光反应产生ATP,能满足叶绿体基质中代谢对ATP的需求,就不需要从细胞质基质中运入ATP,同时也不需要运出ADP来合成ATP,所以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储能和放能,从而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2)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叶绿体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和氧气的过程。
(3)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11.(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需先用低倍镜找到叶绿体再换用高倍镜
B.用斐林试剂检测梨汁中的还原糖时,需要加热后才能呈现砖红色
C.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清水并盖上盖玻片即可观察染色体
D.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时,因层析液有挥发性,需在通风好的条件下进行
【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解答】A、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先用低倍镜找到叶绿体,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A不符合题意;
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反应需要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砖红色沉淀,B不符合题意;
C、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清水并盖上盖玻片后,还需要进行压片等操作,使细胞分散开,才能观察染色体,C符合题意;
D、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时,由于层析液有挥发性,且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需在通风好的条件下进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2)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3)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绿叶中的色素不只有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12.(2025·黑吉辽蒙)黄毛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独居或聚群时的耗氧量(代表产热量)测定值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20℃相比,10℃时,黄毛鼠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B.10℃时,聚群个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比独居的多
C.10℃时,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少
D.聚群是黄毛鼠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能量消耗的生理性调节
【答案】B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黄毛鼠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体温相对稳定,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等。与20℃相比,10℃时环境温度低,黄毛鼠产热量增加,为维持体温恒定,散热量也会增加,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知,10℃时聚群个体耗氧量比独居个体高(耗氧量代表产热量),因为是恒温动物,产热量多则散热量也多,所以聚群个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比独居的多,B符合题意;
C、10℃时,聚群个体产热多,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多以促进产热,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会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多,C不符合题意;
D、聚群是黄毛鼠的一种行为,并非生理性调节,生理性调节是指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的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着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能将内、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转换成动作电位,即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由体温调节中枢整合信息,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等器官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调整机体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3.(2025·黑吉辽蒙)光照、植物激素EBR、脱落酸和赤霉素均参与调节拟南芥种子的萌发,部分作用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类含有色素的脂质化合物
B.图中激素①是赤霉素,激素②是脱落酸
C.EBR 和赤霉素是相抗衡的关系
D.红光和EBR均能诱导拟南芥种子萌发
【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并非脂质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由图可知,激素①抑制种子萌发,应为脱落酸;激素②促进种子萌发,应为赤霉素,B不符合题意;
C、EBR抑制蛋白2的作用,从而抑制激素①(脱落酸)的产生,间接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激素②)也促进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似,应为协同关系,并非相抗衡(拮抗)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红光可使无活性光敏色素转化为有活性光敏色素,进而促进后续过程,最终能诱导拟南芥种子萌发;EBR通过抑制蛋白2,减少激素①(脱落酸)的抑制作用,也能诱导拟南芥种子萌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3)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14.(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同
B.转录时通过RNA聚合酶打开DNA双链
C.某些DNA甲基化可通过抑制基因转录影响生物表型
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1个tRNA结合位点
【答案】D
【知识点】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基因的表达综合
【解析】【解答】A、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G-C、C-G;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G-C、C-G,二者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同,A不符合题意;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启动子结合,从而打开DNA双链,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B不符合题意;
C、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添加到特定的DNA区域。某些DNA甲基化可抑制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影响生物表型,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可以同时容纳两个tRNA,一个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另一个携带肽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5.(2025·黑吉辽蒙)某二倍体(2n)植物的三体(2n+1)变异株可正常生长。该变异株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为“n”型和“n+1” 型两种,其中“n+1”型的花粉只有约50%的受精率,而卵子不受影响。该变异株自交,假设四体(2n+2)细 胞无法存活,预期子一代中三体变异株的比例约为(  )
A.3/5 B.3/4 C.2/3 D.1/2
【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
【解析】【解答】该三体变异株(2n+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配子类型为“n”型和“n+1”型,且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即产生的卵细胞中,“n”型和“n+1”型的比例为1:1;产生的花粉中,“n”型和“n+1”型的比例也为1:1。已知“n+1”型的花粉只有约50%的受精率,“n”型花粉受精率可视为100%。设“n”型花粉数量为x,则“n+1”型花粉数量也为x,由于“n+1”型花粉只有50%的受精率,所以有效参与受精的“n+1”型花粉数量为0.5x,有效参与受精的“n”型花粉数量为x,那么参与受精的花粉中,“n”型花粉占比为2/3,“n+1”型花粉占比为1/3。
卵细胞为“n”型(占比1/2)时,①与“n”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正常个体),概率为1/2×2/3=1/3。②与“n+1”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1(三体变异株),概率为1/2×1/3=1/6。
卵细胞为“n+1”型(占比1/2)时,①与“n”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1(三体变异株),概率为1/2×2/3=1/3。②与“n+1”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2(四体,无法存活),概率为1/2×1/3=1/6。
所以存活后代中,三体(2n+1)的比例为(1/6+1/3)÷(1-1/6)=3/5,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16.(2025·黑吉辽蒙)下图为植物细胞呼吸的部分反应过程示意图,图中NADH可储存能量,①、②和③表示不同反应阶段。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和③发生在线粒体
B.③中NADH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参与了水的形成
C.无氧条件下,③不能进行,①和②能正常进行
D.无氧条件下,①产生的NADH中的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
【答案】A,B,D
【知识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细胞呼吸综合
【解析】【解答】A、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NAD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NADH与O2结合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A符合题意;
B、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NAD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即NADH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参与了水的形成,B符合题意;
C、无氧条件下,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但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经过②(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且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也不能进行,C不符合题意;
D、无氧条件下,①产生的NADH参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在某些植物无氧呼吸中,虽然第二阶段没有氧气参与,但①产生的NADH参与后续反应,所以①产生的NADH中的部分能量可转移到ATP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7.(2025·黑吉辽蒙)T 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肿瘤抗原,为研究TCR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将高、 低两种亲和力的特异性T细胞输入至肿瘤模型小鼠,检测肿瘤生长情况(图1)及评估T细胞耗竭程度(图2)。 T 细胞耗竭指T细胞功能下降和增殖能力减弱,表达耗竭标志物的T细胞比例与其耗竭程度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B.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参与
C.低亲和力T细胞能够抑制肿瘤生长
D.高亲和力T细胞更易耗竭且能抑制小鼠的免疫
【答案】C,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T细胞抗肿瘤作用是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肿瘤抗原属于抗原,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时,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细胞,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由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输入低亲和力T细胞组的肿瘤体积更小,说明低亲和力T细胞能够抑制肿瘤生长,C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高亲和力下表达耗竭标志物的T细胞百分比高于低亲和力下的,说明高亲和力T细胞易耗竭;结合图1,高亲和力T细胞组肿瘤体积更大,说明不能很好地抑制肿瘤生长,即抑制小鼠免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18.(2025·黑吉辽蒙)某山体公园自然条件下猕猴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840只。1986年后,游客的投喂和以保护为目的的固 定投食,致使猕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引发了人猴冲突。为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结 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期间猕猴种群的λ>1,若现有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持续增长
B.2013 年人猴冲突事件减少,是因为猕猴种群数量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C.2016 年后,猕猴种群数量超过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投食
D.为保护猕猴和减少人猴冲突,应适时迁出部分猕猴族群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答案】C,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调查期间,虽然前期猕猴种群数量增长,但自然条件下存在环境容纳量,若现有条件不变,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λ=1,种群数量会趋于稳定,不会持续增长,A不符合题意;
B、2013年人猴冲突事件减少,结合曲线可知,是因为猕猴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而非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约为840只,2013年前后猕猴种群数量远高于此,B不符合题意;
C、1986年后因人为投食(游客投喂和固定投食),猕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2016年后,猕猴种群数量超过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主要原因就是人为投食改变了其生存的环境条件,使环境容纳量暂时提高,C符合题意;
D、为保护猕猴和减少人猴冲突,适时迁出部分猕猴族群,可降低猕猴种群数量,使其处于合理范围,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都是暂时的,并且这种增长情况一般发生在种群密度很低、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的环境容纳量一般是有限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往往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长。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9.(2025·黑吉辽蒙)下图是制备抗白细胞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给小鼠注射IL-6后,应从脾中分离筛选T淋巴细胞
B.步骤②在脾组织中加入胃蛋白酶,制成单细胞悬液
C.步骤③加入灭活病毒或PEG诱导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步骤④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了杂交瘤细胞
【答案】A,B,D
【知识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A、步骤①给小鼠注射IL6(抗原)后,小鼠发生免疫反应,应从脾中分离筛选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而不是T淋巴细胞,A符合题意;
B、步骤②在脾组织中应加入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制成单细胞悬液,胃蛋白酶适宜的pH为酸性,不适用于动物细胞分散,B符合题意;
C、步骤③为诱导细胞融合,可加入灭活病毒或PEG(聚乙二醇),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不符合题意;
D、步骤④是筛选杂交瘤细胞,需要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分泌抗IL6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步骤⑤是进一步筛选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以步骤④没有完成最终筛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主要有:抗原准备及动物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增殖及抗体提取等。
20.(2025·黑吉辽蒙)中国养蚕制丝历史悠久。蚕卵的红色、黄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将外源绿色蛋白基 因(G)导入到纯合的黄卵(rr)、结白茧雌蚕的Z染色体上,获得结绿茧的亲本1,与纯合的红卵、结白茧 雄蚕(亲本2)杂交选育红卵、结绿茧的纯合品系。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 雌蚕均表现出红卵、结绿茧表型
B.F1 雄蚕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rr等类型
C.F1 随机交配得到的F2 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8
D.F2 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目的个体的比例是2/9
【答案】B,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蚕性染色体为ZW,雄蚕为ZZ。亲本1:纯合黄卵(rr)、结白茧雌蚕,导入外源绿色蛋白基因(G)到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ZGW。亲本2:纯合红卵(RR)、结白茧雄蚕,基因型为RRZZ。亲本1(rrZGW)与亲本2(RRZZ)杂交,F1雌蚕的基因型为RrZW(红卵、结白茧,因为Z染色体上无G基因)。雄蚕的基因型为RrZGZ(红卵、结绿茧,Z染色体上有G基因)。
A、由上述分析可知,F1雌蚕基因型为RrZW,表现为红卵、结白茧,A不符合题意;
B、F1雄蚕基因型为RrZGZ,在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减数分裂Ⅰ后期,R、ZG移向一极,r、Z移向另一极,则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可能为RRZGZG、rrZZ;若减数分裂Ⅰ后期,R、Z移向一极,r、ZG移向另一极,则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可能为RRZZ、rrZGZG。所以F1雄蚕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这里G在Z染色体上,可理解为ZG相关,基因组成书写简化)、rr等类型,B符合题意;
C、F1雌蚕(RrZW)产生的配子,常染色体上R:r=1:1;性染色体上Z:W=1:1。F1雄蚕(RrZGZ)产生的配子,常染色体上R:r=1:1;性染色体上ZG:Z=1:1。F1随机交配,F2中红卵(R-)的概率为3/4(RR+Rr);结绿茧的个体含有ZG基因的,概率为1/2。所以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4×1/2=3/8,C符合题意;
D、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基因型为R-ZGZ、R-ZGW,其中RR占1/3,Rr占2/3。产生配子时,常染色体上,R的概率为2/3,r的概率为1/3。性染色体上,卵细胞中ZG的概率为1/2,Z的概率为1/2;精子中ZG的概率为1/2,W的概率为1/2。随机交配后,红卵(R-)概率为1-(1/3)2=8/9;结绿茧(含ZG)的概率为1/4ZGW+1/4ZGZ+1/4ZGZG=3/4,整体结绿茧概率为1/2(因为后代中ZGZ和ZGW都结绿茧,占后代的1/2)。所以子代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8/9×3/4=6/9,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1.(2025·黑吉辽蒙)Rubisco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将Rubisco基因转入某作物的野生型(WT)获得该酶含量增加的转基因品系(S),并做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改良提高了该作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和产量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co 在叶绿体的   中催化   与CO2 结合。部分产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CH2O),这一 过程中能量转换是   。
(2)据图分析,当胞间CO2浓度高于B点时,曲线②与③重合是由于   不足。A点之前曲线①和②重合 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胞间CO2 浓度为300μmol·mol-1时,曲线①比②的光合速率高的具体原因是   。
(3)研究发现,在饱和光照和适宜CO2浓度条件下,S植株固定CO2生成C3的速率比WT更快。使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设计实验直接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答案】(1)基质;C5;ATP 和 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光照强度;CO2浓度;光照增强使光反应产物增多,Rubisco含量增加加速暗反应
(3)实验思路:用14CO2处理饱和光照下的WT和S植株,定时检测C3放射性强度,比较S植株C3生成速率
【知识点】光合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1)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Rubisco参与暗反应,所以Rubisco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发挥作用。暗反应中,CO2与C5结合生成C3,这一过程由Rubisco催化,故是C5与CO2结合。在暗反应形成(CH2O)的过程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即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曲线②是S组(Rubisco含量增加),曲线③是WT组,当胞间CO2浓度高于B点时,二者光合速率重合,说明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是Rubisco含量(S组Rubisco多但未体现优势),而是光照强度不足,曲线②和③光照强度为n,限制了光合速率进一步提升。A点之前,曲线①(光照强度为n×120%)和②(光照强度为n)重合,说明光照强度的差异未体现,此时最主要限制因素是CO2浓度,因为CO2浓度低时,光合速率主要由CO2浓度限制。胞间CO2浓度为300μmol·mol-1时,曲线①光照强度更高(n×120%),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更多;且S组Rubisco含量增加,能加速暗反应中CO2固定等过程,所以曲线①比②光合速率高,即光照增强使光反应产物增多,Rubisco含量增加加速暗反应。
(3)要验证在饱和光照和适宜CO2浓度条件下,S植株固定CO2生成C3的速率比WT更快,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4CO2作为标记物。实验思路为:用14CO2处理饱和光照下的WT和S植株,定时检测C3放射性强度,比较S植株C3生成速率。通过检测不同时间C3的放射性,能反映C3生成速率,进而对比S和WT植株。
【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叶绿体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在光反应中,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膜上的色素系统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裂解水,生成高能化合物ATP和NADPH,同时释放氧气;NADPH和ATP携带能量参与叶绿体基质中的碳反应(卡尔文循环),最终将二氧化碳合成为糖分子,并将能量储存到糖分子中。
22.(2025·黑吉辽蒙)躯干四肢疼痛信息需依次经脊髓背根神经节、脊髓、丘脑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躯体感觉皮 层产生痛觉(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局部组织损伤时,会释放致痛物质(缓激肽等),使感受器产生电信号。该信号沿图1所示通路传至大 脑躯体感觉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   (填“是”或“不是”)反射;该信号传递至下一级神经元时,需经过的信号转换   ;该信号也可以从传入神经纤维分叉处传向另一末梢分支,引起P物质等的释放,加 强感受器活动,通过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造成持续疼痛。
(2)电针疗法是用带微弱电流的针灸针刺激特定穴位的镇痛疗法。背根神经节中表达的P2X蛋白在痛觉信号 传入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电针疗法的镇痛效果及其机制,进行的动物实验处理(表)及结果(图2)如下:
动物模型 分组 治疗处理
对照组:在正常大鼠足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A 不治疗
疼痛模型组:在正常大鼠足掌皮下注射等体积致痛物质诱导剂 B 不治疗
C 电针治疗
设置A组作为对照组的具体目的是   和   。疼痛阈值与痛觉敏感性呈负相关,由结果推测电针疗 法可能通过抑制P2X的表达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依据是   。
(3)镇痛药物通常分为麻醉性(长期或超量使用易成瘾)和非麻醉性。从痛觉传入通路的角度分析,药物镇 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有   、   和抑制突触信息传递。若某人患有反复发作的中轻度颈肩痛,以上镇 痛疗法,不宜选择   。
【答案】(1)不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正反馈
(2)排除生理盐水影响;作为正常状态对照;C组疼痛阈值高于B组,P2X表达量低 于B组
(3)抑制感受器兴奋;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麻醉性镇痛药物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产生仅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神经中枢),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所以不是反射。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即该信号传递至下一级神经元时,需经过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该信号引起P物质等释放,加强感受器活动,使疼痛持续,即输出的结果反过来促进过程进行,属于正反馈调节。
(2)A组是在正常大鼠足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设置A组的目的,一是排除生理盐水影响(排除注射生理盐水这一操作及生理盐水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二是作为正常状态对照(与疼痛模型组对比,明确疼痛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及电针疗法的作用)。疼痛阈值与痛觉敏感性呈负相关,C组(电针治疗)疼痛阈值高于B组(疼痛模型组不治疗),且P2X表达量低于B组,说明电针疗法使疼痛阈值升高(痛觉敏感性降低),同时降低了P2X表达,故推测电针疗法可能通过抑制P2X的表达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即C组疼痛阈值高于B组,P2X表达量低于B组。
(3)从痛觉传入通路(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突触处传递)分析,药物镇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有抑制感受器兴奋(阻止痛觉信号起始)、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阻止痛觉信号传导),再结合题干提到的“抑制突触信息传递”。麻醉性镇痛药物长期或超量使用易成瘾,对于反复发作的中轻度颈肩痛患者,不宜选择麻醉性镇痛药物,避免成瘾及其他不良影响。
【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2)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3)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
23.(2025·黑吉辽蒙)粪甲虫是一类嗜粪昆虫的总称,其中金龟科和蜉金龟科粪甲虫以粪便为食,隐翅虫科则主要捕 食粪便中滋生的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大环内酯类兽药(ML)可以有效治疗畜禽的呼吸道疾病,但其在粪便中 的残留会显著影响一些粪甲虫的存活和后代孵化。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粪甲虫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金龟科和蜉金龟科粪甲虫能够快速分 解草场中的粪便,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用箭头连接下列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完成碳循环模型   。
(3)对使用ML前后同一草场的粪甲虫进行调查,通常采用陷阱法取样,陷阱位置的选择应符合   原则;陷阱中新鲜牛粪的气味吸引粪甲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传递。
(4)分类统计诱捕到的粪甲虫,结果见下表。由表可知,ML使用后粪甲虫数量明显   ,优势科变为了   (填科名),这种变化将会使草场牛粪的清除速度下降,影响草场的生态功能.
粪甲虫种类 ML 使用前 ML 使用后
平均数量/(只/陷阱) 个体占比 平均数量/(只/陷阱) 个体占比
蜉金龟科 121.7 62.3% 29.9 44.4%
金龟科 73.7 37.7% 0.8 1.2%
隐翅虫科 0 0 36.6 54.4%
(5)为了维持草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兽药残留对当地粪甲虫的影响,可采用的方法包括____。 (多选)
A.研发低残留、易降解兽药
B.制定严格用药指南,避免过量使用兽药
C.引入新的粪甲虫种类
D.培育抗病力强的牲畜品种减少兽药使用
【答案】(1)物种多样性;间接
(2)
(3)随机取样;化学
(4)减少;隐翅虫科
(5)A;B;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草原生态系统粪甲虫种类繁多,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等),金龟科和蜉金龟科粪甲虫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碳循环中,牧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牧草被食草动物捕食,碳流入食草动物;牧草、食草动物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食草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2,牧草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碳循环模型的连接如下:(按照碳循环的流程,生产者与大气CO2库双向,生产者到消费者,消费者、生产者到分解者,分解者到大气CO2库)
(3)用陷阱法调查粪甲虫,为保证结果准确,陷阱位置选择应符合随机取样原则,避免主观因素影响,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新鲜牛粪的气味是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
(4)对比ML使用前和使用后粪甲虫的平均数量,使用后蜉金龟科、金龟科数量减少,隐翅虫科从无到有但整体数量下降,所以ML使用后粪甲虫数量明显减少。ML使用前优势科是蜉金龟科(个体占比62.3%),使用后隐翅虫科个体占比54.4%,成为优势科,故优势科变为隐翅虫科。
(5)A、研发低残留、易降解兽药,可减少兽药在粪便中的残留,降低对粪甲虫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制定严格用药指南,避免过量使用兽药,能减少兽药残留,保护粪甲虫,B符合题意;
C、引入新的粪甲虫种类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平衡,不是合理方法,C不符合题意;
D、培育抗病力强的牲畜品种,减少兽药使用,进而减少兽药残留对粪甲虫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既有直接价值,也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间接价值,还有尚未明确的潜在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对生物多样性可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措施。
(2)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组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2025·黑吉辽蒙)科学家系统解析了豌豆7对性状的遗传基础,以下为部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控制花腋生和顶生性状的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F/f表示。在大多数腋生纯系与顶生纯系的杂 交中,F2 腋生:顶生约为3:1,符合孟德尔的   定律。
(2)然而,某顶生个体自交,子代个体中20%以上表现为腋生。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 基因突变来解释,原因是   。
(3)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D/d可能与(2)中的现象有关。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用两种纯种豌豆杂交得 到F1 ,F1 自交产生的F2 表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表格内“+”、“-”分别表示有、无相应基因型的个体。
腋生表型 顶生表型
基因型 FF Ff ff 基因型 FF Ff ff
DD + + - DD - - +
Dd + + - Dd - - +
dd + + + dd - - -
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设,则F2 中腋生:顶生的理论比例为   ,并可推出(2)中顶生亲本的基因型是   。
(4)研究发现群体中控制黄色子叶的Y基因有两种突变形式y-1和y-2,基因结构示意图如下。Y突变为y-1 导致其表达的蛋白功能丧失,Y突变为y-2导致   。y-1和y-2纯合突变体都表现为绿色子叶。
在一次y-1纯合体与y-2纯合体杂交中,F1 全部为绿色子叶,F2 出现黄色子叶个体,这种现象可因减数分裂过 程中发生染色体互换引起。图中哪一个位点发生断裂并交换能解释上述现象?   (填“①”或“②”或 “③”)。若此F1 个体的20个花粉母细胞(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各发生一次此类交换,在减数分裂完成 时会产生   个具有正常功能Y基因的子细胞。
【答案】(1)分离
(2)不能;基因突变频率低,无法导致20%以上子代性状改变
(3)13:3;ffDd
(4)启动子缺失,基因无法转录;②;20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1)花腋生和顶生由一对等位基因(F/f)控制,F2表型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腋生F对顶生f为显性。
(2)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低,无法使20%以上的子代性状改变,所以此现象不能用基因突变解释。
(3)两种纯种豌豆杂交得到F1,则F1的基因型为FfDd。分析表格,腋生表型对应的基因型有1FFDD、2FFDd、1FFdd、2FfDD、4FfDd、2Ffdd、1ffdd;顶生表型对应的基因型有1DDff、1Ddff,故F2中腋生:顶生的理论比例为13:3。(2)中的顶生(D-ff)个体自交,子代个体中20%以上表现为腋生(ddff),故该顶生的基因型为Ddff。
(4)y-2突变体中,启动子区缺失(图中①处缺失),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启动转录,所以Y突变为y-2导致启动子缺失,基因无法转录。y-1纯合体(y-1y-1)与y-2纯合体(y-2y-2)杂交,F1(y-1y-2)全部为绿色子叶,F2出现黄色子叶个体,说明减数分裂中发生染色体互换,使Y基因恢复。y-1和y-2的差异在②位点两侧,所以②位点发生断裂并交换能解释(交换后可形成正常Y基因)。一个花粉母细胞能形成4个精细胞,只有1个精细胞中Y基因是正常的,其余的2个是单突变,1个是双突变,双突变和正常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发生了互换。所以20个花粉母细胞只能形成20个具有正常功能Y基因的子细胞。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5)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25.(2025·黑吉辽蒙)香树脂醇具有抗炎等功效,从植物中提取难度大、产率低。通过在酵母菌中表达外源香树脂醇 合酶基因N,可高效生产香树脂醇。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从   中查询基因N的编码序列,设计特定引物。如图1所示,a链为转录模板链,为保证基因N 与质粒pYL正确连接,需在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分别引入   和   限制酶识别序列。PCR扩增基 因N,特异性酶切后,利用   连接DNA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大小约9.5kb(kb为千碱基对),假设构 建重组质粒前后,质粒pYL对应部分大小基本不变。
(2)进一步筛选构建的质粒,以1-4号菌株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使用引物1和引物2进行PCR扩增,电泳 PCR 产物,结果如图2。在第5组的PCR反应中,使用无菌水代替实验组的模板DNA,目的是检验PCR反应中 是否有   的污染。初步判断实验组   (从“1~4”中选填)的质粒中成功插入了基因N,理由是   。
(3)为提高香树脂醇合酶催化效率,将编码第240位脯氨酸或第243位苯丙氨酸的碱基序列替换为编码丙氨 酸的碱基序列,丙氨酸的密码子有GCA等。a是诱变第240位脯氨酸编码序列的引物(GCA为诱变序列),b、 c、d其中一条是诱变第243位苯丙氨酸的引物,其配对模板与a的配对模板相同。据此分析,丙氨酸的密码 子除GCA外,还有   。
a:5'-…GCA/CCC/GAG/TTC/TGG/CTG/TTT/CCC/TCT/TTC/TTC…-3'
b:5'-…GAA/CTG/TGG/GAC/ACC/CTG/AAC/TAC/TTC/TCT/GAG…-3'
c:5'-…GCC/TGG/CTG/TTT/CCC/TCT/TTC/TTC/CCC/TAC/CAC…-3'
d:5'-…GAT/AAT/AAG/ATC/CGA/GAG/AAG/GCC/ATG/CGA/AAG…-3'
(4)进一步检测转基因酵母菌发酵得到的   含量并进行比较,可以选出最优的香树脂醇合酶基因的改造方案
【答案】(1)基因数据库;Xho I;Xba I;DNA连接酶
(2)试剂;1;载体是7.2kb,重组质粒是9.5kb,所以推测目的基因大小应为2.3kb左右,泳道1符合要求,且为单条带
(3)GCC
(4)香树脂醇
【知识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详细);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1)要获取基因N的编码序列,可从基因数据库中查询,基因数据库存储了各类基因的序列信息。为保证基因N与质粒pYL正确连接,需在引物两端引入与质粒限制酶识别位点匹配的序列。质粒上有SpeⅠ(会切割基因N,舍)、HindⅢ(在终止子后,舍)、XhoⅠ、EcoRⅠ(在终止子后,舍)等酶切位点。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由于基因N的转录模板链(a链),所以需在引物1的5'端引入XhoⅠ限制酶识别序列,引物2的5'端引入XbaⅠ(与SpeⅠ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限制酶识别序列,这样酶切后可实现定向连接。将酶切后的基因N和质粒片段连接(在SpeⅠ和XhoⅠ切割位点之间),需要DNA连接酶,它可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构建重组质粒。
(2)第5组用无菌水代替模板DNA,目的是检验PCR反应中是否有试剂污染,如引物、Taq酶等试剂中是否含目的DNA。重组质粒插入基因N后,PCR扩增产物会包含基因N序列。质粒大小为7.2kb,重组质粒大小约为9.5kb,则基因N大小约为9.5-7.2=2.3kb,根据图2可知,只有泳道1符合。
实验组3、4的PCR产物大小大于对照组(空白组无条带),说明其质粒中成功插入了基因N。
(3) a是诱变第240位脯氨酸编码序列的引,其中GCA为诱变序列,且GCA为丙氨酸的密码子,位于240,则a中的243为TTC,242为GAG,244为TGG。由题文可知,b、 c、d其中一条是诱变第243位苯丙氨酸的引物,其配对模板与a的配对模板相同,因此c为是诱变第243位苯丙氨酸的引物,则丙氨酸的密码子除GCA外,还有GCC。
(4)最终目的是高效生产香树脂醇,所以进一步检测转基因酵母菌发酵得到的香树脂醇含量并比较,含量高的对应最优改造方案。
【分析】(1)基因工程是一种DNA操作技术,需要借助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工具才能进行。它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液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
1 / 1【高考真题】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2025年高考生物试题
1.(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耐高温的DNA聚合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
B.在细胞内或细胞外均可发挥作用
C.当模板DNA和脱氧核苷酸存在时即可催化反应
D.为维持较高活性,适宜在70℃~75℃下保存
2.(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可遗传变异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
C.某些物种经过地理隔离后出现生殖隔离会产生新物种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胰岛素受体被破坏,可引起血糖升高
B.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可引起尿量减少
C.醛固酮分泌过多,可引起血钠含量上升
D.血液中Ca2+浓度过低,可引起肌肉抽搐
4.(2025·黑吉辽蒙)科研人员通过稀释涂布平板法筛选出高耐受且降解金霉素(C22H23 ClN2 O8 )能力强的菌株,旨在解决金霉素过 量使用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以金霉素为唯一碳源可制备选择培养基
B.逐步提高培养基中金霉素的浓度有助于获得高耐受的菌株
C.配制选择培养基时,需确保pH满足实验要求
D.用接种环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5.(2025·黑吉辽蒙)下图为某森林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的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构成生态系统
B.野猪数量下降时,虎对豹的排斥加剧
C.图中的食物网共由6条食物链组成
D.树木同化的能量约有10%~20%流入到野猪
6.(2025·黑吉辽蒙)为修复矿藏开采对土壤、植被等造成的毁坏,采用生态工程技术对矿区开展生态修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修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
B.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因地制宜配置物种
C.修复后,植物多样性提升,丰富了动物栖息环境,促进了群落演替
D.修复后,生物群落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了生态工程整体原理
7.(2025·黑吉辽蒙)红藻兼具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并取食红藻表面附生的硅藻,在此过程中携带 了红藻的雄配子,使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提升。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海蟑螂与红藻存在互惠关系,二者协同进化
B.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
C.硅藻附生于红藻,因此二者存在寄生关系
D.海蟑螂与红藻的关系类似传粉昆虫与虫媒花
8.(2025·黑吉辽蒙)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红豆杉试管苗,有助于解决紫杉醇药源短缺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形成
B.培养基先分装到锥形瓶,封口后用干热灭菌法灭菌
C.芽原基细胞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不能用作外植体
D.紫杉醇不能通过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来获取,植物组织培养优势明显
9.(2025·黑吉辽蒙)研究显示,约70%的小鼠体细胞核移植胚胎未能成功发育至囊胚期,且仅有约2%的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鼠后 可正常发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体细胞核进入去核的MⅡ期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
B.移植前胚胎发育率低,可能是植入的体细胞核不能完全恢复分化前的功能状态
C.胚胎移植到代孕母鼠后成活率低,可能是早期胚胎未能及时从滋养层内孵化
D.为提高胚胎成活率,可用胚胎细胞核移植代替体细胞核移植
10.(2025·黑吉辽蒙)黑暗条件下,叶绿体内膜的载体蛋白NTT顺浓度梯度运输ATP、ADP和Pi的过程示意图如下。其他条件均 适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TP、ADP 和Pi通过NTT时,无需与NTT结合
B.NTT 转运ATP、ADP和Pi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C.图中进入叶绿体基质的ATP均由线粒体产生
D.光照充足,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
11.(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需先用低倍镜找到叶绿体再换用高倍镜
B.用斐林试剂检测梨汁中的还原糖时,需要加热后才能呈现砖红色
C.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清水并盖上盖玻片即可观察染色体
D.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时,因层析液有挥发性,需在通风好的条件下进行
12.(2025·黑吉辽蒙)黄毛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独居或聚群时的耗氧量(代表产热量)测定值见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与20℃相比,10℃时,黄毛鼠产热量增加,散热量减少
B.10℃时,聚群个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比独居的多
C.10℃时,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少
D.聚群是黄毛鼠在低温环境下减少能量消耗的生理性调节
13.(2025·黑吉辽蒙)光照、植物激素EBR、脱落酸和赤霉素均参与调节拟南芥种子的萌发,部分作用关系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光敏色素是一类含有色素的脂质化合物
B.图中激素①是赤霉素,激素②是脱落酸
C.EBR 和赤霉素是相抗衡的关系
D.红光和EBR均能诱导拟南芥种子萌发
14.(2025·黑吉辽蒙)下列关于基因表达及其调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同
B.转录时通过RNA聚合酶打开DNA双链
C.某些DNA甲基化可通过抑制基因转录影响生物表型
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形成1个tRNA结合位点
15.(2025·黑吉辽蒙)某二倍体(2n)植物的三体(2n+1)变异株可正常生长。该变异株减数分裂得到的配子为“n”型和“n+1” 型两种,其中“n+1”型的花粉只有约50%的受精率,而卵子不受影响。该变异株自交,假设四体(2n+2)细 胞无法存活,预期子一代中三体变异株的比例约为(  )
A.3/5 B.3/4 C.2/3 D.1/2
16.(2025·黑吉辽蒙)下图为植物细胞呼吸的部分反应过程示意图,图中NADH可储存能量,①、②和③表示不同反应阶段。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和③发生在线粒体
B.③中NADH通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参与了水的形成
C.无氧条件下,③不能进行,①和②能正常进行
D.无氧条件下,①产生的NADH中的部分能量转移到ATP中
17.(2025·黑吉辽蒙)T 细胞通过T细胞受体(TCR)识别肿瘤抗原,为研究TCR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将高、 低两种亲和力的特异性T细胞输入至肿瘤模型小鼠,检测肿瘤生长情况(图1)及评估T细胞耗竭程度(图2)。 T 细胞耗竭指T细胞功能下降和增殖能力减弱,表达耗竭标志物的T细胞比例与其耗竭程度正相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体现了免疫自稳功能
B.T细胞在抗肿瘤免疫中不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参与
C.低亲和力T细胞能够抑制肿瘤生长
D.高亲和力T细胞更易耗竭且能抑制小鼠的免疫
18.(2025·黑吉辽蒙)某山体公园自然条件下猕猴种群的环境容纳量约为840只。1986年后,游客的投喂和以保护为目的的固 定投食,致使猕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引发了人猴冲突。为减少冲突事件的发生,研究人员做了相关调查,结 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期间猕猴种群的λ>1,若现有条件不变,种群数量会持续增长
B.2013 年人猴冲突事件减少,是因为猕猴种群数量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
C.2016 年后,猕猴种群数量超过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投食
D.为保护猕猴和减少人猴冲突,应适时迁出部分猕猴族群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19.(2025·黑吉辽蒙)下图是制备抗白细胞介素-6(IL-6)单克隆抗体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①给小鼠注射IL-6后,应从脾中分离筛选T淋巴细胞
B.步骤②在脾组织中加入胃蛋白酶,制成单细胞悬液
C.步骤③加入灭活病毒或PEG诱导细胞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步骤④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了杂交瘤细胞
20.(2025·黑吉辽蒙)中国养蚕制丝历史悠久。蚕卵的红色、黄色由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R/r)控制。将外源绿色蛋白基 因(G)导入到纯合的黄卵(rr)、结白茧雌蚕的Z染色体上,获得结绿茧的亲本1,与纯合的红卵、结白茧 雄蚕(亲本2)杂交选育红卵、结绿茧的纯合品系。不考虑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F1 雌蚕均表现出红卵、结绿茧表型
B.F1 雄蚕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rr等类型
C.F1 随机交配得到的F2 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8
D.F2 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随机交配,子代中目的个体的比例是2/9
21.(2025·黑吉辽蒙)Rubisco是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的关键酶。科研人员将Rubisco基因转入某作物的野生型(WT)获得该酶含量增加的转基因品系(S),并做了相关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改良提高了该作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和产量潜力。回答下列问题。
(1)Rubisco 在叶绿体的   中催化   与CO2 结合。部分产物经过一系列反应形成(CH2O),这一 过程中能量转换是   。
(2)据图分析,当胞间CO2浓度高于B点时,曲线②与③重合是由于   不足。A点之前曲线①和②重合 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   。胞间CO2 浓度为300μmol·mol-1时,曲线①比②的光合速率高的具体原因是   。
(3)研究发现,在饱和光照和适宜CO2浓度条件下,S植株固定CO2生成C3的速率比WT更快。使用同位素标记的方法设计实验直接加以验证,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22.(2025·黑吉辽蒙)躯干四肢疼痛信息需依次经脊髓背根神经节、脊髓、丘脑三级神经元,传递至大脑躯体感觉皮 层产生痛觉(如图1)。回答下列问题。
(1)局部组织损伤时,会释放致痛物质(缓激肽等),使感受器产生电信号。该信号沿图1所示通路传至大 脑躯体感觉皮层产生痛觉的过程   (填“是”或“不是”)反射;该信号传递至下一级神经元时,需经过的信号转换   ;该信号也可以从传入神经纤维分叉处传向另一末梢分支,引起P物质等的释放,加 强感受器活动,通过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调节造成持续疼痛。
(2)电针疗法是用带微弱电流的针灸针刺激特定穴位的镇痛疗法。背根神经节中表达的P2X蛋白在痛觉信号 传入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电针疗法的镇痛效果及其机制,进行的动物实验处理(表)及结果(图2)如下:
动物模型 分组 治疗处理
对照组:在正常大鼠足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 A 不治疗
疼痛模型组:在正常大鼠足掌皮下注射等体积致痛物质诱导剂 B 不治疗
C 电针治疗
设置A组作为对照组的具体目的是   和   。疼痛阈值与痛觉敏感性呈负相关,由结果推测电针疗 法可能通过抑制P2X的表达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依据是   。
(3)镇痛药物通常分为麻醉性(长期或超量使用易成瘾)和非麻醉性。从痛觉传入通路的角度分析,药物镇 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有   、   和抑制突触信息传递。若某人患有反复发作的中轻度颈肩痛,以上镇 痛疗法,不宜选择   。
23.(2025·黑吉辽蒙)粪甲虫是一类嗜粪昆虫的总称,其中金龟科和蜉金龟科粪甲虫以粪便为食,隐翅虫科则主要捕 食粪便中滋生的某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大环内酯类兽药(ML)可以有效治疗畜禽的呼吸道疾病,但其在粪便中 的残留会显著影响一些粪甲虫的存活和后代孵化。回答下列问题。
(1)草原生态系统粪甲虫种类繁多,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   。金龟科和蜉金龟科粪甲虫能够快速分 解草场中的粪便,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用箭头连接下列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因子,完成碳循环模型   。
(3)对使用ML前后同一草场的粪甲虫进行调查,通常采用陷阱法取样,陷阱位置的选择应符合   原则;陷阱中新鲜牛粪的气味吸引粪甲虫,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传递。
(4)分类统计诱捕到的粪甲虫,结果见下表。由表可知,ML使用后粪甲虫数量明显   ,优势科变为了   (填科名),这种变化将会使草场牛粪的清除速度下降,影响草场的生态功能.
粪甲虫种类 ML 使用前 ML 使用后
平均数量/(只/陷阱) 个体占比 平均数量/(只/陷阱) 个体占比
蜉金龟科 121.7 62.3% 29.9 44.4%
金龟科 73.7 37.7% 0.8 1.2%
隐翅虫科 0 0 36.6 54.4%
(5)为了维持草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兽药残留对当地粪甲虫的影响,可采用的方法包括____。 (多选)
A.研发低残留、易降解兽药
B.制定严格用药指南,避免过量使用兽药
C.引入新的粪甲虫种类
D.培育抗病力强的牲畜品种减少兽药使用
24.(2025·黑吉辽蒙)科学家系统解析了豌豆7对性状的遗传基础,以下为部分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将控制花腋生和顶生性状的基因定位于4号染色体上,用F/f表示。在大多数腋生纯系与顶生纯系的杂 交中,F2 腋生:顶生约为3:1,符合孟德尔的   定律。
(2)然而,某顶生个体自交,子代个体中20%以上表现为腋生。此现象   (填“能”或“不能”)用 基因突变来解释,原因是   。
(3)定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基因D/d可能与(2)中的现象有关。为了验证这个假设,用两种纯种豌豆杂交得 到F1 ,F1 自交产生的F2 表型和基因型的对应关系如下表,表格内“+”、“-”分别表示有、无相应基因型的个体。
腋生表型 顶生表型
基因型 FF Ff ff 基因型 FF Ff ff
DD + + - DD - - +
Dd + + - Dd - - +
dd + + + dd - - -
结果证实了上述假设,则F2 中腋生:顶生的理论比例为   ,并可推出(2)中顶生亲本的基因型是   。
(4)研究发现群体中控制黄色子叶的Y基因有两种突变形式y-1和y-2,基因结构示意图如下。Y突变为y-1 导致其表达的蛋白功能丧失,Y突变为y-2导致   。y-1和y-2纯合突变体都表现为绿色子叶。
在一次y-1纯合体与y-2纯合体杂交中,F1 全部为绿色子叶,F2 出现黄色子叶个体,这种现象可因减数分裂过 程中发生染色体互换引起。图中哪一个位点发生断裂并交换能解释上述现象?   (填“①”或“②”或 “③”)。若此F1 个体的20个花粉母细胞(精母细胞)在减数分裂中各发生一次此类交换,在减数分裂完成 时会产生   个具有正常功能Y基因的子细胞。
25.(2025·黑吉辽蒙)香树脂醇具有抗炎等功效,从植物中提取难度大、产率低。通过在酵母菌中表达外源香树脂醇 合酶基因N,可高效生产香树脂醇。回答下列问题。
(1)可从   中查询基因N的编码序列,设计特定引物。如图1所示,a链为转录模板链,为保证基因N 与质粒pYL正确连接,需在引物1和引物2的5'端分别引入   和   限制酶识别序列。PCR扩增基 因N,特异性酶切后,利用   连接DNA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大小约9.5kb(kb为千碱基对),假设构 建重组质粒前后,质粒pYL对应部分大小基本不变。
(2)进一步筛选构建的质粒,以1-4号菌株中提取的质粒为模板,使用引物1和引物2进行PCR扩增,电泳 PCR 产物,结果如图2。在第5组的PCR反应中,使用无菌水代替实验组的模板DNA,目的是检验PCR反应中 是否有   的污染。初步判断实验组   (从“1~4”中选填)的质粒中成功插入了基因N,理由是   。
(3)为提高香树脂醇合酶催化效率,将编码第240位脯氨酸或第243位苯丙氨酸的碱基序列替换为编码丙氨 酸的碱基序列,丙氨酸的密码子有GCA等。a是诱变第240位脯氨酸编码序列的引物(GCA为诱变序列),b、 c、d其中一条是诱变第243位苯丙氨酸的引物,其配对模板与a的配对模板相同。据此分析,丙氨酸的密码 子除GCA外,还有   。
a:5'-…GCA/CCC/GAG/TTC/TGG/CTG/TTT/CCC/TCT/TTC/TTC…-3'
b:5'-…GAA/CTG/TGG/GAC/ACC/CTG/AAC/TAC/TTC/TCT/GAG…-3'
c:5'-…GCC/TGG/CTG/TTT/CCC/TCT/TTC/TTC/CCC/TAC/CAC…-3'
d:5'-…GAT/AAT/AAG/ATC/CGA/GAG/AAG/GCC/ATG/CGA/AAG…-3'
(4)进一步检测转基因酵母菌发酵得到的   含量并进行比较,可以选出最优的香树脂醇合酶基因的改造方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酶的特性
【解析】【解答】A、DNA聚合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而非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是DNA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DNA聚合酶既可以在细胞内参与DNA的复制等过程,也可以在细胞外如PCR技术中发挥作用,B符合题意;
C、DNA聚合酶催化反应不仅需要模板DNA和脱氧核苷酸,还需要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C不符合题意;
D、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虽然能在较高温度下发挥作用,但保存时一般在低温条件下,而不是70-75℃,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显著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高效性,并对温度、pH等条件有严格的要求。
(2)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基本组成单位是氨基酸。20种左右的氨基酸在形成肽链时排列顺序千变万化,肽链通过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千差万别,这样就形成了结构和功能极其多样的蛋白质。
2.【答案】B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解析】【解答】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不符合题意;
B、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这些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B符合题意;
C、某些物种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不同种群之间的基因库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可能出现生殖隔离,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不符合题意;
D、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生物进化的认识不断深入,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其主要内容是: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而通过隔离形成新的物种;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3.【答案】B
【知识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水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其发挥作用需要与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若胰岛素受体被破坏,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血糖不能被正常摄取、利用和储存,可引起血糖升高,A不符合题意;
B、抗利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尿量减少。当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时,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作用减弱,可引起尿量增多,而不是减少,B符合题意;
C、醛固酮具有保钠排钾的作用,醛固酮分泌过多时,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引起血钠含量上升,C不符合题意;
D、血液中Ca2+浓度过低时,会引起肌肉抽搐,这是因为钙离子在维持肌肉正常兴奋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1)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调节血糖浓度,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等,它们通过调节有机物的代谢或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2)人体内水的来源是饮水、食物中所含有的水和代谢中产生的水;水的排出有四条途径,其中肾排尿是人体排出水的最主要途径。机体能够通过调节排尿量,使水的排出量与摄入量相适应,以保持机体的水平衡。
4.【答案】D
【知识点】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培养基的制备
【解析】【解答】A、金霉素(C22H23C1N2O8)含有碳元素,以金霉素为唯一碳源,只有能够降解金霉素获取碳源的菌株才能在该培养基上生长,可制备选择培养基,A不符合题意;
B、逐步提高培养基中金霉素的浓度,对菌株的耐受性要求逐渐升高,有助于筛选出高耐受的菌株,B不符合题意;
C、不同的微生物适宜生长的pH不同,配制选择培养基时,需确保pH满足实验要求,以保证目标菌株能够正常生长,C不符合题意;
D、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时,需要使用涂布器将菌液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表面,而接种环用于平板划线法,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培养基是一种由人工配制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并产生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虽然各种培养基的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提供碳元素的物质)、氮源(提供氮元素的物质)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培养基,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5.【答案】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解析】【解答】A、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图中的生物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不能构成生态系统,A不符合题意;
B、虎和豹都以野猪等为食,当野猪数量下降时,虎和豹的食物来源减少,它们之间对食物等资源的竞争加剧,即虎对豹的排斥加剧,B符合题意;
C、图中的食物链有:①树木→野猪→虎、②树木→梅花鹿→虎、③树木→梅花鹿→豹、④草→野猪→虎、⑤草→梅花鹿→虎、⑥草→梅花鹿→豹、⑦草→野兔→虎、⑧草→野兔→豹,共8条食物链,C不符合题意;
D、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约为10%-20%,野猪处于多个食物链中,树木同化的能量流入到以树木为食的多个初级消费者(如兔、野猪、老鼠等),并不是约有10%-20%都流入到野猪,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组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答案】D
【知识点】群落的演替;生态工程依据的生态学原理;生态工程的实例分析
【解析】【解答】A、矿藏开采会破坏土壤结构和肥力等,所以修复首先要对土壤进行改良,比如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酸碱度等,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条件,A不符合题意;
B、修复应遵循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即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要协调适应,因地制宜配置物种,这样才能保证物种在当地环境中良好生长,B不符合题意;
C、修复后,植物多样性提升,不同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丰富了动物栖息环境,进而促进群落向更复杂的方向演替,C不符合题意;
D、修复后,生物群落能实现自我更新和维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自生原理,而不是整体原理。自生原理强调生态系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过程。生态工程以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我调节功能为基础,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等生态学基本原理。
7.【答案】C
【知识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种间关系
【解析】【解答】A、海蟑螂依赖红藻躲避天敌,同时携带红藻雄配子提升红藻有性生殖成功率,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存在互惠关系,在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协同进化,A不符合题意;
B、海蟑螂能携带红藻雄配子,其数量减少会影响红藻有性生殖,而有性生殖能形成多样的变异,所以海蟑螂数量减少不利于红藻形成多样的变异,B不符合题意;
C、硅藻附生于红藻表面,取食红藻表面的物质,但并没有对红藻造成明显的伤害,不属于寄生关系,寄生关系是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体内或体表,对宿主有害,C符合题意;
D、传粉昆虫帮助虫媒花传粉,海蟑螂携带红藻雄配子,二者都起到了帮助植物完成生殖过程的作用,关系类似,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
(2)种间关系主要有原始合作(互惠)、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和寄生等。
8.【答案】A
【知识点】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灭菌技术;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解析】【解答】A、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会影响愈伤组织的分化方向。当二者比例适中时,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A符合题意;
B、培养基应该先灭菌(高压蒸汽灭菌法),然后再分装到锥形瓶并封口,B不符合题意;
C、芽原基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可以用作外植体进行植物组织培养,C不符合题意;
D、紫杉醇可以通过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来获取,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紫杉醇方面有一定优势,比如可以快速繁殖等,但说紫杉醇不能通过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来获取是错误的,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植物组织培养是指将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等,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宜的培养条件,诱导其形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9.【答案】C
【知识点】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胚胎移植
【解析】【解答】A、在核移植过程中,体细胞核进入去核的MⅡ期卵母细胞形成重构胚,这是核移植的基本过程,A不符合题意;
B、移植前胚胎发育率低,可能是因为植入的体细胞核已经分化,不能完全恢复分化前的功能状态,影响了胚胎的正常发育,B不符合题意;
C、囊胚进一步扩大,透明带破裂,胚胎从其中伸展出来,这一过程叫作孵化。早期胚胎孵化是指从透明带中孵出,而非滋养层。胚胎移植的成功率与供体、受体生理环境条件的一致性密切相关,若胚胎未能及时从透明带中孵化,可能因无法与子宫内膜接触影响着床成功率,此外胚胎质量、代孕母鼠状态、移植技术操作等方面问题也会导致胚胎移植成活率低,C符合题意;
D、胚胎细胞核的全能性高于体细胞核,用胚胎细胞核移植代替体细胞核移植,可能会提高胚胎成活率,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动物细胞核移植技术是将动物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使这个重新组合的细胞发育成新胚胎,继而发育成动物个体的技术。
(2)胚胎移植是指将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
10.【答案】D
【知识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解析】【解答】A、载体蛋白运输物质时,需要与被运输的物质结合,ATP、ADP和Pi通过NTT时,需要与NTT结合,A不符合题意;
B、由题干可知,ATP、ADP和Pi是顺浓度梯度运输的,而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所以NTT转运ATP、ADP和Pi的方式不是主动运输,而是协助扩散,B不符合题意;
C、黑暗条件下,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ATP,图中进入叶绿体基质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中细胞呼吸产生的ATP,而不是线粒体产生的,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也可产生ATP,C不符合题意;
D、光照充足时,叶绿体通过光反应产生ATP,能满足叶绿体基质中代谢对ATP的需求,就不需要从细胞质基质中运入ATP,同时也不需要运出ADP来合成ATP,所以NTT运出ADP的数量会减少甚至停止,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ATP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在细胞中,它与ADP的相互转化实现储能和放能,从而保证细胞各项生命活动的能量供应。生成ATP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植物体内含有叶绿体的细胞,在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生成ATP;另一条是所有活细胞都能通过细胞呼吸生成ATP。
(2)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叶绿体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和氧气的过程。
(3)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11.【答案】C
【知识点】检测还原糖的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析】【解答】A、观察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先用低倍镜找到叶绿体,将其移至视野中央,再换用高倍镜进行观察,A不符合题意;
B、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时,反应需要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才能产生砖红色沉淀,B不符合题意;
C、将染色后的洋葱根尖置于载玻片上,滴加清水并盖上盖玻片后,还需要进行压片等操作,使细胞分散开,才能观察染色体,C符合题意;
D、分离菠菜叶中的色素时,由于层析液有挥发性,且可能对人体有害,所以需在通风好的条件下进行,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散布于细胞质中,呈绿色、扁平的椭球或球形。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
(2)糖类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生成砖红色沉淀。
(3)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制片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4)绿叶中的色素不只有一种,它们都能溶解在层析液中,但不同的色素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得快,反之则慢。这样,绿叶中的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12.【答案】B
【知识点】体温平衡调节
【解析】【解答】A、黄毛鼠是恒温动物,恒温动物体温相对稳定,产热量与散热量大致相等。与20℃相比,10℃时环境温度低,黄毛鼠产热量增加,为维持体温恒定,散热量也会增加,A不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知,10℃时聚群个体耗氧量比独居个体高(耗氧量代表产热量),因为是恒温动物,产热量多则散热量也多,所以聚群个体的产热量和散热量比独居的多,B符合题意;
C、10℃时,聚群个体产热多,甲状腺激素等分泌增多以促进产热,而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的,会促进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进而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所以聚群个体下丘脑合成和分泌TRH比独居的多,C不符合题意;
D、聚群是黄毛鼠的一种行为,并非生理性调节,生理性调节是指生物体内的生理生化过程的调节,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人的体表和体内分布着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能将内、外环境温度的变化转换成动作电位,即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由体温调节中枢整合信息,再由传出神经支配骨骼肌、皮肤毛细血管、汗腺及内分泌腺等器官做出适当的反应,从而调整机体产热和散热,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3.【答案】D
【知识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环境因素参与调节植物的生命活动
【解析】【解答】A、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并非脂质化合物,A不符合题意;
B、赤霉素能促进种子萌发,脱落酸会抑制种子萌发。由图可知,激素①抑制种子萌发,应为脱落酸;激素②促进种子萌发,应为赤霉素,B不符合题意;
C、EBR抑制蛋白2的作用,从而抑制激素①(脱落酸)的产生,间接促进种子萌发;赤霉素(激素②)也促进种子萌发,二者作用相似,应为协同关系,并非相抗衡(拮抗)关系,C不符合题意;
D、红光可使无活性光敏色素转化为有活性光敏色素,进而促进后续过程,最终能诱导拟南芥种子萌发;EBR通过抑制蛋白2,减少激素①(脱落酸)的抑制作用,也能诱导拟南芥种子萌发,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1)赤霉素的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分裂与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
(2)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
(3)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在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
14.【答案】D
【知识点】基因表达的调控过程;基因的表达综合
【解析】【解答】A、转录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T-A、G-C、C-G;翻译过程中,碱基互补配对方式为A-U、U-A、G-C、C-G,二者碱基互补配对的方式不同,A不符合题意;
B、转录时,RNA聚合酶与DNA启动子结合,从而打开DNA双链,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B不符合题意;
C、DNA甲基化是指在DNA甲基转移酶的作用下,将甲基添加到特定的DNA区域。某些DNA甲基化可抑制基因的转录,进而影响相关蛋白质的合成,最终影响生物表型,C不符合题意;
D、核糖体与mRNA的结合部位会形成2个tRNA结合位点,可以同时容纳两个tRNA,一个携带氨基酸进入核糖体,另一个携带肽链,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15.【答案】A
【知识点】减数分裂异常情况分析
【解析】【解答】该三体变异株(2n+1)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离,产生的配子类型为“n”型和“n+1”型,且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即产生的卵细胞中,“n”型和“n+1”型的比例为1:1;产生的花粉中,“n”型和“n+1”型的比例也为1:1。已知“n+1”型的花粉只有约50%的受精率,“n”型花粉受精率可视为100%。设“n”型花粉数量为x,则“n+1”型花粉数量也为x,由于“n+1”型花粉只有50%的受精率,所以有效参与受精的“n+1”型花粉数量为0.5x,有效参与受精的“n”型花粉数量为x,那么参与受精的花粉中,“n”型花粉占比为2/3,“n+1”型花粉占比为1/3。
卵细胞为“n”型(占比1/2)时,①与“n”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正常个体),概率为1/2×2/3=1/3。②与“n+1”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1(三体变异株),概率为1/2×1/3=1/6。
卵细胞为“n+1”型(占比1/2)时,①与“n”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1(三体变异株),概率为1/2×2/3=1/3。②与“n+1”型花粉结合,后代染色体组成为2n+2(四体,无法存活),概率为1/2×1/3=1/6。
所以存活后代中,三体(2n+1)的比例为(1/6+1/3)÷(1-1/6)=3/5,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16.【答案】A,B,D
【知识点】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细胞呼吸综合
【解析】【解答】A、①是细胞呼吸第一阶段,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②是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和水反应生成CO2和NADH,发生在线粒体基质;③是有氧呼吸第三阶段,NADH与O2结合生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A符合题意;
B、在有氧呼吸第三阶段(③),NAD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即NADH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参与了水的形成,B符合题意;
C、无氧条件下,植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第一阶段(①)与有氧呼吸第一阶段相同,但无氧呼吸第二阶段不经过②(有氧呼吸第二阶段的反应),且③(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也不能进行,C不符合题意;
D、无氧条件下,①产生的NADH参与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在某些植物无氧呼吸中,虽然第二阶段没有氧气参与,但①产生的NADH参与后续反应,所以①产生的NADH中的部分能量可转移到ATP中,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细胞呼吸包括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点是: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但是,前者需要氧和线粒体的参与,有机物彻底氧化,释放的能量比后者多。细胞呼吸是细胞中物质代谢的枢纽,糖类、脂质和蛋白质的合成或分解都可以通过细胞呼吸联系起来。
17.【答案】C,D
【知识点】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解析】【解答】A、免疫自稳是指机体清除衰老、损伤的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T细胞抗肿瘤作用是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体现的是免疫监视功能,免疫监视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A不符合题意;
B、肿瘤抗原属于抗原,T细胞识别肿瘤抗原时,需要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T细胞,激活T细胞的免疫反应,B不符合题意;
C、由图1可知,与对照组相比,输入低亲和力T细胞组的肿瘤体积更小,说明低亲和力T细胞能够抑制肿瘤生长,C符合题意;
D、由图2可知,高亲和力下表达耗竭标志物的T细胞百分比高于低亲和力下的,说明高亲和力T细胞易耗竭;结合图1,高亲和力T细胞组肿瘤体积更大,说明不能很好地抑制肿瘤生长,即抑制小鼠免疫,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体液免疫主要靠体液中的抗体来作战,细胞免疫主要靠T细胞直接杀伤靶细胞。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对机体稳态的调节。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的活化离不开辅助性T细胞的辅助。
18.【答案】C,D
【知识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原因;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解析】【解答】A、调查期间,虽然前期猕猴种群数量增长,但自然条件下存在环境容纳量,若现有条件不变,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λ=1,种群数量会趋于稳定,不会持续增长,A不符合题意;
B、2013年人猴冲突事件减少,结合曲线可知,是因为猕猴种群数量有所下降,而非接近自然条件下的环境容纳量,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约为840只,2013年前后猕猴种群数量远高于此,B不符合题意;
C、1986年后因人为投食(游客投喂和固定投食),猕猴种群数量快速增长,2016年后,猕猴种群数量超过自然条件下环境容纳量,主要原因就是人为投食改变了其生存的环境条件,使环境容纳量暂时提高,C符合题意;
D、为保护猕猴和减少人猴冲突,适时迁出部分猕猴族群,可降低猕猴种群数量,使其处于合理范围,达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D。
【分析】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种群数量的“J”型增长都是暂时的,并且这种增长情况一般发生在种群密度很低、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下。一定空间中的环境容纳量一般是有限的。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往往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长。一定的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9.【答案】A,B,D
【知识点】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
【解析】【解答】A、步骤①给小鼠注射IL6(抗原)后,小鼠发生免疫反应,应从脾中分离筛选能产生抗体的B淋巴细胞,而不是T淋巴细胞,A符合题意;
B、步骤②在脾组织中应加入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制成单细胞悬液,胃蛋白酶适宜的pH为酸性,不适用于动物细胞分散,B符合题意;
C、步骤③为诱导细胞融合,可加入灭活病毒或PEG(聚乙二醇),细胞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不符合题意;
D、步骤④是筛选杂交瘤细胞,需要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分泌抗IL6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步骤⑤是进一步筛选能分泌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所以步骤④没有完成最终筛选,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制备单克隆抗体的流程主要有:抗原准备及动物免疫、细胞融合、杂交瘤细胞的筛选、杂交瘤细胞的增殖及抗体提取等。
20.【答案】B,C
【知识点】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伴性遗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
【解析】【解答】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雌蚕性染色体为ZW,雄蚕为ZZ。亲本1:纯合黄卵(rr)、结白茧雌蚕,导入外源绿色蛋白基因(G)到Z染色体上,基因型为rrZGW。亲本2:纯合红卵(RR)、结白茧雄蚕,基因型为RRZZ。亲本1(rrZGW)与亲本2(RRZZ)杂交,F1雌蚕的基因型为RrZW(红卵、结白茧,因为Z染色体上无G基因)。雄蚕的基因型为RrZGZ(红卵、结绿茧,Z染色体上有G基因)。
A、由上述分析可知,F1雌蚕基因型为RrZW,表现为红卵、结白茧,A不符合题意;
B、F1雄蚕基因型为RrZGZ,在减数分裂形成次级精母细胞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若减数分裂Ⅰ后期,R、ZG移向一极,r、Z移向另一极,则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可能为RRZGZG、rrZZ;若减数分裂Ⅰ后期,R、Z移向一极,r、ZG移向另一极,则次级精母细胞基因组成可能为RRZZ、rrZGZG。所以F1雄蚕次级精母细胞中的基因组成可能有RRGG(这里G在Z染色体上,可理解为ZG相关,基因组成书写简化)、rr等类型,B符合题意;
C、F1雌蚕(RrZW)产生的配子,常染色体上R:r=1:1;性染色体上Z:W=1:1。F1雄蚕(RrZGZ)产生的配子,常染色体上R:r=1:1;性染色体上ZG:Z=1:1。F1随机交配,F2中红卵(R-)的概率为3/4(RR+Rr);结绿茧的个体含有ZG基因的,概率为1/2。所以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3/4×1/2=3/8,C符合题意;
D、F2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基因型为R-ZGZ、R-ZGW,其中RR占1/3,Rr占2/3。产生配子时,常染色体上,R的概率为2/3,r的概率为1/3。性染色体上,卵细胞中ZG的概率为1/2,Z的概率为1/2;精子中ZG的概率为1/2,W的概率为1/2。随机交配后,红卵(R-)概率为1-(1/3)2=8/9;结绿茧(含ZG)的概率为1/4ZGW+1/4ZGZ+1/4ZGZG=3/4,整体结绿茧概率为1/2(因为后代中ZGZ和ZGW都结绿茧,占后代的1/2)。所以子代中红卵、结绿茧的个体比例是8/9×3/4=6/9,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C。
【分析】(1)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2)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1.【答案】(1)基质;C5;ATP 和 NADPH 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光照强度;CO2浓度;光照增强使光反应产物增多,Rubisco含量增加加速暗反应
(3)实验思路:用14CO2处理饱和光照下的WT和S植株,定时检测C3放射性强度,比较S植株C3生成速率
【知识点】光合作用综合
【解析】【解答】(1)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Rubisco参与暗反应,所以Rubisco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发挥作用。暗反应中,CO2与C5结合生成C3,这一过程由Rubisco催化,故是C5与CO2结合。在暗反应形成(CH2O)的过程中,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即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
(2)曲线②是S组(Rubisco含量增加),曲线③是WT组,当胞间CO2浓度高于B点时,二者光合速率重合,说明此时限制光合速率的因素不是Rubisco含量(S组Rubisco多但未体现优势),而是光照强度不足,曲线②和③光照强度为n,限制了光合速率进一步提升。A点之前,曲线①(光照强度为n×120%)和②(光照强度为n)重合,说明光照强度的差异未体现,此时最主要限制因素是CO2浓度,因为CO2浓度低时,光合速率主要由CO2浓度限制。胞间CO2浓度为300μmol·mol-1时,曲线①光照强度更高(n×120%),光反应产生的ATP和NADPH更多;且S组Rubisco含量增加,能加速暗反应中CO2固定等过程,所以曲线①比②光合速率高,即光照增强使光反应产物增多,Rubisco含量增加加速暗反应。
(3)要验证在饱和光照和适宜CO2浓度条件下,S植株固定CO2生成C3的速率比WT更快,利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4CO2作为标记物。实验思路为:用14CO2处理饱和光照下的WT和S植株,定时检测C3放射性强度,比较S植株C3生成速率。通过检测不同时间C3的放射性,能反映C3生成速率,进而对比S和WT植株。
【分析】光合作用是植物细胞叶绿体将太阳能转换成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变为糖和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在光反应中,叶绿体通过类囊体膜上的色素系统从太阳光中捕获能量,裂解水,生成高能化合物ATP和NADPH,同时释放氧气;NADPH和ATP携带能量参与叶绿体基质中的碳反应(卡尔文循环),最终将二氧化碳合成为糖分子,并将能量储存到糖分子中。
22.【答案】(1)不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正反馈
(2)排除生理盐水影响;作为正常状态对照;C组疼痛阈值高于B组,P2X表达量低 于B组
(3)抑制感受器兴奋;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麻醉性镇痛药物
【知识点】反射的过程;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解析】【解答】(1)反射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痛觉产生仅到大脑躯体感觉皮层(神经中枢),没有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参与,所以不是反射。信号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在突触处会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即该信号传递至下一级神经元时,需经过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该信号引起P物质等释放,加强感受器活动,使疼痛持续,即输出的结果反过来促进过程进行,属于正反馈调节。
(2)A组是在正常大鼠足掌皮下注射生理盐水,设置A组的目的,一是排除生理盐水影响(排除注射生理盐水这一操作及生理盐水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二是作为正常状态对照(与疼痛模型组对比,明确疼痛模型是否成功建立及电针疗法的作用)。疼痛阈值与痛觉敏感性呈负相关,C组(电针治疗)疼痛阈值高于B组(疼痛模型组不治疗),且P2X表达量低于B组,说明电针疗法使疼痛阈值升高(痛觉敏感性降低),同时降低了P2X表达,故推测电针疗法可能通过抑制P2X的表达发挥一定的镇痛作用,即C组疼痛阈值高于B组,P2X表达量低于B组。
(3)从痛觉传入通路(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在突触处传递)分析,药物镇痛可能的作用机理有抑制感受器兴奋(阻止痛觉信号起始)、阻断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阻止痛觉信号传导),再结合题干提到的“抑制突触信息传递”。麻醉性镇痛药物长期或超量使用易成瘾,对于反复发作的中轻度颈肩痛患者,不宜选择麻醉性镇痛药物,避免成瘾及其他不良影响。
【分析】(1)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叫作反射。
(2)反射的完成以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为基础。神经元受到刺激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递。
(3)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反射弧通常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组成的。
23.【答案】(1)物种多样性;间接
(2)
(3)随机取样;化学
(4)减少;隐翅虫科
(5)A;B;D
【知识点】生物的多样性;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
【解析】【解答】(1)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草原生态系统粪甲虫种类繁多,体现的是物种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如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促进物质循环等),金龟科和蜉金龟科粪甲虫促进土壤养分循环,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碳循环中,牧草(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CO2,牧草被食草动物捕食,碳流入食草动物;牧草、食草动物的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碳以CO2形式返回大气;食草动物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2,牧草也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碳循环模型的连接如下:(按照碳循环的流程,生产者与大气CO2库双向,生产者到消费者,消费者、生产者到分解者,分解者到大气CO2库)
(3)用陷阱法调查粪甲虫,为保证结果准确,陷阱位置选择应符合随机取样原则,避免主观因素影响,使样本具有代表性。新鲜牛粪的气味是化学物质传递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化学信息传递。
(4)对比ML使用前和使用后粪甲虫的平均数量,使用后蜉金龟科、金龟科数量减少,隐翅虫科从无到有但整体数量下降,所以ML使用后粪甲虫数量明显减少。ML使用前优势科是蜉金龟科(个体占比62.3%),使用后隐翅虫科个体占比54.4%,成为优势科,故优势科变为隐翅虫科。
(5)A、研发低残留、易降解兽药,可减少兽药在粪便中的残留,降低对粪甲虫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制定严格用药指南,避免过量使用兽药,能减少兽药残留,保护粪甲虫,B符合题意;
C、引入新的粪甲虫种类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破坏生态平衡,不是合理方法,C不符合题意;
D、培育抗病力强的牲畜品种,减少兽药使用,进而减少兽药残留对粪甲虫的影响,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BD。
【分析】(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既有直接价值,也有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等间接价值,还有尚未明确的潜在价值。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掠夺式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等原因,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锐减。对生物多样性可采取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措施。
(2)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等基本组分组成,各组分紧密联系使生态系统成为一个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联系在一起形成复杂的营养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4.【答案】(1)分离
(2)不能;基因突变频率低,无法导致20%以上子代性状改变
(3)13:3;ffDd
(4)启动子缺失,基因无法转录;②;20
【知识点】减数第一、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基因突变的特点及意义;遗传信息的转录
【解析】【解答】(1)花腋生和顶生由一对等位基因(F/f)控制,F2表型比例约为3:1,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分离定律,且腋生F对顶生f为显性。
(2)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自然状态下突变频率低,无法使20%以上的子代性状改变,所以此现象不能用基因突变解释。
(3)两种纯种豌豆杂交得到F1,则F1的基因型为FfDd。分析表格,腋生表型对应的基因型有1FFDD、2FFDd、1FFdd、2FfDD、4FfDd、2Ffdd、1ffdd;顶生表型对应的基因型有1DDff、1Ddff,故F2中腋生:顶生的理论比例为13:3。(2)中的顶生(D-ff)个体自交,子代个体中20%以上表现为腋生(ddff),故该顶生的基因型为Ddff。
(4)y-2突变体中,启动子区缺失(图中①处缺失),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结合位点,启动转录,所以Y突变为y-2导致启动子缺失,基因无法转录。y-1纯合体(y-1y-1)与y-2纯合体(y-2y-2)杂交,F1(y-1y-2)全部为绿色子叶,F2出现黄色子叶个体,说明减数分裂中发生染色体互换,使Y基因恢复。y-1和y-2的差异在②位点两侧,所以②位点发生断裂并交换能解释(交换后可形成正常Y基因)。一个花粉母细胞能形成4个精细胞,只有1个精细胞中Y基因是正常的,其余的2个是单突变,1个是双突变,双突变和正常出现的原因是因为发生了互换。所以20个花粉母细胞只能形成20个具有正常功能Y基因的子细胞。
【分析】(1)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叫作基因突变。
(2)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通过mR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包括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两个阶段。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细胞核内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按照密码子和氨基酸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核糖体上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5)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由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生殖细胞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经减数分裂连续分裂两次,最终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使分配到子细胞中的染色体组合类型出现多样性。不仅如此,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时,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还常常发生互换,进一步增加了生殖细胞遗传的多样性。
25.【答案】(1)基因数据库;Xho I;Xba I;DNA连接酶
(2)试剂;1;载体是7.2kb,重组质粒是9.5kb,所以推测目的基因大小应为2.3kb左右,泳道1符合要求,且为单条带
(3)GCC
(4)香树脂醇
【知识点】PCR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详细);基因工程的操作程序(详细)
【解析】【解答】(1)要获取基因N的编码序列,可从基因数据库中查询,基因数据库存储了各类基因的序列信息。为保证基因N与质粒pYL正确连接,需在引物两端引入与质粒限制酶识别位点匹配的序列。质粒上有SpeⅠ(会切割基因N,舍)、HindⅢ(在终止子后,舍)、XhoⅠ、EcoRⅠ(在终止子后,舍)等酶切位点。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由于基因N的转录模板链(a链),所以需在引物1的5'端引入XhoⅠ限制酶识别序列,引物2的5'端引入XbaⅠ(与SpeⅠ具有相同的粘性末端)限制酶识别序列,这样酶切后可实现定向连接。将酶切后的基因N和质粒片段连接(在SpeⅠ和XhoⅠ切割位点之间),需要DNA连接酶,它可催化磷酸二酯键形成,构建重组质粒。
(2)第5组用无菌水代替模板DNA,目的是检验PCR反应中是否有试剂污染,如引物、Taq酶等试剂中是否含目的DNA。重组质粒插入基因N后,PCR扩增产物会包含基因N序列。质粒大小为7.2kb,重组质粒大小约为9.5kb,则基因N大小约为9.5-7.2=2.3kb,根据图2可知,只有泳道1符合。
实验组3、4的PCR产物大小大于对照组(空白组无条带),说明其质粒中成功插入了基因N。
(3) a是诱变第240位脯氨酸编码序列的引,其中GCA为诱变序列,且GCA为丙氨酸的密码子,位于240,则a中的243为TTC,242为GAG,244为TGG。由题文可知,b、 c、d其中一条是诱变第243位苯丙氨酸的引物,其配对模板与a的配对模板相同,因此c为是诱变第243位苯丙氨酸的引物,则丙氨酸的密码子除GCA外,还有GCC。
(4)最终目的是高效生产香树脂醇,所以进一步检测转基因酵母菌发酵得到的香树脂醇含量并比较,含量高的对应最优改造方案。
【分析】(1)基因工程是一种DNA操作技术,需要借助限制酶、DNA连接酶和载体等工具才能进行。它的基本操作程序包括:目的基因的筛选与获取、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2)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液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