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古诗文一遍过:《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鹊桥仙(纤云弄巧)》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内古诗文一遍过:《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鹊桥仙(纤云弄巧)》 课件(共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2025—2026学年度 教师参考课件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复习课件
第一部分 课内古诗一遍过
1.9 《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鹊桥仙(纤云弄巧)》 古诗文一遍过
目录
古诗文理解

古诗文默写

高考训练

知识拓展

古诗文理解

《静女》以短小的篇幅构建了丰富的情感层次:少女 “爱而不见” 的狡黠、男子 “搔首踟蹰” 的痴憨、赠物传情的羞涩,皆通过细节自然流露。诗中“彤管” 与 “荑草” 的意象尤为精妙 ,因 “美人之贻” 同具深情,暗喻爱情的珍贵不在于物之贵贱,而在心意之诚。诗人以现实主义笔触描摹生活场景,又以比兴手法赋予平凡事物象征意义,将初恋的纯真、忐忑与喜悦熔铸为永恒的诗行。全诗语言浅白却余韵悠长,既展现了《诗经》民歌的质朴本色,又以含蓄的留白让千年后的读者仍能共鸣于那份含蓄而炽热的爱恋,堪称古代爱情诗中 “以小见大” 的典范。
静女 《诗经·邶风》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古诗文理解

1.下列对《静女》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以男主人公的口吻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
B.女主人公赠送给男主人公两样东西,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C.该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把这对情人的恋爱活动描写出来了。
D.“搔首踟蹰”表现了男主人公的老实、憨厚、痴情。
1.B ▲解析:“男主人公更喜欢彤管” 错,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 “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 “洵美且异”,由此可见男主人公更喜欢荑草。
古诗文理解

2.下列对《静女》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以第一人称“我”写男青年与恋人约会的情景,给人以真实感。
B.诗歌第一章写青年之真诚,第二章写青年之欢喜,第三章写青年之痴情。
C.诗歌把人、物、情巧妙地融合起来,表现了男女青年热烈的、纯朴的恋情。
D.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2.D ▲解析:“第三章用借代的手法” 不正确,“以初生荑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不是借代,是比喻,以初生荑草来比喻爱情。
古诗文理解

3.对《静女》这首诗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静女》运用“直陈其事”的手法,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来叙写故事,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
B.第一章“静女”尚未露面,但从她“爱而不见”的表现,可以推测出她矜持稳重的性格。
C.第二、三章是说小伙子的心上人到了,赠送给他一根色泽鲜艳的彤管,一根细嫩的荑草,小伙子欢悦欣喜。
D.小伙子对受赠的普通荑草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这既是“爱屋及乌”式的内心独白,又与第一章相呼应。
3.B ▲解析:“矜持稳重的性格” 错误,应为 “活泼调皮的性格”。“爱而不见” 的意思是故意躲藏让我找。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静女” 活泼调皮的性格。
古诗文理解

4.下列对《诗经》中《静女》一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四言诗,感情朴实真挚。既是一首难得的叙事情诗,又是一则别具风格的爱情小品,值得人们品读寻思。
B.全诗情节曲折有致,风格含蓄蕴藉,语言明快简洁,写人状物惟妙惟肖,感情发展颇有层次,衬托出鲜明突出的人物个性,充分体现出民间情歌的艺术特点。
C.“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一句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D.诗歌高度凝炼的艺术笔法,具有颇高的美学价值。
4.C ▲解析:“用了比的手法,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错误。比的手法为比喻,这里是运用了 “赋” 的手法,赋为铺陈叙述;“直接抒发对女子的喜爱” 也不准确,“静女其娈” 是直接抒发,“彤管有炜,说怿女美”,是借夸赞静女送的彤管漂亮,抒发对女子的喜爱,所以应是既有直接抒发,也有间接抒发。
5.《静女》一诗中男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古诗文理解

5.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
▲解析:“搔首踟蹰” 属于动作细节描写,写男青年急得抓耳又挠腮,表现出他的憨厚性格,也表现出他真诚焦灼的心理;“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则属于心理描写,写男青年由彤管的颜色联想到女子的美貌,珍惜荑草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表现了男青年的痴情。
6.(选做题)找出《静女》中的细节描写句子,并说说细节描写在本诗中的妙处。
古诗文理解

6.作者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解析:作者精心选择了“搔首踟蹰”“爱而不见”两个细节。诗句意思是,她却偷偷地隐藏起来,急得我搔着头皮转来转去。“搔首踟蹰”描绘出男青年抓耳挠腮、焦灼不安的情态,小伙子期而不得,焦急万分,刻画了他憨厚朴实的性格,表现出他对姑娘的深挚情义和迷恋程度。“爱而不见”描绘出姑娘调皮逗乐的行为,突出她活泼聪慧的性格,表现出她对小伙的倾心喜爱,及她的多情率真。这两个细节富有表现力,传神尽致,不仅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成颇具戏剧性的情节,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古诗文理解

这首诗通过采芙蓉的意象和思乡念远的情怀,表现了主人公的离愁别绪和心灵孤寂。“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直言心中无奈之情,情感深切细腻。诗句表面浅显易懂,实则蕴含对人生与漂泊的深刻感悟,展现了汉代文人的精神状态。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反映出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的社会现象。
B.“采之欲遗谁”说明思念的人已经弃我而去,因此只能以“离居”形式独自终老。
C.芙蓉,指荷花;兰泽,是有兰草的低湿之地;遗,有赠送之意;还顾,指回头看。
D.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想要赠送“同心”之人,却又碍于长路漫漫,因此欲赠不能。
古诗文理解

1.B ▲解析:“说明思念的人已经弃我而去” 错。“采之欲遗谁” 写女主人公采摘荷花欲送心上人时,思念的丈夫远在天涯,并非弃她而去。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是一首工整的五言律诗,也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B.采莲人自问自答,满腔的热忱及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的情景跃然纸上。
C.有情人同心离居,只能忧伤终老;诗歌流露出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复杂心情。
D.本诗作者在欢乐的背景上抒写忧伤,以“乐”衬“哀”,使乐更乐,使哀更哀。
古诗文理解

2.C ▲解析:A.“工整的五言格律诗” 错,《涉江采芙蓉》是汉代文人五言古体诗。B.“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 错,“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自问自答,感情由乐转悲,流露凄凉寂寞。D.“使乐更乐” 错,本诗以 “芙蓉”“兰泽”“芳草” 等美好意象,以乐衬哀,凸显思妇对游子的深切思念。
古诗文理解

3.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遍地兰蕙芳草的湖泽间,心有所思的主人公泛舟采莲,画面优美,意境清幽。
B.采莲人自问自答,满腔的热忱及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的情景跃然纸上。
C.漂泊他乡的游子在旅途中,孤单地回头,遥望着故乡:“浩浩”,状写离家之远。
D.有情人同心离居,只能忧伤终老;诗歌流露出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复杂心情。
3.B ▲解析:“与知心人共同期待美好未来” 理解错误,“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由欢乐转为悲哀,体现心中的凄凉寂寞与失望。
古诗文理解

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写自己在一幽静清美的环境中采摘芙蓉即荷花,以引起下文贻赠远人之念。
B.“遗”读wèi,是馈赠的意思。古人有采摘香花赠予相亲之人的习俗。
C.“所思在远道”,所思念的人尚在远地,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D.“同心而离居”一句,说出了社会中长期存在的人生遗憾,也表现了主人公思乡怀人的真挚之情。
4.C ▲解析:“表现了对远方游子的思念和悲慨之情” 说法错误,此句仅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无悲慨之情。
古诗文理解

5.下列对《涉江采芙蓉》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莲是快乐的,女子却是忧伤的,将人物置于美好和欢乐的采莲背景上,抒写了思妇的忧伤,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忧伤。
B.芙蓉花具有素雅高洁的特点,诗歌写“采芙蓉”赠给所思之人,能营造素雅的意境,象征纯洁的爱情,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C.五六两句与杜甫的《月夜》写法相同,空间突然转换,视角发生了变化,由兰泽中拈花沉思的思妇转到“远道还顾”的丈夫。
D.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通过诉说“同心离居”的无奈,表达了同心离居的忧伤痛苦,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
5.D ▲解析:“结尾两句委婉含蓄、间接抒情”“控诉了游学求宦风气的罪恶” 说法错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直抒胸臆,表达同心离居的痛苦与无奈,未控诉游学求宦风气。
古诗文理解

6.胡应麟《诗薮·内编》评价《涉江采芙蓉》语言“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6.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是指本诗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①语言质朴自然,用语不粉饰,不堆砌,浅显直白,有自然美,诗中很多地方是直白口语,如“涉江采芙蓉……采之欲遗谁 ”日常生活口语不仅没有丝毫粗俗,反而增添了情绪。②语言凝练含蓄,化用前代典籍中的典故,把丰富内涵纳入最简约的语言里,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如本诗化用《楚辞》的意象和诗句,暗示了其未申明的含义,体现了含蓄美。
▲解析:“浅而能深,近而能远”,意思是虽然语言通俗易懂,但却道理深刻;虽然故事浅近,但却意义深远。《涉江采芙蓉》的语言既质朴自然,又凝练含蓄。
①用语浅显,直白自然,不加雕饰,有很有口语化的语言,如“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采来芙蓉要送给谁呢 心中的那个人在遥远的地方。几乎就是口语表达,但却并不粗俗,反而准确传达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由欢乐转为忧伤。还有最后两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心心相印却远隔万里,只能抱一怀愁绪孤独老死。同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忧伤,令人叹惋。
②语言凝练、含蓄。在用词上,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很多《楚辞》里的常用的意向,比如“芙蓉”“兰”“芳草”等等。但是本诗不仅仅限于词,诗歌中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对《楚辞》的一种借鉴。如“漫浩浩”和”路曼曼其修远兮”中的”路曼曼”相似。还包括“同心而离居”这句和《楚辞》中“何离心之可同兮”也极为相似。可见,本诗歌作者从《楚辞》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营养。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内涵,不仅丰富了诗歌语言容量,更使诗歌语言凝练含蓄。
古诗文理解

李煜的《虞美人》以春花秋月为背景,通过回忆故国往事抒发无限愁绪。上片写景,诉说故园难忘,词人悲叹旧时不复。下片通过问答自叹国破家亡之痛,以江水东流比喻愁绪,表达心中永无尽头的痛苦和哀愁,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下列对南唐后主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既写出了良辰美景,又写出了时光的推移;继之以“何时了”写出了作者的无限感伤。
B.二、三句写主人公难以承受回首往事的痛苦;月夜里,于“小楼”“东风”之中,却又不禁想起了往日“故国”里的帝王生活。
C.“雕栏玉砌”指代南唐故国宫苑;“朱颜改”是说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公排遣心中的苦楚。
D.“问君”的“君”,指的是作者李煜自己;“一江春水”极写“愁”之深重,于凄恻无奈中蕴含了忧愤。
古诗文理解

1.C ▲解析:“朱颜改” 是说红润的脸色变得苍白、憔悴,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而非 “宫苑中的妃嫔已年老色衰,不能再来帮助主人公排遣心中的苦楚”。
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花”“秋月”这些常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词人触景伤情,徒生伤感。
B.三、四句写幽囚在小楼中难眠的词人,无法忍受月下回想故国引发的伤痛。
C.五、六句想象昔日的宫殿仍在,但其朱红色彩已褪,传达出词人叹惋悔恨之情。
D.本词意境深远,语言清新优美,感情真挚动人,今昔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古诗文理解

2.C ▲解析:“朱颜改” 应为 “红润的容颜改变,指人已憔悴”,而非 “朱红色彩已褪”。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的方式抒发情感,首句诘问上苍,末句自问自答,全词被一种强烈的哀愁氛围所缠绕。
B.上片最后两句将现实与过去类比来写,前句叙事,时光流转,屈辱依旧;后句抒情,举头望月,思恋故国。
C.下片头两句将“雕栏玉砌应犹在”与“只是朱颜改”置于对比的位置,旨在表达由物是人非而生发出的愁苦之情。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以春水喻愁绪,写出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古诗文理解

3.B ▲解析:上片最后两句将过去的帝王生活与现在的阶下囚处境进行对比,而非 “类比”。
4.下列对《虞美人》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起句,追思往事,痛不欲生,继而满腔恨意,喷薄而出,而“又”字写尽人情凄惨,隐含仍苟活,历尽磨折之意。
B.该词逆承上片“故国”句,细描过去奢华生活场景,结句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千愁恨,如泣如诉般,令人不堪卒读。
C.该词篇幅虽然不长,却能激发阅读者更强烈更广泛的情感共鸣,这一定程度上是缘于结句象征性的比喻和丰富的愁情。
D.该词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深刻地书写并传达了词人深厚强烈的真情实感,汹涌翻腾,动人肺腑。
古诗文理解

4.D ▲解析:本词采用了比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问(问君能有几多愁?)等手法,没有夸张手法。“愁浓重的心理感觉像一江春水” 是比喻,并非夸大其词。
古诗文理解

5.《虞美人》七、八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下列四首诗词中画线处与这种写法不同的一项是
A.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B.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藏黍连昌歇,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苏轼《南歌子·游赏》)
C.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D.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5.D ▲解析:A. 为博喻,以烟草、风絮、梅雨喻愁之多;B. 比喻,山色如黛眉浓绿,碧波似醉眼朦胧;C. 以白发喻愁,兼有夸张;D. 运用拟人手法,将月亮人格化,赋予其传递 “愁心” 的情感。
古诗文理解

6.当代词学家唐圭璋评论本词最后两句:“末以问答语,吐露心中万斛愁恨。”其实,这两句的妙处还不止于“问答”,请从修辞角度,赏析这两句是如何抒发“心中万斛愁恨”的。
6.①使用设问修辞手法。先用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提出问题,然后自答,既强调词人哀愁,又能引人注意,发人深思。②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词人将“心中万斛愁恨”比作一江春水,将抽象的“愁”情化为形象的“春水”,使读者对“愁”有鲜明强烈的印象。③使用夸张修辞手法“一江”即满江,词人借助丰富的想象,将心中愁恨合理地夸大到满江,强调了词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的无穷无尽。
▲解析:①使用设问修辞手法:词人在“问君能有几多愁”中先提出问题,这种设问引导读者思考词人的内心状态,随后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答。这种自问自答的方式不仅强调了词人的愁苦,更激发了读者的好奇与思考。②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词人将“心中万斛愁恨”比作“一江春水”,这比喻赋予抽象的愁绪以具体的形象。“春水”给人以绵长、不断流的感受,形象地表达出愁绪的不断,加深读者对词人内心苦楚的理解。③使用夸张修辞手法:通过“一江”强调愁绪的无穷无尽。词人借助直观的想象,将心中的愁恨夸大为充盈江水,以此来表现其浓厚的故国情思和亡国之痛。这种夸张表达使愁情更加饱满,彰显词人内心的痛苦是不间断而又深重的。
古诗文理解

秦观这首《鹊桥仙》以超凡的笔触,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升华出新意。上阕开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营造出唯美又哀愁的氛围,“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歌颂了爱情的纯粹与珍贵。下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细腻描绘出相聚的甜蜜与梦幻,结尾“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振聋发聩,打破俗套,赋予爱情坚贞的灵魂,令人回味无穷。
鹊桥仙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诗文理解

1.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品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主题健康,格调爽朗,而又深感余味不尽,颇受启迪,成为七夕诗词中久传不衰的佳作。
B.本词借写牛郎织女这个人所共知的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理想爱情观,构思极为巧妙,表达极为自然。
C.本词字面上,处处写人间,句句写牛郎织女,而实际上句句写天上,写天上的真情,于传统题材中翻出新意。
D.“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个精妙的比喻写尽牛郎织女的相见之欢和离别之苦。
1.C ▲解析:“处处写人间,…… 而实际上句句写天上” 错误,词中通过描写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借以表达作者对于真挚爱情的看法和理想,同时也在传统题材中融入了新意。词中既有对牛郎织女相会的描写,也有对人间爱情的深刻思考,二者是相互交融、不可分割的。
古诗文理解

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云弄巧”,以巧妙的云图衬托织女的风华,与“飞星传恨”的凄苦氛围形成对比。
B.“迢迢”写银河辽阔突出相思之苦,“暗渡”既点“七夕”题意,又表达相会的艰难。
C.“金风玉露”化用于“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的诗句,洋溢及时行乐之意。
D.全词每阕前三句写景抒情,后两句议论。议论与抒情有机结合,呈现独特的艺术效果。
2.C ▲解析:“洋溢及时行乐之意” 错误。“金风玉露” 化用诗句,但并未洋溢 “及时行乐” 之意,而是强调牛郎织女相会的珍贵与美好。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两句点出了织女会牛郎时的情景,“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云霞为他们的相会感到高兴,流星为他们传递着离愁别恨。
B.“柔情似水”,“似水”照应前面的“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将两位主人公的万般柔情比作银河之水,既深且长。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词的结句,是本词的主旨句,写出了主人公的心愿,也是对他们的深情慰勉,表达了词人的爱情观。
D.就全篇而言,这首写神话故事的词,句句写天上,句句写双星,而又句句写人间,句句写人情,天人合一,成为千古抒情绝唱。
古诗文理解

3.A ▲解析:“‘弄’和‘传’字运用比喻手法” 错误,“弄” 和 “传” 字运用了拟人手法。
4.下列对《鹊桥仙(纤云弄巧)》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一片片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飞驰长空的星星仿佛在传递着牛郎织女的离愁别恨,这一对相爱的人在黑夜里渡过了辽阔的天河来相会。
B.金风,秋风。“金风”二字写这一对久别的情侣在秋风萧瑟、寒露清凉之夜,在银河之畔相会了。他们的聚会很难得,所以说“胜却人间无数”。
C.“柔情”三句写两情相会的情意温柔缠绵,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真不忍看到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
D.最后两句掷地有声,只要彼此真诚相爱,哪怕终年天各一方。这种经得起长久分离考验的坚贞感情,比那庸俗的朝夕相伴不知可贵多少。
古诗文理解

4.B ▲解析:“在秋风萧瑟、寒露清凉之夜” 错误,描述与原文情感氛围不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实际上描绘的是秋风白露中的相会十分难得,强调的是两人情感的纯洁与珍贵。这里的 “金风玉露” 是对秋夜美景的赞美,而非表达秋风萧瑟。
5.词牌“鹊桥仙”表达的是“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秦观此词却独出机杼,立意高远。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古诗文理解

5.①突破了“欢娱苦短”的传统,强调相会的幸福,淡化相思的苦楚。②抒写时空的阻隔,歌咏忠贞不渝(纯洁永恒)的爱情,表现其旷达的思想境界。
▲解析:①传统写爱情多强调欢娱短暂、相思漫长的痛苦,而此词“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突出了牛郎织女相会时的幸福与美好,淡化了长久分离的相思之苦,不再一味沉浸于离别的哀愁,而是着重展现相聚的珍贵与意义。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两句词直抒胸臆,面对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聚少离多的困境,词人表达出只要两人感情长久坚定,就不在乎是否日夜相伴的观点,通过“银汉迢迢暗度”“忍顾鹊桥归路”体现出的时空阻隔,更衬托出这份爱情的坚贞,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旷达的思想境界。
6.《鹊桥仙(纤云弄巧)》这首词将哀与乐的情感交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古诗文理解

6.哀: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分隔两地之愁,相见遥遥无期的相思之苦,鹊桥短暂相聚,转瞬间又要分别的离别之痛。乐:分别两地但情意绵长,相会短暂而欣喜甜蜜;不能相守却有相见的希望。
▲解析:哀:“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表现了牛郎织女相距遥远,分隔两地之愁和相见遥遥无期的相思之苦;“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鹊桥短暂相聚转瞬间又要分别的离别之痛。乐:“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艺术地评价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胜过千万年人间夫妻的终日厮守。表明分别两地但情意绵长,相会短暂却有独特的欣喜与甜蜜;“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表明不能相守却有相见的希望。
古诗文默写

1.静女
(1)《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
(2)《诗经·静女》中点明女子和男子约会地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生动的细节,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
(4)《诗经·静女》中,男子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静女所赠彤管的赞美。
(5)《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女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女子的娴静貌美。
(6)《诗经·静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比喻的手法,以初生黄草白而柔嫩的特点,突出了爱情的真诚和纯美。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
静女其娈
静女其姝
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
古诗文默写

2.涉江采芙蓉
(1)《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绵延无尽的归乡之路描写了游子望乡的情景。
(2)《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诗人在长满香草的水泽中采摘荷花的景象。
(3)《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4)《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5)《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主人公全部忧思之由来。
(6)《涉江采芙蓉》中描绘出游子怀乡的感人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涉江采芙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无疑是全诗的主旨之语,流露出分隔两地的痛苦与无奈,直接抒发了无尽忧伤之情。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古诗文默写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1)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词人夜晚在春风里、月光下深切怀念故国的情景,伤悲之情溢于言表。
(2)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中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虞美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劈头怨问苍天,把自己的愁闷劈空倾泻而下,含蓄地表现出词人面对美好事物时对人生的无限绝望之情,也包含对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无常之叹。
(4)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词人面对永不消逝的自然万物,直接抒发亡国之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寄寓了词人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沉感慨。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古诗文默写

4.鹊桥仙(纤云弄巧)
(1)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境界高远。
(2)《鹊桥仙》里赞叹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七夕相会胜似人间长相厮守的美好,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观《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真爱经得起分离的考验,即使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
(4)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描绘了一幅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情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5)《鹊桥仙》写出牛郎织女隔着遥远无垠的银河只能各自悄悄渡过深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巧妙表现牛郎织女临别时依恋怅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两情若是长久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纤云弄巧 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银汉迢迢暗度
忍顾鹊桥归路
古诗文默写

4.鹊桥仙(纤云弄巧)
(6)《鹊桥仙》中,“_________________”照应“银汉迢迢”,以景设喻,写两情相会温柔缠绵;“_________________”写七夕佳期竟然像梦幻,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
(7)秦观的《鹊桥仙》中写牛郎织女七夕鹊桥相逢,赞颂两人高尚圣洁的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鹊桥仙》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相会的情意像悠悠无声的流水般温柔,相会的时光像梦境般美好短暂。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 佳期如梦
高考训练

(一、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穆穆清风至 汉 无名氏
穆穆①清风至,吹我罗衣裙。
青袍似春草,草长条风舒。
朝登津梁上,褰②裳望所思。
安得抱柱③信,皎日以为期。
注释:①穆穆:清明柔和的样子。②褰:把衣服提起来。③抱柱:《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梁”与上文“津梁”都指桥梁。
高考训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春色触发的怀远之情,在古代闺情诗中有很多。例如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本诗也是一首闺情诗。
B.春风吹动了衣襟,使主人公想起了心上人的青袍也一定是在春风中飘拂着,这种用恋人的衣着代指恋人的手法与《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C.《诗经·氓》中的主人公对氓因思念而望:“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这与本诗主人公“望”不到所思之人时抒发的情感相同,都是含蓄而委婉的。
D.很多汉代古诗和这首无名氏的作品一样,具有素朴的民歌风格,平淡纯净,一往情深,如“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1.C ▲解析: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都是含蓄而委婉的”错误,本诗表达感情含蓄温厚,《氓》热烈直白。故选C。
高考训练

2.对本诗最后两句所表达的情感,有人认为是“深怨”,有人认为是“热烈的期待”,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2.(1)“深怨”。理由①前四句写春风和煦,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的美好思念②五六句写她一大早提着衣裙登上津梁,焦灼地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却未能如愿,与美好的期待形成了反差③“安得”引领的问句强化了对无法得到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之人的深深遗憾。(结合诗句分析,能够合理解释即可酌情给分)(2)“热烈的期待”理由①前两句的“穆穆”为全诗渲染出了一派春风和煦的景物氛围②三四句春风吹动衣裾,春草勃发触发了主人公对心上人形象的美好想象③五六句写她在春天的早晨提着衣裙登上了在尾生的典故中出现过的津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信守誓约的心上人的热烈期待。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解题思路是:首先亮明观点,而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言之成理,言之有据。本题具体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本诗是一首闺情诗,写的是:一个女子在风和草长的春天,痴情地怀念着远行在外的心上人。前四句写女子的感情活动,后四句写她的行动。最后两句“安得抱柱信,皎日以为期”意思是,怎能像尾生那样坚守信约、如期而归呢!这两句运用尾生宁死不负信约的典故,指日为誓,以示守信。这两句有两种理解:一是深怨‘所思’之人不可靠的意思,“安得”用一种反问语气强化了遗憾之情,二是与其说是怨,不如说是热烈的期待,她是以尾生这样的钟情来期待她的爱人的,突出典故的作用,“安得”用一种反问语气强化了期待之情。两种理解都可以,考生只要结合全诗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高考训练

(二、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光,地上霜,这两个词通俗、易解、直白,包括引车卖浆者都不会不明白。李白平易自然地用大白话说出,语言疑似童谣快板。
然后抬起头看月亮,开始了最最普通的抬头望月,这时,诗情诗心诗穴陡然一点一晃一弹窗,叫作低头思故乡的深情涌起!
原来有那么多人离开了故乡,故乡只是在他们的思念中乡愁中。因为生活?因为艰难?因为职业?因为追求、生存竞争?因为引诱?因为不得不、上当、被迫,或并不因为什么就糊里糊涂地①离家离乡离亲离友离开了你的父老兄弟爱妻老娘,②流浪、奔忙、挽扎、置险、身不由己、有翅难展,在无诗的远方。
月,话桑麻,过中秋节,听嫦娥、玉兔、桂树、吴刚的故事……是的,故乡与明月之间,不一定有铁定的逻辑关系,而只可能是记忆的关系,是联想的关系,是情绪的关系。
高考训练

1.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在表意上的作用。
1.①强调了抬头望月这一行为的发生,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②突出抬头望月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强调了离乡思乡的普遍。
▲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应从修辞运用、句式特点、语序、语体风格、精妙用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叠音词、名词罗列等都是极富特色的)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合“然后抬起头看月亮,开始了……”可知强调了抬头望月这一行为的发生,是思乡之情的触发点,诗情诗心诗穴一下子都打开了。结合“最最普通”可知,使用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节奏美,更重要的是突出抬头望月是一种广泛的行为,强调了离乡思乡的普遍,语言平实易懂。
高考训练

2.下列句子中的“只是”与文中加点的“只是”,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B.虽然如此,只是无人识得路境,不知他地理如何。(施耐庵《水浒传》)
C.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词。(陶行知《创造宣言》)
D.你打我、骂我都可以,只是不要把我送到冯家去。(巴金《家》)
2.C ▲解析:例句和C项中的“只是”意思是“仅仅是、只不过是”。ABD中“只是”意思是“但是,表示轻微的转折”。故选C。
高考训练

3.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处,第①处不加标点,第②处却加顿号,二者的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3.第①处不加标点,为了加快语言节奏,不刻意区分离别对象的不同,突出人与故乡分离的突然;第②处加顿号,为了放慢语言节奏,强调动作与状态的不同,突出人在他乡的各种处境。
▲解析:结合“离家离乡离亲离友……”可知,句中不加标点,为了加快语言节奏,有一种紧迫感,不刻意区分离别对象的不同和原因,从各个方面强调事实,突出人与故乡分离的突然,表达一种低沉的情绪;结合“流浪、奔忙、挽扎、置险、身不由己……”此处加顿号,为了放慢语言节奏,每两个字单独成句,可以将句子中的并列成分分开,使句子更加清晰明了,强调动作与状态的不同,突出人在他乡的各种处境,表达羁旅漂泊之苦,让人感同身受。
知识拓展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诗词译文:
静静地听着帘外潺潺的雨声,意识到春天将要过去。半夜凄寒,纵使丝罗被子再厚,也难敌寒意。在梦里,我暂且忘记了被俘的生活,贪图梦中片刻的欢乐。独自一人万不可倚栏远眺,徒增悲伤。故国三千里江山,离别很容易,再见一面可是难上加难了。流水落花送走了春色,今昔对比,犹如一个天上一个人间。
本次课程
到此结束
作业布置
完成1.10高考一轮语文练习
复习1.9高考一轮语文练习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