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古诗文一遍过: 《登泰山记》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古诗文一遍过: 《登泰山记》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2025—2026学年度 教师参考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课内古诗一遍过
1.8 《登泰山记》 古诗文一遍过
目录
古诗文字词理解

古诗文默写

高考训练

知识拓展

古诗文字词理解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译: _________),汶水西流;其阴(译: _________),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译: _________)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译: _____________),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译: ____________)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译: _________________)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译: _________)雪,明烛天南。(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译: _________)雾若带然。
山的南面
山的北面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石阶
顺着
像门槛一样的山崖

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停留
古诗文字词理解

登泰山记 姚鼐
戊申晦(译: ___________________),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译: ________)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译: _________)得日或否,绛皓驳(译: _________)色,而皆若偻(译: _________________)。(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译: ________)失。僻不当(译: _________)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译: _____________),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译: _________),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天边
有的

脊背弯曲的样子
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模糊
对着
平的和方形的
裂缝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古诗文字词理解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南面十五里。
登泰山记 姚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古诗文字词理解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登泰山记 姚鼐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古诗文字词理解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登泰山记 姚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古诗文字词理解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古诗文字词理解

《登泰山记》全文以空间转换为经,以时间推移为纬,采用白描手法勾勒泰山雪景的壮美。作者善用对比和细节描写,体现“雅洁”的文风特点。登临过程与景物描写相融,既有“乘风雪”的艰辛,又有“明烛天南”的豁然,暗含人生境界的升华。末段对泰山地质特征的客观记录,体现了清代考据学的影响,使文章兼具文学性与科学性。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长城之限 限:限制
B.余始循以入 循:顺着
C.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居:停留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漫:弥漫
1.A ▲解析:A.“限”意为界限,句意:越过长城的界限。B.正确,句意:我起初顺着中间的山谷进去。C.正确,句意: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就像是一条飘带。D.正确,句意: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都是云雾弥漫。
古诗文字词理解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阴,济水东流 吾其还也
B.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为国以礼
C.正赤如丹 沛公起如厕
D.皆平顶 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2.D ▲解析:A.代词,它的/语气词,表祈使。句意: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我们还是回去吧。B.介词,在/介词,用。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间。/用礼治理国家。C.动词,像/动词,去。句意:颜色正红像朱砂一样。/沛公起身去厕所。D.都是“全、都”的意思。句意:树顶都是平的。/旅行的人都想从王者的路上经过。
古诗文字词理解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京师乘风雪 乘:冒
B.明烛天南 烛:照
C.稍见云中白若樗辅数十立者 稍:稍微
D.须臾成五采 采:同“彩”
3.C ▲解析:A.正确,句意:从京城冒着风雪。B.正确,句意:(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C.“稍”为“渐渐”的意思,句意:渐渐看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D.正确,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
古诗文字词理解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輮以为轮
B.越长城之限 蚓无爪牙之利
C.遂至其巅 其可怪也欤
D.余所不至也 苟非吾之所有
4.D ▲解析:A.介词,在/介词,把。句意: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火烤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B.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句意:越过长城的界限。/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C.代词,代指泰山/语气助词,表反问,难道。句意:就到了山顶。/这难道不是很奇怪吗(真是奇怪啊)!D.均为“所+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我没有到过那里。/如果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东西。
古诗文字词理解

5.下列各句中和例句加点字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其阴,济水东流
A.舞幽壑之潜蛟 B.浔阳江头夜送客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5.B ▲解析:例句中的“东”名词作状语,向东,句意: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A.使动用法,使……起舞,句意: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B.名词作状语,在夜里,与例句用法一致,句意:在浔阳江头的夜晚,我送别客人。C.名词作动词,游泳,句意: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D.意动用法,以……为耻,句意: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古诗文字词理解

6.下列文中相关的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A.姚鼐,字姬传,桐城人,清代散文家,他和方苞、刘大櫆被称为“桐城三祖”。
B.“阳”指的“山的南面水的北面”,文中“泰山之阳”意为“泰山的南面”。
C.“戊申”与《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同样都是干支纪年(日)法。
D.“晦”,每月最后一天,“五鼓”即五更,“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日月底这一天。
6.D ▲解析:D项错误,“晦”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的意思是戊申日这一天是月底。
古诗文字词理解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佳作,文章记叙作者携友人于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B.第二段是作者登泰山的经过,重点写登山的艰难和登上山顶之后所见之景的雄浑开阔。
C.第三段按时间顺序写待日出、日将出、日正出和日出后,浓墨重彩描绘的是日出前的景象。
D.本文叙事简洁明快,善用细节描写,作者从自身感受描绘泰山的景象,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7.C ▲解析:C项“浓墨重彩描绘的是日出前的景象”错误。第三段作者描写了日出整个过程,精彩描绘的是完整日出景象,由待日出至日出后的精彩变化,而不仅限在日出前。
古诗文字词理解

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作者的游踪,描写了泰山雪后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
B.第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
C.文章借“半山居雾”和“足下皆云漫”,从侧面烘托了泰山的高峻。
D.文章描写、叙事简洁明快,充分表现出作者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
8.B ▲解析:B项“第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时、日出后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错误。第三段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泰山日出前、日出时这两个时间段的景色,而不是“日出时、日出后”。
古诗文字词理解

古诗文默写

(1)《登泰山记》中,作者写登顶泰山后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比喻句,写出了泰山安详、明媚中有温柔飘逸之美的特殊风韵。
(2)小华立于泰山之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出现奇幻变化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4)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姚鼐《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旭日倒映海面,上下辉映,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6)姚鼐《登泰山记》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写出了登上泰山之巅所看到的山间云雾温柔飘逸美的特殊神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把太阳初升时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
汶水、徂徕如画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诗文默写

(7)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8)“雪”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但有时真假难分,如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句描绘了雪光照亮了天空的景色,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句则以雪写浪花。
(9)太阳升起,姚鼐在泰山上回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这些山峰“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衬托出泰山的高大巍峨。
(10)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在泰山顶上观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对天气的描写与前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照应,再次凸显了天气的恶劣。
(11)《登泰山记》中,姚鼐写从山顶向下俯视,云中众山如博戏掷具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明烛天南
卷起千堆雪
大风扬积雪击面
道中迷雾冰滑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山也
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古诗文默写

(13)在《登泰山记》中,赋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表现了冰雪之盛,雪光与日光争辉的奇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诗人苇岸曾说“观看日出,则像等待伟大英雄辉煌的诞生”,《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致描绘了“英雄诞生”最初的瑰丽画面。
(15)《登泰山记》中,作者开篇点明古长城地理位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日观峰以西诸峰,在晨光的照耀下,红白交错,宛如鞠躬致敬。
(17)《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从古长城引出了“最高日观峰”的所在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做好必要的准备。
苍山负雪 明烛天南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当其南北分者 古长城也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最高日观峰
在长城南十五里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古诗文默写

(19)《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生动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20)(选做题)《登泰山记》中,文章开篇点明了作者启程动身准备登泰山的时间是“_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作者动身启程那天的天气十分恶劣,这似乎是一个巧合,也恰恰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
(21)《登泰山记》中,作者从京师出发登泰山,他历经齐河、长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终到达泰安。
(22)在《登泰山记》中指出泰山南北两个河流的流入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中谷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在《登泰山记》中,作者介绍泰山正南面有三谷,其中东谷的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京师乘风雪
穿泰山西北谷 越长城之限
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阳谷皆入汶 阴谷皆入济
中谷绕泰安城下
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东谷者 古谓之天门溪水
古诗文默写

(25)(选做题)《登泰山记》中,作者看到泰山路边的石刻现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桐城派作家非常重学问考据,《登泰山记》中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方位距离等无不言之确凿。例如,作者写泰山南麓山路为四十五里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细写登山道路台阶情况。
(27)《登泰山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
自唐显庆以来 其远古刻尽漫失
日上正赤如丹 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高考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岱顶的星光
张金凤
这是泰山之巅的夜晚。泰山之行,看日出之外,我更期待观赏星斗满布的岱顶夜色。岱顶的夜晚热闹得如天上的街市。天气预报说夜里气温会骤降,但人们似乎并不在意,露天张罗铺盖,要“天当被,地当床”地在泰山之巅等待日出。
我沿着石阶,来到大观峰前。石刻承载着泰山的雄浑历史,有洋洋千言的巨制,也有盈盈方寸的小品。大观峰上削崖为碑,刻满历代书法。“壁立万仞”“与国同安”“置身霄汉”石刻,字体硕大而颜色鲜亮,即使在夜色里依旧轩昂。
我是来寻找“星辰可摘”石刻的。我研究天文的朋友数年前在岱顶用了三天时间拍到一张美图。那是以“星辰可摘”石刻为近景构图拍摄的,“星”星辉映,饶有趣味。我想找到这个石刻,以它为参照看星空,但盘桓好久也没见到,只好请教一旁出租衣服的中年男子。那人得意地拿起照灯,把一束强光打在碑刻密集的山体上,一块调皮的石头向外歪了一点,石头的中下部分就是“星辰可摘”四个字。它字体不大,在雄壮的石刻丛林里显得单薄。这样一座不起眼的石刻,竟出现在泰山纪念币上,似乎在告诉我们岱顶的星空是多么宝贵的财富。
高考训练

此处人声喧哗,灯光闪烁,星辰没有我期待的那么明亮。我便向更暗处走去,以那些明亮的星为坐标,参照着辨认岱顶的星空。再往前的路通往瞻鲁台,路上行人络绎不绝,一棵棵树下,一块块大石头边,到处是坐着、躺着等日出的人。此处风大,人却特别多,他们一定知道,这里是看日出的上佳地点。
几个年轻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们挤在一起快乐地哼着歌曲。其中一个男孩正在狭窄的石缝里铺防潮垫。他说他们趁周末从安徽坐火车赶过来,下午爬山到山顶,明天看完日出再赶回去。他们一伙是四个男孩两个女孩。女孩被安排在最安全舒适的石头缝中。我听铺防潮垫的男孩说话有点鼻音,嘱咐他晚上注意保暖,别感冒。他笑着说:“来之前已经感冒了,为看日出,这点感冒能克服。”我问他为什么不去住宾馆。男孩说:“宾馆订不上。再说,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不想那么奢侈。年轻人嘛,吃点苦正好挑战一下自己。”几个年轻人也无限骄傲地齐声应和着。那一刻我非常感动,这群充满朝气的孩子,是泰山顶上最美的星辰。
继续前行,风愈发大了。在一块石头边,一盏明灯下,一个看起来三十来岁的男士正在做晚餐。他正在摆弄一盒自动加热的米饭,另一个饭盒里有从家里带来的咸菜。旁边一个男士悠闲地用手机与人通话,听得出他在幸福地炫耀自己在泰山之巅过夜。
高考训练

做饭的男子热情地招呼我一起吃饭。“就是奔着日出来的,看了泰山的日出就没有遗憾了。泰山,五岳之尊嘛。”在他看来,看泰山的日出不单纯是看一场日出,更是进行一种别样的人生仪式。看过了泰山的日出,此后的每一个日子都不同了。是啊,泰山的日出每天都能吸引成千上万人一步步攀爬而来,确实已经超越了它单纯作为自然风光的意义。这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是从历史长河的源头就如此,还是在一代代人的顶礼膜拜中逐渐形成的?
我还碰到一群从天津来的大学生,他们宿舍六个人约定,让泰山见证青春。这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集体成人礼。靠我最近的男生给我看他们携带的国旗,那是一面还没有启封的崭新的国旗。他们说要在明天日出的时候,让第一缕阳光照在国旗鲜艳的红色上,这将是他们人生里最隆重的时刻。
那天的门票老早就停止了预约。从下午到夜里,一直有人在攀爬泰山的石阶。到凌晨,数以万计的人汇聚在泰山之巅,共同盼望日出东方的景象。在这样的人数面前,山上宾馆的床位只是杯水车薪,更多的人选择在岱顶的冷风中露宿迎接日出。他们迎接的不是自然的日出,而是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泰山上的日出,也是他们自己精神世界的日出。在这样的冷风中露宿所经受和感悟的,所迎接和开启的,定然意义非凡。
高考训练

这些夜宿岱顶的人中,年轻人居多。眼前这些夜行山路、夜宿山巅的人,让我看到了一股迎战困难、期待明天的精神。似乎没有哪一座山的日出能像泰山的日出这样,让人们为新的一天心中升起无尽的乐观和希望。
夜已深,山顶的灯光熄了一些。我再次抬头看苍穹,那些闪耀的星辰比刚才更硕大明亮。就像山上的人们,他们洋溢着的向上的生机,在岱顶的夜风中熠熠生辉。
(有删改)
高考训练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观赏星斗满布的岱顶夜色”为主线,按照行程叙写了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全文洋溢着蓬勃的力量,令读者精神一振。
B.本文第三段介绍了泰山石刻,“有洋洋千言的巨制,也有盈盈方寸的小品”,这些石刻既是泰山的风景,也是泰山厚重的文化。
C.作者通过多个场景记叙年轻人夜宿泰山之巅寻找人生诗意,集中体现了当下年轻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并以此呼吁大家珍惜生活,积极向上。
D.“数以万计的人汇聚在泰山之巅,共同盼望日出东方的景象”,人们不仅希望欣赏到泰山日出的壮观奇景,更希望从中得到精神的洗礼。
1.C ▲题型:文章理解题 ▲解析:C.“呼吁大家珍惜生活,积极向上”错误。原文主要是描述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和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并没有“呼吁大家珍惜生活,积极向上”这样明确的呼吁意图。如原文中描述从安徽来的年轻人”为看日出,这点感冒能克服”“父母挣钱不容易,我们不想那么奢侈。年轻人嘛,吃点苦正好挑战一下自己”,从天津来的大学生让泰山见证青春等内容,只是在展现这些年轻人的行为和精神,是为了证明泰山“超越了它单纯作为自然风光的意义”的观点,而非进行呼吁“珍惜生活”。
高考训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集中体现了散文中“定点换景”的特点。通过不同视角、不同对象对泰山之巅的景物展开叙述。
B.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一块调皮的石头向外歪了一点”中“调皮”一词将石头人格化。
C.本文在刻画人物时,既有个体刻画也有群像刻画,既有详写也有略写,真正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D.本文语言通俗易懂,亲切自然。作者于自然的叙述中,从生活中捕捉细节,抒发情感,让人共鸣。
2.A ▲题型:艺术鉴赏题 ▲解析:A.“定点换景”错误。“定点换景”指的是作者固定在一个位置,随着视角的转换来描绘不同的景物。而本文中作者是沿着石阶在岱顶移动,是“移步换景”,并非“定点换景”。如文中“我沿着石阶,来到大观峰前”“再往前的路通往瞻鲁台”等语句,都表明作者是在不断移动位置,看到不同的人和景。
高考训练

3.本文标题是“岱顶的星光”,但作者在文中将笔墨集中于“人”,为什么?
3.①不同的“人”是作者在欣赏“岱顶的星光”时遇到的不同的“风景”,也是触发作者情思的重要载体。②不同的“人”本身就展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这些风貌与“岱顶的星光”融为一体,拓展了标题的内涵,升华了主旨。
▲题型:全文分析题 ▲解析:①从原文来看,作者最初是期待观赏星斗满布的岱顶夜色,在寻找“星辰可摘”石刻以及在岱顶行走的过程中,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如遇到从安徽来的年轻人,他们不顾感冒、为了看日出且考虑父母挣钱不易而选择吃苦挑战自己;遇到在泰山之巅做饭的男士,他认为看泰山日出是一种别样的人生仪式;还有从天津来的大学生,他们让泰山见证青春,带着国旗等待日出。这些人成为作者在岱顶的独特“风景”,触发了作者对他们所展现出的精神的思考和感悟,成为作者情思的重要触发点。
②文中的年轻人和其他夜宿岱顶的人展现出迎战困难、期待明天、积极向上等精神风貌。而“岱顶的星光”原本可能单纯指天空中的星辰,但文中这些人所散发的精神光辉就如同星光一样闪耀。如文中结尾提到“那些闪耀的星辰比刚才更硕大明亮。就像山上的人们,他们洋溢着的向上的生机,在岱顶的夜风中熠熠生辉”,将人的精神与星光相融合,拓展了“岱顶的星光”的内涵,不再仅仅是自然的星光,更包含了人的精神之光。同时,也升华了文章关于“迎战困难、期待明天”等主旨。
高考训练

4.有人说结尾画线句删去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这样说的理由。
4.示例:①呼应标题,首尾圆合。“我再次抬头看苍穹,那些闪耀的星辰比刚才更硕大明亮”呼应标题“岱顶的星光”,并与开篇“我更期待观赏星斗满布的岱顶夜色”相互照应,结构圆合。②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删去以后,全篇以景结情,使情感的抒发有了更广阔的想象的天地,更加含蓄隽永。
▲题型:全文分析题 ▲解析:①呼应标题,首尾圆合:原文开篇提到“泰山之行,看日出之外,我更期待观赏星斗满布的岱顶夜色”,表达了作者对岱顶星光的期待。结尾“我再次抬头看苍穹,那些闪耀的星辰比刚才更硕大明亮”呼应了标题“岱顶的星光”,并且与开篇的期待相互照应,使文章在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让读者感受到文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②以景结情,含蓄隽永:如果删去结尾画线句之后的内容,全篇就以“我再次抬头看苍穹,那些闪耀的星辰比刚才更硕大明亮”这样的写景句子结尾。以景结情的方式能够让读者在景中去体会作者蕴含的情感,而不是直接把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文中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作者对这种精神的赞美等情感,使文章的情感抒发更加含蓄、隽永。
知识拓展

1.桐城派
清代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对于散文创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和鲜明的主张,其创始人是方苞,刘大櫆和姚鼐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三人并称为“桐城三祖”。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桐城派主张学习《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古文家韩愈、欧阳修等人的作品,讲究“义法”,“义”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法”指表达中心的形式技巧,要求语言“雅洁”。代表作品有方苞的《送左未生南归序》和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知识拓展

2.游记
游,是一种和人类社会相始终的活动。早在有文字记录以前,人们便口耳相传着伏羲、女娲、炎帝、黄帝、舜、大禹等奔走九州的游踪。三代以降,诸侯朝觐天子以及诸侯间的会盟,士人的游学、游说,甚至熙熙攘攘的商旅、其乐融融的郊游,都使得文言文瑰丽的宝库中,从来不乏游记类散文。
游记根据“游”的地点,大致可分为自然山水类游记和人文景观类游记。前者一般着眼于地理方位(离俗)、游览原由(贬谪)、游览路径(换景)、命名原由(言志)、自然环境(清幽)等;后者一般涉及建造过程、命名原由(言志)、形制特色(爱憎)、周遭环境(清雅)、生活状态(闲适)等。两者的共同点是“借以兴怀”。
知识拓展

2.游记
游记根据主旨的分类,大致可分为写景记事,如《登泰山记》;写景抒情,如《小石潭记》、《九嶷山图记》、《项脊轩志》;劝慰勉励,如《黄州快哉亭记》;写景记事言志,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写景说理,如《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肯定颂扬,如《潭州东池戴氏堂记》、《许氏吴兴溪亭记》。
游记的阅读技巧
1、了解作者的游览情况,把握景物的得名原因、作者的游踪、景物的特色等信息。
2、抓住关键性的词句,理解词、句的内容。
3、鉴赏精彩文句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谋篇布局等。
游记的谋篇布局
写作思路、线索、开头、结尾、过渡、铺垫、悬念、卒章显志等
游记的语言运用
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修辞手法
知识拓展

2.游记
五“何”——何人、何景、何情、何理、何特色
何人:人物身份、经历、性格等
何景:游览路径、大环境氛围、小环境特点等
何情:如何通过“景”、“事”来抒的什么情
何理:如何通过“景”、“事”来说的什么理
何特色: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运用、谋篇布局
游记的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是基础;议论、抒情为旨归
游记的描写角度
五“觉”、正侧(直间)、动静、远近、高低、虚实、工笔与白描等
游记的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小见大、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对比、象征、联想、想象、扬抑等
本次课程
到此结束
作业布置
完成1.9高考一轮语文练习
复习1.8高考一轮语文练习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