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4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摊开历史长卷,唯大唐盛世醉人心弦”
你要写大唐,就不能只写大唐。
要写万国来朝,不夜长安,观长街繁华琳琅,细酌美酒佳肴。
写贞观平天下,开元人繁荣,青瓷陶瓷似冰如玉,盛唐天光普四方。
写诗坛万千,字字珠玑,谪仙一饮酩酊,醉卧挥就潇洒诗篇。
写胡旋琵琶,歌舞升平,霓裳羽衣庆宫宴,过后笑梦惊鸿艳影。
写富沃春风,看尽长安花,抚江枫,赏渔火,泱泱山河策马奔腾。
没人不热爱这盛大的王朝,
正如没人不热爱伟大的长安,
一切祥和明媚,繁华如梦。
铸就这样一个朝代需要什么?
圣君一位
贤臣一群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房玄龄帮李世民谋定天下,其功劳自然不容小觑。但在李世民心中,自己登基之后,对自己帮助最大的人,是魏征。因为魏征时刻都在注视着李世民,对李世民的言行举止提出各种谏言,甚至有些“吹毛求疵”,在魏征帮助下,李世民成为一位近乎完美的君王。
大唐第一“直男”,责任担当——魏征
1.积累文言知识,领会文句意思
2.了解作者魏征和“疏”的文章体裁特点
3.掌握作者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领会魏征忠心耿耿、敢于直谏的精神品格; 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4.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素养目标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我的世界需要一个听我说话的人,于是你来了。
姓:李
名:世民
庙号:太宗
年号:贞观
成就:贞观之治
名:征
谥号:文贞
成就:文学家、政治家、文学家。
敢于直谏,“诤臣”
知人论世
一个成功的君主背后,总是有一个了不起的忠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是他的庙号,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属于议论文。
文题解读
文体常识
奏议文体的一种。
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疏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谏:直言规劝使其改正错误。如《谏太宗十思疏》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如《周公谏厉王止谤》
“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檄:所谓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如骆宾王的《讨武檄文》。
“讽、谏、谤、讥、说”区别
读准字音
谏言 jiàn 高峻 jùn 疏浚 jùn 阻塞 sè
塞车 sāi 边塞 sài 殷商 yīn 殷红 yān
下载 zài 记载 zǎi 懈怠 xiè dài
壅蔽 yōng bì 罢黜 chù 荒谬 miù 弘扬 hóng
思考:本文的文眼是哪个字?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为什么思
人君当思
思些什么
议论文
谏太宗十思疏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前三个而,表转折
望,求,思:同义:指望
【社会状态】治:国家治理得好,如天下大治 乱:社会不太平,国家治理得不好 平:社会太平;平定
明智的人,形作名
虽然
使……治理得好。
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要树木长得高,道德不深厚却想要使国家治理得好安定,我虽然最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你这)明智的人呢!
解读第一段
表转折
何况
人君当思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主持,掌管。
帝位
【表主持、掌管】:当,知,典,掌,执,司,主
控制、克服
喜庆,福禄
在安逸的环境预见到隐藏的危险,早做准备。安:形作名;危:形作名,危难的情况
国君主持着帝位的重任,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无止境的福禄。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就(如同)是砍断树根却想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却想要水流得远啊。
解读第一段
戒除
连词表并列
形作名,重权,重位
天地间
形作名,重要地位
天之极处,皇权
保持
同“而”,转折连词
形作动,行节俭
敦厚
人君当思
分析课文第一段
1、找出作者在本段中提出的中心论点。
2、本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文本探究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


对比
人君当思
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
称呼
方式
要求
效果
举例
补充:比喻论证与类比论证的区别
本体和喻体
本体和客体(类体)
比喻
比较
本体和喻体性质不同,只在某一点相似;喻体可以虚构。
本体和客体性质相同,相似点多多益善;客体材料真实。
说理形象和具体化。
说理严密和逻辑性。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
所有的
深,深切的。
开头做得好的国君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能够
大,重大。
保持到底。
解读第二段
指帝王;今义:国家最高领导人。
表承接
表承接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的重大使命,没有一个不是(创业之初)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国之道显著,但大功告成就德行衰微的。开头做得好的确实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而守住天下就很困难吗? 过去夺取天下时德行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德行不足,这是为什么呢?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语出《诗经》原意凡事都有个开始,但经常不了了之,没个结果。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为什么思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
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因为
臣民
达到目的,实现愿望
陌路人

放纵性情
深深忧虑
已经

表结果,以致于
轻视他人
(因为)处在深重忧患当中,一定能竭尽诚意对待臣民,已经得志后就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胡越之人也将同心同德;傲视别人,至亲骨肉也将成为陌生人。
为什么思
胡越 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胡在北、越在南,比喻相隔遥远,也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百越 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各个越族的合称。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常指桂、浙、闽、粤等地。
朔漠 北方沙漠地区。
四夷 东夷、南蛮、西戎和北狄的合称,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古代地理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督察
即使
介词,用
只是
=“震”,威吓
转折
怀念,感激
状后“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苟且
名作状:表面上;在心里
使……倾覆
应该
警惕
恭顺
怎么,难道
轻视,怠慢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威吓人们,人们最终苟且以求免除刑罚,却不会感念(皇上的)仁德,表面上恭顺内心却不服气。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民众;(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使船只倾覆,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用腐烂的绳索驾驭奔驰的马车,怎么可以忽视呢?
为什么思
作者认为人君为什么要思?
概括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以______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进行对比
用古人的论述以______ 的关系比喻______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设问
水和舟
民和君
善始者实繁
克终者盖寡
能否竭诚是事
业成败的关键
敲警钟:民心的重要性
思考:第二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文本解析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殷忧
竭诚以待下
胡越为一体
得志
纵情以傲物
骨肉为行路
得民心
失民心
载舟
覆舟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取江山
守江山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名作动,统治
想要的东西
知道
满足
谦虚
如果,果真

(地位)高而险
约束、修养
使…安定
兴建、建造
骄傲自满
居于…之下,名作动
第三段
做国君的人,如果真的能见到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警诫自己;将要兴建什么,就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宁。想到帝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江海处于百川之下(却能容纳百川)。
思些什么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动作名,说坏话的人
施加
=“毋”,不要
以(之)为

以…为乐
被堵塞蒙蔽
意志松懈
并列
慎重
排斥
以致
使动
使…端正
不加节制地滥用刑律
因果,以致
不恰当的奖赏
第三段
喜爱狩猎,就想到网开一面,捕杀有度;担心懈怠,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可能出现谗佞之人,就想到端正自身,贬斥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思些什么
表揭发的:劾、讦(jié)、揭
表示才能遭嫉妒或受迫害类的词语:
①害:嫉妒 ②短:说某人的坏话
③隙:与某人有隔阂。 ④刺:指责。
违背:牾(wǔ)、忤(wǔ)、逆、倍(背)
暗中:阴、间、密
表受到诬陷的:中、谮(zèn) jiàn通“僭”, 不信。
表监狱的:囹圄(línɡ yǔ)、狱
与小人相关的文言实词
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归纳
选拔
形作名,
贤能的人
扩大
光大
形作名,好的建议
顺承
仁爱、宽厚
献出

第三段
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发扬光大《尚书》所讲的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加以任用,挑选好的意见而加以采纳,那么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贡献他的谋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德的人就能广布他的仁爱,诚信的人就能献出他的忠诚。
思些什么
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使……鸣,演奏
奔驰效劳
忧烦的事物
管理
役使,劳损
保/颐养
出游,游乐
使…劳;使…苦
教化
垂衣拱手,喻指轻而易举
毁坏,减损
第三段
文臣武将争逐( 效力),对君主来说便没有大事烦扰,可以尽情享受出游的快乐,可以颐养赤松子与王子乔那样(长)的年寿,弹着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说什么百姓就会被教化。何必自己耗费精神、苦苦思索,代替臣下管理职事,役使自己灵敏的耳、明亮的眼,亏损顺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呢!
思些什么
找出“十思”内容,并说说其现实意义。
君人者,诚 能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戒奢侈
戒骄躁
戒纵欲
戒轻信
戒不公
礼贤下士,谦虚包容(思想)
持之有度,慎始慎终(生活)
虚心纳谏,正身黜恶(用人)
喜怒有常,赏罚有度(执法)
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物质)
“十思”
“五戒”
积其德义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治国平天下
正己
安人
正心
修身
思考:魏征认为除“十思”外,君王还要做到哪些?这样做之后会带来怎样的局面?
文本解析
3.听从善言
1.宏九德
2.选拔任用人才
智者尽其谋
勇者竭其力
仁者播其惠
信者效其忠
文武
并用
垂拱
而治
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为什么思
思些什么
提出问题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
(以“固本思源”为喻)
(总结历史教训)
(提出具体做法)
课堂回顾
小结论证思路
善始实繁
克终盖寡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思考:魏征为什么能够说服太宗?
态度谦恭诚挚,语言委婉得体。他始终把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时政。在进谏时,他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又切中要害,令人警醒,极尽忠诚。
说理透彻,语言简练而生动。特别是正反论述、前后对比、引经据典,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充分展现了他“能上、善上、敢上”的进谏艺术。
唐太宗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唐太宗励精图治,以国事为重,能容耿介直言的臣子,所以对于魏征的进谏大都能够虚心接受。
文本解析
1
深中人主心理,让人愿读:
分析语言特点,品味劝谏艺术
一开始魏征就抓准了唐太宗祈求国家长治久安、害怕亡国的心理,以水、木为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接着用历史事实警示太宗须“竭诚以待下”,不可“纵情以傲物”,方能长治久安 ;然后又提出了十项具体措施,以达成无为而治。魏征为唐太宗勾画了一个美好的前景,“鼓励式”的结尾还是会带来很大的动力。可以说,全文围绕君主的心理诉求,层层入理,句句贴心。
2
说理委婉曲折,让文可读:
分析语言特点,品味劝谏艺术
表现一:比喻说理。从贴近生活的自然现象入手,喻国家为生长的树木、奔流不息的江河,寓含了作者对祥和蓬勃社会气象的企盼。
表现二:先正说,再反说。正面论证是主动出击,亮出观点;反面论证是乘胜追击,巩固观点。“载舟覆舟”“奔车朽索”将君王比作行舟,将国家比作奔车,生动形象。
表现三:论古讽今,旁敲侧击。从历史上人君的兴衰出发,提出“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一历史定律,引发思考“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这一不合常理的历史现象。接着,剖析深层原因—“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并提醒皇帝“怨不在天,可畏惟人”,一定要爱百姓、得民心,不要重蹈古代帝王灭亡的覆辙。比喻论证与论古讽今结合,点到为止,妙不可言。
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的敏锐眼力,抓住了唐太宗“忘本”“忘危”等根本问题,从生活、待人、处事、用人、执法五个方面提出了“十思”,意在以“思”治“忘”。奏议用“思”字贯穿始终,阐明了国君要“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
总 结
此篇文章对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有何借鉴意义
①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②“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告诉我们,党和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时刻把人民的冷暖挂在心头,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代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③“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告诉我们,作为领导者要任用有才能的人,要能够听取下属的合理建议,不能自己说了算
劝谏艺术
劝谏是一门艺术,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 教材中的魏征、烛之武、邹忌三位爱国志士心系国家安危,圆满完成劝谏任务。研究他们精妙的说辞,完成下面的表格,总结他们劝谏成功的规律。
对象 背景 目的 策略 效果
魏征
烛之武
邹忌
共同规律 对象 背景 目的 策略 效果
魏征
烛之武
邹忌
共同规律 唐太宗
秦穆公
齐威王
动之以情(站对立场、思其得失、以史为鉴)
晓之以理(比喻、对比、类比等)
劝之以方(曲径通幽、对症下药)
贞观盛世
贪图享乐
兵临城下
临危受命
战国风云
群雄割据
长治久安
安居乐业
纾解国难
保全郑国
革除弊政
增强国力
设喻对比、以史为鉴
劝之以方、动之以情
以退为进、
分析利害
现身说法、
婉言讽喻
置之几案
事等弦韦
秦军驻守
晋军撤退
广开言路
诸侯朝齐
劝谏艺术
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魏征谏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1、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2、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4、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5、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8、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9、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10、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莫谓谏臣空议论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王珪谏太宗出美人
  太宗尝闲居与珪宴语,时有美人侍侧,本庐江王瑗之姬,瑗败籍没入宫。太宗指示之曰:“庐江不道,贼杀其夫而纳其室。暴虐之甚,何有不亡者乎?” 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取此妇人为是耶,为非耶?”太宗曰:“杀人而取其妻,卿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今此妇人尚在左右,窃以圣心为是之,陛下若以为非,此谓知恶而不去也。”太宗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张玄素谏修乾阳殿
  贞观四年,诏发卒修洛阳宫乾阳殿以备巡幸,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章华就,楚众离;及乾阳毕功,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役疮痍之人,袭亡隋之弊,以此言之,恐甚于炀帝。深愿陛下思之…”太宗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且陛下初平东都,太上皇敕大殿高门并宜焚殿,陛下以瓦木可用,不宜焚灼,请赐于贫人。事虽不行,然天下翕然,讴歌至德。今若遵旧制,即是隋役复兴。五六年间,趋舍顿异,何以昭示子孙,光敷四海?”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孔颖达谏太宗“其容若虚”
  贞观三年,太宗问给事中孔颖达曰:“《论语》云:‘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孔颖达对曰:“圣人设教,欲人谦光。己虽有能,不自矜大,仍就不能之上,求访能事。己之才艺虽多,犹以为少,仍就寡少之人,更求所益。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非憔匹庶,帝王之德,亦当如此。夫帝王内蕴神明,外须玄默,使深不可知……若其位居尊极,炫耀聪明,以才凌人,饰非拒谏,则上下情隔,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也。”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止泰山封禅
  贞观六年,匈奴克平,远夷入贡,符瑞日至,年谷丰登,岳牧等屡请封禅。……惟魏征以为不可。……对曰:“……陛下东封,万国咸萃,要荒之外,莫不奔驰。今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宁可引彼夷狄,以示虚弱?渴财以偿,未厌远人之望;加年给复,不偿百姓之劳。或遇水旱之灾,风雨之变,庸天邪议,悔不可追。岂独臣之诚恳,亦有舆人之论。”太宗称善,于是乃止。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虞世南谏太宗勿纵情畋猎
  太宗颇好畋猎,虞世南上疏谏曰:“臣闻秋狝冬狩,盖惟恒典;射隼从禽,备乎前诰。伏惟陛下因听览之余辰,顺天道以杀伐……天弧星毕,所殪已多,颁禽赐获,皇恩亦溥。伏愿时息猎车,且韬长戟,不拒刍荛之请,降纳涓浍之流,袒裼徒博,任之群下,则贻范百王,永光万代。”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魏征评太宗纳谏“慎始”而难“敬终”
  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岁,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是,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魏征劾小人权万纪、李仁发
  贞观五年,治书侍御史权万纪、侍御史李仁发俱以告讦谮毁,数蒙引见。遂任心弹射,肆其欺罔。给事中魏征正色而奏之曰:“权万纪、李仁发并是小人,不识大体。以谮毁为是,告讦为直。凡所弹射,皆非有罪。陛下掩其所短,收其一切,乃骋其奸计,附上罔下,多行无礼以取强直之名。诬房玄龄,斥退张亮,无所肃厉,徒损圣名。道路之人,皆兴谤议……陛下纵未能举善以崇德,岂可进奸而自损乎?”太宗欣然纳之,赐征绢五百匹。其万纪又奸状渐露,仁发亦解黜,万纪贬连州司马,朝廷咸相庆贺焉。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太宗不识宇文士及谀谄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魏征谏太宗勿宠长乐公主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中将出降,敕有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昔汉明帝欲封其子。帝曰:‘朕子岂得同于先帝子乎?可半楚、淮阳王。’前史以为美谈,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莫谓谏臣空议论
  典型史实:太宗自悔误杀张蕴古
  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于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谓房玄龄曰:“公等食君之禄,须忧人之忧,事无巨细,咸当留意。今不问则不言,见事不谏争,何所辅弼?如蕴古身为法官,与囚博戏,漏泄朕言,此亦罪状甚重,若据常律,未至极刑。朕当时盛怒,即令处置,公等竟无一言,所司又不复奏,遂令决之,岂是道理?”
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