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导入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物质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而他自己,依旧躬耕于田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那里,有着一个民族崛起的最古老密码。—— 2010年 中国首届“心灵富豪榜”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而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感动中国》组委会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第4课必修上册 | 第二单元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学科素养目标 1.学习阅读通讯、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辨析和把握新闻的报道立场,提升媒介素养。2.学会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抓住典型事件,把握人物精神。3.了解新闻评论的观点,学习阐述观点的方法。4.写人时关注典型事例和细节,写出人物的精神。作者名片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踏实写作,涉猎广泛——沈英甲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 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写作背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的江泽民亲自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袁隆平获此殊荣,对此他当之无愧。他率先在世界上突破传统理论禁区,成功培育杂交水稻,被国际稻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多年来,杂交水稻累计增产3500亿千克,每年增产的稻谷能养活6000万人,相当于一个大省的人口。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沈英甲为介绍袁隆平的先进事迹所写的人物报道。知识卡片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①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知识拓展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他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因病逝世,享年91岁。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执着稻田的故事。埋头苦干,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他把苍生装在了心头上!走进文本——整体阅读,思考:1、标题引用了谁的诗句,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2、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品质?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到韶山》中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和突出贡献的赞叹。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毛泽东《七律·到韶山》本文标题采用了正副标题的形式,正标题为虚,“喜看稻菽千重浪”出自毛泽东的《七律·到韶山》,这里特指稻谷丰收,突出了袁隆平的科学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的研究成果以及突出贡献的赞叹;副标题为实,交代了这篇人物通讯的主人公及其所获得的奖项。读标题,本文标题有何特点?文本研读课文写了哪几件事 这些事分别体现了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 事 件 人物精神 2001年春节刚过,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勇于实践,敢于探索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事 件 人物精神 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坚持真理,实事求是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 本文由四个小标题串起,每个部分内容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分别体现了袁隆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方法,表现了他注重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写他的学术品格,表现了他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写他的道德操守,表现了他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平和大度的精神品质。“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写他的梦想和为之付出的努力,表现了他勇于担当、不断进取的精神品质。第一部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采用了怎样的手法?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先说现在,然后说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表现了袁隆平对科学的严谨、一丝不苟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问题探究先交代人物出场的自然环境:薄雾笼罩,细雨飘零。以此来烘托袁隆平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然后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眯起”“打量”“跨过”“蹲下”“翻看”等,引出所要描述的人物,突出袁隆平细心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读文本,文章是如何引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第二部分“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袁隆平在研究杂交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 他是怎样解决的 ①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②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③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实事求是是他的立场和态度”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这部分是说明袁隆平是“真理的捍卫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主要围绕“三不稻”和“玉米稻”这两个情节来写的。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的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1)中国有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质资源。(2)中国国土辽阔,有像海南岛这样理想的育种环境。(3)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可以组织力量协作攻关,克服任何困难。概括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第三部分“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主要围绕什么来写 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 这部分说明了袁隆平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主要围绕“三不稻"来写。这部分在选材上的特点有两个:一是有个性,突出了袁隆平对于杂交水稻的认知与众不同。二是选材精,不庞杂。面对谣言,袁隆平持怎样的态度 面对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这封信最终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他用事实,用具体的数据进行说明,充分地否定了那些谣言,捍卫了事实和真理。“引领‘绿色革命’是他的心愿”,通过几件事说明袁隆平的心愿?①一个梦——三个比喻构成排比,写出了袁隆平梦想和希望的美好;②战略设想——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写出了袁隆平目标远大,不断进取;③两个心愿——“超级杂交稻”合成;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作者为什么说“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这句话是文章的总结,也是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和世界上产生过很大影响的其他科学家放在同一水平,这也是对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的赞美。他所作出的贡献与其他最优秀的科学家的发现一样,堪称一场“革命”。这场“革命”正由他引导着,向贫穷与饥饿开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袁隆平从发现特殊稻株到培育第一代新稻种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突显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发现特异稻(欣喜)→精心照顾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后的坚定)。从遗传学分离律方面对稻种进行分析,表现了袁隆平勤于思考、善于分析的精神品质。用实践验证科学规律,突出袁隆平坚持实践探索的科学精神。作者为什么以“喜看稻菽千重浪”为题?请结合四个小标题进行简要分析。①借用诗句,生动形象,富有神韵和文采。②题目重在描述研究的结果(“喜看”),四个小标题重在揭示“喜看”的原因。③题目中的“喜看”含义丰富: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写出了作者及人们看到袁隆平做出巨大贡献的喜悦和激动。④题目中的“稻菽”点明了袁隆平的研究对象。⑤“千重浪”形象地描绘了水稻研究的广阔远景,鼓舞和振奋人心。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典型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有重大意义,表达了对袁隆平的崇敬之情。主题归纳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火箭院,记者对这句话的体会 格外深刻。如“火箭人”所说,回首来时路,每一步都刻骨铭心地难忘。B.最终孙权凭借以周瑜为首的主战派的支持力排众议,强行通过了出兵抗曹的决议。C.军令在军人的心中无比神圣,不听到号角就不能擅离职守,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 也在所不惜。D.国家危亡之际,爱国青年毅然放下书本,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日救亡前线。√“刻骨铭心”不能和“难忘”搭配。2.下列有关“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可以从人工去雄和培育雄性不育系两条途径进行,但难度都 很大。B.人工去雄杂交途径不可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是因为操作过程效率低,产生的种 子数量极为有限。C.水稻这种“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制种困难,因而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有 著名学者断言这“不可能”。D.美国的琼斯最早发现水稻雄性不育现象,日本科学家最早开展“雄性不育系”的 研究,然后美国、国际水稻研究所的科学家也开始了研究。√C项说法有误,原文是“还有学者认为,像水稻这样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无法应用于生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