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北京十三中初二(下)期中语 文2024年4月考生须知: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5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在试卷、答题卡的规定位置认真填写班级、姓名和准考证号,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4.选择题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完成作答。5.考试结束,请将考试材料按监考教师要求交回。一、基础·运用(共12分)北京的四月,春光烂漫,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学校组织八年级同学参与“漫步春光,品味文化”实践活动,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相关任务。(一)下面是班级同学提供的漫步北京的文学指南,请阅读并完成小题。①北京是一座自然与文化,①的城市。春天的北京【甲】,不仅适合赏花,还适合寻迹。②春天的鲁迅故居,芳香迷人。阜成门内大街的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1924至1926年在北京的住所。这是一座青瓦灰墙的小型四合院,(1)庭院里两棵先生亲手栽种的白丁香树,矫首昂视地站立在四月的蓝天下。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是鲁迅先生的书房兼卧空。《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就是在这创作的。东墙上方挂着鲁迅的恩师□藤野先生的照片,背书“惜别”二字,让人联想到鲁迅先生凝视照片时的缄默。③春天的野鸭湖,鸟语花香。万物复苏,鸟儿【乙】归来,喧闹的传语在耳边骤然响起,又戛然而止。冰雪消融,芦苇节节萌发,渲染出生机盎然的春光。(2)它们姿态不一,有的含蓄地露出小半边脸,有的大方地展现曼妙身姿,有的挺拔地望着蔚蓝天空。此时,穿梭在大片的芦苇荡中央,《诗经》中的句子便仿佛在眼前复现了。④春天的圆明园,朴素浪漫。历朝历代,人们总是怀着美好的希冀去追寻梦中的桃花源。“圆明园四十景”之一的武陵春色,就是一处摹自陶渊明《桃花源记》艺术意境的园中园。这里四周环山,清溪环绕。蓦然回首,东南部以叠石为胜,山桃万株。乘舟沿溪而上,便可穿越“桃花洞”,走进桃花源,去寻觅那份久远的悠然自得。⑤春天的玉渊潭,碧波花繁。柳宗元笔下水尤清冽的小石潭令人向往,而北京真正有水的潭,还要数玉渊潭。在春天,玉渊潭就是赏花的代名词。玉渊潭的樱花堪称京城之最,身临花林之境,无比【丙】,方知书中描述的花海如潮是何等绚烂。临水而行,潭水清澈碧绿,(3)如霞樱花倒映其中,像脸颊绯红的少女一般娇艳动人。夜幕降临后,活跃在花丛间的昆虫就都【丁】了,鼻尖花春浮动□耳呼微风呢喃,直让人融化在这春天的柔情里。⑥。②闻过鲁迅故居的浓郁丁香,穿过野鸭湖的苍苍芦苇,游过圆明园的静谧桃源,再赏过玉渊潭的绰约樱影,(4)怎能不留恋北京的旖旎春光呢? 1. 文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矫(jiáo)首昂视 缄(jiān)默 戛(gá)然而止 蓦(mò)然B. 矫(jiáo)首昂视 缄(xián)默 戛(jiá)然而止 蓦(mù)然C. 矫(jiǎo)首昂视 缄(jiān)默 戛(jiá)然而止 蓦(mò)然D. 矫(jiǎo)首昂视 缄(xián)默 戛(gá)然而止 蓦(mù)然2. 文段中【甲】【乙】【丙】【丁】四处应填人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 草长鹰飞 翩然 震撼 消声匿迹B. 草长莺飞 翩然 震撼 销声匿迹C. 草长鹰飞 偏然 震憾 销声匿迹D. 草长莺飞 偏然 震憾 消声匿迹3. 对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1)句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矫首昂视”“站立”写出丁香屹立挺拔的姿态,生动可感。B. (2)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芦苇姿态各异,具体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C. (3)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樱花比作少女,描绘了一幅壮美的画面。D. (4)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北京春日的美好,引发了读者无尽的赞叹。4. 结合语境和上下文,在①②处横线上填入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①融为一体②春天的北京焕发着蓬勃的自然生机,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B. ①相辅相成②北京的春天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焕发着蓬勃的自然生机C. ①相辅相成②春天的北京焕发着蓬勃的自然生机,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D. ①融为一体 ②北京的春天彰显着丰厚的文化底蕴,焕发着蓬勃的自然生机5. 在文中②⑤段□中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B. : 、 C. —— ,(二)实践活动结束后,班级召开春游分享会。在交流过程中, 一位同学分享了他在颐和园十七孔桥北面发现的一副对联,对联形象地写出了十七孔桥的优雅、宁静。6. 请将此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① 石梁,岸引② 吹不断下联:波回兰桨,影翻 ③照 ④A. ①飞虹②长风③明月④还空B. ①虹卧 ②明月 ③长风④依旧C. ①虹卧②长风③明月④还空D. ①飞虹②明月 ③长风④依旧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一)(共10分)7. 默写。(1)鹏之徙于南冥也, 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2)蒹葭苍苍, ______。所谓伊人,______(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______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______, _________(4)古文中许多绘景佳句,寥寥数语却精巧别致,意境悠远。《桃花源记》描绘的“芳草鲜美,______ ”的桃林胜景,宛若仙境,令人神往;《小石潭记》描绘了“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 ”的曼妙姿态,让人过目难忘。(二)(共7分)阅读《诗经》,完成小题。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批注:[1]此句使用了 ① 的手法,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兴起淑女为君子的佳偶,借助鸟的行为来引出抒情主人公对淑女的殷切盼望。[2]诗中加点字“流”“采”“笔”三个字,写出窈窕淑女 ② 的美好品质。[3]全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有几个字不同,造成了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8. (1)阅读《关雎》,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兴”是本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本诗选自十五“国风”中的“周南”。B.《关雎》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互相爱慕思念的诗。C.本诗结构严谨,起伏相间,四字句贯穿全篇,节奏欢快,形式整齐,感情奔放。D.诗句多用“参差”“辗转”“窈窕”等双声叠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2)阅读《关雎》,一位同学想做批注,请帮助其补全[1][2]中的缺漏之处____________。9. 有人说,最美不过《诗经》。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蒹葭》,从写作手法、韵律等方面任选一角度,说说你的理解。(三)(7分)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桃花源记(节选)陶渊明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注释】①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在此背景下创作了此文。10. “不足为外人道也”中“足”与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 微不足道 B. 丰衣足食 C. 画蛇添足 D. 三足鼎立11.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的诗句,下列各项中与之类似的句子是()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C.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12. 根据《桃花源记》节选内容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材料一】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情不事生产者,其俗洵美矣。偶含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间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选自《乙亥北行日记》,有删改)【材料二】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划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选自《丰乐亭记》,有删改)【注释】①旦子冈:地名,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滁:地名。④遗老尽矣:经历战乱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⑤涵煦:滋润教化。以上节选内容与两则材料分别塑造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含俨然”和材料一中的“______”分别描绘了村庄和田野的环境之美。《桃花源记》、材料一、材料二都展现出人们。______的生活状态。桃花源中的人过上理想生活,缘于他们与世隔绝后共同的劳动创造,而材料二中理想社会形成的原因则是皇帝施行了“_____”的政策。三、名著阅读(7分)1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是 ______ (国家)作家。_________ 。14. 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得到父母或朋友在精神上的正确引领,那是非常幸福的。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具体内容,谈谈这种“精神引领”对青年成长的意义。(100字左右)四、现代文阅读(共17分)(一)(共8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籼型杂文水稻于1973年实观“三系”配套,两系法杂变水稻于1995年研究成功。三系法是通过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的“三系”配套实现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的方法。雄性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物质基础,保持系给雄性不育系授粉可繁殖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给雄性不育系授粉可生产杂交水稻种子。两系法是指只需雄性不育系和 ① 系实现杂交水稻优势利用的方法。最为成功的方法首推 ② 雄性不育系,这种雄性不育系在短日照低温条件下表现可育,在可育期内可以自交繁殖雄性不育系,在长日照高温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不育期内通过授粉来生产杂交水稻种子。使用两系法生产杂交水稻种子的过程中,不再需要三系法中的 ③ 系。1976年中国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杂交水稻,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的国家。【材料二】为了满足新世纪对粮食的需求,中国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杂交水稻研究继续快速发展。仅就产量而言,2000年,实现了第一期亩产700公斤的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第二期亩产800公斤的目标;2012年,再次提前三年实现了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的目标;2014年又实现了第四期亩产1000公斤的目标。2019年10月22日,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布,第三代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示范衡南基地平均亩产达到1046.3公斤。虽然这个数字并未创下产量断纪录,但第三代杂交水稻潜能巨大。第三代杂交水稻技术克服了三系法不育系配组受限、两系法不育系可能因天气原因导致制种失败和繁殖产量低的缺点,在任何地区任何时候都是稳定不育的,且制种和繁殖都非常简便。前两代杂交水稻还有两个毛病:喜欢大肥大水,一旦肥水不足则产量平平:对生态环境和种植技术挑剔,导致普通农民“驾驭”不了。第三代杂交水稻终于改掉了这两个环毛病。第三代杂交水稻还有一个重要特性就是缩短生长期的同时又保持了较高的产量。这就减少了农药化肥等投入品的使用,节约了资源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材料三】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聘请袁隆平院士为首席顾问,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世界各国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目前,中国杂交水稻已在全球四十多个国家试验示范,其中有十多个国家开展商业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520万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常规品种高出两吨左右。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了。15. 根据材料一的图文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应依次填入: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16. 以下说法与材料二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甲】第三代杂交水稻产量极高,2019年10月再创新纪录。【乙】第三代杂交水稻是稳定不育的,且制种和繁殖很简便。【丙】第三代杂交水稻喜欢大肥大水,普通农民也能轻松种。17. 从上述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杂交水稻研究的特点有:①________ ②________③________(每空限10个字以内)(二)(共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外公的雪夜归途马海霞①外公眼神儿不好,戴了一副“酒瓶底儿”眼镜,但世界于他而言,仍是朦胧一片。②在我上小学时,外公在外县小学教书。交通不发达,他要步行10里路赶到火车站,坐火车到县城,再从县城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家。外公长期在外工作,每月只能回一趟家,每次都是长途跋涉,深夜到家。看到外公辛苦辗转,我时常记挂着他路上的安危。每每在外公远赴外县小学教书时,我都盼望着他能够早日回家,期盼着他给我讲述外面的见闻。③有一年冬天,下了特别大的雪。外婆算着日子,外公该回家了,因为第二天是外曾祖母的生日,外公肯定赶回来,还要给外曾祖母买一斤牛肉,包饺子吃。这在那个年代可是大餐,只有外曾祖母生日,外公才舍得花钱。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见到外公。外曾祖母却说,外公不会回家,让外婆闩门睡觉。我望向窗外的大雪,想起眼神不好的外公,心中百感交集。④【甲】那一夜我和外婆和衣而睡,耳朵一直搜寻着门外的动静,不知何时入了眠……⑤第二天,我心神不宁地找到外曾祖母,询问她是否提前知道外公彻夜未归的消息。外曾祖母对我说:“我说他不会回来,你们现在信了吧。”外曾祖母见我仍旧疑惑,她洋溢着笑容解释道:“我的儿子我了解,雪天路滑,你外公视力又不好,赶夜路回家,肯定害怕我担心牵挂,真正的让人放心,是不要让别人惦记自己,真正的孝顺是他平安,我心安。”⑥外曾祖母一语打开了我的心结。我想也许是母子连心,外曾祖母才能如此坦然地看待外公彻夜未归这件事。此时我顿觉对外公了解甚少,心中充满羞愧,也是从这一刻懂得了,使长辈安心才是子女的至孝。⑦一周后,外公回来了,给外曾祖母买了牛肉,补过了生日。外曾祖母问他,下雪天在学校咋过的。外公说,和学校男老师一起围着炉火吃烫豆腐,还用干牛粪烤了红薯吃,吃完饭躺在炕上看书。⑧外曾祖母对外婆说:“你看看,他在外过得比家里自在。”⑨从那以后,一有雪天,我和外婆便安心睡觉去了,再也不用等外公,因为我们知道外公不会在风雪夜赶路。⑩后来,不做风雪夜归人成了家风。虽然外公家的孩子视力都一等一的好,但外婆说了,有了孩子才知道外曾祖母的心,雪天路滑走夜路,为娘的真是担心得要命。 记得我上中学时的一个雪天,外婆的邻居铁柱半夜突发急病,吓得铁柱爹赶紧求助外公。外公二话没说,让舅舅发动拖拉机,几个人把铁柱抬上了车,外公也跟去了医院。等医生诊断完,铁柱住了院,外公嘱咐舅舅待在医院帮着照看铁柱,他回家报平安。 那时候,通讯条件差,有事远靠邮差,近靠传话。【乙】那一夜,外公一路“出溜”着回了家,外婆一直敞着大门。外公披着一身“雪”衣进的屋,进屋没来得及掸落身上的雪,便差外婆去告诉铁柱娘,铁柱没事,医生让住院观察几天。 我问外婆,外公咋成了风雪夜归人了?外婆说,他回来了,家里人才能放心呀,要知道你舅舅雪夜开拖拉机送人,我一直揪着心,怕路上出问题,更别说铁柱娘牵挂生病的儿子了,肯定如坐针毡。 又是一年大雪夜,外公仍旧在外工作没有回家,我们一家围着火炉,和乐地谈论着外公那些雪夜往事。回忆起外公归与不归的往事,如旧时炉火,温暖着光阴,如一盏灯塔指引着后辈,使后辈薪火相传。(取材自马海霞同名文章)18. 文章写外公雪夜归途的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上小学时,我因外公________时常担忧他;一年冬天,外公深夜未归,我心神不宁,通过与外曾祖母的谈话,我顿悟了________;上中学时,外公破例成为雪夜归人,回家报平安是为了________。19. 文中描写生动传神,词语使用精当恰切,请从文章【甲】【乙】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处,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描写或用词的妙处。20. 本文围绕外公未归与归家叙事成文。请你结合文章最后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以及文章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外公“归”与“不归”的理解。五、写作(40分)21. 烟火气,是平桥村小伙伴们簇拥着迅哥儿去赵庄看社戏的热闹,是庙会上此起彼伏、丰富有趣的快意吆喝,是一家人围坐餐桌的笑语满堂,是小区里老者对弈、邻里寒暄、孩童嬉戏的美好场景……烟火气,蕴含的是寻常生活中的真挚温暖,是积极向上的一股力量,是有限生活空间里蒸腾出的无限热情……烟火气,让你感受平凡生活的多滋多味,体会鲜活生命的充实丰盈。请以“我爱这烟火气”为题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纸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22. 请以“打开这台新研发的阅读器,我……”为开头,自拟题目,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要求: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不得抄袭课文和本试卷中已有材料。参考答案一、基础·运用(共12分)1. C 2. B 3. C 4. A 5. C 6. C二、古诗文阅读(共24分)(一)(共10分)7. ①. 水击三千里 ②.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③. 白露为霜 ④. 在水一方 ⑤. 教然后知困 ⑥. 选贤与能 ⑦. 讲信修睦 ⑧. 落英缤纷 ⑨. 蒙络摇缀 ⑩. 参差披拂(二)(共7分)8. ①. B ②. 比兴;勤劳9. 示例:我认为《诗经》确实很美。比如《蒹葭》,诗人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意境极美。《关雎》采用四言句式,全诗三章,第一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已经广为流传,极具语言之美。《关雎》《蒹葭》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三)(7分)10. A 11. B12. ①. 四野禾油油然 ②. 和谐、安详、自得其乐 ③. 休养生息参考译文: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材料一】第二天我住在了旦子冈,刚行走了几里地,看见田间禾苗油然茂盛的样子,男女老少都在田间耕作。大概是江北的习俗, 女人也在努力耕田劳作,江北的习俗的确好得多。偶然间我放弃骑马开始步行,路过一农家,这家男人正挑粪给园子施肥,女 子从井里打了水又在浣洗衣服。园中有豆篷瓜架,还有几棵郁郁葱葱的树木,孩子嬉戏欢笑,鸡和狗都在鸣叫(此起彼伏) 。我看着看着越来越羡慕他们,觉得这一家子中,万物都怡然自得,我自遗憾比他们差得远呢!【材料二】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自从唐朝败坏了它的政局,全国四分五裂,英雄豪杰们全都起来争夺天下,到处都是敌对的政权,哪能数得清呢?到了大宋朝接受天命,圣人一出现,全国就统一了。以前的凭靠险要的割据都被削平消灭。在一百年之间,静静地只看到山高水清。要想问问那时的情形,可是留下来的老年人已经不在人世了。如今,滁州处在长江、淮河之间,是乘船坐车的商人和四面八方的旅游者不到的地方。百姓活着不知道外面的事情, 安心 耕田穿衣吃饭,欢乐地过日子,一直到死。有谁晓得这是皇帝的功德,让百姓休养生息,滋润化育到一百年的长久呢!三、名著阅读(7分)13. ①. 苏联 ②.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或:奥斯特洛夫斯基)14.示例:保尔受伤后仍积极投入到恢复和建设国家的筑路工作中,在双目失明、全身瘫痪的情况下完成了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他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感动了我,顽强坚忍的钢铁般的意志震撼了我,激励我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四、现代文阅读(共17分)(一)(共8分)15. ①. ①恢复 ②. ②光温敏核 ③. ③保持16. 【乙】17. ①. ①投入应用早 ②. ②发展快 ③. ③国际影响力大(二)(共9分)18. ①. 视力不好,长途跋涉,深夜回家 ②. 使长辈安心才是做子女的至孝 ③. 让家人和邻居安心19. 答案示例一:甲句运用动作描写,通过和衣而睡、搜寻动静,写出了我与外婆等待外公回家而睡不踏实,表达了对外公雪夜归家的惦念与未归的担忧。答案示例二:甲句中“一直”一词,写出了我和外婆为了等待外公回家,许久未眠,表达出我们对外公雪夜未归的惦念与担心。答案示例三:乙句运用动作描写,其中“出溜”写出了雪夜路滑,外公为了安全到家报平安,不得不小心翼翼地行走,表现出外公一路非常艰难。答案示例四:乙句中“一路”一词,写出了外公为了安全到家报平安,自始至终都小心翼翼,精神高度集中。20. 答案示例:“不归”——外公因害怕家人惦念与担心,选择雪夜不归,建立了不做雪夜归人的家风,营造了安乐、温馨的家庭氛围,并指引着后辈将这种家风传承下去。“归”——外公为了让家人放心,邻居安心,选择独自雪夜归家报平安,彰显了外公的热心善良与责任心。五、写作(40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