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诗歌鉴赏之三
——表达技巧(手法)鉴赏
诗歌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
在诗歌体系中,内容是表,目的(情感态度)是本,手段是辅。作者通过某种手段的针对性使用,可以突出某细节内容,强化某形象,营造某意境,从而增强某思想感情……
理清内容、目的、手段的关系是读懂诗词,分析表达技巧的关键。
知识点重点:表达技巧的作用、概念,
考查形式以及答题模式
为什么要用这些技巧?(表达技巧的作用)
技巧即手法、手段,基本作用有以下几种:
1、为刻画形象服务。写出形象的特点,使他(她、它)生动逼真、形象可感、形神兼备。
2、为营造意境服务。能营造出一定的意境,从而传达出作者的思想、精神境界。
3、为表现主旨服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手法术语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表现手法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依次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和语言风格。
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修辞手法——诗歌中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借代、顶针、互文、通感、双关等。
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白描、细描、列锦、多层次、多感官、多视角描写、衬托、烘托、对比、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反客为主、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或物)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典抒情、借古(史)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情、志、怀)
结构技巧: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等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元稹《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抒发了文天祥精忠报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气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判断下面诗句用了何种表达方式
1、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4、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6、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7、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8、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记叙——叙述事件的经过
描写——描摹刻画展现形象
议论——表达意见看法
抒情——抒发主观情感
抒情
记叙
抒情
描写
议论
描写
议论
记叙
记叙、描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行抒情和议论,而为了增强效果,描写和抒情多借助手段,这种手段就叫做表现手法。
(二)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白描、细描、列锦、多层次、多感官、多视角描写、衬托、烘托、对比、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反客为主、抑扬、直抒胸臆、借景(或物)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典抒情、借古(史)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情、志、怀)
表现手法是在具体的表达方式使用中为了增强表意效果,而刻意使用的手法。
这种手法与基本的表达方式之间有着明确的关联性,基于此特点,我们可以着眼表达方式选择甄别具体的表现手法。一般可从描写和抒情角度入手甄别。
A、着眼于描写
描写首先可以分为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直接、正面地对描写对象进行的描写是正面(直接)描写;
通过对主体对象周围的事物描写,使主体对象形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最直接的区分是“描写的侧重是什么”。
如果描写的主体是“主对象”,那么就是直接描写;如果描写的侧重是次对象,行文思路是以次对象衬托主对象,那么,从主体的角度看就是间接描写。
(1)白描(粗笔勾勒):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描摹,仅仅用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田家》:“父耕田上原,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语勾勒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2)细描(工笔细描):相对于白描而言,细描是指多用形容词和修饰语描绘事物、勾勒形象,也可以称为工笔。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运用工笔细描,生动鲜活的写出了春景的生机蓬勃和闲适宁静。
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描写,都能使用细描和白描。
(3)多层次、多视角、多感官、多色彩的描写,侧重角度的变化:
多层次:指的是描写或观察的层次感。作者通过描写或观察角度的变化,描绘出了一幅极富层次感、立体的画面。
多视角: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多感官:从听觉、视觉、味觉、嗅觉、感觉角度入手。在进行景物描写时,绘形、绘声、绘色、绘味,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的外形、声音、色泽、气味表现得生动逼真。《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首句绘山崖陡立、直插云霄之形,次句状巨浪拍崖轰鸣之声,末句写翻滚而来的雪浪之色,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赤壁雄奇壮丽的美景。
间接描写是通过对次主体对象的描写来凸显主体对象。那么在对主体对象进行直接描写的基础上,就可能产生附加手段。
4衬托、5烘托、6对比
(4)衬托:利用事物间相近似或相反的特征,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分正衬和反衬,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古衬今、以乐景衬哀情等。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作者就是用五岳、赤城、天台三座高山来衬托天姥山的更加雄伟高大。
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例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的前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动写静,用花落、月出、鸟鸣的动,反衬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5)烘托: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表里)
“烘托”与“衬托” 的区别:“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6)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红花绿叶
7、动静结合8、正侧结合9、虚实结合
(7)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让两者结合起来,做到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颔联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8)正侧结合: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
(9)虚实结合(虚实相生):“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而“虚”,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到的景象。“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二是已逝之景之境。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三是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突出中心的。具体说明如下:
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姜夔《扬州慢》中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10想象、11反客为主
(10)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如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像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11)反客为主(从对方着笔):即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杜甫的《月夜》:“今日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诗人身困敌人手中,心想远方妻儿,仰头望月,寄情于此,抒发诗人对远方妻儿的思念之情。可是,诗人不说自己如何抬头见明月,低头思亲人,而是从对面写来,想象出一幅妻儿月下思亲图。诗中洋溢着妻子思念丈夫之情,而诗又出于丈夫之手,自然可以使人感知丈夫忆念妻子之情。诗人一改从正面落墨写对家人的思念,而从反面涉笔,别开生面,自辟蹊径。
B、着眼于抒情
抒情方式具体来说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一)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一种不要任何"附着物",而由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二)间接抒情:借助景、物、史、典、事等等抒情载体抒发感情。
有借景(或物)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借典抒情、借古(史)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即事感怀等
1、借景(或物)抒情。作者对某种景(或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或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或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就叫借景(或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等,都是诗人常常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作者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发出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的感叹。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与“托物言志”有一定的区别。
2、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比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另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都是情景交融的典范。以上两种抒情方式均属间接抒情。(即景、物抒情)
3、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追求等。“托物言志”中的“志”,有别于“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这首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前四句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后四句直抒己意,他乡薄宦,梗枝漂流,故园荒芜,何不归去。因而闻蝉以自警,同病相怜。
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4、托物寓理。一般是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5、借典抒情。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6、借古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戎昱的《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讽刺诗。唐代自安史乱后,朝政混乱,国力削弱,藩镇割据,边患十分严重,而朝廷一味求和,使边境各族人民倍受祸害。因此诗人对朝廷执行屈辱的和亲政策,以为国耻,痛心疾首。这首讽喻诗,写得激愤痛切,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7、即事感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发自己的感慨。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诗的前两句抒写自己离开了故乡,立马在西域路上。回望长安,一种从未有过的孤寂凄凉之感袭上心头,不禁思乡念亲,双泪痛流。这里真实而率直地抒写了诗人的这种心情,令人感到亲切可信。后两句生动地写了路中偶遇奉命返京述职的故知,急切地托他带个报平安的口信回家的情景。这里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和相逢的意外,从中也再次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真挚、深厚的眷念之情。
表达方式
描写
抒情
叙事
议论
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
白描
细描
多层次、多感官、多视角、多色彩描写
衬托、烘托、对比
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想象、 反客为主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借景(或物)抒情、
寓情于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托物寓理 、借典抒情
借古(史)讽今(借古喻今、怀古伤今)7、即事感怀
(二)修辞手法
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对比、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此外还有借代、顶针、互文、通感、双关等。
(1)比喻:将甲物(本体)比作乙物(喻体),增强生动形象性。
(2)比拟:拟人,把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让具体事物人格化,使语言生动形象。拟物,把人当做物写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和比喻的区别是,拟物要注重突出对象的情态动作,而比喻只要喻就可以了。
(3)对比:可以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胖的更胖、瘦的更瘦,没有主次。(手法中的烘托、映衬都是只是从同一方向突出重点表述的一方,反衬则从反面)
(4)夸张:故意的夸大或缩小事实,目的是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引发读者丰富的联想。
(5)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6)双关:既有表面义也有语境义,使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7)设问:(自问自答)提醒注意,突出强调,引起思考,使自己的回答具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8)反问: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语言的节奏感。
(10)借代:借助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使语言简练含蓄委婉。如“樯橹”。
(11)顶针:能使句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具有回环跌宕的旋律美。
(四)结构技巧:首句标目、卒章显志、首尾呼应、有总有分;层层深入、伏笔照应、过渡铺垫等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赏析这首诗某联的表达效果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增强情感、突显主旨的手段方法,答题一般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方向去思考。
4、辨析方法
以句、联为单位,理清各单位表意内容,确定使用了何种表达方式;由局部到整体,甄别作品的实际情感主旨;分析作品为增强表意效果使用了哪些手段,结合作用的大小分清主次。
三、解题运用
6、例题展示:
【例题1】
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 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 满头晴雪共难消。
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
(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5分)
步骤一:本诗首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
步骤二:把连绵的天山诸峰比喻成“笏”;用“琼瑶”比喻山顶积雪的天山;(2分)
步骤三:形象的描绘了天山绵延雄伟壮丽的的景象。(2分)
5、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举例,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起到了怎样的效果、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
描写
叙事
抒情
【例题2】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试分析上面这首诗歌的表达技巧。
分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寓情于景、衬托的手法。(5分)
A——1、二三四三句作者作者着眼祠堂周围的环境寓情于景;(1分)
2、首联锦官城外“森森”之“柏”密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营造出一种肃穆的氛围;(2分)
3、表达作者对诸葛孔明的敬仰崇敬之情;(2分)
B——1、用了衬托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1分)
2、“碧”草、“黄”鹂,色彩明丽清新,但祠堂春色虽美,却是碧草“自春”、黄鹂“空”鸣,无人欣赏,甚是寂寥,以乐景写哀情;(2分)
3、表达对一代名相孔明被后人渐渐遗忘的处境的同情和感叹。(2分)
描写
真题演练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5分)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6分)
1、本诗一、二两句以“明镜”的比喻外加“水面平”、“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优美迷人的静态美。(2分)
2、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水珠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万点”声响等景象,表现了雨后池上的动态之美。(2分)
3、全诗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展现了雨后池塘的美景。(2分)
1、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2分)
2、把雨后平静的“水面”比作“镜子”,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2分)
3、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1分)
描写
【双调】水仙子·舟中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一叶孤舟在夜晚停泊在洞庭湖边。岸上的灯火与这船儿相对着,闪闪发光。北风吹拂,把梅花都吹老了。我推开船窗,大雪漫天飞舞。这时候我作诗的豪情简直比大风大雪还要激荡。雪花与大风激战着,我的诗句又同飞雪纠缠在一起。我朗声大笑了起来。
第一步:确定修辞手法。
“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三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用“争先”“鏖战”等描述人的词来修饰“诗豪”“风”“雪”,“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所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第二步:分析表达效果。
排比的一般作用是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在本诗中,使用的排比使得整个画面饱含着生命的律动,写出了风、雪、诗情搅成一片,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别具一种雄豪的阳刚之美。比拟的一般作用是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本诗运用比拟,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
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⑸五千仞(rèn):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
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⑺南望:远眺南方。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第一、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2、“三万里”极言黄河之长,“五千仞”极言华山之高,写出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
3、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收复失地的信念。 
黄河“三万里”,华山“五千仞”,这里使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写北方中原的雄伟壮丽,鲜明突兀,热爱与痛苦之情跃然纸上。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塞 路 初 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 ①行子:出行的人。
答案 
1、诗歌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
2、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
3、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的壮观图景。
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试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昏的边塞,晚虹斜挂,夕阳西沉。天开始晴朗,可一半的山川仍带着雨的痕迹。
新下的雨水,到处漫流在青草蔓蔓的小路上。前方村庄,轻烟萦绕着绿色的杨树。
胡人的羊马,再也不要想到南方放牧,唐王朝的旌旗正飘扬在北疆。
我这行人惊喜地看到再也没有战争,能够在秋天的原野上悠闲地游赏打猎。
强化练习:
(1)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步骤一)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
(步骤二)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的寂静。(2分)
(步骤三)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突出展示了诗人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2分)
描写
(2) 江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 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 忽见千帆隐映来。
“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1、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
2、“低徊” 将“含雨晚云”当作人来写,赋予“云”人的情态(2分)
3、形象的描绘出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2分)
描写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汴河曲 汴河怀古
(唐)李益 (唐)皮日体
汴水东流无限春, 尽道隋亡为此河,
隋家宫阙已成尘。 至今千里赖通波。
行人莫上长堤望, 若无水殿龙舟事,
风起杨花愁杀人。 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①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②隋家:隋王朝。③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坐的船只。④不较多:差不多。
问:这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请分别加以说明。
答:
1、两首咏史诗的表达方式各有侧重
2、李诗以描写为主:描绘眼前的汴水碧波,堤上碧柳,两岸千里绿野,眼前的无边春色以及当年豪华的隋宫的荒废颓败;作者寄景抒情,由物是人非感叹隋代的兴亡,历史的沧桑;
3、皮诗以议论为主,“隋亡为此河”“若无”着眼隋开挖大运河游乐江南表达对统治者劳民伤财的斥责。
议论
描写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作简要说明。
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手法。(1分)
②第一首诗拿宫内和宫外的景候对比:宫外彤云密布,大雪纷飞,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2分)表现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生活的批斥。
第二首诗则是今昔对比:华清宫昔日伴君游乐,羽衣霓裳,沉溺歌舞;今朝杂树丛生,宫殿一派荒凉。(2分)借以表达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感叹。
描写
叙事描写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8分)
琅琊溪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解析。
1、此诗三四句,写的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上漂着些许的落花。(1分)
2、实写眼前所见的山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想象山中山花满枝的盎然春意,以及溪源之远之曲折。(3分)
3、虚实结合,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处,丰富画面的内涵,激发读者的想象。(1分)
描写
解读
印证
效果
(6)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诗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颔联运用了列锦的表现手法;
②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多组名词意象罗列,展示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③展现了此处生活的农人的生活的富足惬意闲适。
描写
颔联运用了多色彩多感官的描写手法,(1分)
朱、青,绿,白,从视觉的角度展现了四月的余杭景色的清新明丽,(2分)
展现了此处生活的农人生活的富足闲适。(2分)
(7)未展芭蕉 (唐)钱珝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
答:第一首巧妙运用比喻,如将未展芭蕉比作未燃的蜡烛、未拆封的书札,形象的展现了芭蕉未展时的形态;“暗拆看”使用拟人,将“东风”人格化,使得风吹花开,陡增情趣。(怯——拟人)
第二首运用衬托、拟人、对比等手法。衬托,以叶之“绿”衬托花之“红”,以桃李之“闹”衬托海棠之稳重。
对比,拿桃李和海棠对比,突出海棠具有的稳重,矜持高洁,不趋时,不与群芳争艳。不仅表现了海棠的天然之美,更赋予海棠一种沉稳独立、自主自爱的品格。
拟人,一个“闹”字赋予“桃李”人的情态,突出展现桃李在春风中争奇斗艳。
描写
描写
抒情
(8) 临 江 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注:①浮生:一生。古人语“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曰“浮生”。②飘蓬:飘浮无定之意。
有人认为下阕中的“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与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的确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者都写了离人不堪离别之苦,借酒浇愁;
两者都设想了酒醒后的情景,为虚写,以虚济实;
两者末句都以景结情,通过景物营造氛围,抒发抒情主人公孤独无依、凄苦难耐之感
叙事
描写
何事?侧重表现什么
景物有什么特点
抒情
以景结情
(9)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
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
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分析。
这首诗融情于景,景中含情。
诗人通篇写景:描写了江燕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来频”、“点污琴书”、“打着人”等,细腻逼真地写出了燕子的形态,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对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久闲之情。
1.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钱珝《未展芭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李白《劳劳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冷烛”“绿蜡”“一缄书札”喻“未展芭蕉”,从形状、颜色、质感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未展芭蕉”的形态。“怯”、“藏”、赋予芭蕉人的情态,展现其娇怯含羞。
拟人。“知”“遣”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风都知苦不遣柳条,更何况是人,生动地表现了送别时的怅然、感伤之情。
夸张、对偶。高度赞扬了李白的诗歌艺术成就。
反复。“音尘绝”使上下诗句紧密衔接,气势通畅,富有节奏感。
通感。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巧妙渲染了离愁。
(6)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白居易《琵琶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代。以花的色彩“红”代替花,显得具体形象,更突出了“花”的特征。
设问。引出情感句,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无限同情。
互文。将寥廓的空间和悠远的时间浓缩在一起,给人以苍茫之感。
2.分析下列句子的写景角度。
(1)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苏轼《鹧鸪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多层次、多色彩写景。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遮隐墙头,由高到低,井然有序。鸟白蕖红草碧竹翠,将眼前的景物展现得栩栩如生,真切可见。
(2)杨柳荫中新酒店,葡萄架下小渔船。红红白白花临水,碧碧黄黄麦际天。(杨万里《过杨村》)
(2)绘色的角度。运用色彩的对比,描写了田园风光中绿色的杨柳和葡萄、红白相间的鲜花、金黄的麦田和碧蓝的天空。
(3)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李商隐《微雨》)
答案 (3)正侧结合。通过写林霭、凉意、雨音来写微雨。
微雨初起时,只觉它像林中雾气一样浮动;逐渐地,伴随着夜幕降临,它分得了夜的丝丝凉意。
那寒气仿佛透窗入户让灯火闪烁不定,离窗很远也能感觉到它的凉意;仔细听还能感觉到从空旷的院子里传来的轻微淅沥声。
(4)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4)动静结合。运用动词“敲”,反衬环境的幽静。
(5)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5)点面结合。前两句为面的铺陈,写出了环境的苦寒。后两句为点的描绘,体现了人的孤寂。点面结合,勾勒出一幅凄凉肃杀的画面。
(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6)运用白描手法。全诗抓住出征、扎营、作战、战后四个场景描写战争全过程,反映战争的残酷,表达了诗人的厌战情绪。
3.读下面的句子,看分别使用了哪种抒情方式,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
(1)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渡江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直抒胸臆。作者贬居岭外,一方面思念亲人,另一方面又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遇不幸,表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挂念之情。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武元衡《春兴》)
(2)即景抒情。作者见到杨柳细雨、残花流莺所构成的暮春景色而生乡思,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3)融情于景(以景结情)。诗人将满怀的离愁融入设想的晓风残月的凄清之景中,表达了离别的怅惘之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