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16.2《六国论》复习课(第1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原因)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①或( )②互( )③率( )④盖()⑤完( )有人相继全都,一概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保全复习活动一:积累文言知识六国灭亡,并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得分点:兵、弊、道)理解性默写①文章开篇即摆明观点,通过“先破后立”的方式直入主题,点出了六国灭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作者把中心论点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第2段)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对待)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①其实( )②固( )③厌( )④弥( )⑤判( )它的实际数量 本来 同“餍”,满足 更加 决定,确定 想一想他们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得分点:厥、祖父、暴)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⑥至于( )⑦颠覆( )⑧事( )⑨犹( )⑩得( )以至,以至于 灭亡 侍奉 如同,好像适宜,得当理解性默写①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③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句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奉之弥繁侵之愈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第3段)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把…..作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①始( )②义( )③始( )④速( )⑤却( )起初 坚持正义 方,才 招致 使……退却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亲附秦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得分点:迁灭、与)洎牧以(因为)谗诛(被杀),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实在)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古今异义),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互文)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⑥洎( )⑦智力( )⑧向使( )⑨数( )⑩理( ) 当( ) 较( ) 易( )及,等到 智慧和力量假使天数、命运天数、命运通“倘”,假使,如果较量轻易理解性默写①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第4段)呜呼!以(用)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①事( )②礼( )服侍,侍奉礼待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为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得分点:积威、劫,“使”后省略“之”,被动句)理解性默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说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第5段)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①势( )②势( )③苟( )④下( )⑤从( )⑥故事( )势力,力量态势如果降低身份跟随旧事理解性默写文章结尾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句体现了文章借古讽今的特点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义项 例句① 非兵不利,战不善② 斯用兵之效也③ 而秦兵又至矣④ 草木皆兵⑤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⑥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士兵兵器战争,战事军队伤害,杀伤策略1.一词多义[解释加颜色字] 陈涉初起之时,用兵( )之道不及秦国之谋士,而能斩木为兵( ),以疲惫之兵( ),遂灭秦。得天下后,其幼时之友触其颜面,左右欲兵( )其友,勿劝。【迁移小练】兵法兵器军队伤害义项 例句① 此言得之②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③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④ 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⑤ 不如自行搜觅,冀有万一之得(《促织》)⑥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⑦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兰亭集序》)⑧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对,正确取得,得到能够应该收获实现得意,满足同“德”,感恩[解释加颜色字] 一书生游学得( )古籍一册,乃先贤所著。曰:“吾得( )珍宝视之。”读之,快然自足,多有所得( ),以为先贤所言得( )之。【迁移小练】获得应该收获得当义项 例句①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②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③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④ (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忧患,祸害担忧,忧虑毛病,疾病讨厌【阅读小迁移——解释加颜色字】古时有师徒二人,师授其徒捕虎之法。其徒学之,不几日便以为得法,自诩于人前。其师患( )其未得要领。一日,以其徒上山捕虎,令其以法试之,未得。归之,训曰:“人之患( )在自诩,此或终为患( )也。”担忧毛病祸害2.通假字例句 本字及意义①暴霜露②暴秦之欲无厌同“曝”,暴露同“餍”,满足3.古今异义词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①祖父 思厥先祖父 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父亲的父亲②智力 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___________今义: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指祖辈、父辈智谋和力量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③其实 其实百倍 古义:_____________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④不行 刺客不行 古义:_________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⑤故事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它的实际数量不去行刺旧事4.词类活用例句 活用类型及释义①义不赂秦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不能独完④始速祸焉⑤李牧连却之⑥日割月削 名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礼遇形容词作动词,保全形容词作动词,招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复习活动三:积累课文素材话题一.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话题二、团结一心为别人强势所劫,行贿苟安必败,团结抗争始胜。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所以,个体的强大未必是真正的强大,聚沙方能成塔,一盘散沙是不具备强大力量的。运用示范:(一)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运用示范:(二)两点构成一根直线,三点构成一个平面,四点构成一个立体。两点少一点,直线不成,三点少一点,平面不见,四点少一点,立体不稳。在一个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他固有的岗位,所有成员坚守岗位,大家共同进退,则这个团体将是牢不可破稳如泰山的团体。相反,如果其中有个别人目光短浅,临阵退缩,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则很易将团体置于万分危险的境地,战国时六国先后为秦所灭,即是明证。苏洵大声感叹:“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铿锵之声,言犹在耳,我等今日之中国人,而对美国的强权,而对日本的挑衅,如能团结一心,其利必定断金。话题三、以史为鉴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苏洵是真的不明白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吗?不是的,他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的危害,以此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结果不幸为苏洵所言中:就在苏洵死后六十年,终于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重蹈了六国的覆辙,为后起的金所灭,徽、钦二帝被俘,客死他乡。“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只有以史为鉴,才能在人生道路上避免错误,少走弯路;只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制定正确的治国理政之道,促使国家长治久安。话题四、居安思危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只有平时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把困难估计得充分一些,把风险考虑得深入一些,把预案准备得周全一些,时刻做好斗争准备,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在关键时刻争取最好的结果。如果总幻想“仗打不起来”,一旦战争来临,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仓促上阵,就可能付出惨痛代价。邦境虽安,忘战必危。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安全形势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大,军事斗争任务艰巨繁重。新的征程上,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面对国家安全的严峻形势、面对现实存在的战争风险,共产党人、革命军人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打仗意识,练好胜战之功,保持待发之势,确保一旦有事能够拉得出、上得去、打得赢,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