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北京东城初二(下)期末语 文一、基础 运用。(共15分)从古典文学出发,了解博物知识,会带来全新的体验。在综合实践课程中,你所在的小组做完相关调查研究,撰写了调查报告。1. 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第一部分 调查目标了解古典文学中的博物知识,更好地理解自然、社会和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部分 调查内容调查涉及我国博物的历史、知识与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联系等,主要内容记录如下。【博物与文学】我国有悠久的博物学传统,从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山海经》,到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_》,再到西晋张华著作的志怪小说集《博物志》……古代众多博物学家对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风土、人情都有深入的解读。古典文学作品成为了解东方神秘博物世界的切入点。(1)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_____(2)小组成员想知道文段中“切入点”的意思。查《现代汉语词典》,“切入点”的解释为“(做事情时)可以深入进去的地方”。根据词典解释,下列对文段中“切入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甲】了解博物世界最深入的地方【乙】了解博物世界较便捷的入口【丙】了解博物世界更丰富的内容【博物与诗词】卷耳是古代一种很常见的野菜。从先秦的“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到宋代的“朝采卷耳,于陵于冈”,再到清代的“卷耳遍生新雨后,画眉偏叫落花时”,历代文人都不约而同地将“卷耳”写入诗中。可见,这种野菜在古代非常平易近人。卷耳一般生长在海拔较高的丘陵地区和高山草地,藏在树下或者繁茂的草地中。不过,_______你注意观察,_______不难发现它的踪迹。它有细细的藤蔓,有像鼠耳一样的叶片,被称为卷耳可谓名副其实。卷耳的叶子呈椭圆形,颜色嫩绿,懒懒地匍匐在地上,花茎倔强地直立在叶子中间。到了每年5月,上面就会开出很多白色小花,像昆虫的触角一样。一棵卷耳能开出3—7朵小花,小花们聚在一起,就像伞盖一样。这小小卷耳可真是瞬息万变啊!到了7月,小白花就会慢慢凋谢,直至戛然而止。(3)小组成员发现文段中横线处缺少关联词语,下列依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所以…… B.只有……才……C.只要……就…… D.即使……也……(4)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平易近人 B.名副其实 C.瞬息万变 D.戛然而止【博物与文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人情事故的体现,也是奔走钻营的卑劣丑态的写照。马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奇蹄目动物,关于“马”字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商代。几乎从马被驯化开始,人们就意识到可以将马用于战争。古时,一个国家拥有战车的多少,往往是衡量国家实力强弱的主要标准。而战车通常由马来拉动,古时一车四马叫“乘”,因此一些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马在人类文化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驾马车在古代是一项很高级的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被孔子称为“六艺”,其中“御”就是驾马车的意思。“马前卒”旧时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在用来比喻那些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韩愈借“千里马”喻指人才,对联“_______,鹏过碧空展万程”也用“千里马”抒发壮志。(5)小组成员认为画波浪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情事故”应写为“人情世故”B.“劣”应读为“liè”C.“溯”应读为“sù”D.“马前卒”应写为“马前足”(6)根据小组建议,在文段中的横线上填写上联,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A.蛇舞九州四海平B.马逢伯乐驰千里C.马跃千里回故乡D.虎啸山林震天地第三部分 调查结论古典文学里常涉及气象、地理、生物等方面的知识。这些博物知识生动地证明了知识是网状的,世间万物有普遍的联系。通过“联系”这一科学思维方式,定会丰富我们对古典文学的理解。2. 文段中的画线句存在问题,你做出修改。第四部分 结语“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①山下大地春色阑珊,芳菲已尽,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意想不到的春景②一片盛开的桃花。用博物的方法品玩诗中蕴藏的经纬度知识,给诗作更添一层理性的浪漫。让我们借助博物的视角学语文,寻找知识间的共生点,助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3. 你发现文段中①②两处缺少标点符号,下列标点符号填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 ②——B ①”。 ②,C ①。” ②,D ①。” ②——A. A B. B C. C D. D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4. 默写。人们借诗文书写自己的生活。有人寻自然美景,“日光下澈,①_________”(《小石潭记》);有人写理想追求,“②_________,道阻且长”(《蒹葭》);有人抒离别之情,“无为在歧路,③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有人发现规律,“野马也,尘埃也,④_____________”(《北冥有鱼》);有人收获感悟,“⑤_________,弗学,不知其善也”(《虽有嘉肴》)。5. 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完成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对本诗的赏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描写屋顶茅草在秋风中狂飞渡江,或高挂树梢,或沉入水塘,凸显狂风对茅屋的巨大破坏。B. “倚杖”写出诗人的年老体弱,“叹息”写出诗人在群童抱茅而去后的无奈、苦闷、沉痛之情。C. “布衾”“娇儿”二句用比喻,写衣被破烂、冰冷僵硬似铁,娇妻弱子惹人烦躁,表现诗人的苦闷。D. 诗歌在平铺直叙中,内容层层递进,情感悲壮,思想境界阔大,感人至深。(2)梁启超先生评价杜甫诗歌的情感是“极深刻的”。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由眼前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①_________”(谁)的苦难生活,并产生②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表现出③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精神。6.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问题。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屋舍俨然 佁然不动 欣然起行B. 乃大惊 乃不知有汉 乃记之而去C. 来此绝境 以其境过清 学无止境D. 不足为外人道也 武陵人捕鱼为业 为坻,为屿(2)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翻译: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理解:开阔敞亮之景让作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乙】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翻译: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理解:反映了桃花源人生活安康、心情舒畅的状态。【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翻译:有人就要求他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理解:体现了桃花源人对外人没有猜忌和戒备,民风淳朴,关系和谐。(3)《桃花源记》选文与链接材料都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请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链接材料至则有居人百余家,垣篱庐舍,具体而微①,亦小有耕垦处。有曝背而偃者,有濯足而坐者,有男子网钓鱼鳖者,有妇人采撷药草者,熙熙然殆②非人世之所能及也。臣因问之,有前揖而对臣者,则曰:“吾族本中国③之人也。载而至此。舟中之粮,吾族播之,岁亦得其利;水中之物,吾族捕之,日亦充其腹。又取洲中葩卉以芼之,由是吾族延命而未死焉。死则葬于此水矣,生则育于此洲矣,怀王之情亦已断矣!且不闻五岭之戍,长城之役,阿房之劳也,虽太半之赋,三夷之刑,其若我何?”(取材于王禹偁《录海人书》)注:①具体而微:内容大体具备而形状或规模较小。②殆:几乎。③中国:中原。三、名著阅读。(共6分)7. 世界读书日,年级开展阅读讨论会。阅读《经典常谈》后,同学们纷纷表示此书可以激发阅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兴趣。根据目录,你在横线处完善大家的讨论记录。目录《说文解字》第一……1《周易》第二……9《尚书》第三……16《诗经》第四……24“三礼”第五……31“春秋三传”(国语附)……第六“四书”第七……42《战国策》第八……48《史记》《汉书》第九……53诸子第十……67辞赋第十一……78诗第十二……86文第十三……98(摘自《经典常谈》人民文学出版社2023年1月口砷版)同学1:诵“《兑命》曰:‘学学半’”后,若想深入了解教与学的关系,可以读《尚书》。同学2:学《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意犹未尽,可以读《庄子》。同学3:对自己名字中“骥”字的内涵好奇,可以读《①_________》。同学4:对先秦帝王将相等产生探究兴趣,可以读《战国策》《②_______________》。8. 下面名著的封面你更喜欢哪一个?请结合名著内容,谈谈你的理由。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9.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材料一①当今社会,电子书籍非常丰富。有些人将电子书籍下载到手机后随身携带,方便阅读。但也有人不喜欢阅读电子书籍,他们认为,用手机阅读,注意力无法集中,眼睛也容易疲劳。阅读,就应该读纸质书。②2022年,日本昭和大学以34名健康大学生为实验对象,让他们分别通过手机和纸质书籍阅读同一作家的两本小说,然后针对小说的情节向他们提问。通过回答的正确率,研究两种阅读方式之间是否存在阅读理解力差异。结果如下图所示:_______。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我们大脑的前额皮质是一个控制中心,负责调节记忆、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与纸制阅读相比,手机阅读时大脑的前额皮质处于过度活跃状态。而大脑的前额皮质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容易降低阅读理解力。④为什么手机阅读时前额皮质处于过度活跃状态呢?研究小组认为这与人的呼吸状态有关。在上述实验中,研究人员测试了受试者的呼吸状况,发现他们在进行纸质阅读时,平均深呼吸3.3次;而在进行手机阅读时,平均深呼吸1.8次。换句话说,手机阅读时人的深呼吸受到了抑制。手机阅读中人的呼吸变浅了,也许这是阅读理解力下降的原因。因为以往的研究证实:深呼吸对提高注意力等大脑认知功能有积极作用。⑤手机阅读时,不要长时间一动不动,应保持适当的休息。有意识的深呼吸,这样我们的阅读理解力也许会有所改善。材料二①用手机收发邮件、回复各种社交软件上的信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已习以为常。坐地铁,吃饭,睡觉……机不离手的人并不少见。多项研究证实:即便关闭手机通知或关机,“只要手机放在某处”,人的专注力和认知就会下降。②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以500多名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过一项实验。将实验对象分为3组,让他们将手机设置为静音且不振动,并让他们分别将手机放在桌上、放入口袋或包里、放在其他房间,测试3组人群的记忆力和专注力。③实验结果是:手机放在桌上那组的成绩最差,手机放在其他房间那组的成绩最好。换句话说,只要手机出现在实验对象的视线范围内,成绩就会变差。更让人吃惊的是,即使手机放入口袋或包里(即视线范围外的近处),测试成绩依然比放在其他房间差。④在实验问卷调查中,回答“实验过程中你认为自己被手机干扰了吗?”这一提问时,所有实验对象的回答都是“没有”。材料三①越来越智能的手机可能会给生活和大脑功能带来各种不良的影响,但智能手机的功能也在不断进化,我们也许不会一直以现在的方式使用手机。②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取得不错的进展,将人类大脑和机器直接连起来,人类仅凭大脑意念就能操控机器。利用脑机接口技术,可以通过在脑中植入电极读取脑波信号,并根据信号操作手机。比如,眼睛盯着手机屏幕,只需脑中想着“我想使用这个APP”,手机上的APP就会自动开启。事实上,美国企业家埃隆 马斯克领导的创投公司,已经成功地将直径23毫米、厚8毫米的硬币大小的装置植入猴子的脑中,于是,猴子凭脑中意念就可以玩电子游戏了。该公司目前正在准备将该技术应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2022年3月,中国公司Nreal推出了名为“Nreal Air”的智能眼镜,它仅重79克,可以像普通眼镜一样佩戴。通过与传统智能手机连接,人类可以将智能手机屏幕直接显示在镜片上并进行操作或观看视频。未来,智能手机还将不断发展。③有关智能手机对大脑、生活的影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我们需要密切关注未来的研究成果,以更广阔的视野不断探寻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方法。(1)根据以上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材料一用受试者阅读时平均深呼吸次数,具体地说明了手机阅读时人的深呼吸受到抑制。B. 由材料二可知,放在近处的手机会不知不觉分散人们的注意力,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C. 由材料三可知,近年来脑机接口技术取得的发展,让人们在使用手机时已能彻底解放双手。D. 三则材料列举了科学实验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智能手机对大脑或生活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一的文字内容和图表的信息,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3)阅读上述三则材料,我们可以在使用手机时①____________________,在专注工作时②________________,不断探寻正确使用智能手机的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地使用智能手机,让科技进步点亮我们的美好生活。10. 阅读《漫游稻田》,完成问题。漫游稻田①在江西山区的梯田,插秧是向大地膜拜最为形象的姿势——手捻秧苗、弯腰迅速插入水田中的那一刻,父老乡亲就与大地建立了密切的联系。②夏日,沿赣江进入江西“粮仓”泰和,在平畴沃野上却很难看到农人躬身栽插中稻的身影了。眼前分明是一台台插秧抛秧的机械,以及一架架植保无人机。田野,在乡村变革中换了人间。③逶迤的紫瑶山、西阳山、三顾山,根本挡不住田园的延展。“禾山”“早禾坑”“禾院”“禾市”……只有2400多平方公里的泰和,却有那么多带“禾”字的山名、地名,这让我想起“泰和”的由来——“地产嘉禾,和气所生”。而吉泰盆地好比一块孕育嘉禾的巨大秧田。④当田间的风拂过脸颊,我仿佛与青涩的嘉禾,还有成熟的稻子擦肩而过。⑤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是我在泰和乡村看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模样。田野是敞开的,平展,旷远。敞开的田野,几乎与村舍、山峦连成了一体。蓄着浅浅一层水的稻田,是由一台台机械栽插点绿的。那一丛一行生发的绿,像天上的云彩一样扩散开来。而凸显田野绿色的,是田塍(chéng)间飞起又落下的白鹭,一只、两只、三只……它们大多时候是在安静地啄食,有时也呱呱呱地叫着,仿佛是对同伴翩然而至的一种呼应。⑥凝望灌浆结实期的早稻、农家贴有“五谷丰登”字样的仓廪,以及南唐建立的水利工程——槎(chá)滩陂,我想象着水渠经年灌溉的良田,还有禾本科从一粒种子衍变成社稷的样子。在伴着蛙鸣的夜里,我想起了《诗经》:“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的诗句。⑦我抵达泰和,与其说来看山、赏水、问稻,莫如说是想穿越时光来看望一位故人——北宋时著《禾谱》的曾安止,当地人尊称他曾公。记得几年前初识他,是在《农业考古》一篇介绍江西稻作文明的文章里。他“辞官归田”进行田野调查,搜集当地以及江南的70个水稻品种,然后把水稻品种分类、栽培方法收录《禾谱》——我好像认识了一位躬耕的长者。⑧“五木为五谷之先,故欲知五谷,但观五木,择其木之盛者,来年必益种之。”早在900多年前,曾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教导人们如何去观察、识别和选择良种。有的情境,是需要深度体验才能进入的,就像为《禾谱》作序的苏轼,他如果没有插过秧,很难写出《秧马歌》中“腰如箜篌首啄鸡,筋烦骨殆声酸嘶”这样充满质感的诗句。据说患有眼疾的曾公,历时四年完成的《禾谱》,直到辞世握在手中的还是五卷本手稿。让书稿在17年后付印流布的,是他的门生。⑨曾公殚精竭虑,他试图用一粒稻种去延续故土和家园的人间烟火。⑩翌日清晨,我从嘉禾大道出发,费了一番周折才找到城西陷在楼房之中的曾家巷,偶尔响起的电瓶车的喇叭声、市井的叫卖声、街坊之间的相互问候声,打破了老街深巷的清幽。所谓曾家巷,应是久远年代里曾氏家族聚族而居之地。然而,在曾家巷已找不到状元坊、曾氏宗祠,古宅也很少了,不知这里埋藏着多少记忆。 “哦,种田有什么好说的。早稻叫早占禾,晚稻叫晚占禾。一寸土,一斗粮。人是饭力,地是肥力。只有养好地,才能出好粮。”弄堂一弯一转的,从菜园里摘菜归来的老曾话语倒是直接,他依然沿袭着《禾谱》的语境。民谚,藏着大地上的故事。话语中仿佛有一粒粒稻种的胚芽在萌发,还有一条通往村庄历史深处的充满稻香的路径。 民以食为天。吃五谷杂粮的人,谁的记忆里没有一两句与稻子有关的谚语呢? 竹篱,菜园,池塘,阡陌,绿荫。从曾家巷一径往赣江边走,满目都是由田野铺展出的色块,绿泱泱的,田塍是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分隔线。点缀其中的,是低飞的蜻蜓,一群一群的,像赴一场田园上的聚会。 还有什么事,是比漫游乡村、感受田野的清新更加迷人的?我走向沃野,望见稻田,许多与农事、节气有关的往事,在布谷鸟的叫声中醒来。(取材于洪忠佩的文章)(1)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江西泰和的经历:在田野,作者看到插秧抛秧的机械、①__________、逶迤的群山;在乡村,作者看到高标准建设的农田、白鹭、早稻、②_______、槎滩陂;在③_______,作者寻访状元坊、曾氏宗祠而不得,偶遇老曾后,一径走向赣江边。(2)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第 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作者笔下的曾公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第 段中“还有什么事,是比漫游乡村、感受田野的清新更加迷人的?”的表达效果。五、写作。(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11. 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你在生活中,亲历过怎样的劳动?获得过怎样的幸福?请以“劳动·幸福”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下面,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12. 在课文中,我们见过壮丽的瀑布、革命的圣地;在旅途中,我们增长见闻,丰盈情感……请将“我的_______之旅”补充完整,构成题目,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下面,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参考答案一、基础 运用。(共15分)1. ①. 诗经 ②. 乙 ③. C ④. B ⑤. D ⑥. B2. 这些博物知识有力地证明了知识是网状的,世间万物有普遍的联系。3. D二、古诗文阅读。(共18分)4. ①. 影布石上 ②. 溯洄从之 ③. 儿女共沾巾 ④.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 虽有至道5. (1)C(2) ①. 天下寒士 ②.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③. 忧国忧民、推己及人、舍己为人6. (1)A(2)丙(3)①《桃花源记》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与链接材料中“垣篱庐舍,具体而微”都表现了理想社会自然环境的美好、和平。 ②“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与“熙熙然殆非人世之所能及也”都表现了理想社会人们过着自给自足、和睦相处、安适愉快的生活。三、名著阅读。(共6分)7. ①. 诗第十二 ②. <史记><汉书>第九8.示例:我喜欢图二的封面。因为它的颜色是灰色的,暗示主人公命运的坎坷与不幸。背景风云涌动,寓意着主人公在厄运面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与钢铁般的意志。他在人生各个方面都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在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前,他宁死不屈;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勇往直前;在与吞噬生命的病魔的搏斗中,他多次令死神望而却步,创造了“起死回生”的奇迹。尤其是他在病榻上还奋力向艺术的殿堂攀登的过程,表现了一个革命战士钢铁般的意志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9. (1)C(2)手机阅读的理解力比纸质阅读的要低(3) ①. 应保持适当的休息、有意识的深呼吸; ②. 把手机放在视线范围之外10. (1) ①. 植保无人机 ②. 仓廪 ③. 泰和(2)话语中充满了对稻种的热爱和关注,让人感受到稻种的胚芽正在萌发,同时寓意着稻种与村庄历史紧密相连,承载着村庄的记忆和文化。(3)曾公是一个值得学习的历史人物,他具有鞠躬尽瘁、注重实践、吃苦耐劳、坚守初心等精神品质。他辞官归田,致力于田野调查,搜集水稻品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禾谱》。同时,他历时四年,亲身实践,撰写《禾谱》,展现了他的注重实践和吃苦耐劳的品质。最终,他试图用一粒稻种去延续故土和家园的人间烟火,坚守初心,为后人树立了榜样。(4)通过反问句式,强调了作者对乡村清新气息的喜爱和享受,表达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同时,该句与文章开头呼应,使得整篇文章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完整。五、写作。(共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