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那么何为“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其核心理念颠覆了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性”局限,强调智能的本质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互动来塑造和体现。具身智能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首次提出“机器能否思考?”的哲学命题,预示了智能体通过物理交互实现认知的可能性。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低精度传感器、有限计算能力及欠缺的算法理论,这一构想在随后数十年里未能取得突破,直到认知科学与机器人学的发展才使其重获生机。1986年,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的“包容式架构”,摒弃传统人工智能对符号推理的依赖,主张智能应由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确立了“感知-行动”闭环系统的可行性,成为具身智能的奠基性理念,并认为“真正的智能无法脱离身体存在,具身化是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化的必经之路”。进入21世纪,人形机器人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如今,具身智能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迈向实际应用,开启了人机深度协同的新纪元。这一转变不仅突破了数据驱动的虚拟智能局限,还促使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构建自主认知体系,在虚拟空间积累物理交互经验后,可无缝迁移至真实场景。(摘编自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志闯《何为“具身智能”》,学习时报2025年3月20日)材料二:具身智能是一个时代的浪潮,主要是基于物理身体感知环境并执行任务的一种智能系统。有专家尝试从与“离身智能”作对比的角度来解释具身智能,认为它区别于DeepSeek或者ChatGPT等离身智能,以及可能存在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信息空间的智能。如果说现在的离身智能只是“动嘴皮子”,那么,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一个“实干家”。与“具身智能”一样,2025年,“智能机器人”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能机器人是一种集感知(传感器)、运动(执行机构)和思考(中央处理器)三个核心要素,通过集成机械学、电子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能够模仿或执行人类行为和任务,并与人类交互的一种机械设备。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三者存在何种关系?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智能机器人走向更高阶应用的主要途径,人形机器人则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人形机器人属于智能机器人的一类,毕竟整个人类社会工作的环境都是围绕人类,由人类去建造的,所以人形机器人是非常通用的存在。人形机器人,除了长得像人,其功能和思考行为都模拟人,它也被称为具身智能体的最佳载体。我们可以将人形机器人理解为一个新物种,尽管业界十分看好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但是产业专家都一致认为,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落地应用,特别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操作的效能、安全和成本这三要素是衡量一项新技术能否进入产业的重要标准。从目前实验角度来看,拥有智能大脑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更加灵活、高效,但从机械操作等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特别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效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在未来10年内,人形机器人只有经过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的充分验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家庭。(节选自《中国电子报》2025年4月12日,有删改)材料三: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应用广泛。谐波减速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传动比高、传动平稳、可以向密闭空间传递运动等多个优点,但谐波减速器的刚度不高,在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跳齿、脱齿现象,一般只能用于中轻型器械中。在工业机器人中谐波减速器主要用于小臂、腕部、手部等轻负载部位,人形机器人的负载较轻,因此谐波减速器的应用更加广泛。谐波减速器结构:谐波减速器主要由带有内齿圈的刚性齿轮(钢轮)、带有外齿圈的柔性齿轮(柔轮)、波发生器三个基本构件组成,如下图所示。谐波减速器基本结构语文·第2页(共10页)谐波减速器工作原理:当波发生器装入柔轮内圈时,迫使柔轮产生弹性变形而呈椭圆状,长轴处柔轮齿轮插入钢轮的轮齿槽内,成为完全啮合状态;而其短轴处柔轮与钢轮完全不接触,处于脱开状态,当波发生器连续转动时,迫使柔轮不断产生变形并产生了错齿运动,波发生器转动一周时,柔轮向相反方向转过两个齿的角度,从而实现波发生器与柔轮的运动传递。(节选自《具身智能发展报告》,中国信通院2024年9月3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身智能被写入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成为国家战略规划中未来产业的组成部分。B.图灵所提出的哲学命题,虽然预设了智能体的发展构想,但却因技术限制而未能突破。C.布鲁克斯确立“感知一行动”闭环系统的可行性,指出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化的必要途径。D.智能与身体的关联性是技术发展的趋势,为了能与物理世界实时交互,具身必是人形。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运用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对“具身智能”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深入全面的阐释,语言平实,通俗易懂。B.材料一在介绍具身智能的历史沿革过程中,将具身性与传统离身性进行比较,旨在说明摒弃符号依赖对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重要性。C.材料二通过比喻将具身智能这一抽象知识具象化,接着厘清其与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的关系,最后分析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D.材料三对谐波减速器的优缺点进行客观分析,指出其在人形机器人构造中的重要作用,证明具身智能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市场领域。3.下列对材料三中画横线语句“谐波减速器运行”的图解,排序恰当的一项是(3分)① ② ③ ④A. ④③②① B. ④②③①C.①②③④ D.①③④②4.有同学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列了下面的提纲,请你帮他补充完整①和②处,要求简要概括。(4分)5.为什么说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落地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枇杷晚翠汪曾祺昆明云南大学的教授宿舍区有一处叫“晚翠园”,月亮门的石额上刻着三个字,字是胡小石写的,很苍劲。我们那时常到云大去拍曲子,常穿过这个园。为什么叫“晚翠园”呢?是因为园里种了大概有二三十棵大枇杷树。《千字文》云“枇杷晚翠”,园名用的便是这个典。这句话最初出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实在是有点惭愧。不过《千字文》里的许多四个字一句的话不一定都有出处。比如“海咸河淡”,只是眼前的一句大实话,考查不出来源。“枇杷晚翠”也可能是这样的。这也是一句实话,只不过字面上似乎有点诗意,不像“海咸河淡”那样平常得有点令人发笑。枇杷的确是晚翠的。它是常绿的灌木,叶片大而且厚,革质,多大的风也不易把它们吹得掉下来。不但经冬不落,而且愈是雨余雪后,愈是绿得惊人。枇杷叶能止咳润肺。我们那里的中医处方,常用枇杷叶两片(去毛)作药引子。掐枇杷叶大都是我的事。我的老家的后园有一棵枇杷树。它没有结过一粒枇杷,却长得一树浓密的叶子。不论什么时候,走过去,一伸手,就能得到两片。回来,用纸媒子的头子,把叶片背面的茸毛搓掉,整片丢进药罐子,完事。枇杷还有一个特点,是花期极长。头年的冬天就开始着花。花冠淡黄白色,外披锈色的长毛,远看只是毛乎乎的一个疙瘩,极不起眼,甚至根本不像是花,不注意是不会发现的,不像桃花李花喊着叫着要人来瞧。结果也很慢。不知道什么时候,它的花落了,结了纽子大的绿色的果粒。你就等吧,要到端午节前它才成熟,变成一串一串淡黄色的圆球。枇杷呀,你结这么点果子,可真是费劲呀!把近几年陆续写出的谈文学的短文编为一集,取个什么书名呢?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晚翠文谈》。这也像《千字文》一样,只是取其字面上有点诗意。这是“夫子自道”么?也可以说有那么一点。我自二十岁起,开始弄文学,蹉跎断续,四十余年。而发表东西比较多,则在六十岁以后,也真够“费劲”的。呜呼,可谓晚矣,晚则晚矣,翠则未必。我把去年出的一本小说集命名为《晚饭花集》,现在又把这本书名之曰《晚翠文谈》,好像我对“晚”字特别有兴趣。其实我并没有多少迟暮之思。我没有对失去的时间感到痛惜。我知道,即使我有那么多时间,我也写不出多少作品,写不出大作品,写不出有分量、有气魄、雄辩、华丽的论文。这是我的气质所决定的。一个人的气质,不管是由先天还是后天形成,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人要有一点自知。我的气质,大概是一个通俗抒情诗人。我永远只是一个小品作家。我写的一切,都是小品。就像画画,画一个册页、一个小条幅,我还可以对付;给我一张丈二匹,我就毫无办法。中国古人论书法,有谓以写大字的笔法写小字,以写小字的笔法写大字的。我以为这不行。把寸楷放成擘窠大字,无论如何是不像样子的-现在很多招牌匾额的字都“放”出来的,一看就看得出来。一个人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就可以比较“事理通达,心气平和”了。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虽然还不能说“有我不多,无我不少”,但绝不是“谢公不出,如苍生何”。这样一想,多写一点,少写一点,早熟或晚成-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曾跟我开玩笑,说汪伯伯是“大器晚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偶尔爱用“晚”字,并没有一点悲怨,倒是很欣慰的。三十多年来,我和文学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关系。有时甚至完全隔绝,这也是好事。我可以比较贴近地观察生活,又从一个较远的距离外思索生活。我当时没有想写东西,不需要赶任务,总还是比较自在,比较轻松的。经过三四十年缓慢的有点孤独的思想,我对生活、对文学有我自己的一点看法,并且这点看法正像纽子大的枇杷果粒一样渐趋成熟。这也是应该的。否则的话,不白吃了这么多年的饭了么?我不否认我有我的思维方式,也有那么一点我的风格。但是我不希望我的思想凝固僵化;成了一个北京人所说的“老悖晦”。我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思想,愿意和年轻人对话-主要是听他们谈话。希望他们不对我见外。太原晋祠有泉曰“难老”。泉上有亭,傅山写了一块竖匾:“永锡难老”。要“难老”,只有向青年学习。我看有的老作家对青年颇多指责,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甚至大动肝火,只能说明他老了。我也许还不那么老,这是沾了我“来晚了”的光。“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①套用孔乙己的一句话,“晚乎哉,不晚也”,我还想再工作一个时期。(节选自汪曾祺《<晚翠文谈>自序》)【注】①“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引自《离骚》,“羲和”是神话中为太阳驾车的人,“弭节”指停车,“崦嵫”指神话中的日落的地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枇杷树具有树叶四时不凋的植物特性,这是本文和《项脊轩志》都将其作为抒情对象的重要原因。B.作者选取寻常物枇杷树,联想自己采枇杷叶作药引的不寻常事,在风趣的叙述中体现出生活的情趣。C.对枇杷生长过程细致描绘后,作者以“真是费劲”倾诉对其花期长、结果慢、果实成熟慢的焦虑埋怨。D.文章结尾套用孔乙己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因对写作理想的坚守而不伤迟暮、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7.关于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作者两本书的名字都有“晚”字,但他其实对“晚”字是没有什么兴趣的。B.作者认为自身气质制约了他在文学上的发展,写不出大作品与失去的时间无关。C.文章以绘画和书法出现的问题来类比写作的能力局限,这样更易于读者理解。D.作者认为自己在中国文学的园地里虽不是举足轻重的关键人物,但亦有其价值。8.本文的语言给人亲切雅致之感,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9.结合全文,说明标题的含意。(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①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与可画竹,初不自贵重,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余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余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②,近在彭城③,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曰:“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摘编自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材料二:第一则: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夏日新篁初放,绿荫照人,置一小榻其中,甚凉适也。秋冬之际,取围屏骨子,断去两头,横安以为窗棂,用匀薄洁白之纸糊之。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第二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摘编自郑板桥《板桥题画三则》)【注】①蜩(tiáo)腹:蝉壳。蛇蚹:蛇腹下的横鳞。②墨竹一派:善画墨竹的人,指苏轼。③彭城:徐州的别名。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与可笑A日B苏子C 辩矣D 然二百五十匹绢E 吾将买田F 而归G 老焉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遂,完成,与《桃花源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的“遂”意思不同。B.少,稍稍,稍微,与《赤壁赋》中“少焉”中的“少”意思不同。C.遗,赠送,与《苏武传》中“置币遗单于”中的“遗”用法相同。D.勃勃,精神旺盛的样子,与成语“生机勃勃”中的“勃勃”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B.起初文与可厌烦众人持丝绢求墨竹画,笑称要拿丝绢做袜子,成为士大夫的话柄;后他让求画者去彭城找苏轼,因为彭城距离更近。C.苏轼调侃文与可画万尺竹需二百五十匹绢,与可反驳世上无此竹,苏轼以诗回应,后与可赠画《筼筜谷偃竹》,称竹数尺却具万尺气势。D.郑板桥家中茅屋旁种着竹子,不同时节竹影相映成趣,他悟得“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不同,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2)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14.根据材料,说说苏轼与郑板桥在谈论“胸中之竹”时,有何相似之处?(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水调歌头管鉴一雨洗烦溽,天气爽如秋。江山佳处,眼明重见旧交游。去国三千余里,俯视朝宗一水,共笑此生浮。幸我扁舟具,归欲问菟裘①。叹君才,方进用,岂容休。銮坡凤沼,情知不为蜀人留。便恐升沉各异,后日相逢无处,别语易成愁。记取平安使,时访荻花洲。【注】①菟裘:后世称士大夫告老退隐的处所。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篇用“洗”写出一场大雨过后湿热暑气尽消,高爽清朗似秋的环境,引出下文的交游。B.“去国三千余里”极写与国都相隔迢遥,“朝宗一水”又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意。C.词人在眼疾痊愈后与朋友同游江山胜景,笑论仕途人生,可见轻松自适豁达的词人形象。D.下片借“銮坡凤沼”表友人才华横溢,不会久居蜀地,与柳永“归去凤池夸”异曲同工。16.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高适《燕歌行》中,“ ”这句通过前方的急报侧面写敌军进攻速度快,“ ”则直接描写敌军来势汹汹。(2)《项脊轩志》中“ ”两句,作者寄真挚情感于院中枇杷树,表达出作者对往事对亡妻的缅怀和眷念。(3)肇始于孔子,流水成为中国重要的美学意象,具有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文化意蕴,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春天的云南,是缤纷的世界。城市、山谷、田野,处处花影摇曳,美不胜收。俗话说“(A)”,一方土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也孕育着一方土地的美食文化。春回大地之时,味蕾似乎也变得活跃起来,人们 B 地要品一品花肴。花是上天赐予云南人的礼物,自古以来,云南就有以花为宴的饮食习俗,吃花文化兴胜,千年风雅入馔来。每到春天,便进入了全民吃花的季节。大街小巷的餐馆里, C 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应锦的花肴。云南可食用的花卉有三百多种,更多的是野生花卉,金雀花、茉莉花、海菜花、棠梨花、苦刺花、芭蕉花等,应有尽有。去菜市场里走一趟,你会惊呀地发现,野花野菜让人 D,种类数不胜数。说到花的烹饪方法,以炒、煮、煎、凉拌最为常见,蒸、炖、腌、炸、汆也受欢迎。娇嫩欲滴的花朵,配上佐料进行简单的烹饪,溢出浪漫的春意,为生活增添了诗意与情调。石斛花泛着淡淡的黄色,花心呈淡雅的紫色,与甜笋相遇,成就了一道春天里令人向往的美味。金雀花外形酷似孔雀开屏的形状,其香气独特,与鸡蛋同炒,有肉的鲜香又带着清甜。①傣族妇女常将鸡蛋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②也能成为一道美食-用淡盐水漂洗干净,可凉拌、炝、炒、烩、套炸等。③泸沽湖的海菜花又名“水性杨花”,④每年不知道多少游客被迷倒了。将它作为食材,加入芋头煮汤是一道美味,让人在清淡中品出鲜美。还有棠梨花炒酸菜、苦刺花炒豆豉、石榴花炒韭菜、芭蕉花炒腊肉······以花入馔,制成时令佳肴,让人们不仅眼里有春光,嘴里也有春天。金玉满堂的油菜花、热情燃烧的木棉花、亭亭玉立的郁金香、灿若云霞的梅花、清新淡雅的樱花、惹人沉醉的桃李花······在云南,春天藏在漫山遍野的鲜花里。而在我看来,那开满鲜花的山坡,就是云南人自家的菜园子。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俗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20.文中第三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文中“溢出浪漫的春意”一句中的“溢”字和“春天藏在漫山遍野的鲜花里”一句中的“藏”字都富有表现力,请选择一个加以赏析。(4分)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油菜花金玉满堂,木棉花热情燃烧,郁金香亭亭玉立,梅花灿若云霞,樱花清新淡雅,桃李花惹人沉醉”,从语义上看两者基本相同,为什么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文言文材料一提到:“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语文·双向细目表板块 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能力考查点 难度 预估难度系数 核心素养信息类文本阅读 1 选择题 3 内容理解分析 理解分析 易 0.85 思维发展与提升2 选择题 3 分析评价 分析综合 易 0.753 选择题 3 图文转换 分析综合 中 0.684 问答题 4 信息筛选及概括 分析综合 易 0.85 问答题 6 信息筛选及概括 分析综合 易 0.8文学类文本阅读 6 选择题 3 内容理解 理解分析 易 0.75 审美鉴赏与创造7 选择题 3 艺术特色 鉴赏评价 中 0.688 问答题 4 阅读探究 分析综合 易 0.859 问答题 6 阅读探究 鉴赏评价 难 0.58文言文阅读 10 选择题 3 文言断句 理解 中 0.75 文化传承与理解11 选择题 3 文化知识 分析综合 易 0.712 选择题 3 文意理解 分析综合 易 0.813(1) 问答题 4 文言翻译 理解 易 0.813(2) 问答题 4 文言翻译 理解 易 0.814 问答题 3 信息筛选及概括 分析综合 易 0.75古诗鉴赏 15 选择题 3 诗歌鉴赏分析 分析综合 中 0.6516 问答题 6 诗歌鉴赏 鉴赏评价 难 0.58名句默写 17 填空题 6 名篇名句默写 识记、理解 中 0.75语言文字运用 18 填空题 4 补写俗语、成语 表达运用 易 0.85 语言建构与运用19 问答题 3 修改错别字 表达运用 易 0.8520 问答题 4 病句辨析 表达运用 易 0.7521 问答题 4 词语赏析 表达运用 易 0.822 问答题 5 句子表达效果 表达运用 中 0.6写作 23 作文 60 写作 表达运用 易 0.75 全部150 预估难度系数 0.7466666667难度系数比为1:3:6语文参考答案1.(3分)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具身智能的形态选择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来决定,而不仅仅局限于人形形态。2.(3分)C 【解析】A项,材料一没有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项,在介绍具身智能的发展历史时没有同离身性进行比较,另外,“摒弃传统人工智能对符号推理的依赖”是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的观点,并非作者的观点,属张冠李戴;D项,材料三中没有提及具身智能已经实际应用到广阔的市场领域,而只是对其市场前景的预测,把未然说成已然。3.(3分)B 【解析】根据材料三中所说“当波发生器连续转动时,迫使柔轮不断产生变形并产生了错齿运动,波发生器转动一周时,柔轮向相反方向转过两个齿的角度”,排序选B。4.(4分)①智能要素、技术集成性、自主与交互能力。②形态拟人化、运动仿生化、智能交互性。(评分标准:答出“智能机器人”的特点2分,答出“人形机器人”的特点2分,共计4分)5.(6分)①从目前实验角度来看,拥有智能大脑的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尚未确定;②从机械操作等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特别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效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③尚未在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得到充分验证。(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6.(3分)D 【解析】A项强加因果,《项脊轩志》写枇杷树是因妻子手植,可睹物思人。B项曲解文意,“不寻常”错误。C项“焦虑埋怨”曲解原文情感。7.(3分)A 【解析】A项曲解文意,作者偶尔爱用代表时光流逝的“晚”字,说明对此字是有兴趣的,只是面对“晚”没有痛惜,而是欣慰。8.(4分)①用语质朴平实,给人自然之感。②大量名言的引用、文言词句的使用、四字词语的使用等,使语言雅致。(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即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现实中,枇杷叶极绿且经冬不落,枇杷绿色果实结果慢成熟慢;②创作上,我到晚年才多有文学作品发表;③思想上,我的文学思想经过长时间才渐趋成熟,并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评分标准: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6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分)BDE 【解析】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11.(3分)D 【解析】“生机勃勃”意思是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与文中的“勃勃”意思相同。12.(3分)B 【解析】“因为彭城距离更近”理解错误。13.(8分)(1)(4分)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叠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评分标准:“乃”1分,“累”1分,句意通顺2分)(2)(4分)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地方效法继承,大多从纸窗、白壁、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罢了。(评分标准:“师承”1分,状语后置1分,句意通顺2分)14.(3分)①都基于对生活中自然景物的观察。②都强调创作前要提前构思。③都强调及时捕捉创作灵感。(苏轼文中“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强调对竹子的仔细观察;郑板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也肯定了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苏轼提到在画竹之前,心中要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郑板桥将竹子画到纸上之前,在心中已经经过了主观的加工和提炼)(每点1分,意对即可)15.(3分)C 【解析】对“眼明”的理解有误。16.(6分)①对如画江山的赞美喜爱。②对颠沛人生的达观自适。③对告老退隐生活的向往追求。④对朋友远大前程的美好祝愿。⑤对佳友相伴的珍视看重。(评分标准:每点2分,任答3点满分)17.(6分)(1)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3)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评分标准:每空1分,错漏添字该空不给分)18.(4分)A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迫不及待/急不可耐C家家户户D目不暇接(评分标准:每空1分)19.(3分)“兴胜”改为“兴盛”;“应锦”改为“应景”;“惊呀”改为“惊讶”。(评分标准:每改对一处1分,共3分。)20.(4分)句子①“傣族妇女常将鸡蛋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改为“作为装饰常插在傣族妇女发髻上的鸡蛋花”。句子④“每年不知道多少游客被迷倒了”改为“每年不知道迷倒了多少游客”。(评分标准:每句2分,共4分)21.(4分)“溢”:①“溢”,动词,充满而流出来。②“溢出”将抽象的“春意”具象化,形成动态之美,写出花肴中浓郁的春天气息,赋予春天勃勃生机。“藏”:①“藏”,动词,隐蔽、躲藏。②“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春天仿佛顽皮的孩子悄悄隐匿于山野花丛中,等着人们去发现。写出了对春天花卉绽放的欣喜。(评分标准:任选其一,每点2分)22.(5分)①原句使用偏正名词性短语排列,让中心落在“花”上,生动地展现出云南花卉的千姿百态;(2分)②原句使用了名词短语列举的方式,一幅幅花卉的画面,与后文写鲜花漫山遍野连成统一的逻辑,行文紧致;(2分)③原句使用省略号,给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更符合云南花卉繁多的春天的特点。(1分)23.(60分)【审题指导】这句话的意思是: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了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这句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状态对实际操作的影响。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实践和熟练度,在面对实际任务时,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误或遗忘。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绘画竹子的过程中,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技能和知识领域,它告诫我们,要勤于实践,避免眼高手低,才能把事情做好。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叠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用书信送给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在彭城附近,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材料二:第一则:我家有两间茅屋,屋子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长出嫩叶,绿色竹影照人,在竹林中放张小榻,非常清凉舒适。秋冬交替时,取屏风架子截去两头横放作窗格,用均匀薄白纸糊上。风和日暖时,受冻苍蝇飞触窗纸,发出咚咚小鼓声,此时窗纸上竹影凌乱,难道不是天然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地方效法继承,大多从纸窗、白壁、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罢了。第二则:在江边客舍的清秋,早晨起来看竹,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间浮动,胸中涌起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已不是眼中之竹,于是磨墨展纸,落笔瞬间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了。总之,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难道只有画画是这样吗?语文参考答案1.(3 分)D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具身智能的形态选择是多样化的,可以根据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来决定,而不仅仅局限于人形形态。2.(3 分)C 【解析】A 项,材料一没有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B 项,在介绍具身智能的发展历史时没有同离身性进行比较,另外,“摒弃传统人工智能对符号推理的依赖”是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的观点,并非作者的观点,属张冠李戴;D 项,材料三中没有提及具身智能已经实际应用到广阔的市场领域,而只是对其市场前景的预测,把未然说成已然。3.(3 分)B 【解析】根据材料三中所说“当波发生器连续转动时,迫使柔轮不断产生变形并产生了错齿运动,波发生器转动一周时,柔轮向相反方向转过两个齿的角度”,排序选B。4.(4 分)①智能要素、技术集成性、自主与交互能力。②形态拟人化、运动仿生化、智能交互性。(评分标准:答出“智能机器人”的特点 2 分,答出“人形机器人”的特点 2 分,共计 4 分)5.(6 分)①从目前实验角度来看,拥有智能大脑的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尚未确定;②从机械操作等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特别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效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③尚未在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得到充分验证。(评分标准:每点 2 分,答出三点即给满分。)6.(3 分)D 【解析】A 项强加因果,《项脊轩志》写枇杷树是因妻子手植,可睹物思人。B 项曲解文意,“不寻常”错误。C 项“焦虑埋怨”曲解原文情感。7.(3 分)A 【解析】A 项曲解文意,作者偶尔爱用代表时光流逝的“晚”字,说明对此字是有兴趣的,只是面对“晚”没有痛惜,而是欣慰。8.(4 分)①用语质朴平实,给人自然之感。②大量名言的引用、文言词句的使用、四字词语的使用等,使语言雅致。(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 2 分,两点即给 4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6 分)①现实中,枇杷叶极绿且经冬不落,枇杷绿色果实结果慢成熟慢;②创作上,我到晚年才多有文学作品发表;③思想上,我的文学思想经过长时间才渐趋成熟,并愿意接受新观念、新思想。(评分标准:一点 2 分,两点 4 分,三点 6 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3 分)BDE 【解析】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11.(3 分)D 【解析】“生机勃勃”意思是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与文中的“勃勃”意思相同。12.(3 分)B 【解析】“因为彭城距离更近”理解错误。13.(8 分)(1) (4 分)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叠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评分标准:“乃”1 分,“累”1 分,句意通顺 2 分)(2) (4 分)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地方效法继承,大多从纸窗、白壁、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罢了。(评分标准:“师承”1 分,状语后置 1 分,句意通顺 2 分)14.(3 分)①都基于对生活中自然景物的观察。②都强调创作前要提前构思。③都强调及时捕捉创作灵感。(苏轼文中“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强调对竹子的仔细观察;郑板桥“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也肯定了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苏轼提到在画竹之前,心中要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郑板桥将竹子画到纸上之前,在心中已经经过了主观的加工和提炼)(每点 1 分,意对即可)15.(3 分)C 【解析】对“眼明”的理解有误。16.(6 分)①对如画江山的赞美喜爱。②对颠沛人生的达观自适。③对告老退隐生活的向往追求。④对朋友远大前程的美好祝愿。⑤对佳友相伴的珍视看重。(评分标准:每点 2 分,任答 3 点满分)17.(6 分)(1)校尉羽书飞瀚海 胡骑凭陵杂风雨(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3)逝者如斯乎 不舍昼夜(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评分标准:每空 1 分,错漏添字该空不给分)18.(4 分)A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B 迫不及待/急不可耐C 家家户户D 目不暇接(评分标准:每空 1 分)19.(3 分)“兴胜”改为“兴盛”;“应锦”改为“应景”;“惊呀”改为“惊讶”。(评分标准:每改对一处 1 分,共 3 分。)20.(4 分)句子①“傣族妇女常将鸡蛋花插在发髻上作为装饰”改为“作为装饰常插在傣族妇女发髻上的鸡蛋花”。句子④“每年不知道多少游客被迷倒了”改为“每年不知道迷倒了多少游客”。(评分标准:每句 2 分,共 4 分)21.(4 分)“溢”:①“溢”,动词,充满而流出来。②“溢出”将抽象的“春意”具象化,形成动态之美,写出花肴中浓郁的春天气息,赋予春天勃勃生机。“藏”:①“藏”,动词,隐蔽、躲藏。②“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春天仿佛顽皮的孩子悄悄隐匿于山野花丛中,等着人们去发现。写出了对春天花卉绽放的欣喜。(评分标准:任选其一,每点 2 分)22.(5 分)①原句使用偏正名词性短语排列,让中心落在“花”上,生动地展现出云南花卉的千姿百态;(2 分)②原句使用了名词短语列举的方式,一幅幅花卉的画面,与后文写鲜花漫山遍野连成统一的逻辑,行文紧致;(2 分)③原句使用省略号,给读者更多的联想和想象,更符合云南花卉繁多的春天的特点。(1分)23.(60 分)【审题指导】这句话的意思是: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了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这句话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以及心理状态对实际操作的影响。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对某个事物有了一定的理解和认识,但如果缺乏足够的实践和熟练度,在面对实际任务时,也很可能会出现失误或遗忘。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绘画竹子的过程中,而是普遍适用于各种技能和知识领域,它告诫我们,要勤于实践,避免眼高手低,才能把事情做好。附文言文参考译文:材料一:竹子刚生时,只是一寸长的嫩芽,可是却节、叶俱全。从蝉腹、蛇鳞般的小笋,长到挺直的几丈高的巨竹,从来都是有节有叶的。现在的人画竹时,却是一节一节的连接起来,一叶一叶地堆叠上去,这样做哪里还有竹子呢?所以说画竹,一定要心里有完整的竹子,拿着笔凝神而视,就能看到自己心里想要画的竹子了。这时快速地跟着自己的所见去画,去捕捉看到的形象,就像兔子刚蹿起来,鹘就猛扑下去,稍有一点放松就错过去了。这是与可教给我的。我不能做到,但心里却明白这样做的道理。既然心里明白应该这样做,却不能做到,认识和行动不统一,理解道理和实际操作不能一致,这都是学习不够的毛病。所以,常常是对事情心里了解而不能熟练地去做,平时自以为很清楚,但事到临头却忽然不明白了,难道只有画竹才是如此吗!起初,与可对自己的墨竹画并不看重。各地拿着丝绢前来求画的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找上门来。与可很厌烦,把丝绢抛在地上骂道:“我要拿这些丝绢去做袜子!”致使士大夫把这当成话柄相传。后来,与可自洋州回京师,我去徐州任知州,与可用书信送给我说:“我近来告诉士大夫们说:我们墨竹画派在彭城附近,你们可以去那里求画。这回袜子材料应当集中到你那里了。”信尾还写了一首诗,其中说道:“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我向与可说:“竹子长万尺,应该用二百五十匹绢,我知道您是懒怠做画,只是想要得到这些绢而已!” 与可无言可对,就说:“我说错了,世上哪里有万尺长的竹子呢?”我对这做出了解释,回答他的诗说:“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道:“苏公真善辩啊!若有二百五十匹绢,我就要拿它买田还乡养老了。”随着把他所画的《筼筜谷偃竹》赠给了我,说:“这竹子只不过数尺,却有万尺的气势。”材料二:第一则:我家有两间茅屋,屋子南面种着竹子。夏天新竹刚长出嫩叶,绿色竹影照人,在竹林中放张小榻,非常清凉舒适。秋冬交替时,取屏风架子截去两头横放作窗格,用均匀薄白纸糊上。风和日暖时,受冻苍蝇飞触窗纸,发出咚咚小鼓声,此时窗纸上竹影凌乱,难道不是天然图画吗?凡是我画的竹子,没有地方效法继承,大多从纸窗、白壁、日光、月影映照出的竹影中学得罢了。第二则:在江边客舍的清秋,早晨起来看竹,烟光、日影、露气都在疏枝密叶间浮动,胸中涌起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已不是眼中之竹,于是磨墨展纸,落笔瞬间画出的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了。总之,意在笔先,是定则;趣在法外,是化机。难道只有画画是这样吗?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将其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其正式进入国家战略规划。那么何为“具身智能”?具身智能是指智能体(如机器人、无人机、智能汽车等)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实时交互,实现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一体化。其核心理念颠覆了传统人工智能的“离身性”局限,强调智能的本质必须通过身体与环境的动态互动来塑造和体现。具身智能的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在《计算机器与智能》中首次提出“机器能否思考?”的哲学命题,预示了智能体通过物理交互实现认知的可能性。然而,受限于当时的技术一低精度传感器、有限计算能力及欠缺的算法理论,这一构想在随后数十年里未能取得突破,直到认知科学与机器人学的发展才使其重获生机。1986年,机器人学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提出的“包容式架构”,摒弃传统人工智能对符号推理的依赖,主张智能应由身体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自然涌现,确立了“感知一行动”闭环系统的可行性,成为具身智能的奠基性理念,并认为“真正的智能无法脱离身体存在,具身化是人工智能走向通用化的必经之路”。进入21世纪,人形机器人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具身智能的发展。如今,具身智能已从理论研究阶段迈向实际应用,开启了人机深度协同的新纪元。这一转变不仅突破了数据驱动的虚拟智能局限,还促使智能体通过与环境的交互构建自主认知体系,在虚拟空间积累物理交互经验后,可无缝迁移至真实场景。(摘编自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王志闯《何为“具身智能”》,学习时报2025年3月20日)语文·第1页(共10页)■口口口回维护权益严禁提前考试第-举报者重奖1000元电话:(0)18987573845材料二:具身智能是一个时代的浪潮,主要是基于物理身体感知环境并执行任务的一种智能系统。有专家尝试从与“离身智能”作对比的角度来解释具身智能,认为它区别于DeepSeek或者ChatGPT等离身智能,以及可能存在虚拟空间、数字空间、信息空间的智能。如果说现在的离身智能只是“动嘴皮子”,那么,具身智能需要在物理世界“干活”,是一个“实干家”。与“具身智能”一样,2025年,“智能机器人”也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智能机器人是一种集感知(传感器)、运动(执行机构)和思考(中夹处理器)三个核心要素,通过集成机械学、电子学、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能够模仿或执行人类行为和任务,并与人类交互的一种机械设备。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三者存在何种关系?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是智能机器人走向更高阶应用的主要途径,人形机器人则是智能机器人的最高形态。人形机器人属于智能机器人的一类,毕竞整个人类社会工作的环境都是围绕人类,由人类去建造的,所以人形机器人是非常通用的存在。人形机器人,除了长得像人,其功能和思考行为都模拟人,它也被称为具身智能体的最佳载体。我们可以将人形机器人理解为一个新物种,尽管业界十分看好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前景,但是产业专家都一致认为,人形机器人距离大规模落地应用,特别是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操作的效能、安全和成本这三要素是衡量一项新技术能否进入产业的重要标准。从目前实验角度来看,拥有智能大脑的人形机器人可能会更加灵活、高效,但从机械操作等能力来看,人形机器人特别是双足人形机器人的效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在未来10年内,人形机器人只有经过工业、特种、危险等场景的充分验证后,才有可能进入家庭。(节选自《中国电子报》2025年4月12日,有删改)材料三:谐波减速器在人形机器人中应用广泛。谐波减速器具有体积小、精度高、传动比高、传动平稳、可以向密闭空间传递运动等多个优,点,但谐波减速器的刚度不高,在负载较大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跳齿、脱齿现象,一般只能用于中轻型器械中。在工业机器人中谐波减速器主要用于小臂、腕部、手部等轻负载部位,人%机器人的负载较轻,因此谐波减速器的应用更加广泛。谐波减速器结构:谐波减速器主要由带有内齿圈的刚性齿轮(钢轮)、带有外齿圈的柔性齿轮(柔轮)、波发生器三个基本构件组成,如下图所示。谐波减速器基本结构钢轮柔轮波发生器语文·第2页(共10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高考全真模拟试卷(语 文).docx 2025高考全真模拟试卷(语文)-双向细目表.xls 2025高考全真模拟试卷(语文)-答案.docx 2025高考全真模拟试卷(语文)-答案.pdf 2025高考全真模拟试卷(语文).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