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七年级下册 常识与名著名篇 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七年级下册 常识与名著名篇 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 常识与名著名篇 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   ,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深林人不知,   。(王维《竹里馆》)
③草树知春不久归,   。(韩愈《晚春》)
④无他,   。(欧阳修《卖油翁》)
⑤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   。(《木兰诗》)
⑥   ,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⑦韩愈在《晚春》中用看似揶揄实则赞许的方式来写花草树木对春天的留恋的诗句是:   ,   。
⑧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写因听到《折杨柳》而生发浓浓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   。
二、单选题
2.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共8个乐章,本文是其中之一。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本诗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诗歌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及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
B.《木兰诗》这首长篇叙事诗,以“不知木兰是女郎”为构思核心,既展现木兰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她的少女情怀。
C.《卖油翁》作者是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除欧阳修外,还有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D.《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现代诗人臧克家先生的作品,臧克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文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口的巨人,行的高标”的一生。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B.孙犁,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C.旧时江浙民间有在正月初一早晨吃福橘的习俗,所以阿长在那天把冰冷的橘子塞给“我”。
D.《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是王安石,字永叔,号醉翁,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4.下列对《简·爱》有关内容的表述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简·爱》是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
B.《简·爱》中简·爱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她追求自由、平等和独立的人格,被视为现代女性美的象征。
C.《简·爱》中罗切斯特执着、风趣,富有情感,但因与简·爱地位悬殊而放弃了爱情。
D.《简·爱》具有浓郁的抒彩,娓娓道来的内心独白、色彩斑斓的景物描写、巧妙的悬念设计等,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迁主持编纂的一部纪传体通史,按时间顺序记载历史。
B.《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C.传记是由别人记述某一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作品要求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D.列夫·托尔斯泰,奥地利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人类群星闪耀时》。
6.小南准备和同学们分享一些文化常识,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
A.古汉语中常用“三、九、十二、百、千、万”等词来表示“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也是这样的用法。
B.小雅的外国网友对中国上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知识都很好奇,小南建议小雅买一本鲁迅幼时爱读的《山海经》寄给对方。
C.鲁肃在与吕蒙对话时,称其为“大兄”,称蒙母为“令堂”,自称为“孤”。
D.小南认为“沿河边走”中的“沿”是介词,跟名词一起组成短语,表示地点。
7.下列名著中的人物,一生悲苦,凄惨死去的是(  )
A.《朝花夕拾》中的衍太太 B.《西游记》中的女儿国国王
C.《朝花夕拾》中的阿长 D.《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
8.读书,要知人论世。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创作的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B.清明节这一天,大家去祭祖、踏青、吃青团、插艾叶、登高,既缅怀先祖,又享受春天。
C.《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编者为北宋郭茂倩。
D.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位是韩愈、柳宗元、杜甫、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
三、填空题
9.《骆驼祥子》是现代作家(1)   的代表作。小说把祥子这个小人物写活了,同时还描写了祥子周围的人物,如残忍霸道的刘四爷、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2)   、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小福子、离死亡只差一步的老马和小马祖孙俩、诈骗祥子的孙侦探等,展示了一幅具有老北京风情的世态图。
四、语言表达
10.历史的星空,因为有众多杰出人物而更加光辉灿烂。请运用上题的探究发现,结合课文内容,任选以下人物,拟写推荐词。(参考示例,50字左右)
A.闻一多(《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B.志愿军战士(《谁是最可爱的人》) C.花木兰(《木兰诗》)
◆示例◆
邓稼先:戈壁滩的飞沙记得他坚毅的身影,计算本的字符藏着蘑菇云的密码。他把青春留在罗布泊,用生命铸成守护家国的盾牌。
五、语段阅读
班级计划开展“榜样的力量”综合实践活动,班级同学为本次活动展开了讨论,请你参加。
小语:榜样有很多,有为了中国核事业无私奉献、jū____躬尽瘁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在革命事业里沥尽心血的闻一多,以及妇孺皆知的文学奖、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还有翻越老山界时,在崎岖不平的石子路上hān____然入睡的红军们……
我:我认为那些鲜为人知的边防战士、____(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的科研人员,还有每一位默默无闻、恪尽职守的普通人……他们身上都有着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也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小语:你说得对,木兰____,____,说明她原本也是一个爱美的女生,但她也能____,____,身跨战马,万里迢迢,奔往战场,她的英勇无畏给予了我们面对困难的力量;闻一多先生看向文化史的jiǒng jiǒng____目光饱含着对祖国的担忧,这种家国情怀也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情怀;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虽然对故园相思眷恋,但他毅然选择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一片赤子之心感人至深;吕蒙在孙权的劝导下开始学习,令鲁肃大惊曰:____,____,他的知错就改也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我:是啊,这些榜样像____,____(王维《竹里馆》)中的那轮明月一样,照出了生活中的美好,是他们让我们懂得了草树知春不久归,____(韩愈《晚春》)中蕴含的道理:珍惜时光,方能展现自己生命的价值。)
11.小文在记录讨论过程时将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了,请你帮忙补全。
jū   躬尽瘁 hān   然入睡 jiǒng jiǒng   目光
12.请你根据括号中的意思“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成语:   。
13.请你帮助小文将对话中的诗句补充完整。
六、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4.【任务一】汉字,是当今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之一,写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汉字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以“家”字为例,篆书、隶书依次为 、 。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 B.①、④ C.③、⑤ D.②、④
15.【任务二】活动中,同学们搜集了几副对联,请你从中整理出一副符合“天下国家”主题的对联,并将对联的内容完整抄写在下面横线中。
上联:    下联:   
①做人有道惟诚信 ②承恩不忘三春雨 ③英雄肝胆壮河山
④处世无奇但善良 ⑤战士青春洒热血 ⑥行孝常怀寸草心
七、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
山谷作草书
元祐初,山谷与东坡、钱穆父同游京师宝梵寺。饭罢,山谷作草书数纸,东坡甚称赏之。穆父从旁观曰:“鲁直之字近于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山谷心颇疑之,自后不肯为人作草书。绍圣中,谪居涪陵,始见怀素《自叙》于石杨休家。因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始信穆父之言不诬,而穆父死已久矣。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恨穆父不及见也。
【注释】①元祜:宋哲宗赵煦年号。后面的“绍圣”也是其年号。②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宋四大书法家”之一。③钱穆父:苏东坡的好友,在书法上颇有造诣。④怀素:唐代大书法家,以善“狂草”出名。⑤不诬:不假。
16.甲文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   》。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卿今当涂掌事   
A.应当 B.将要 C.面对 D.掌管
(2)故山谷尝自谓得草书于涪陵   
A看见 B.找到 C.领会 D.能够
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9.对乙文中的“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钱穆父认为山谷草书水平不佳而感到可笑。
B.钱穆父认为山谷的草书没有其他缺点,表达了对其书法水平的肯定。
C.钱穆父对山谷没有看到过怀素的草书真迹而感到可惜。
D.钱穆父对山谷草书的水平感到失望和不屑。
20.甲文中吕蒙的才学能让鲁肃叹服,乙文中山谷的草书能“与元祐以前所书大异”,背后的原因有相似之处:(1)   ;(2)   。
21.甲文和乙文都写出了主人公学习的成效,但在描写人物时所用的写作手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解析
1.【答案】谁家玉笛暗飞声;明月来相照;百般红紫斗芳菲;但手熟尔;鸣啾啾;马上相逢无纸笔;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解析】
(1)“谁家玉笛暗飞声”,描绘了不知何处传来的笛声在夜色中悄然响起,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引人遐想的氛围,与下句 “散入春风满洛城” 衔接自然,勾勒出笛声随春风传遍洛阳城的画面。
(2)“明月来相照”,在幽深的竹林中,诗人独自弹琴长啸,唯有明月相伴,体现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是王维诗中 “诗中有画” 的生动体现。
(3)“百般红紫斗芳菲”,赋予草树以人的情态,描绘出花草树木竞相争奇斗艳,展现暮春时节繁花似锦的热闹景象。
(4)“但手熟尔”,出自《卖油翁》,点明卖油翁倒油技艺娴熟的原因,简洁有力地揭示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5)“鸣啾啾”,生动地模拟出燕山胡骑的马叫声,通过声音描写,衬托出木兰行军途中环境的紧张与苍凉。
(6)“马上相逢无纸笔”,描绘了诗人与入京使者在马上匆匆相遇,却没有纸笔写家书,只能托使者传口信报平安的情景,质朴自然地表现出思乡之情。
(7)“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以独特视角,写杨花榆荚虽无艳丽色彩,却也尽力挽留春天,以漫天飞舞的姿态展现对春的眷恋,充满趣味与哲理。
(8)“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听到《折杨柳》曲,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折柳” 在古代常寓含惜别怀远之意,自然地将笛声与乡情联系起来。
故答案为:谁家玉笛暗飞声;明月来相照;百般红紫斗芳菲;但手熟尔;鸣啾啾;马上相逢无纸笔;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2.【答案】D
3.【答案】D
【解析】 A.《阿长与 <山海经>》选自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述无误,A 正确;
B. 孙犁的代表作包括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及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表述正确,B 正确;
C. 旧时江浙民间正月初一早晨有吃福橘的习俗,阿长在当天给 “我” 福橘,符合文化背景,C 正确;
D.《卖油翁》选自《归田录》,作者应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而非王安石,且时代表述错误(“南宋” 应为 “北宋”),D 错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4.【答案】C
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A.《资治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体裁为编年体通史(按时间顺序编排史实),而非纪传体(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代表作《史记》为纪传体通史,此处混淆了作者与体裁;
B.正确;
C.传记包括自传(如鲁迅《鲁迅自传》)和他传,“由别人记述” 表述片面,忽略了自传的存在,需注意传记的多样性;
D.列夫 托尔斯泰是俄国作家(非奥地利),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等;《人类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历史特写集,此处混淆了作家国籍与作品归属。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文学常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重要的文化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6.【答案】C
【解析】A.在古汉语的表达习惯中,“三、九、十二、百、千、万” 等数字常常被赋予 “多” 的含义,这是一种夸张且富有表现力的修辞手法,旨在强调数量之多或程度之深。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里的 “三” 并非确切地指三个人,而是泛指几个人一起行走的情况,表达在众多同行者中,必定能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人。这种用法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通过数字的虚指,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韵味,所以该选项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是正确的。
B.《山海经》是我国一部极具价值的上古奇书,它内容广博,涵盖了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植物、医学、宗教等诸多领域,同时还涉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知识,堪称一部古代文化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在《阿长与〈山海经〉》中曾生动地描述过自己幼时对《山海经》的喜爱,这本书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神秘古代世界的大门。因此,对于对中国上古各类知识充满好奇的外国网友来说,《山海经》无疑是一本能满足他们探索欲望的绝佳书籍,小南的建议合理,该选项表述正确。
C.在古代称谓文化中,“孤” 是古时王侯的自称,这一称谓体现了身份的特殊性和权威性,只有特定身份的王侯才能使用,鲁肃作为东吴的大臣,并非王侯,不具备使用 “孤” 来自称的资格,他自称为 “孤” 属于称谓使用错误。此外,从古代人际交往的称谓习惯来看,“大兄” 通常是对朋友、同辈兄长的尊称,一般是他人称呼吕蒙为 “大兄”,而不是鲁肃自称时称吕蒙为 “大兄”;“令堂” 是对他人母亲的尊称,鲁肃称蒙母为 “令堂” 是符合称谓规范的。所以该选项存在多处文化常识错误。
D.在汉语语法中,介词是一种虚词,它不能单独使用,通常需要与名词、代词等组合成介词短语,在句子中表示时间、地点、方式、原因等语法意义。“沿河边走” 中的 “沿” 属于介词,它与名词 “河边” 组成 “沿河边” 的介词短语,在句子中清晰地表明了 “走” 这一动作发生的地点,体现了介词在表达空间位置关系方面的重要作用,该选项对语法知识的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文化常识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官职、科举礼仪、称谓、名号等。解答这类题目,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好习惯。
7.【答案】D
8.【答案】C
【解析】 A.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不是纪传体通史,A 错误。
B. 登高是重阳节的习俗,不是清明节的习俗,B 错误。
C.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乐府诗集》,编者为北宋郭茂倩,C 正确。
D. “唐宋八大家” 指的是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和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杜甫不在 “唐宋八大家” 之列,D 错误。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9.【答案】老舍;虎妞
【解析】
本题考查对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骆驼祥子》的基础认知。解题需结合对作品内容与人物关系的记忆:
第一空分析:
《骆驼祥子》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其作者老舍(舒庆春)以北京底层市民生活为创作背景,通过祥子的悲剧命运批判旧社会。题目中“现代作家”的限定与“代表作”的提示直接指向老舍。
第二空分析:
题目要求填写与祥子相关的人物,且需符合“残忍霸道刘四爷的女儿”“大胆泼辣又有点儿变态”的特征。虎妞作为车厂主刘四爷的独女,性格强势,设计嫁给祥子后对其精神压迫,最终难产而死,其形象与描述完全吻合。
答案验证:
老舍与《骆驼祥子》的对应关系、虎妞与刘四爷的父女关系及人物性格特征,均与教材及文学常识完全一致。
故答案为:老舍;虎妞
本题考查 文学常识积累与人物形象辨识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之“文化传承与理解”)。
解题方法:
标签定位法:通过“现代作家”“代表作”等标签快速锁定老舍,避免与其他作家(如巴金《家》、茅盾《子夜》)混淆。
特征匹配法:根据“刘四爷的女儿”“大胆泼辣”等关键词,在脑海中检索小说人物关系网,精准定位虎妞。
易错点:
作者误填为“鲁迅”“矛盾”(需注意“矛盾”为笔误,正确应为“茅盾”)。
人物混淆为“小福子”(小福子性格温顺,与“变态”无关)。
拓展迁移:
对比老舍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如《四世同堂》中的韵梅),分析其塑造北京女性角色的独特手法。
结合小说情节,探讨虎妞的悲剧成因(如父权压迫、婚姻困境),深化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10.【答案】示例一:闻一多:烛光在泛黄的纸页间摇曳,映照出他伏案疾书的身影。长须在游行示威的队伍中飘然,彰显出他视死如归的姿态。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让真理的星火在寒夜中代代相传。
示例二:志愿军战士:松骨峰的战场上,他们浴血奋战,与敌人同归于尽;滚滚的浓烟中,马玉祥勇闯火海,救出朝鲜孩子。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书写着“最可爱的人”的永恒定义。
示例三:花木兰:策马关山的英姿映照报国的忠魂,当窗贴花的身影透出女儿的柔情。木兰之名传诵疆场,让巾帼传奇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解析】闻一多(学者 + 革命家):学者形象:深夜钻研古籍(“烛光”“伏案疾书”)、著书立说(“泛黄纸页”)。革命家形象:游行示威(“长须飘然”“视死如归”)、以笔为武器(“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志愿军战士(英勇 + 无私):战斗场景:松骨峰血战(“浴血奋战”“同归于尽”)、马玉祥救儿童(“勇闯火海”)。精神内核:保家卫国(“异国土地”“最可爱的人”)、钢铁意志(“血肉长城”)。花木兰(忠孝 + 传奇):代父从军:“策马关山”“铁衣寒光” 体现忠孝;“当窗贴花” 暗藏女儿柔情。功成身退:“巾帼传奇”“史册生辉” 突出淡泊名利与历史影响。场景引入:选取与人物相关的典型环境(如闻一多的 “烛光”、志愿军的 “松骨峰战场”、花木兰的 “边关冷月”),营造画面感。行为刻画:用具体动作或事件串联形象(如 “轻敲棋子”“冲锋号角”“贴花理鬓”),避免抽象评价。精神升华:紧扣课文主旨,提炼人物核心品质(如 “真理星火”“永恒定义”“巾帼传奇”),呼应 “追光” 主题中的 “坚守”“奉献” 等内涵。修辞运用:善用比喻(“盾牌”“星火”“长城”)、对偶(“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增强表现力。意象呼应:如示例中 “烛光” 对应《约客》的 “灯花”,“冷月” 呼应《木兰诗》的 “寒光”,体现探究发现的迁移。字数控制:每部分约 20 字,分 3 层(场景 + 行为 + 精神),避免冗长或信息缺失。
故答案为:示例一:闻一多:烛光在泛黄的纸页间摇曳,映照出他伏案疾书的身影。长须在游行示威的队伍中飘然,彰显出他视死如归的姿态。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让真理的星火在寒夜中代代相传。示例二:志愿军战士:松骨峰的战场上,他们浴血奋战,与敌人同归于尽;滚滚的浓烟中,马玉祥勇闯火海,救出朝鲜孩子。他们在异国的土地上书写着“最可爱的人”的永恒定义。
示例三:花木兰:策马关山的英姿映照报国的忠魂,当窗贴花的身影透出女儿的柔情。木兰之名传诵疆场,让巾帼传奇在史册中熠熠生辉。
本题考查推荐语。“推荐语”属于评价类,对评价的对象要有所了解,评价中要突出其精神品质及影响,语言要生动,有情感色彩。推荐语的内容要写明三点,-是他做了什么事,二是他做的事有什么社会影响,三是他的行为表现了什么道德品质.而这些内容不是平实的交代,要用抒情情的语言表达,可用修饰手法,语言要精练.
【答案】11.①鞠;②酣;③炯炯
12.锲而不舍
13.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袖龙钟泪不干;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百般红紫斗芳菲
【解析】(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解答这类问题时,关键在于平时要做好字词的积累,答题时联系前后文认真辨析,规范书写。
(2) 本题考查词语运用能力。选词填空,先要分析词本身的意思,根据语境判断选用,要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句子中成分搭配的关系、修饰语与中心语的关系。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11. 对于第一个空“jū躬尽瘁”,拼音“jū”对应的汉字是“鞠”。在这里,“鞠躬尽瘁”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人为了工作或事业而尽心尽力,甚至牺牲自己。 第二个空“hān然入睡”,拼音“hān”对应的汉字是“酣”。在这里,“酣然入睡”形容人进入深度睡眠的状态,非常安然和舒适。第三个空是“jiǒng jiǒng目光”,拼音“jiǒng”对应的汉字是“炯炯”。在这里,“炯炯有神”形容人的目光明亮,有生气和活力。
故答案为:①鞠;②酣;③炯炯
12.本题考查成语积累。根据“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可知这个成语是“锲而不舍”。
故答案为: 锲而不舍
13.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默写。注意书写正确,不要写错别字。
故答案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双袖龙钟泪不干;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百般红紫斗芳菲
【答案】14.B
15.战士青春洒热血;英雄肝胆壮河山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书法字体的辨析能力。结合对五大书法字体的特点辨析即可。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的识别和鉴赏。解答时结合书法字体的特点和作品的特点进行辨析选择。
(2)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
14.本题考查字形辨析。篆书(以①为例):线条均匀细长,结构对称圆转,整体呈圆弧状,保留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迹。如 “家” 字上半部分 “宀”(表示房屋)为对称的尖顶结构,下半部分 “豕”(表示猪)线条弯曲圆润,体现 “体正势圆” 的典型风格。先秦至秦朝通用字体,包括大篆和小篆,小篆为秦始皇统一后的标准字体。隶书(以④为例):化圆为方,笔画出现 “蚕头燕尾”(起笔如蚕头圆润,收笔如燕尾分叉),横画长而竖画短,结构扁平舒展。如 “家” 字的 “宀” 变为方折的横撇结构,“豕” 的笔画简化,尾部捺画呈波磔(zhé)状,体现 “一波三折” 的隶书典型笔法。汉代盛行,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来,是汉字发展史上从象形到抽象的重要转折点。②:线条流畅连贯,笔画间有牵丝连带,属于行书。③:笔画方正,结构严谨,属于楷书。⑤:笔画狂放不羁,结构简省连笔,属于草书。
故答案为:B
15.本题考查对联知识。上联 “战士青春洒热血”:“战士青春” 为偏正短语(名词 “战士”+ 名词 “青春”),描述人物及其属性;“洒热血” 为动宾短语(动词 “洒”+ 名词 “热血”),体现具体行动。上联以 “战士” 为切入点,聚焦个体的热血奉献①做人有道惟诚信、④处世无奇但善良:聚焦个人品德(诚信、善良),属于处世之道,与 “家国” 关联较弱。②承恩不忘三春雨、⑥行孝常怀寸草心:围绕感恩、孝道,侧重家庭伦理,主题范畴较窄,未直接涉及 “国家” 层面。③英雄肝胆壮河山、⑤战士青春洒热血:“英雄”“战士”“河山”“热血” 均指向国家层面的奉献与担当,“壮河山”“洒热血” 直接体现保家卫国的豪情,与主题高度契合。
故答案为:战士青春洒热血;英雄肝胆壮河山
【答案】16.司马光;资治通鉴
17.D;C
18.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9.C
20.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行动;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钻研
21.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孙权的劝学、吕蒙的回应及鲁肃的赞叹,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变化;
乙文则以叙事为主,叙述山谷学草书的过程及前后变化,在叙事中体现山谷的成长。
【解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重点作家、重要文体必须熟记。对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应熟练掌握,针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做出正确的评价。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意义。翻译文言实词的意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的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同时还应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准确的判断。考题涉及的词语都来源于教材中所选的课文,这要求学生应加强对教材所选入的文言文诵读与掌握,解答根据所学过的课文,根据上下文做出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中重要句子翻译的关键是一定要回到原文的语境中,根据上下文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同时对语句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做到准确的翻译。并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符合现代汉语的用词造句的标准。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能力,文言文要点的分析概括,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6)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选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比起我来怎么样?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经过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论议,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另外拭目相看,长兄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呢!”鲁肃于是叩拜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元佑初年,山谷与东坡、钱穆父一起到京城的宝梵寺游玩。吃完饭,山谷写了几张草书,东坡对山谷的字很赞赏,而穆父在旁边观看过后说:“鲁直(山谷的字)的字接近于俗气。”山谷问:“为什么?”穆父说:“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罢了。”山谷心里很疑惑,从此不肯再为别人写草书。绍圣中年,山谷被贬住在涪陵,第一次在石杨休家里看到怀素的《自叙》,所以借走回去临摹了很多天,几乎废寝忘食。自此对于草书茅塞顿开,下笔飞动,写下的字与元佑年之前的字有很大的不同,山谷这才相信穆父的话不是假的。但是穆父已经过世很久了。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遗憾的是穆父未能看到自己的书法。
16.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孙权劝学》选自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司马光奉宋英宗和宋神宗之命编撰此书,历时 19 年完成。宋神宗认为此书 “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赐名。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品的编撰目的和历史价值 。
故答案为:司马光;资治通鉴
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当” 在此处解释为 “掌管”,整句话意思是 “你现在当权管事了” 。可结合语境,孙权劝吕蒙学习,正是因为吕蒙掌管事务,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能力.(2)“得” 解释为 “领会”,即 “所以山谷曾经自己认为是在涪陵深得草书的真谛” 。从后文山谷临摹怀素真迹后草书水平大进可知,这里强调他在涪陵领悟到草书的精髓。
故答案为:D;C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句子翻译需遵循 “信、达、雅” 原则,准确理解关键词,调整语序,使译文通顺。“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中,“士” 指读书人,“更” 是 “另,另外”,“大兄” 是对朋友辈的敬称,“见事” 即知晓事情 。整句翻译为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翻译时要注意将文言句式转换为现代汉语表达习惯,保证意思准确传达。
故答案为: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
1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对 “无他,但未见怀素真迹尔” 的理解,需结合上下文语境。钱穆父说这句话,是针对山谷草书 “近于俗” 的评价,意思是 “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没有看过怀素的真迹罢了” 。从后文山谷见到怀素真迹后刻苦临摹,草书水平大进可知,钱穆父并非对山谷书法失望不屑,也不是肯定其书法,而是指出他因未见过怀素真迹,在草书学习上存在不足,表达对山谷没见过怀素真迹的可惜。
故答案为:C
20.本题考查文言文对比分析。(1)甲文中吕蒙听从孙权劝学,放下 “军中多务” 的借口,开始学习;乙文中山谷听钱穆父指出草书不足后,虽心有疑虑,但后来见到怀素真迹积极临摹 。两人都能接受他人意见,并付诸实践。 (2)吕蒙学习后才有鲁肃 “非复吴下阿蒙” 的赞叹;山谷借怀素《自叙》摹临累日,几废寝食,最终顿悟草法 。都体现出通过刻苦努力取得进步。
故答案为: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并付诸行动;都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钻研
21.本题考查文言文写作手法分析。甲文语言描写:通过孙权劝学的坚定话语,如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吕蒙回应的谦逊,如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鲁肃赞叹的惊讶,如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生动展现人物性格变化,突出学习成效。 乙文叙事手法:按时间顺序叙述山谷从作草书被评,到见怀素真迹,再到刻苦临摹、草书水平大变的过程 。在叙事中自然体现山谷的成长,情节连贯,让读者清晰了解其书法进步历程。
故答案为: 甲文主要运用语言描写,通过孙权的劝学、吕蒙的回应及鲁肃的赞叹,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变化;乙文则以叙事为主,叙述山谷学草书的过程及前后变化,在叙事中体现山谷的成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