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着一“静”字,境界全出——《诫子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诸葛亮的《诫子书》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是一篇精读文言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人生之舟”,单元说明这样写道:“拥有美好而充实的人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当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性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尊尊教诲。令我们感动的,是其中关于彰显理想光辉和人格的力量。”《诫子书》围绕单元主题,将古人的修身立德之言。《诫子书》是一篇富含道德劝诫意味的家书,是诸葛亮写给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信,因其文短意长,言辞恳切,成为后世学子修身立志的篇。作为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智者,“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总结。《诫子书》重在说理,先提出观点,再做阐发,接下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是典型的逻辑顺序。虽然文章简短,但是文辞稍显艰涩,还是会让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之前有《<世说新语>二则》《<论语>十二章》。学生有一定的文言文积累,也基本能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因此本课可以放手让学生去练习巩固断句和翻译技巧。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虽在本单元第一课有所接触,但总体还比较陌生。鲜明的论点和严谨的结构、作者恳切的期望,都还需要老师带着学生去品读。学习目标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词语和文言知识。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的熏陶。学习重难点继续学习文言文划分节奏(断句)的方法。(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把握作者观点。(重点)抓住关键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把握“静”与“俭”的深刻含义。(难点)理解作者对“静”“才”“学”“志”四者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的望子成龙之心。(难点)教学课时2课时 (本课为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曾写信给他的大哥诸葛瑾,说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如今已经八岁,十分聪慧可爱,只是怕他过于早熟,成不了大器。又在临终前作《诫子书》与诸葛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世佳作——《诫子书》。环节二:反复诵读,明其意读标题,明确写作目的何为“诫”?何为“书”(课下注释有)诫:告诫、劝勉书:书信“诫子书”的意思就是作者为劝诫儿子而写的一封家书,属于家训一类。家书作为古代一种特别的文体(典籍),是古人向后代传达修身治家、为人处世、为学教子的载体。一读课文,练习识文断句(先自由朗读,再请学生展示添加的句读)比一比,看看课件上的课文和书上的课文有何不同?让学生为原文添加标点。(建议使用逗号、句号、感叹号)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读课文,进一步划分节奏(边翻译课文边划分节奏)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总结断句方法:首先,还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停顿。其次,我们可以找找虚词,如“夫”字,它是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可与下文断开。“以”是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因此停顿可划分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文中这样的虚词“与”“则”,它们也是连词,所以“与”“则”前可停顿。“将”“复”都是又的意思,重复表强调,重复可停顿。主语和谓语之间可停顿。(四)三读课文,理清文意。自读课文,将读不懂的句子圈出来,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句意,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环节三:读其文,悟其理四读文章,思考君子之“静”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怎么理解文中的“静”?“静”有什么好处?能修身养性“静”在文章中的正面表现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淡泊”“宁静”“淡泊”可以达到什么效果?“宁静”又可以达到什么效果?“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就是说“静”可以“明志”,也可以“致远”“静”在文中的反面表现是什么?也用文中的词语回答。“淫慢”“险躁”(5)请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思路来理解“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静具体表现 达到效果正面表现 淡泊 明志宁静 致远反面表现 淫慢 不能励精险躁 不能治性修身小结:静“静”指的是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安宁专一的精神状态。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泊”和“宁静”。只有做到“淡泊”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并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若心不静,陷入“淫慢”和“险躁”,则不能振奋精神、修养性情了,自然无法到达修身的目的。3.文章围绕“静”来论述观点,但中心句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静”与“俭”有何关系?静:淡泊、宁静,重在内心的专一俭:节俭、简朴,强调的是不过分追求物质和外在内心宁静,自然不会被外界纷繁的物质生活所迷惑,而专注做自己的事情;不断降低对名利的欲望,自然可以做到内心宁静。因此“静”与“俭”是相辅相成的。环节四:读其文,感其情1.天下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才,诸葛亮也不例外,那他认为才需要哪些条件呢?先从文中找找作者原本观点的句子,并概括成才的条件。“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才—— 静、志、学2.理清“静”“学”“志”的关系才须学,学须静;学能广才,志能成学;静能明志。这三个成才的条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3.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人少年成名,有的人三十而立,还有人大器晚成,但都在时间的见证下,通过自身的努力成功 。但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父母总希望孩子能少走些弯路,不要总想着明日复明日,还有时间慢慢来。所以文章最后,诸葛亮还强调了一个成才条件是什么?惜时(读课文最后一句)要想成才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条件就是“惜时”,只有立志学习,惜时勤学,才能成才接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环节五:探讨学习心得如果让你选择文章中的一句话(或一个字、词)作为座右铭贴在课桌上,你会选择哪一句(字、词)?说说你的理由。七、作业布置翻译并背诵课文八、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