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鹊、蝉”等生字,会默写《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3.感受作者对丰收的欢欣之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4.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教学重难点1.感受作者对丰收的欢欣之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1.展示《破阵·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同学们,我们学过辛弃疾的一首词《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谁能背一背 明确: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历城(在今山东济南)人。他力主抗金,后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 见不合,屡遭排挤,最后退隐闲居。辛弃疾兼善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并称”苏辛”。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2. 指名读,纠正字音。鹊 (què) 鸣 蝉 (chán) 声 茅 店 (diàn)忽 见 (xiàn) 溪桥 (qiáo) 旧 时 (shí)3.再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4.指名朗读,指导停顿。5.教师范读,学生学读。6.全班齐读 。三、理解词义,想象画面1.借助注释,理解词义。(1)独立思考,理解词义。(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明确:①西江月:词牌名。②别枝:横斜的树枝。③惊鹊:惊动喜鹊。④鸣蝉:蝉发出的鸣叫声。⑤社:指社庙。⑥溪桥:横跨溪流的小桥。⑦社林:社庙丛林。⑧路转:路拐弯。2.描述画面,理解主旨。(1)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语,描述画面。(2)小组交流,完善画面。(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明确:这首词描写了夏夜山村的宁静清幽之美。词人行走在黄沙岭的道路上,月光从树梢照下来,惊醒了休息中的 鹊儿,它们扑棱棱地飞起来,发出阵阵清脆的叫声。晚风习习,传来远处蝉鸣声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 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天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落下稀疏的雨点。过去在土地庙树林旁边的茅店,拐 了个弯就忽然出现在眼前。四、品读词句,赏析词境1. " 明 月 别 枝 惊 鹊 , 清 风 半 夜 鸣 蝉 。 "(1)赏析”明月别枝惊鹊”,说说你的理解。明确:明月升上树梢,惊飞了枝头的喜鹊。一个“惊”字,突出了夏夜的静谧、幽美。(2)赏析“清风半夜鸣蝉”,说说你的理解。明确:在微风细浪的夜晚,可以听到蝉不停地鸣叫。 一个"鸣"字,写出了蝉在清风中的鸣叫。(3)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 怎样写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景物。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动静结合,描绘了一 幅宁静、祥和的夏夜图,营造了清新、幽雅的意境。2 . " 稻 花 香 里 说 丰 年 , 听 取 蛙 声 一 片 。 "(1)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 怎样写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了“稻花、蛙声”等景物。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 景,耳边传来阵阵蛙声的景象。营造了丰收的喜悦、宁静的夏夜的意境。(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句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这句词抒发了作者对丰收的欢欣之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3 . " 七 八 个 星 天 外 , 两 三 点 雨 山 前 。 "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 怎样写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了“星星、雨点”等景物。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在天边飘浮的轻云下,星星时隐时现,山 前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的景象。营造了天边、山前、夜空中星星时隐时现,山前开始下起了绵绵细雨的意境。4 . " 旧 时 茅 店 社 林 边 , 路 转 溪 桥 忽 见 。 "这两句写了什么景物 怎样写的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了“茅店、社林、溪桥”等景物。运用了虚实结合、化用典故的方法,描绘了作者记得来时经过的茅 店就在土地庙树林旁,道路拐过溪水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自己眼前的情景。营造了作者记忆里的熟悉的乡村景象 的意境。五、课堂小结这首词语言质朴,构思巧妙,选取的虽然都是乡间常见的景物,但通过精巧的组合,便把乡村月夜的景色描绘得恬 静自然、优美如画,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经典佳作。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2.搜集辛弃疾的其他词作,进一步了解辛弃疾的词风。七、板书设计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