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品味精彩描写。
3.体会诗人的济世情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
茅屋被秋风所吹破而写的一首诗歌
梳理概括全诗中作者提到的
“破”的事物?
解诗眼——释”破“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háo
chóng
juàn
cháng
zhuǎn
ào
这是一场怎样的秋风?


猛烈
秋风“破”屋
杜甫面对这群孩童是怎样的心情?
更深的无奈和悲伤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群童
顽童/劣童
群童“破”茅
生活的破败之境可想而知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qǐng
qīn
sāng
娇儿“破”被
丧乱“破”家
一片黑暗之景
梳理概括全诗中作者提到的“破”的事物?
秋风“破”屋
群童“破”茅
娇儿“破”被
丧乱“破”家
面对这样的“破”之境,诗人有何反应?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诗人为什么叹息?
叹自己:
叹茅屋:
叹群童:
年迈无力,年老体衰,儿童相欺
不抵风雨,春天才在朋友邻里的帮助下建成,秋来一阵大风一场大雨便被破毁。
顽劣刁蛮,家境贫穷
杜甫行程图
背景介绍
背景介绍
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不料,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
据《通典卷第七.历代盛衰户口》统计:安史之乱前,人口约5200万;安史之乱后,人口约1600万。
背景介绍
叹命运:
颠沛流离、命运多舛。
叹世事:
民不聊生,战争连年。
叹国家:
国事衰微,国都沦陷。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破败之境的诗人,除了叹息,还有什么反应?
(哎...)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经丧乱少睡眠,(哎...)长夜沾湿何由彻!
(哎...)自经丧乱少睡眠,(哎...)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哎...)何由彻!
彻夜无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又是什么?
直接原因:
被子冷、漏雨屋湿
根本原因:
满腔愁绪,难以成眠
悟诗情——解“见”
深处绝望“破之境”的杜甫,他看见了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shà


xiàn
快速梳理,经历了“破之境”的诗人,
他的眼前浮现了什么?
一见广厦
二见寒士
三见天下苍生
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
悲天悯人
任何伟大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他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和喉舌。
——【俄】别林斯基
见诗心——由破入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