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道这一点:每个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不过,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些真相为沟通者提供了多大的灵活性。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我将它们称为“竞争性真相”。(摘编自赫克托·麦克唐纳《后真相时代》,刘清山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藜麦适合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食用,并且由于其营养均衡,被美国宇航局认为是宇航员食物的理想之选。B.“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中的“此”,指的是被国外需求推高的藜麦价格给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人造成伤害这一说法。C.藜麦的大面积种植,不仅让玻利维亚和秘鲁等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且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D.作者认为,尽管一些媒体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的做法值得商榷,但是其出发点却不是恶意的,他们为当地的贫困居民感到担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当一起事件超出了我们直接观察的范围时,有些人会根据他人提供的信息,并结合自己的判断,生成对该事件的看法。B.“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可能是因为市场对藜麦的需求量不再大幅增加,而藜麦的种植面积持续扩大,供给日益增长。C.“每个新手辩论者”“都知道如何挑选最有利于自己的真相”,可见有些“沟通者”会选择有助于推进个人意图的真相,而这种选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D.从藜麦事件可以发现,一组片面的事实编织在一起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而这场良心危机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A.“粮食优先”智库的工作人员塔尼娅·科森在谈到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时表示:“坦率地说,他们厌倦了藜麦,因此开始购买其他食物。”B.加拿大《环球邮报》一则新闻的标题为“你对藜麦的爱越深,你对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的伤害就越深”。C.制片人迈克尔·威尔科克斯专门为这个问题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他说:“我见过一些反对食用藜麦的文字评论,实际上,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D.英国广播公司播音员埃文·戴维斯指出:“事实上,说谎常常是没有必要的。你可以在不使用任何谎言的情况下完成许多有效的欺骗。”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智斗[注](选段)(胡传魁、刁德一、刁小三上。四个伪军从土坡上走过)胡传魁:嘿,阿庆嫂!(胡传魁脱斗篷。刘副官接住,下)阿庆嫂:(回身迎上)听说您当了司令啦,恭喜呀!胡传魁:你好哇?阿庆嫂:好啊,好啊,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胡传魁:买卖兴隆,混得不错吧?阿庆嫂:托您的福,还算混得下去。胡传魁:哈哈哈……阿庆嫂:胡司令,您这边请坐。胡传魁:好好好,我给你介绍介绍,这是我的参谋长,姓刁,是本镇财主刁老太爷的公子刁德一。(刁德一上下打量阿庆嫂)阿庆嫂:(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参谋长,我借贵方一块宝地,落脚谋生,参谋长树大根深,往后还求您多照应。胡传魁:是啊,你还真得多照应着点。刁德一:好说好说。(刁德一脱斗篷。刁小三接住。下)阿庆嫂:参谋长,您坐!胡传魁:阿庆嫂,我上回大难不死,才有了今天,我可得好好谢谢你呀!阿庆嫂:那是您自身的造化。哟,您瞧我,净顾了说话了,让您二位这么干坐着,我去泡茶去,您坐,您坐!(进屋)刁德一: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胡传魁:你问的是她?(唱)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阿庆嫂提壶拿杯,细心地听着,发现敌人看见了自己,就若无其事地从屋里走出)胡传魁:(接唱)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转向阿庆嫂)似这样救命之恩终生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阿庆嫂:(有意在敌人面前掩饰自己)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阿庆嫂一面倒茶,一面观察)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忽然想起)哟,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进屋)刁德一:(看着阿庆嫂的背影)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胡传魁:你这个人哪!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取香烟、火柴,提铜壶从屋内走出)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刁德一接过阿庆嫂送上的烟。阿庆嫂欲为点烟,刁德一谢绝,自己用打火机点着)阿庆嫂:胡司令,抽一支!(胡传魁接烟,阿庆嫂给胡传魁点烟)刁德一:(望着阿庆嫂的背影,唱)这个女人不寻常!阿庆嫂:(唱)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胡传魁:(唱)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阿庆嫂:(接唱)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刁德一:(略一想,打开烟盒请阿庆嫂抽烟)抽烟!(阿庆嫂摇手拒绝)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刁德一:(唱)她态度不卑又不亢。阿庆嫂:(唱)他神情不阴又不阳。胡传魁:(唱)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阿庆嫂:(唱)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刁德一:(唱)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接唱)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阿庆嫂欲进屋。刁德一从她的身后叫住)刁德一: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阿庆嫂:(接唱)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刁德一:(接唱)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阿庆嫂:(接唱)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 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阿庆嫂泼去刁德一杯中残茶,刁德一一惊)阿庆嫂:(接唱)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胡传魁:哈哈哈……刁德一:嘿嘿嘿……阿庆嫂真不愧是个开茶馆的,说出话来滴水不漏。佩服!佩服!(选自现代京剧《沙家浜》第四场,有删改)【注】京剧《沙家浜》讲的是 1939 年秋,在沙家浜秘密疗伤的新四军战士,面对日伪勾结、下乡“扫荡”的险恶环境,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支持帮助下,坚持抗日的故事。阿庆嫂是春来茶馆的老板娘,中共地下工作者;刁德一是与日寇勾结的“忠义救国军”参谋长;胡传魁是其司令。6.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胡传魁和阿庆嫂再次相逢后,阿庆嫂寒暄询问胡传魁“哪阵风把您给吹回来了”,意在询问其回沙家浜的真实目的。B.“我借贵方一块宝地”点明阿庆嫂是个外乡人,“参谋长树大根深”是阿庆嫂向刁德一表明自己知道他在本地是很有势力的。C.刁德一的应答“好说,好说”既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意思是“我会照应的”,也显示了他在观察阿庆嫂的表现。D.草根出身的胡传魁,说话带有很重的江湖气。阿庆嫂讲话也很得体,轻轻带过自己的恩惠,且特意半开玩笑地说“后怕”。7.下列对文本有关艺术手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文本开头至“阿庆嫂:参谋长,您吃茶……(进屋)”这一部分的对白与唱词交代人物关系,为下面矛盾冲突的展开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B.“发觉刁德一是很阴险狡猾的敌人,就虚与周旋地”这一文本内容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突出了阿庆嫂的敏锐。C.从“垒起七星灶”至“人一走,茶就凉……”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点出了阿庆嫂与客人的关系,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形象生动。D.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描写了他们之间的相互试探、相互提防。8.剧本为什么把本场戏命名为“智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材料二: 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围郑,讨其助楚攻晋者,及文公过时之无礼也。初,郑文公有三夫人,宠子五人,皆以罪蚤死。公怒,概逐群公子。子兰①奔晋,从晋文公围郑。时兰事晋文公甚谨爱幸之乃私于晋以求入郑为太子。晋于是欲得叔詹为戮。詹闻,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晋文公曰:“必欲一见郑君,辱之而去。”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晋文公欲入兰为太子,以告郑。郑大夫石癸曰:“吾闻姞姓乃后稷之元妃,其后当有兴者。子兰母,其后也。且夫人子尽已死,余庶子无如兰贤。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节选自《史记·郑世家第三十》)注释:①子兰,即公子兰,郑文公的儿子,后成为郑穆公。9.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时兰事晋A文公甚谨B爱C幸之D乃私E于晋F以求G入郑H为太子。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军,名词活用为动词,驻扎,与“沛公军霸上”中的“军”用法和意义相同。B.执事,本意指办事的官员,文中代指对方(秦穆公),在古代用以表示谦虚。C.行李,现在通常指行旅人出行时所带的东西,本文指外交使者,是古今异义。D.与,意义是“结交、同盟”,和“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与”意义相同。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围郑,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这为下文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B.烛之武先分析了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再分析了亡郑对秦国的不利,然后再用晋国历史上背信弃义的史实来瓦解秦晋联盟,成功说服秦穆公撤兵。C.郑文公因怒而驱逐了郑国的所有公子,子兰逃奔到了晋国。后来在“晋侯、秦伯围郑”时,追随晋文公,并借机成功回国,当上了郑国的太子。D.材料一对烛之武的语言进行了详细描写,表现了烛之武长于辞令的形象,材料二则侧重历史事件过程的叙述,较全面地揭示了秦晋退兵的原因。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2)今围急,晋以为请,利孰大焉!13.两篇选文结尾都提及晋国退兵,原因有何不同?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①,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②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③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④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注】①坼:分裂。②戎马:战马,代指战争。③张丞相:即著名诗人张九龄,孟浩然在入京应试前写下这首诗送给他。④端居:闲居,暗指不出来做官。1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首联没有起笔就描写洞庭湖景,而是用“昔闻”为“今上”蓄势,为第二联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B.杜诗后两联,作者由远眺浩瀚的洞庭湖转向自身,二者对比之下油然而生了一种渺小之感,使他不禁泪如雨下。C.孟诗前两联,写出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湖上水汽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波涛奔涌时就像摇动岳阳城。D.孟诗后两联,作者由眼前景物发出感慨,自己就像要渡湖却没有船的人,闲居在圣明时代还有愧于好时代。15.两首诗都借洞庭湖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问志,曾皙用“ , ”两句描绘了暮春时节人们在沂水边快乐游玩的情景,表达了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2)《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告诫后世统治者如果不能汲取秦覆灭的教训就会重蹈覆辙,向当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3)“管弦”本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管乐和弦乐的统称,古代诗文中常以“管弦”代指音乐来抒发情感,例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17.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喟然(kuì) 铿尔(kēng) 忖度(cǔn duó) 庠序(xiáng)B.大窾(kuǎn) 中音(zhōng) 囷囷焉(qūn) 便嬖(pián pì)C.缦回(màn) 逦迤(lì yí) 鼎铛(chēng) 参乘(shèng)D.崤山(yáo) 剽掠(piāo) 为国者(wéi) 妃嫔(píng)18.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哂笑 褊小 疏浚 援木求鱼B.肯綮 勾当 彘肩 怵然为戒C.罪愆 寒喧 涔涔 人为刀俎D.黜恶 埋怨 顷刻 酬踌满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的名字,注定她与青蒿一生结缘。50多年来,屠呦呦带领团队 ① ,倾尽一生心血研究,让我国从谈“疟”色变到实现无疟疾。在众人眼里,屠呦呦拥有着克服困难的巨大勇气,就像一株挺立的青蒿,倔强、执著地向高处生长:皓首穷经埋在古籍中,收集2000多种方药、筛选380余种中药提取物,只为快速找到抗疟灵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 ② 之际,却意外在古籍《肘后备急方》记载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得到灵感……执著于真理、躬耕于医药,屠呦呦使青蒿素及其制剂成为国际上公认的治疗恶性疟疾的首选药物,她也因此成为了世界医药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坐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面对 ③ 的荣誉,潜心科研的屠呦呦没有停下攀登的脚步,依旧钟情科学、向医而行。在屠呦呦心中,虽然青蒿没有艳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她说:“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我喜欢青蒿一样的宁静、淡泊和正直。”从语义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六、作文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庖丁解牛》中,庖丁遇到牛“筋骨交错”地方就避开,顺其自然,从而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明知当时诸侯大都崇尚霸道,还是不遗余力地宣扬王道,“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庖丁和孟子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新疆乌鲁木齐市重点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卷》参考答案1.C 2.D 3.A 4.①《独立报》通过片面的事实和数据,称藜麦价格的上涨使玻利维亚人吃不起藜麦了;②《纽约时报》直接援引他人研究,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③《卫报》和《独立报》使用具有明显倾向性的标题强调藜麦价格上涨对藜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 5.①借助名家观点与事实论据加以批判,比如第二段引出马克·贝勒马尔等人的质疑,引用相关经济学家的调查论证,用事实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②借助实地考察的真相加以批驳,比如第三段用亲自调查时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反驳报道中的错误信息;③借助常规逻辑认知加以批判,比如最后一段以新手论辩与犯错误小学生的自我辩护的技巧进行类比,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错,原文“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可见是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改变了当地人对藜麦带有歧视的看法。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D.“对玻利维亚和秘鲁当地的居民造成了真正的伤害”错,原文“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可见是“可能”会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选项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二段观点是: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A.表明是安第斯山藜麦种植者想吃点别的东西导致藜麦消费量的下降,而不是藜麦价格的上涨,直接支撑了第二段的观点。B.说的是藜麦价格的上涨会对当地人造成伤害。与第二段的观点相悖。C.说的是“停止消费才会真正伤害这些农民”,可以用来支撑第三段的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关联不大。D.可以用来支撑“竞争性真相”的相关观点。与第二段的观点无关。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明确答题区间,由题干中“西方媒体在报道时”可确定答题区间为第一段;其次要理解“竞争性真相”这一概念的含义。即第四段中的“通过许多方式描述一个人、一件事物或者一起事件。这些描述可能具有同等的真实性”,而这些“方式”在上文中有所体现,如“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等。然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思考:第一段所涉及的西方媒体的报道通过哪些方式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比如《独立报)以“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这一片面的事实和数据,得出“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有侈品”这一结论;《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得出“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的结论;《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独立报》用“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一具有明显情感倾向的标题来强调黎麦价格上涨对黎麦种植者造成的伤害。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该文探究的核心问题,即西方媒体在关于玻利维亚和秘鲁藜麦生产和消费的报道中大量使用“竞争性真相”,使读者产生误会甚至引发良心危机。第一段列举西方媒体的报道,提出问题。第二段先提出质疑的观点,“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然后结合经济学家的相关调查,“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得出恰当的结论,“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第三段则重点探讨了“我”的实地考察,以事实说话,使得阐释更具有科学依据:一方面指出其他地区的人食用藜麦给当地人带来了好处“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另一方面指出当地人并不缺少藜麦,向导说“我们有许多藜麦”。最后一段进一步指出“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意在强调片面地使用“竞争性真相”会造成更多的伤害,作者在此处用“新手辩论者和犯错误的小学生”的常规逻辑认知进行类比论证,批判报道中的“竞争性真相”。 6.C 7.D 8.(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①刁德一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出对手言谈中的漏洞。②阿庆嫂则巧用与胡传魁的关系,察言观色,反击对手,保护自己。【导语】《智斗》选段展现了抗日战争背景下的紧张对峙与机智周旋。阿庆嫂通过与伪军司令胡传魁及其参谋长刁德一的对话,灵活运用智慧与敌人周旋,表面上看似寒暄与恭维,实则暗藏试探与防范。剧本通过人物的言语与心理描写,深刻刻画了阿庆嫂的机智沉稳与刁德一的狡诈奸险,生动展现出敌我双方在茶馆这一狭小场地中斗智斗勇的戏剧性场景,突显了阿庆嫂的聪慧与镇定。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显示了他对阿庆嫂的热情”错,从全文看,刁德一的应答仅仅是寒暄应付,他对阿庆嫂自始至终是持怀疑态度的。故选C。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茶馆老板娘地下党阿庆嫂和敌伪头目胡传魁与刁德一之间”错,从选段内容来看,本选段的矛盾冲突主要集中在阿庆嫂和习德一之间,没有胡传魁。故选D。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智斗”作为节选部分的题目,体现在刁德一和阿庆嫂两个人物身上,刁德一是“旁敲侧击将她访”,阿庆嫂是“察言观色把他防”。可见,这是一场尖锐而激烈的敌我矛盾冲突。“智斗”主要体现在双方斗智上。剧本中并没有出现真刀实枪的斗争,但刁德一对阿庆嫂产生怀疑,设置圈套,步步紧逼,企图找寻对手言谈中的漏洞。如“司令!这么熟识,是什么人哪”“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阿庆嫂!(唱)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等;阿庆嫂则一眼看破刁德一的性情,并巧妙地利用胡传魁“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来作为自己的盾牌,并用泼茶和唱词来反击了刁德一的试探,保护了自己,也保住了新四军的秘密。9.BDF 10.B 11.B 12.(1)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2)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更大啊! 13.①材料一晋国撤兵的原因主要是“不仁”“不知”“不武”;②材料二晋国撤兵的原因是:叔詹已死,无借口;秦晋联盟已解,需面对;公子兰已立,有好处。【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是私下请求晋国能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事晋文公”是动宾结构,“甚谨”是补充说明程度的,不能断开,B处断句;“爱幸之”是动宾结构,D处断句;“私于晋”是状语后置句,F处断句。故选BDF。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句意:晋军驻扎在函陵。/沛公驻扎在霸上。B.“在古代用以表示谦虚”错,“执事”在这里是敬称。C.正确。句意:出使的人来来往往。D.正确。句意:失掉自己的同盟者。/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先分析了存郑对秦国的益处,再分析了亡郑对秦国的不利”错,应该是先说明亡郑对秦国的不利,再说明存郑对秦国的益处。故选B。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第一个“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肆”,扩大;“阙”,使……亏损。(2)“以为”,把……作为;“请”,请求;“孰”,哪一个。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结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可知,晋国撤兵的原因主要是“不仁”“不知”“不武”;材料二,结合“郑文公恐,不敢谓叔詹言。詹闻,言于郑君曰:‘臣谓君,君不听臣,晋卒为患。然晋所以围郑,以詹,詹死而赦郑国,詹之愿也。’乃自杀。郑人以詹尸与晋”可知,叔詹已死,无借口;结合“郑人患之,乃使人私于秦曰:‘破郑益晋,非秦之利也。’秦兵罢”可知,秦晋联盟已解,需面对;结合“遂许晋,与盟,而卒立子兰为太子,晋兵乃罢去”可知,公子兰已立,有好处。参考译文:材料一: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一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材料二: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与秦穆公共同围攻郑国,讨伐它帮助楚国攻打晋国,以及当年晋文公过郑时没有受到礼遇的罪过。起初,郑文公有三位夫人,有五个爱子,但(五子)都因为犯罪而早死了。郑文公很愤怒,驱逐所有的公子。公子子兰逃跑到晋国,跟从晋文公围攻郑国。当时子兰侍奉晋文公非常恭谨,受(晋文公)宠爱,于是私下请求晋国能帮助自己回国做太子。晋国于是想得到叔詹(郑文公弟)并杀了他。叔詹听说后,就自杀了。郑国人就把叔詹的尸体给晋国。晋文公说:“(我)一定要见一见郑国国君,羞辱他之后才退兵。”郑国人忧虑(晋文公欲羞辱他们的国君),就派人暗地里游说秦国:“攻下郑国有益于晋国,秦国没有好处。”秦军停止进攻。晋文公想让子兰归国做太子,把这意思告诉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姞姓是后稷的嫡妻,他们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子兰的母亲就是姞姓的后人啊。而且三位夫人的孩子都已死,其余庶出的公子不如子兰贤能。现在围攻正急,晋国以此作请求,好处哪个更大啊!”于是答应晋国请求,并和他结盟,并且最终立子兰为太子,晋军于是撤兵离去。14.B 15.①杜诗,作者面对浩淼的洞庭湖壮景时,想到自己的现状,抒发了远离亲朋,孤苦飘泊,生活坎坷的悲愁;又想到国家正处于战争风雨中,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因此更加愁苦。②孟诗,作者描写浩淼的洞庭湖壮景,“欲济”两句表达自己想要做一番事业却无人引荐,“坐观”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张丞相推荐自己的心理。【导语】两首诗都借洞庭湖之景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对浩渺洞庭湖的描绘,以及自身孤独、老病的境遇,抒发了对于战乱、友人失散的无尽感慨,情感沉郁悲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则通过描写洞庭湖与岳阳城的宏大景象,表达了作者在圣明时代无所作为的惭愧与志向难酬的无奈,虽有失落,但更多的是期望和向往。14.本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油然而生了一种渺小之感,使他不禁泪如雨下”错误,“使他不禁泪如雨下”的不仅仅是“渺小之感”,还有国家北方的边关战事等。故选B。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杜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作者登上岳阳楼所见之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突出洞庭湖景色之壮阔。颈联中“亲朋无一字”“老病”“孤舟”写出了作者远离亲朋,孤苦飘泊,生活坎坷的凄惨现状,抒发了内心的悲愁之情;尾联“戎马关山北”写战事频仍,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却报国无门,抒发了内心的哀伤之情。孟诗的首联“涵虚混太清”,写水势浩大,水天相接,突出水面之壮阔;颔联“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突出其奔腾之势。颔联“欲济无舟楫”,从眼前景物触发而来,诗人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闲居并非本愿,向往出仕求官,但找不到门路。所以,“欲济”两句表达自己想要做一番事业却无人引荐。尾联“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对张丞相而言;“徒有羡鱼情”表明张大人能出来主持国政,作者十分钦佩的,但却不能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因而,“坐观”两句含蓄地表达了希望张丞相推荐自己的心理。16.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老去无心听管弦,病来杯酒不相便)【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沂、舞雩、鉴。17.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的能力。B.“中音(zhōng)”中“中”应读“zhòng”;“便嬖(pián pì)”中“嬖”应读“bì”。C.“逦迤(lì yí)”应读“lǐ yǐ”。D.“崤山(yáo)”中“崤”应读“xiáo”;“妃嫔(píng)”中“嫔”应读“pín”。故选A。18.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形的能力。A.“援木求鱼”的“援”应为“缘”。C.“寒喧”的“喧”应为“暄”。D.“酬踌满志”的“酬踌”应为“踌躇”。故选B。19.攻坚克难(戮力同心、迎难而上) 一筹莫展/山穷水尽 纷至沓来/接连不断/数不胜数 20.青蒿虽然没有艳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 21.①原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增添了文采,增强了气势,彰显了屠呦呦的质朴追求。②原句把“青蒿一样的”修饰语单独成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化了她对青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③原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用蒿叶、蒿花、蒿茎比喻宁静、淡泊、正直,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屠呦呦潜心科研、不慕名利、执著追求的高尚品格。【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带领团队”“倾尽一生心血研究”“实现无疟疾”,说明是齐心合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所以此处可填“攻坚克难或戮力同心或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常常用来形容或鼓励人们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圆满的完成任务。/ 戮力同心:形容齐心合力,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第二空,上句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下句说却意外得到灵感,横线处在转折前承接前一句,应该是说没有办法,无路可走了,所以此处可填“一筹莫展”或“山穷水尽”。一筹莫展: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常用于形容一点办法也想不出来。/山穷水尽:山和水都到了尽头,没有路可走了。比喻陷入绝境。第三空,上文接连列举多个荣誉,说明屠呦呦获得的荣誉很多,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所以此处可填“纷至沓来”或“接连不断”或“数不胜数”。纷至沓来:形容连续不断地到来。/接连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连续不间断。/数不胜数:形容数量多得难以计算。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虽然青蒿……”错误,两个分句是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应放在第一个分句的主语后面,应改为“青蒿虽然……”;二是成分残缺,“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前缺动词,应改为“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所以,画线句应改为:青蒿虽然没有艳丽的花朵、扑鼻的香气,却能挽救许多生命,是具有奉献精神的植物。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和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效果上:原句三个分句分别从“我喜欢……,蒿叶一样的……”“我喜欢……,蒿花一样的……”“我喜欢……,蒿茎一样的……”来写,结构一致,构成排比,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既增添了文采,又增强了气势,更彰显了屠呦呦的质朴追求。句式上,原句把“青蒿一样的”修饰语分为三句,分别单独成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化了她对青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手法上,原句“蒿叶一样的宁静”“蒿花一样的淡泊”“蒿茎一样的正直”,分别用蒿叶、蒿花、蒿茎比喻宁静、淡泊、正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屠呦呦潜心研究、淡泊名利、执著追求的高尚品格。22.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共两句话,一句源于《庖丁解牛》,一句源于《齐桓晋文之事》。要读懂这两句话,应明晓两句话中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一句话中,“筋骨交错”,是指解牛中遇到的难以分解的地方,以此喻指生活中的困难,具体而言,于个人而言,是生活成长中困难、纠结,学习上的困难,具体科目上的难题;于科研而言,是研发中的瓶颈,是技术的关卡;于社会而言,是社会中的难以处理的问题;与于国家而言,是发展中的阻碍、磨难、挫折。“避开”,是绕过难解之处,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躲避。“顺其自然”,是遵循本来的样子,是指对规律的把握,顺应规律解牛。“避开”和“顺其自然”两者结合,可以理解为遇到困难时不蛮干,要懂得遵循规律。第二句话中的“明知”是指对事件提前的了解,知晓事件的难易程度、解决方法、价值意义,甚至是后果代价;“不遗余力”,是指全力以赴,“明知”是前提,“不遗余力”是践行过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对这句话的总结,“不可为”是达不到效果、实现不了目标,与“为之”形成对立,在对立中凸显出人的精神品质和意志:虽然明明知道自己的努力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暂时看不到胜利的希望,仍然抱着飞蛾扑火的勇气,坚定地去有所作为。写作时,要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可以侧重一方,一主一辅;也可以两者结合,分析其对立统一的关系。如果侧重一方,作为朝气蓬勃的当代青年学生,侧重于强调孟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民族精神,会使作文更大气。如果把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个人名利荣辱、生老病死,可以顺其自然,不违天命;但对事业的追求、对事关民族大义、家国命运的大事,则应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因有对个人得失的顺其自然之心态,才能更专注于为不可为之事业;也正因为聚精会神于为不可为之事业,自然会看淡个人得失。立意:1.积极有为而不违背规律。2.迎难而上时要学会避其锋芒。3.面对规律要顺应自然,面对困境要“知其不可而为之”。4.处世有顺其自然之心,为国应有“有为”“敢为”之志。5.以顺其自然蓄势,方能成积极有为之事。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