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
1.假如你是一位唐朝的读书人,从江南的江都(今扬州)经水路赴洛阳赶考。一定要经过下列哪一段运河( )
A.永济渠 B.广通河 C.通济渠 D.江南河
2.有学者认为,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隋炀帝个人的享乐欲望是次要原因。如果没有隋炀帝,运河也是会由别的人来开凿。这说明大运河开凿( )
A.基于封建帝王的享乐欲望 B.是中国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C.加速了北方地区经济衰落 D.维护了隋王朝的长治久安
3.“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 )
A.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C.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
4.十七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新工具论》中写到: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材料中作者讨论的是( )
A.中国古代的科技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B.科技的进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C.印刷术、火药和磁石的发明彰显了中国人的聪明智慧
D.社会的进步有赖于科技的发展
5.按照宋代的贸易政策,外国商船到达中国港口之后必须向市舶司报告,市舶司对其货物收取1/10的进口税。除此之外,市舶司还负有核发进出口贸易公文、引导外国船舶来华朝贡与通商的职责。这体现了宋代( )
A.朝廷坚持抑商政策 B.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C.对外贸易管理规范 D.财政收入依赖海商
6.下面是历史社团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一组材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湖南长沙出土春秋时期铁锄 圩田(五代出现 ) 牛转翻车(唐或宋出现)
A.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宋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C.古代经济中心的南移 D.古代手工业发展历程
7.《梦溪笔谈》中关于干船坞的记载,与现代干船坞的工作原理完全一样。这是见于史料的中国第一座干船坞,比欧洲第一座船坞——英王亨利七世下令在朴茨茅斯建造的船坞领先了四百多年,也是世界上的第一座干船坞。该船坞建造于( )
A.北宋东京郊外 B.北宋泉州郊外 C.南宋广州郊外 D.南宋明州郊外
8.《清明上河图》中绘有三处中医诊所,其中两处是小儿科,另一诊所门前竖有“专门接骨”的牌子。图中还绘有一处药铺,招牌上“本堂法制应症煎剂”八字依稀可辨,药铺不仅看病卖药,还为病人代煎中药。材料主要表明宋代中医( )
A.医术高明竞争激烈 B.深受八股取士政策影响
C.面向市场服务大众 D.致力于总结医药学成果
9.自秦汉以来,中国政区都以“山川形便”为惯例划分,通常以大山大河作为政区的边界。但是元朝在划分地方行政区划时,打破以往原则,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一级政区。材料反映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藩镇制 D.行省制
10.导演张艺谋最新电影《满江红》在2023年春节期间热映,引发人们从历史学角度讨论《满江红》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近代以来,陆续有著名学者提出疑问,认为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辩护,据下表可知( )
余嘉锡 考察了《满江红》的流传历史后发现,这首词最早出现于明代中叶嘉靖十五年(1536)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当中。
饶宗颐 发现这首词最早并非出现于1536年,而是1455年,即明代景泰六年。这首词最早出现于书籍中并以岳飞署名,是从景泰六年袁纯的《精忠录》开始。
钱锺书 认为“伪撰者亦是高手”,融合了很多诗词。比如“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就是化用了乃胡世将《酹江月》中“空指冲冠发,栏杆拍遍,中天独对明月”。
邓广铭 认为宋元书籍没能流传到今天的有很多,“不能因为我们不曾见到,就断言宋元人书中全未出现过这一作品。”
A.钱锺书和邓广铭都认为这首词是体现岳飞爱国情怀的真作
B.余嘉锡和饶宗颐都认为这首词是后人融合前人诗词的伪作
C.距离讨论的历史越近的史料不一定比越远的史料更有价值
D.不同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历史理解说明不存在客观历史真相
11.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
A.经济重心南移与民族关系发展 B.社会动荡不安与民族关系发展
C.政权分裂与社会倒退 D.少数民族掌握中原政权与国家走向分裂
12.“到宋代,出现了坊市混杂的新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有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宋代出现“坊市混杂的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统治者推行“重商”的政策 B.商人阶层社会地位不断提高
C.大型城市的出现和人口增加 D.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
13.货币是经济发展的见证之一。北宋“交子”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A.铁钱太重使用不便 B.宋代造纸业相当发达
C.江南经济的发展 D.北宋商业活动频繁
14.这部书全面,总结了中国近3000多年来的农业科学成果,杂采众家,突出农政,还吸收了西方农业科学知识。该书是( )
A.《齐民要术》 B.《天工开物》 C.《农政全书》 D.《本草纲目》
15.《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人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16.阅读如表,这些机构的设置( )
时期 地区 机构名称
元朝 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澎湖巡检司
西域 北庭都元帅府
西藏 宣慰使司
清朝 西藏 驻藏大臣和噶厦
新疆 伊犁将军
A.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B.平定了分裂祖国的叛乱
C.完善了中央政府组织机构 D.扩大了对外的政治交流
二、非选择题(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2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人气魄大,对外来事物广泛包容,取长补短。在服饰方面,当时出现 了崭新的风貌。自盛唐以来,妇女多喜爱穿着色彩更为浓艳之裙。开元初,宫人 骑马戴胡帽,靓妆露面,士庶皆效仿之。天宝年间,士流之妻穿起丈夫的服装。——摘编自孙机《华夏衣冠》
材料二 下表为宋、金时期部分阶层服饰及说明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妇女服饰出现“崭新风貌 ”的表现,并分析其成因。(6分)
(2)从材料二中任选 1 个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其蕴含的历史信息。(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服饰的历史价值。(4分)
18.某校七年级学生开展关于辽宋夏金元历史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收集资料制作了以下大事年表,请你一同参与。
材料 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期 事件(史实)
辽宋夏金 宋辽澶州之战、澶渊之盟
宋夏边境贸易兴旺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
北宋时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
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窑”,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
北宋大城市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南宋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依靠江南地区
元朝 形成了新的民族-回回
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
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权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以上材料,为该项目化学习活动补充一个研究主题。(4分)
A.
B.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2)在以上两个主题中任选其一作为观点,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8分)
19.历史证明,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各个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任选材料一文物所反映的一个历史事件,结合所学说明该事件是怎样促进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的。
(4分)
材料二
政权 民族关系
辽与宋 共存165年,和平时期122年,失和时期仅43年
宋与夏 1038年开始不断有边境战争,1044年议和,1084年再次交战,1098年后再无大规模战争
夏与金 共存110多年,1122—1123年边境战争后议和,维持至1211年蒙古攻金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
(3)依据材料二,概括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简述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对“中国”国家发展的作用。(8分)
材料三
清政府颁赐的金奔巴瓶 金瓶掣签制度金瓶掣签,又称为金瓶鉴别,是藏族认定藏传佛教最高等的大活佛转世灵童的方式,是清王朝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正式设立的制度。自清朝以来,藏传佛教活佛转世灵童需在中央代表监督下,经金瓶掣签认定。
(4)材料三所述之金瓶掣签制度,集中体现了清政府对我国哪一边疆区域的治理政策?除该制度外,清政府还实施了哪些举措以强化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写出两点即可)(6分)
通过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获得哪些启示?(4)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B A C A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D D C B A
17.(1)表现:喜爱色彩浓艳之裙;骑马戴胡帽,靓妆露面;士流之妻穿丈夫的服装。成因: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唐朝文化昌盛,思想开放包容,对外来文化广泛吸收;实行宽松的社会政策;
(2)选取案例一:宋代杂剧演出图。历史信息:城市娱乐文化繁荣;宋代服饰文化的特色;社会经济的发展。选取案例二:金代武将浮雕图。历史信息: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交往交融;宋金的政治局势;
(3)反映古代政治统治的规范或秩序;体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反映中国古代丰富的文化内涵;见证各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
【详解】(1)表现: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明确提到“妇女多喜爱穿着色彩更为浓艳之裙”,说明唐朝妇女在服饰颜色上偏好鲜艳夺目,与传统或其他时期相对素淡的色彩选择不同;“宫人骑马戴胡帽,靓妆露面,士庶皆效仿之” ,体现出唐朝妇女服饰受少数民族(胡服)影响,骑马戴胡帽且妆容外露,着装风格较为开放。同时,“士流之妻穿起丈夫的服装” ,打破了传统性别在服饰上的界限,也是服饰新风貌的表现。
成因: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为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稳定的政治环境使得社会各方面能够自由发展,包括服饰文化的创新;经济的繁荣为服饰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发达的纺织业、印染业等手工业能够提供丰富多样且高质量的服饰原材料,并且支持复杂、艳丽的服饰制作工艺;唐朝文化昌盛,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外来文化广泛吸收。少数民族文化和异域文化大量传入,影响了唐朝妇女的服饰风格。同时,宽松的社会政策也使得妇女在服饰穿着上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空间,能够突破传统束缚。
(2)信息:选取案例一:宋代杂剧演出图。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杂剧是宋代城市中重要的市民娱乐形式。图中呈现杂剧演出场景,说明当时城市中存在专门的演出场所(如“勾栏” ),且有一定规模(杭州众安桥北瓦子有勾栏十三座,可以上演十三种不同形式与内容的节目 ),反映出宋代城市娱乐文化的繁荣,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样;图中人物的服饰从颜色(如帽子、衣服主体颜色等)、款式(不同部位的剪裁和搭配)等方面都具有宋代特色,展示了宋代服饰在设计、色彩搭配等方面的独特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服饰制作工艺和审美观念;杂剧演出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支持,包括演员培养、道具制作、场地建设等。其繁荣反映出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市民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闲暇时间参与娱乐活动,也说明商业的发展为城市娱乐文化提供了经济支撑。选取案例二:金代武将浮雕图。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可知,金代武将戎装与宋军戎装几乎没有区别,这表明在宋金政权并立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金代女真族等)之间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在服饰文化上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宋金政权并立,双方在军事、政治上有诸多往来。武将服饰的相似性也从侧面反映出双方在军事制度、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互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宋金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和军事对峙又交流的局势。
(3)历史价值: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朝代的服饰往往有严格的等级规范,从官员的朝服到平民的常服,服饰的材质、颜色、款式等都有明确规定,体现了封建等级制度,是古代政治统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外在呈现。例如,黄色在很多朝代是皇家专用颜色,其他人不得僭越,以此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饰的材质、制作工艺等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经济繁荣时期,纺织技术先进,服饰材质多样且精美,如丝绸、锦缎等高档面料广泛应用;而在经济相对落后时期,服饰材质可能较为单一、粗糙。同时,服饰上的装饰工艺,如刺绣、印染等,也能反映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水平;服饰的款式、图案、色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例如,传统服饰上的龙凤图案代表着吉祥、权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祥瑞观念和等级观念;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图案则反映了该民族的历史传说、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是中国古代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从材料中唐代妇女受胡服影响,到宋金时期服饰文化的相互借鉴,都表明中国古代服饰在不同民族交流过程中不断演变发展。服饰成为民族交流融合的见证,不同民族的服饰元素相互吸收、融合,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丰富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
18.(1)A.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2)【示例1】观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论述:宋朝时期,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制瓷业进一步发展,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各具特色,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元朝时纸币在全国范围内作为主币发行。纸币的产生,是商业繁荣的产物,同时也有利于商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结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经济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
【示例2】观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论述:澶州之战后,北宋与辽订立了“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双方保持着和平局面;宋夏通过边境的榷场进行贸易,互通有无,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元朝时期,来自中亚、西亚的人移居中国,同汉、蒙古、畏兀儿等人,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国回族的前身。
结论:辽宋夏金元时期,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方式,加深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详解】(1)补充主题: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史大事年表(部分)”中“四川地区出现‘交子’”“占城稻推广”“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财政收入依靠江南地区”等信息和所学可知,这些内容均围绕经济领域的发展展开,故补充主题:A.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
(2)观点论述:【示例1】观点:根据材料可知,农业,占城稻推广至东南地区,粮食产量提升,手工业,宋代“五大名窑”、辽金制瓷技术、元朝青花瓷,制瓷业高度发展,商业,北宋“交子”出现、元朝纸币全国流通,货币进步与商业繁荣,经济格局,南宋财政依赖江南,经济重心南移完成,通过上述史实的分类整合,提炼出“经济繁荣”这一核心特征,从而确定观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是一个经济繁荣的时期。论述: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具体经济领域展开,农业发展,以占城稻推广为例,说明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产量提升,手工业兴盛,列举宋代名窑、辽金制瓷技术及元朝青花瓷,体现制瓷业的多元化与高超水平,商业突破,以“交子”和元朝纸币为核心,分析货币革新与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的关联,论证商业繁荣,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呼应观点,如:结论:辽宋夏金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发展,经济繁荣,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示例2】观点:从材料中提取民族关系与交融相关史实,分析其对“多元一体格局”的推动作用,政权互动,宋辽澶渊之盟、宋夏贸易、宋金对峙,战争与和平交替,促进交流,民族迁徙与融合,元朝回回民族形成,多民族杂居通婚的结果,政治管辖,元朝对西藏行使行政管辖,中央集权加强,边疆与内地联系紧密,通过梳理民族交往的形式,确立观点: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促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论述:从民族交往的不同方式及结果展开,战争与和约后的交流,以澶渊之盟为例,说明战争后长期和平促进辽宋经济文化往来,边境贸易的纽带作用,宋夏榷场贸易体现不同政权通过经济互动增进了解与融合,民族迁徙与新民族形成,元朝回回民族的诞生,直接体现多民族交融的结果,是“多元一体”的典型例证,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呼应观点,如:结论:辽宋夏金元时期,通过战争、贸易、通婚等方式,加深了各民族人民之间的沟通与了解,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
19.(1) AD BC
(2)答案示例:①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茶叶、丝绸、工艺品以及佛经、医药、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书籍。实行唐蕃联姻,对加强唐蕃友好、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或国家归属感、民族认同感等)。
(3)特点:有战有和,和为主流;作用: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4)地区:西藏。
措施:册封达赖或册封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
(5)启示:中国古代汉族与边疆民族有冲突,但和平相处是主流,民族交融是主流;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