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北京丰台初二(下)期末语 文2024.07一、基础·运用(共18分)为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世界读书日”当月,班级筹备“阅见美好”主题班会。你所在的小组负责班会资料的编辑整理,主体内容准备完毕,现在你根据小组成员的意见修改。(一)班会主持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2年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图书成为生活的必需品。1995年该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的设立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一页一卷,传承千年文脉。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是一个热爱读书、善于学习的民族。如今,创建学习型社会需要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 ① 读书才能让民族发展保持活力。作为创建学习型社会的中间力量,我们的阅读水平事关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兴衰。陶行知先生认为,除了阅读纸质的图书,还要投入到生动的大自然和社会中去,“阅见”世界这本活书。“②”,正是他针对“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提出来的。1. 小组成员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对加点字的读音也有疑问。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表达的是“一定要有的物品”的意思,所以“必需品”一词中有错字。“B. 因为表达的是“坚强有力并起主要作用”的意思,所以“中间”一词中有错字。C. “散”在文段中是“零碎,不集中”的意思,应该读sàn。D. “卷”在文段中是“书本”的意思,应该读juǎn。2. 根据小组意见,在横线处填写内容,下列选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崇尚②用书活,活用书,用活书B. ①崇拜②用书活,用活书,活用书C. ①崇尚②用活书,活用书,用书活D. ①崇拜②用活书,用书活,活用书(二)主题演讲词翻阅浩瀚如海的典籍,我们会发现围绕“阅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我们富尽一生也无法读完世上的图书,即使最勤奋的读者,读到的也不过是九牛一毛,这就要求我们学会选择。阅读的高度决定看精神的高度,只有学会选择,才能在读书时事半功倍。同学们,一起走进读者川流不息的图书馆吧,让精神在那里“幸福栖居”。让我们以一城浓郁的书香,以文铸魂,厚植丰台大气,铸牢丰台硬气,砥砺丰台锐气,润泽丰台和气,涵养丰台雅气。3. 你检查文段中使用的成语后发现,下列或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脍炙人口 B. 九牛一毛 C. 事半功倍 D. 川流不息4. 你想知道文段中加点词语“栖居”的危思,查《现代汉语词典》,“栖居”的解释为“栖息,居住”。根据词典解释,你认为“栖居”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三)好书推荐语《中国书法通识》是北京大学书法教师方建勋系统讲解中国书法的通识作品。作者从书体、笔墨、性情、书写、观念与再造、习字六个维度,带读者深入理解中国书法艺术。书中收录了300 余幅作品,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拓片、秦汉时期的刻石和简牍,到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寒食帖》【甲】再到徐渭的《应制咏墨》、吴昌硕临的《石鼓文》【乙】你可以邂逅一位位书法大家,领略一幅幅名帖佳作。5. 有同学对【甲】【乙】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这两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甲】逗号 【乙】省略号 B. 【甲】顿号 【乙】省略号C. 【甲】逗号 【乙】逗号 D. 【甲】顿号 【乙】逗号6. 《中国书法通识》第三章提到颜真都的《祭侄文稿》,这幅作品“涂涂改改,天下第二”。结合下面的资料和书法作品,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安史之乱爆发后,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颜杲卿及其少子颜季明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两年后,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颜季明的首骨携归,情不自禁,一气呵成《祭侄文稿》。A. 该行书作品书写取法楷、隶书体。奇趣迭出,如方框中的“陷”用楷法,“承”末笔用隶法。B. 作品中的几处留白,与行文中诸多涂改部分的浓密之处形成强烈反差,使悲愤情绪得以宜泄。C. “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的“尚飨”,行草变为最后的狂草,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爆发出来。D. 整幅作品字形瘦长、飘逸妩媚,每一行中轴线竖直,书写时情不能自己,从始至终行笔徐缓。(四)微视频解说词丰台区积极推进全民阅读,丰台区图书馆大红门馆就是丰台百姓喜欢的读书好去处。大红门馆全年向公众免费开放,每周服务时长不少于64小时,暑假期间长达72小时。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提供新时代、新群体、新环境的多维阅读需求,是大红门馆的特色。大红门馆运用现代化先进技术,整合期刊阅览、文献借阅、信息咨询、学术交流、数字阅读等功能,实现藏、借、阅、咨询、服务、 自助一体化服务模式。馆内有多个功能区:“四时画廊”绿植景观,使你无论坐在哪里,抬头都是满眼的绿色;阶梯式阅览区有35米阳光通透的中庭,有容纳十几人同时阅读和交流的专区,有舒适的沙发;视听文献阅览区宽大的自习桌和崭新的电脑,供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自由选择。大红门馆满足不同阅读群体的多样化选择,让每一位读者由衷发出“舒适如家”的赞叹。7. 上面是一位同学编辑整理的“阅读好去处——丰台图书馆大红门馆”微视频解说词。文段中画线句存在问题,你做出修改。8. 有同学建议以“地标性书馆亮出丰台文化名片, ”对联形式为这段文字拟个标题,你认为最恰当的下联是( )A. 现代化技术整合多重阅读功能 B. 一体化模式实现多元阅读选择C. 人性化服务创设理想阅读空间 D. 生态化环境营造温馨阅读氛围(五)班会结束语亲爱的同学们:本次“阅见美好”主题班会已经接近尾声,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许多收获。请同学们在下发的彩色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收获,粘贴在教室壁报上。大家共同努力,将这些彩色纸片拼成“书”的样子。让我们与书为伴,在书中“阅见”更美的世界,“阅见”更好的自己!9. 根据主持人的要求,你用上“参与”“发现”“热爱”三个词,写出自己在本次“阅见美好”主题班会中的收获。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 (共4分)10. 默写(1)俶尔远逝,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2)诗歌的魅力,源自情感的流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蕴含了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______,君子好逑”写出了对理想伴侣的期盼仰慕:“______,_______”抒发了对远行友人的深情厚谊。(本试卷中出现的句子除外)(二) (共6分)阅读《卖炭翁》, 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1. 本诗开篇简洁交代老翁以烧炭为生,通过外貌描写,刻画了一个______的老翁形象;诗中的“_______”三个字,传神地勾勒出了老翁卖炭时的疲惫不堪;随着“叱牛”声响起,老翁_______时的无奈与绝望情绪跃然纸上。12. 诗中有两组自问自答的句子,非常具有表现力,请任选一组进行赏析。(三) (共7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选自《礼记·礼运》)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选自《桃花源记》)13.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 大道之行 为外人道也 得道多助 津津乐道B. 不独子其子 妻子邑人 爱民如子 父慈子孝C. 不必为己 为具言所闻 事在人为 叹为观止D. 是谓大同 问今是何世 实事求是 明辨是非14. 对上面选文中的画线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画线句指在大道施行的社会中,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有合适的安排。B. 乙文画线句体现出只有老人和小孩彼此关怀,构成一幅温馨美好的画面。C. 两句话都展现出人们和谐生活的图景,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5. 根据上文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颜渊、李路①侍。子曰:“盍②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选自《论语·公冶长》)材料二龚遂③见齐俗奢侈,好末技④,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爷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⑤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⑥,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取材于《汉书·龚遂传》)注:①【季路】即子路。②【盍】何不。③【龚遂】字少卿,山阳郡南平阳县(今山东省邹城市)人。西汉官员。④【末技】古代农业为根本,工商业被称为“末技”。⑤【课】督促。⑥【劳来循行】劝勉、慰劳并巡视县乡。自古以来,和谐社会的构想一直是人们共同的向往和期盼。在甲文中,作者以“①_____”为核心理念,勾勒出一幅和谐、公正、平等的政治画卷;孔子在与颜渊、季路的对话中,也明确传达了他对美政的渴望,那就是一个“②______”的和谐世界;龚遂治理齐地,劝导百姓从事农业生产,达成了③_____的效果,和乙文中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图景相一致。三、名著阅读(5分)16. “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充实的过程。”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经典常谈》中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写出句子理解,叙述相关内容,展现过程, 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一) (共7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深入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②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指出,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教师应具备专业知识素养、专业能力素养和专业精神素养,其中专业能力素养整体占比最大。但从更细化的指标维度来看, 的权重最高,该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效果。表1 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素养框架指标及其权重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权重A专业知识素养 A1关于拔创后备生的相关辨识 7.59%A2关于拔创后备生培养过程的相关知识 8.13%A3跨界发展知识 8.53%B专业能力素养 B1人才师识能力 7.11%B2研究创新能力 8.67%B3关于拔创后备生培育课程、项目的研发与实践能力 8.30%B4 协同育人能力 7.82%B5国际视野与文化回应能力 8.30%B6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 8.53%C专业精神素养 C1 道德修养 9.24%C2心理品质 9.01%C3 教育信念与情感 8.77%材料二务实推进大中小学贯通培养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立足不同学段,整体谋划、一体推进。很多地区加强大学和中学的贯通培养,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例如,北京某大学与 6 所中学达成合作意向,挖掘学生潜质;上海某大学开发优质科普讲座资源走进校园,对学有余力的中学生针对性培养。目前,很多学校采取“小初高”贯通模式开发人才培养课程。例如,某所学校在小学和初一开设以激发学生探求欲、培养科学兴趣为导向的拓展课程,在初二、初三开设以培养学生深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探究能力为目标的主线课程,在高一、高二开设以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拔尖赋能课程。材料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策略。一所学校采取“双通道”,即坚持“选”出来、鼓励“冒”出来的并行培养方式,这样的方式与常规教育互促互动,既坚持五育并举,又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另一所学校注重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以STEAM为主要载体的创客教育,强调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和各种技术手段解决具体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17. 下列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教师具备协同育人的专业知识素养对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很重要。B.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需要立足不同的学段,整体谋划并一体推进。C. “选”“冒”并行培养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之一。18. 根据表1的信息,在材料一横线处填写恰当内容,使前后文语意连贯。19.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_______、培养优秀的教师、_____、______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二) (共13分)阅读《火把照亮的岁月》, 完成下面小题。火把照亮的岁月①到乡村参加了一个叫“蛴蟆节”的民俗活动。天还没有完全黑,数万盏用竹子、纸和蜡烛制成的灯齐刷刷地点亮,火把顿时把寂静的乡村照得透亮。站在高处俯视,灯火连绵一两公里。②村民们告诉我,每一个“蛴蟆节”的清晨,他们都忙着制作五颜六色的蛴蟆灯和好看中用的蛴蟆火把,等待着夜晚的来临。傍晚,蛴蟆灯陆续亮起,鞭炮声声,人们不约而同地高举着蛴蟆灯聚集在一起。老人牵着孙子,母亲抱着孩子,朋友们三五成群走向河滩,高唱着“蛴蟆儿公,蛴蟆儿婆,十四十五撵下河……”③有人说,灯火是乡村的眼睛。曾经,炊烟和灯火是农村最温暖的符号。一想到灯火,心里就是幸福的。每到傍晚,村子里那并不明亮的灯陆续亮起来,远远地看见整个村子里都是星星点点的灯火,心里暖洋洋的。看见自己家里的灯光,一下就踏实了:到家了!④儿时的村里,手电是稀缺且昂贵之物,火把成了我和小伙伴走夜路最经济的照明工具。还记得当时火把制作简单,可选用较粗的木棍,一头缠上吸水的棉布,用时淋上可燃烧的油料;也可以用竹筒,在里面倒满油料,在口子那段塞上棉花或布条,用时倒过来让那个油浸泡棉花和布条,点燃即可用。⑤小时候,碰上露天电影是难得的关事。吃罢晚饭,男男女女、老老小小,每个人举着一支火把,或者两三个人共用一支火把,欢快赶往放映地。顿时,弯弯曲曲的山路上、田坎上,到处都是 (A.晃动 B.跳动)的火苗,连绵几百米,首尾不相见,村庄充满生机。【甲】电影放完,又点燃火把,静寂的乡村顿时被唤醒,若明若暗的火光倒映在水田里,像天幕上一颗颗闪烁的星星。⑥那时候,火把的主要燃料是煤油,但煤油比较紧俏。读初中时,有一次我被通知要到区公所所在地参加一个竞赛。乡里到区公所每天只有一趟早班车,从村里到乡里要步行近一个小时,早上5点前必须出发。天黑,没有手电筒,必须得使用火把。⑦不巧的是、头一天傍晚到代销店购买煤油,煤油却断货了。我哭丧着脸告诉母亲,母亲安慰我:“不急,不急,我来解决。”“拿什么来解决?”我忐忑不安,因为那场竞赛是我梦寐以求的。【乙】只见母亲利落地从草垛上扯下一些稻草和麦秆,匀成一小束一小束的,一半稻草一半麦秆,一手攥紧麦秆,一手用稻草快速扎结实。母亲解释说,稻草和麦秆相互支撑,麦秆助燃,稻草阻燃则可防止麦秆燃烧过快,这样既能保证火把的光亮又能用得相对久些。母亲就这样扎出了几十束草把。⑧第二天,母亲捉早叫醒我,吃完早饭就催促我出发。她坚持送我到大路,用火柴点燃一束草把,我和母亲一人抱一捆草束。她在前,我紧随其后。四周一片漆黑,这燃烧的火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草束越来越短,灰烬不断掉落。这光微弱,只能照亮脚下三五步远。母亲走得很快,不时回过头来问我:“看得见吗?”“看得见!”我坚定地回应着。火把不仅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更把我的心照得敞亮。⑨出村大约两公里,到了大路,母亲把火把和草束交给我,并把一盒火柴放入我的口袋里,叮嘱说:“万一火熄了,就用火柴点。”交代完,母亲抽出几束,与我的火把对接点燃一束,催促我赶路,她也迅速折返。我本来打算多给母亲几束,但她坚持多留给我一些。我举着火把,几乎小跑着前行,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乡汽车站,草把还剩下了三四束。⑩几十年来,我走过很多夜路,用过许多照明工具,凭借月光、举着火把、打着手电、开着车灯……但使用稻草和麦秆火把,是我今生唯一一次。虽然那光很微弱,但很明亮,这束光就像母亲一样,紧紧伴随在我身旁,照亮我的岁月和心灵。 只要想起以前举着火把的日子,那些朴素的情感就在我心底不断升腾。有火把真好!(取材于周汉兵的同名文章)20. 作者参加“蛴蟆节”的民俗活动,看到了_____火把,想到了照亮他年少生活的不同火把:_____火把若明若暗,仿佛唤醒了整个村庄;到区公所所在地参加竞赛的夜晚,“稻草和麦秆”火把微弱,_____。21. 结合上下文,为第⑤段画线处选择一个恰当词语并说明理由。22. 文中【甲】【乙】两句富有表现力,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3. 结合全文,谈谈对文末“有火把真好”的理解。五、作文(40分)24. 按要求写一篇作文。游历,是身体与心灵的双重远行。它不仅意味着足迹的延伸,更见证了心灵的成长。无论是踏遍青山绿水,还是穿梭于书页之间,抑或在想象中跨越时空,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游历这个世界以“游历”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5. 生活中,我们渴望着完满,却容易忽略那些微小而幸福的一刻——“小美满”。它可以是一缕阳光,一张笑脸,一次自我突破……以“小美满”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 600-800 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共18分)1. B2. C3. D4. 精神在图书馆得以滋养升华。5. A6. D7. 改“提供”为“满足”8. D9. 示例:参与这次主题班会,我发现了阅读的美好,阅读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能力,还可以丰盈我们的精神。这次活动,激发了我对阅读的热爱。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一) (共4分)10. ①. 往来翕忽 ②. 窈窕淑女 ③. 挥手自兹去 ④. 萧萧班马鸣(二) (共6分)11. ①. 年迈、 生活困苦艰辛、 勤劳、疲惫憔悴 ②. 泥中歇 ③. 被掠夺12. 示例:“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这句话通过卖炭翁的自问自答, 揭示了他生活的艰辛。 他烧木炭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基本的生活所需, 即身上的衣物和口中的食物。 这句话不仅描绘了卖炭翁的基本生活需求, 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无奈和艰辛。 通过这样的自问自答, 我们可以感受到卖炭翁对生活的无奈和对基本生活需求的渴望, 同时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 (三) (共7分)13. B14. B15. ①. 天下为公 ②.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③. 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三、名著阅读(5分)16.示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仍不向命运屈服,克服种种苦难,拿起创作这个“新的武器”重新回到战斗的行列,开始新的生活;保尔坚定不移的信念、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精神值得当代中学生学习。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的精神变得充实而坚强。四、现代文阅读(共20分)(一) (共7分)17. A18. 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19. ①. 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 ②. 务实推进大中小学贯通培养 ③.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策略(二) (共13分)20. ①. 蛴蟆 ②. 木棍和竹筒③. 不仅照亮了我前行的路,更把我的心照得敞亮21. B。理由:山路弯曲,田坎起伏,人们手里拿的火把也会随人一起或高或低,火苗就会上下跳动22. 甲: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火光比作星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火光若明若暗的情态,表现了人们看完电影会回家时的热闹与乡村的生机。乙: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制作“稻草和麦秆”火把的过程,表现了母亲的心灵手巧,勤劳能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赞美之情。23. 示例:火把是农村最温暖的符号;火把让乡村充满了生机;火把包含着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份关爱伴随在作者身旁,照亮了作者的岁月和心灵;火把不仅照亮了作者前行的路,也让作者的内心充满了光明。正是因为火把中有这么多朴素的情感,所以作者才会说“有火把真好”。五、作文(4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