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七年级下册 修辞手法及运用 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全国【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七年级下册 修辞手法及运用 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下册 修辞手法及运用 试卷
一、单选题
1.下文的三处空缺,用哪一项填充,才能分别与前边的语句构成最佳的对偶句(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两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 ▲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默誓心不死 , ▲ ,和平可期, ▲ ,杀人者终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痛 志不绝 民主有望
C.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坚 民主自由
D.人民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2.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和作用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表明对志愿军战士是否可爱有疑问。)
B.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设问,明确提出“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呼应文题。)
C.我说“朝鲜半边红,半边黑”,这算什么话昵?(借代,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D.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高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比喻,突出了马玉祥“淳朴”气质。)
3.下面对修辞手法的判断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排比,表达了我对土地的眷念之情。)
B.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比喻、排比,描写“我”对各种声响的感受。)
C.长妈妈生得那么胖,一定很怕热罢?晚上的睡相,怕不见得很好罢?(反问,委婉地表达对长妈妈睡相不好的不满。)
D.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用典,表达中国男儿报效祖国的豪情壮志)
4.下列对于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的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书页沙沙低语,像春蚕哺食桑叶,像把月光揉进墨香里。(拟人、比喻)
B.字典是沉默的老师,标点是跳舞的精灵,修辞是文字的魔法。(排比、比喻)
C.为何要读书?为了看清世界的棱角,为了点燃思想的火种。(设问、排比)
D.难道那些被翻皱的书页,不是我们驶向知识海洋的帆船吗?(反问、比喻)
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6.下列修辞手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1)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2)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A.比喻 拟人 互文 对偶
B.比喻 拟人 反复 对偶
C.拟人 比喻 互文 对偶
D.比喻 拟人 排比 比喻
7.下列语句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C.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填空题
8.在横线处续写句子,使之与前后句构成一组排比。
阅读,为你打开 扇大门,吸引你探寻斑斓的世界;阅读,    ;   ;阅读,为你点亮一盏明灯,指引你迈向辉煌的未来。
三、语言表达
9.根据提示,完成题目。
请从“诗意 初心 徘徊 芳菲 润泽”中选取词语(不少于三个),连缀成一段话,并且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
四、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翻开中国文学史,无数文人为花草树木所倾倒:屈原佩兰示节,陶潜采菊东篱,太白醉卧花丛,子美对花溅泪,梦得盛赞牡丹……群芳中,梅,剪雪cái冰,一身傲骨;兰,空谷幽香,清芬静雅;竹,经冬不凋,潇洒一生;菊,凌霜自得,不趋炎热——梅、兰、竹、菊都有刚直不阿的高洁品格和谦虚内敛的君子风度,因此被誉为“四君子”。所有这些人格化的精神象征,都使自然界的花木呈现出独特的艺术mèi力,点缀了中华文化,rùn泽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10.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剪雪cái   冰 mèi   力 rùn   泽 刚直不阿   
11.赋予花木人格化的描写是诗词的常用手法。一位同学找了吟咏“四君子”的诗句作为补充材料。请你帮他挑出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方法的一句(  )
A.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
B.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明]薛纲《题徐明德墨兰》)
C.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清]郑燮《竹石》)
D.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唐]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
五、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活动的策划人小南拟写了一段开场白,请你帮忙修改。
家国情怀是血脉里的基因,是灵魂中的烙印,是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底色。
历史的星空,因有众多伟大人物的无私奉献而光辉灿烂。邓稼先为国家奉献一生,鞠躬尽cuì【甲】;死而后已,闻一多潜心研究学问,锲而不舍【乙】,目不窥园。读完邓稼先、闻一多的事迹,深深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现实的生活,因有众多平凡人物的熠熠闪光而温馨动人。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阿长,给童年鲁迅买来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孤苦伶仃的老王,在载客三轮都取缔的特殊年代倾力相助杨绛一家。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更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能否活出自己的精神高度。
和平的年代,每一位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都是当之无愧【丙】的英雄,这个世界因他们变得五彩斑斓,他们也被这个世界照得锋芒毕露【丁】。
12.给语段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粗拙    鞠躬尽cuì   
13.结合语境,文段中【甲】【乙】【丙】【丁】四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甲 】 B.【 乙 】 C.【 丙 】 D.【 丁 】
14.小南对以下句子进行了解说,其中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更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能否活出自己的精神高度。解说:这个句子中的“用”是介词,“而”是副词,“告诉”是动词。
B.读完邓稼先、闻一多的事迹,深深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C.家国情怀是血脉里的基因,是灵魂中的烙印,是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底色。解说: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能增强气势,加强语气。
D.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阿长,给童年鲁迅买来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孤苦伶仃的老王,在载客三轮都取缔的特殊年代倾力相助杨绛一家。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六、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紫藤萝瀑布》,回答问题。
①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
②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③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⑤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5.下列句子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的是(  )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B.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
C.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
D.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16.对选文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紫藤萝,“我”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心情轻松了,脚步自然加快了。
B.“我”从紫藤萝身上领悟到生命的可贵,所以要加快脚步,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
C.从紫藤萝的经历中,“我”认识到人生要经历很多不幸,所以“我”赶紧逃离。
D.看到繁密、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我”内心非常兴奋,所以脚下生风。
17.作者笔下的紫藤萝花有哪些特征?
18.假如让你作为《朗读者》的嘉宾朗读下面的文段,在读“我在开花”这句话时,你将会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请你联系文章内容,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说明理由。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时局极端险恶”是主语+状语+谓语的结构,应该对“人心异常悲愤”;“心未死”是个主谓短语,应该对“志不绝”;“和平可期”偏正短语,可以对“民主有望”。
故答案为:B
本题考查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2.【答案】A
【解析】A.对此句的作用分析不准确。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比一般的陈述句语t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所以,此反问句意思表达上不仅对志愿军战上的可爱没有丝毫疑问,反而是引起读者对志愿军战士是否可爱的强烈思索,突出志愿军战士就是可爱的; .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作用的了解。解答时要结合语句的内容,联系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辨析。
3.【答案】C
【解析】A.正确;
B.正确;
C.有误,“一定很怕热罢?”“怕不见得很好罢?”连用两个反问句,是对长妈妈委婉地提醒与批评。此项“委婉地表达对长妈妈睡相不好的不满”分析有误;
D.正确;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首先应了解常用修辞方法的分类及作用:比喻(明喻、暗喻、借喻):生动形象。拟人:生动形象。夸张(夸大、缩小):更鲜明更突出地表现事物。排比:增加语言气势,增强文章表现力。对偶:增强表现力,增加节奏感。反复(连续反复、间隔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表现力。设问:引起兴趣,启发思考。反问:加强语气,表达肯定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分析作用。
4.【答案】C
【解析】ABD.正确;
C.有误,“为了看清世界的棱角,为了点燃思想的火种”两个相同句式的句子连用,不是排比。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5.【答案】D
【解析】 A. 句子将 “不可捉摸的声响” 比作 “春蚕在咀嚼桑叶” 和 “野马在平原上奔驰”,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A 使用恰当。
B. 把 “密密麻麻的小楷” 比作 “群蚁排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 使用恰当。
C. “东市…… 西市…… 南市…… 北市……” 句式整齐,结构相似,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C 使用恰当。
D. 该句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没有使用修辞手法,D 无误。
故答案为:D。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6.【答案】A
【解析】 A.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把 “黄河” 比作 “中华民族的摇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赋予黄河 “哺育” 的人的行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并不是在一个地方买这些东西,而是互文见义,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朔气” 对 “寒光”,“传” 对 “照”,“金柝” 对 “铁衣”,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A 无误;
B.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运用的是互文而非反复,反复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这里不符合反复的特点,B 错误;
C.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运用的是比喻而非拟人,把黄河比作摇篮,C 错误;
D.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运用的是对偶而非比喻,没有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事物,D 错误。
故答案为:A。
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7.【答案】C
【解析】【详解】A.:“东市”“西市”“南市”“北市”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展现了木兰准备出征的紧张忙碌和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是排比、互文的修辞;
B:意思是将士们经过无数次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凯旋而归,表现战争的频繁持久和战斗的激烈残酷,是对偶、互文的修辞;
C:意思是: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出城(迎接木兰)。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D.:诗句通过比喻、反问的修辞,借兔子的性别难以分辨来暗示木兰女扮男装的身份难以被发现。这种表达方式既形象又生动,使得木兰的形象更加鲜明和立体。
故答案为:C
本题考查对常见修辞手法的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比拟、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偶、对比、反语等,要对每一种修辞都能辨析,并恰当运用。
8.【答案】示例一:为你扬起一张风帆,引领你畅游蔚蓝的王国;示例二:为你插上一双翅膀,带领你翱翔自由的天空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的能力。前后句的格式为:阅读,为你…………。内容上,主要是写阅读的好处;手法上,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为:为你扬起一张风帆,引领你畅游蔚蓝的王国;为你插上一双翅膀,带领你翱翔自由的天空
本题考查补写。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内容上的前后联系,其次要注意语句在结构上的一致性,最后还要注意是否有字数上的限制。
9.【答案】示例一:我行走在充满诗意的校园,漫步在春草芳菲的小径,徘徊在流光溢彩的长廊,不时想起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示例二:读书让我的人生充满诗意,因为文字的芳香润泽了我的生命,让我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题干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所给词语的内涵确定所要描述的内容。确立一个中心后,或刻画一个形象,或写一段景物,或发表一点看法。注意用词要恰当、贴切、生动,符合题干要求“不少于三个”;修辞要符合要求“运用排比”;作答时要做到语言优美、简洁、连贯,符合要求“50字以内”。“诗意”指像诗里表达的那样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初心”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愿望、最初的原因。“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芳菲”指芳香而艳丽,也指花草。“润泽”指雨露滋润,不干枯。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行走在充满诗意的校园,漫步在春草芳菲的小径,徘徊在流光溢彩的长廊,不时想起一幕幕难忘的场景。
示例二:读书让我的人生充满诗意,因为文字的芳香润泽了我的生命,让我不再彷徨,不再犹豫,不再徘徊。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解答此题,要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要求充分展开想象和联想,并且运用排比,将所构思的文字生动地表现出来。注意要用简洁、优美的、带有具有抒情性的语言。
【答案】10.裁;魅;润;ē
11.D
【解析】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运用修辞手法的能力。判断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首先要明白各种修辞手法的定义,根据这些定义进行判断。
10.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剪雪cái冰”写作“裁”;“mèi力”写作“魅”;“rùn泽”写作“润”;“刚直不阿”读作“ē”。
故答案为:裁;魅;润;ē
11.A.译为:不需要别人夸它的颜色好看,只需要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梅花人格化;
B.译为:我喜爱兰花不同于其他花,因为它不凭借自己的颜色来对春天的阳光献媚争宠。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兰花人格化;
C.译为: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竹子人格化;
D.译为:一满园的菊花好似郁金黄,中间有一丛却雪白似霜。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白色的菊花比作霜。
故答案为:D
【答案】12.zhuō;瘁
13.D
14.C
【解析】(1)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2)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3)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和对比等,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即可。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12.“粗拙” 一词,读音为cū zhuō 。“拙” 字在这里读一声,其含义是粗糙、不灵巧。在描述阿长买来的《山海经》时用 “粗拙”,生动地体现出这本书制作不够精细,印刷、装订等方面较为简陋的特点,从侧面反映出阿长为买到这本书的不易,也让我们更能感受到阿长对鲁迅那份朴实而真挚的关爱。同时,通过这个词语,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生活条件以及书籍的珍贵程度,在语言表达上,它准确地传达出事物的特征,使读者更有画面感。“鞠躬尽瘁” 对应的汉字写法为:“鞠” 字左边是 “革” 字旁,右边是 “匊”;“躬” 字左边是 “身” 字旁,右边是 “弓”;“尽” 字是半包围结构;“瘁” 字是 “疒” 字头,下面是 “卒” 。这个成语出自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原句为 “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后来演变为 “鞠躬尽瘁”,意思是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奉献自己。在文中用于形容邓稼先为国家奉献一生,非常贴切,既展现了邓稼先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也让我们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同时还能让我们联想到历史上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都具有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
故答案为:zhuō;瘁
13.“鞠躬尽瘁” 在这里使用正确。它形象地概括了邓稼先一生的奉献精神,邓稼先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国家的核武器研究事业中,为了国家的强大和安全,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日夜操劳,默默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成语准确地诠释了他的伟大事迹和崇高精神,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与担当,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迅速抓住邓稼先这一人物形象的核心品质。“锲而不舍” 在【乙】处使用正确。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问,在学术领域中,他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就像不停地雕刻一样,持之以恒,毫不懈怠。他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全身心地投入,克服了各种困难和干扰,始终保持着对学问的热爱和执着。这个成语生动地描绘了闻一多先生在学术研究上的专注和坚持,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在学术道路上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同时也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习他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当之无愧” 用于【丙】处正确。在和平年代,那些坚守岗位、默默付出的平凡人,他们虽然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完全有资格被称为英雄。“当之无愧” 这个成语强调了他们的付出和成就与 “英雄” 这一称号相匹配,是对他们的高度认可和赞扬,也让我们更加尊重和敬佩这些平凡的英雄们,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关注身边这些默默奉献的人。“锋芒毕露” 在【丁】处使用错误。“锋芒毕露” 意思是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是一个贬义词 。而文段中想要表达的是和平年代的平凡人因为默默付出而闪闪发光,为世界增添光彩,应该使用褒义词来形容他们。这里使用 “锋芒毕露” 与语境不符,褒贬失当。可以改为 “光彩照人”“熠熠生辉” 等褒义词,这样更能准确地表达出对平凡人无私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突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所散发出的光芒和价值,使语言表达更加恰当、准确。
故答案为:D
14.A.“他们不仅告诉我们普通人也能活出精彩人生,更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身份高低,而在于能否活出自己的精神高度” 。在这个句子中:“用” 是介词,它与后面的 “行动” 组成介宾短语,在句子中表示凭借的方式,即通过 “行动” 来证明观点 。“而” 是连词,在这里起到连接两个分句的作用,表转折关系,强调生命价值的重点在于 “能否活出自己的精神高度”,而不是 “身份高低” 。“告诉” 是动词,作句子的谓语,表达 “他们” 对 “我们” 传递信息的动作。所以 A 选项中说 “而” 是副词的说法错误。
B.“读完邓稼先、闻一多的事迹,深深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这个句子存在语病,属于缺少主语的问题。句子中 “读完…… 事迹” 是一个状语,“被…… 感动” 是谓语和补语,但整个句子没有明确的主语,不知道是谁 “被感动”。修改方法是在 “深深” 前加上 “我”(或其他合适的主语),使句子结构完整,表达清晰。例如:“我读完邓稼先、闻一多的事迹,深深被他们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这样,句子就有了明确的主语,语义也更加通顺合理。
C.“家国情怀是血脉里的基因,是灵魂中的烙印,是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底色” 。此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三个 “是……” 的句式,将 “家国情怀” 分别比作 “血脉里的基因”“灵魂中的烙印”“生命里永不褪色的底色” 。这种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使语言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从不同角度强调了家国情怀在人们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层层递进,加深了读者对 “家国情怀” 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感受,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家国情怀的赞美之情,使文章的情感更加充沛、真挚。所以 C 选项解说正确。
D.“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阿长,给童年鲁迅买来刻印粗拙的《山海经》,孤苦伶仃的老王,在载客三轮都取缔的特殊年代倾力相助杨绛一家” 。这句话中,“命运不幸却仁厚善良的阿长,给童年鲁迅买来刻印粗拙的《山海经》” 和 “孤苦伶仃的老王,在载客三轮都取缔的特殊年代倾力相助杨绛一家” 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分别讲述了阿长和老王的故事。为了清晰地划分这两个句子,使表达更加明确,中间应该使用分号,而不是逗号 。使用分号可以更好地区分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避免句子结构混乱,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 D 选项标点符号使用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5.B
16.A
17.繁盛茂密、辉煌灿烂,活泼热闹、生机勃勃,美丽娇媚、情趣盎然。
18.示例一:我认为应将重音放在“花”上。因为紫藤萝正在开放美丽的花,花对紫藤萝而言是精华,因此重音放在“花”上,才能体现出紫藤萝的自豪。
示例二:我认为应将重音放在“我”上。这是对体生命的认可与尊重,“我”的生命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示例三:我认为应将重音放在“开”上。因为“开”是生命绽放的过程与状态,体现出了生命的姿态。(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赏析句子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从修辞、语句中重要的动词、形容词、描写的角度、句式特点等几个角度考虑。表述的最后不要忽略了对作者情感内容的阐述。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4)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就可以。
15.本题考查理解赏析句子。
A.“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此句将 “紫藤萝花” 比作 “大条幅”,把 “新开的花朵” 比作 “水花”,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比喻描绘出紫藤萝花的形态和色泽,展现其生长的繁茂,并非拟人手法;
B.正确。“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该句中 “察言观色”“试探” 等词,赋予了紫藤萝花人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把紫藤萝花当作有思想、能感知的人来写,生动地表现出紫藤萝花稀落生长时的状态,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符合题意;
C.“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这里把 “紫藤萝花” 比作 “瀑布”,把 “枝干” 比作 “盘虬卧龙”,运用比喻手法,突出了紫藤萝花的繁茂以及枝干的形态,并非拟人;
D.“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同样是将 “紫藤萝花” 比作 “瀑布”,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出紫藤萝花盛开时的壮观景象,没有运用拟人。
故答案为:B
16.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A.正确。结合文章第④段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作者看到曾经衰败的紫藤萝如今又开得如此繁盛,从紫藤萝花的命运中感悟到生命的长河不会因一时的挫折而停滞,生命是永恒的。这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让作者原本可能因生活中的不幸而沉重的心情变得轻松起来,所以不自觉地加快了脚步;
B.文章重点强调的是作者对生命永恒的感悟以及由此带来的心情转变,而非单纯地去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加快脚步” 更多的是体现心情的变化和对生活的新态度,并非是要急切地去体验人生;
C.“赶紧逃离” 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和主旨不符,作者从紫藤萝花的经历中获得了力量和启示,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永恒,并非想要逃离;
D.“内心非常兴奋” 只是表面的情绪,“加快脚步” 的深层原因是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是心情的释然和对生活的重新积极面对,不仅仅是因为兴奋。
故答案为: A
1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1.繁盛茂密、辉煌灿烂:从第①段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可以看出紫藤萝花如瀑布般繁茂,一眼望不到头,呈现出一片辉煌的淡紫色,色彩鲜艳夺目,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2.活泼热闹、生机勃勃:第①段中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流动”“欢笑”“生长”“互相挑逗” 等词语,赋予紫藤萝花以动态和情感,生动地表现出紫藤萝花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状态,仿佛它们是一群活泼的生命在欢快地舞动,充满了热闹的氛围。3.美丽娇媚、情趣盎然: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细致描写,如 “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可以感受到紫藤萝花的美丽和娇媚。那泛着银光的紫色花朵,以及与阳光相互嬉戏的姿态,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情趣,使紫藤萝花更具魅力。
故答案为:繁盛茂密、辉煌灿烂,活泼热闹、生机勃勃,美丽娇媚、情趣盎然。
18.本题考查朗读节奏。1.重音放在 “花” 上:在文中,紫藤萝花是生命力的象征,花的开放对于紫藤萝来说意义重大。“花” 是紫藤萝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是其生命的精华所在。将重音放在 “花” 上,能够突出紫藤萝对自己所绽放的花朵的自豪之情,强调花对于紫藤萝的重要性,也更能体现出紫藤萝花的美丽和价值,与文章中对紫藤萝花的赞美之情相契合。2.重音放在 “我” 上:“我” 代表着每一朵独立的紫藤萝花,强调了个体生命的存在和价值。即使每一朵花在整个紫藤萝瀑布中可能显得微不足道,但它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意义。将重音放在 “我” 上,体现了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认可,传达出即使是渺小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呼应了文章中关于生命的思考,即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重视。3.重音放在 “开” 上:“开” 字强调的是生命绽放的动作和过程,它代表着生命的活力和力量。将重音放在 “开” 上,突出了紫藤萝花努力绽放、展现生命姿态的过程,体现了生命的蓬勃发展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开” 字所传达的生命力和活力,与文章中所表达的生命的顽强和永恒相呼应,强调了生命在困境中依然能够绽放光彩的主题。
故答案为:示例一:我认为应将重音放在“花”上。因为紫藤萝正在开放美丽的花,花对紫藤萝而言是精华,因此重音放在“花”上,才能体现出紫藤萝的自豪。
示例二:我认为应将重音放在“我”上。这是对体生命的认可与尊重,“我”的生命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但是“我”依然有存在的价值。
示例三:我认为应将重音放在“开”上。因为“开”是生命绽放的过程与状态,体现出了生命的姿态。(言之有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