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1张PPT)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写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杜甫57岁时,距离他生命的终点仅有2年时间,当时诗人的处境十分艰难。他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阳,登上岳阳楼,创作了这首诗歌。题目解读①“登”,点明诗人登高望远。②“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地处岳阳古城西门城墙之上,紧靠洞庭湖畔,下瞰洞庭,前望君山;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沿袭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时的形制与格局;因北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使得岳阳楼著称于世。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美誉,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天下第一楼"。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从前只听说洞庭湖茫茫大水,如今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没有得到亲朋故旧一字音信,年老体弱之身只剩一叶孤舟。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悲”在何处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情?1.首联你感受到作者登楼时怎样的感情?“昔闻”:说明诗人对洞庭湖充满渴望,向往已久。“今上”:表达了自己如愿以偿的喜悦。今昔的心情对照,突出了登楼时的喜悦心情。这种心情与颔联所描绘的奇丽壮阔景象相一致,也衬托(反衬)突出了诗末所抒发的哀情。虚实交错今昔对比叙事抒情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有人说这句的情感是“喜初登也”,也有人认为是“悲凉沉郁”之情。你怎样认为?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此时的诗人,经历了岁月的沧桑,面对山河破碎的祖国,亲友离散、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国家战乱不已、前途渺茫,可谓百感交集。时空错综合作探究3.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大家觉得这首诗首联的“无字处”是什么?妙在何处?“无字处”是指“昔”和“今”之间的空白,这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这期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这其实是一句包含了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合作探究4.颔联中哪两个字用的巧妙?请简要赏析。炼字题答题思路:释字义+绘景象+点手法+析情感(1)颔联“坼”和“浮”两个字用的好,“坼”是分裂之意,“浮”是漂浮之意(1分)(2)广袤千里的吴楚两地就因为有了这个湖,一下子断裂为二,这气势何等磅礴;而日月星辰仿佛都漂浮在这湖水上面,缓缓行进,这景象又何等宏丽。(2分)(3)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宏伟奇丽的景象,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2分)合作探究5.颔联写出了洞庭怎样的自然景象?请你置身诗境,说说自己脑海中的画面。颔联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吴楚被洞庭分成东南两片,而太阳和月亮每日每夜在这片水面上飘浮。合作探究6.颈联的意境由宽阔突然转入狭窄,分析作者的情感?“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诗人将自己的凄苦命运与洞庭湖水的壮阔之景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的身世凄苦,表达了诗人孤苦无依之感。合作探究7.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泪是为山河破碎而流;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泪是为故国经久难复而流;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沾巾,这泪是为百姓一贫如洗、哀哀无助而流;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流;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泪是为君王平定叛军,中兴有望而流;合作探究有人说,苦难对人的影响,无非三种:最下者埋怨社会不公,由怨天尤人而到仇恨外物,于是堕入魔道;中者以此为动力,改变自己命运,但是若存心不厚,也可能沦为与于连之属,即使有朝一日得逞,也必为小人;最上者,因对苦难体会很深,于是更能理解别人之苦难,甚至在别人有了苦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苦难,这样的人,命运坎坷,身份卑微,但是灵魂却由此而不朽。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圣”就是第三种人。7.杜甫的眼泪为谁而流?合作探究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身世之悲家国之痛忧国忧民8.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问题探究①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 ,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②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有无以报国的哀伤。1.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 从哪句可以看出?问题探究首联两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夙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两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这四句,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 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情衬,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2.谈谈诗作是如何将“情”与“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探究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全诗抒写的感情是孤苦沉郁的,但描绘的景物却是壮阔无比的。从壮阔无比的景物中可以窥见杜甫胸襟之宽,决不因身世的漂泊就意志消沉。首联(起):叙登临—昔—今(时间)—人世沧桑—事颔联(承):眼前景—浩瀚壮阔(空)—博大胸襟—景颈联(转):想自身—老病孤舟(狭窄)—无限辛酸尾联(合):念家国—戎马关山(宽阔)—忧国忧民情开阔狭小开阔引题写景个人景况国事艰难诗歌结构本诗标题是《登岳阳楼》,但诗歌并不局限于写“岳阳楼”和“洞庭水”,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意境十分宽阔雄伟,不仅表达了自己个人机遇的感伤,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主 题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