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5张PPT)念奴娇·过洞庭南宋·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zhuó)我/扁(piā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īn)袖冷,稳泛/沧(cāng)浪/空阔。尽挹(yì)/ 西江,细斟(zhēn)/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xián)/ 独啸,不知/今夕/何夕。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乌江人。南宋前期爱国词人。主张恢复中原,反对隆兴和议,两度被劾罢官。张孝祥从初登政治舞台起,就鲜明地站在 主战派一边,为民族英雄岳飞辩冤,积极主张收复中原,反对屈辱的”议和”,曾两度被朝中投降派弹劾罢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又遭到毁谤而罢官,再次经历了仕途的险恶。他七月由桂林北归, 一 路泛湘江,过衡阳,登衡山祝融峰,自长沙经湘阴,中秋之夜到洞庭湖畔。平湖秋月之夜,诱发了词人的“勃然诗兴”,使他挥笔写下了这首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了作者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气概。时年35岁。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本句交代了什么内容 有什么作用 “洞庭春草”: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近中秋”:点出时间,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氛围。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玉鉴:玉镜琼田:玉田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豪迈的气概。形容湖水的明净光洁(比喻)三万顷一叶扁舟说明湖面的广阔(对比 夸张)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 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 尽管只有八个字,却具体而生动的显示了诗人的才华。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难与君说”的“妙处”,到底有哪些内容 1、景象清疏淡远、湖水澄静宽广,月色皎洁,水天相印。这般犹如仙境,超凡物外的绝色之境是不能用言语完全形容出来的。2、作者泛舟湖上,内心澄澈空明如洞庭一般,这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体验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3、作者沉浮经历与此情此景所创生的微妙孤独之感也是难以言说的。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月光的孤独正是一种自喻。在他以往的政 治生涯中,他自信光明磊落如月光皎洁,无 瑕疵可指,却孤掌难鸣,经年无人为伴,徒留一腔热血化为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萧骚,形容头发的稀疏短少,好象秋天的草木。结合后面的“冷”字来体会,这萧骚恐怕是一种心理作用,因为夜气清冷,所以觉得头发稀疏。“短发萧骚襟袖冷”,如今被免职了,不免带有几分萧条与冷落。尽管这样,却平静的泛舟在这广阔浩淼的湖水之中。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此句作者选取“西江”“ 北斗”“ 万象”等宏大的意象豪放之气 连用了三个比喻想象超群,化身为万物之神,把西江水作美酒,把北斗星作酒器,以天下万物为宾客,体现出天 人合一的超然境界。全句气概豪迈,这是词人对构陷他的小人的 有力回击,也是对自己平生孤愤的淋漓倾泻但豪则豪矣,我们却仍能于豪放中见凄婉内心的郁愤之气 孤独之感也共寓基中。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此句抒发了复杂的情感,试结合全篇加以分析。 >作者置身水天相连、表里澄澈的洞庭湖上,怡然自得,宠辱偕忘,不知今夕何夕, 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愉悦之情;“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更显得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在总揽天地、驱遣万物中抒发了作者的豪迈进取的情志;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① 人格高尚,光明磊落, 心无纤尘,如 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 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同晶莹的冰雪 。③ 境界高远,气魄豪迈, 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这里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 屈原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狼狈;这里有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没有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失意。此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 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 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不一样。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 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 心系天下的胸怀。张诗通过“悠然” “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稳泛”“独啸”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