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追寻历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思维能力: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延安精神,明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需要延安精神的道理。【教学重难点】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延安精神,明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需要延安精神的道理。【教学过程】一、对话作者,初识延安1.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本单元我们通过三篇课文的学习,走进千年历史,感受从古至今,不同身份、不同境遇的爱国志士,同样炽热的家国情怀。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富有革命精神的现代诗歌。请同学们读课题——延安,我把你追寻2.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学会运用查找资料的方法来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不懂的地方,题目中的延安指的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同学查阅的资料吧。(播放视频: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地貌以黄土高原、丘陵为主,这里气候干旱少雨,人们多居住在窑洞中。延安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终点,是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至1948年的根据地,被称为革命圣地。延河、杨家岭、枣园、南泥湾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3.原来延安还是革命圣地,让我们满怀崇敬之情再读一次诗的题目:延安,我把你追寻。4.题目是诗歌的灵魂,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看到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呢?(生答)老师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位你们意想不到的朋友,看看他能不能回答你们的问题,猜猜他是谁?(出示作者祁念曾爷爷的照片及视频: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作者祁念曾爷爷。1991年我随中央电视台《黄河》创作组来到延安采访,参观了枣园,杨家岭,宝塔山,南泥湾等地,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情澎湃,创作了这首诗。你们提出的问题,答案就在诗歌当中,我相信,在老师的带领下,会学习的你们,一定能够读好读懂这首诗。期待你们写信给我,我很愿意和你一起交流!)二、初读诗歌,感受延安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题目下面有一段学习提示,同学们轻声读一读,看看这节课有哪些学习任务呢?(学生汇报)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讲解员、分享人、朗读者、评论家,通过四个任务来达成学习目标。期望你们在每个学习环节都有精彩的表现,加油哦!2.请同学们自由读诗,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可以举手问老师,也可以问问同桌。读完这首诗,谁来说一说,延安给了你什么样的印象? (学生汇报)3.我们先通过一组图片走进那个年代的延安吧!(出示图片 镢头 茅屋 土炕 窑洞 认读本课词语)三、聚焦意象,走进延安1.学习第一小节,边读边想像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分男女生朗读)2.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那么诗人是在追寻什么呢?(齐读第2小节)诗中出现了四处地点,是延安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课前老师已经划分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搜集一处地点的资料,全班进行分享,下面就请四位同学做小小讲解员,带领大家游历革命岁月的延安。任务一:我是讲解员(生1:大家看,这就是延河,它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经常漫步在延河岸边,思考国家前途,指挥前线战斗。英勇的战士在这里刻苦训练,延河岸边军歌嘹亮,喊声震天,被称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生2:这是枣园,虽然名为枣园,但是却栽种了很多梨树,这里有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住过的窑洞,那些指导中国革命的不朽篇章,就是在煤油灯下通宵达旦写出来的。枣园的灯光,照亮了黑暗,给人们带来了温暖和希望。生3:杨家岭,曾经是中共中央机关的所在地,这里有中共中央大礼堂,有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多少次重要的革命会议曾在这里召开,革命的精神、党的精神在这里发扬光大。生4:南泥湾曾经是一条狭窄的溪谷,这里曾经荒无人烟、野兽出没。三五九旅的战士们,他们在这里挖窑洞,吃野菜,艰苦奋斗三年,用最简单的生产工具——镢头,将南泥湾变成了陕北的锦绣江南。)4.有一首陕北民歌,唱出了三五九旅的战士们在南泥湾开荒种田的情景,我们来欣赏一下(播放歌曲“南泥湾”)5.同学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延安的革命者们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住的是土窑洞,他们为了解放,为了今天的美好生活,全心全意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延安也因此被誉为革命圣地。让我们怀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再读这一小节。(齐读)四、今昔对比,心向“延安”1.同学们,诗人追寻的仅仅是这叮咚的流水和清香的梨花吗?诗人难以忘怀的仅仅是这开荒的镢头和讲话的会场吗 (生答)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这种精神吗 (生答)2.对,诗人追寻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板书) 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再读这两个小节。3.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第一二小节,回顾一下,在学习诗歌的时候,我们都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呢?(学习方法: 1.读通读顺诗歌,了解诗歌内容;2.找出关键词句, 思考主要问题; 3.课前收集资料,加深理解诗歌;4.入情入境朗读,体会诗歌情感)4.下面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第3、4小节,同学们自由朗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1)学习词语“琳琅满目”,领会诗歌押韵的特点,指导朗读。(2)学习这两个小节中“对比”的写作方法,指导朗读。5. 过去贫穷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既然告别了破旧的茅屋,为什么还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呢 (生答)对, 是延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是他们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奋斗不息。七十多年沧桑巨变,延安精神不仅改变了延安,也改变了神州大地,改变了整个中国,课前,老师请同学们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让我们拿出资料收集卡,作为分享人来分享一下吧。任务二:我是分享人(学生分享: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向全世界展示强大实力;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一雪百年耻辱……)五、深情诵读 ,追寻“延安”1.师:延安精神永不磨灭,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家宝,我们不能忘记,更不应该忘记。诗歌的最后两个小节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情感,我们小组合作学习,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第5.6小节。(小组展示)师:延安精神不仅过去需要,现在需要,将来也需要。延安精神,不仅诗人在追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寻,因为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追寻温暖,追寻光明。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充满热情地朗诵这首诗,献礼二十大吧!任务三:我是朗读者(齐诵全诗)六、拓展延伸,传承“延安”1. 欣赏教师朗读贺敬之《回延安》片段。2.同学们,祈念曾爷爷很关心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他特意发了一个朋友圈。(出示PPT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过着幸福的生活,我们还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吗?同学们,祈爷爷想听听你们的想法。)任务四:我是评论家(学生交流)看来,同学们想对祁爷爷说的话可真不少呢!本单元我们的习作要求就是写一封信,我们将在下一节课中以书信的形式和祁爷爷分享交流。3.小结:我们向前走,走得再远,走得再辉煌,也不能忘记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不能忘记历久弥新延安精神。板书设计:24 延安,我把你追寻延河 延安精神 南泥湾枣园 杨家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