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蒸发变成水蒸气的实验:①用水洗过的衣服,晾晒之后会变干;②雨后水泥面上的积水,天晴后便很快消失了;③用湿布在干净的黑板或桌面上写一个字,会发现停一会字迹消失;④用水洗手后,会发现手很快干了。实验能得出结论:在常温下,水会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中,这种现象叫做蒸发。2.观察温度计示数的变化(课本3页)(1)用手指蘸少量温水,抹在额头或手背上,会感觉凉爽。(2)把温度计的液泡在水中蘸一下,然后放置在空气中,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说明了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3)夏天房间里洒水,会感觉凉快些;炎热的夏天,我们在森林里会感到凉快些。这是因为水在蒸发过程中,要吸收周围的热。3.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4.水的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水和空气接触的表面积,水面上空气流动的速度有关。5.实验①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吗?假设: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材料:玻璃片2块,滴管1支等。步骤:①在两块玻璃片上,分别滴上1滴水。②把1号玻璃片放置在教室窗台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较低),把2号玻璃片放置在教室窗台有阳光照射的地方(温度较高)③记录玻璃片上水的蒸发情况。现象:温度的高的水滴先消失。结论: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温度越低,蒸发越慢还想研究的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 蒸发面积(空气流速)有关吗?实验②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蒸发面积有关吗?假设:蒸发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蒸发面积越小,蒸发越慢。材料:玻璃片2块,滴管1支等。步骤:①在两块玻璃片上,分别滴上1滴水。②把1号玻璃片不处理,把2号玻璃片用滴管涂开,扩大表面积。③记录玻璃片上水的蒸发情况。现象:涂开的水滴蒸发快。结论:蒸发面积越大,蒸发越快;蒸发面积越小,蒸发越慢。还想研究的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空气流速)有关吗?实验③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空气流速有关吗?假设: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空气流速越慢,蒸发越慢。材料:玻璃片2块、滴管1支、扇子等。步骤:①在两块玻璃片上,分别滴上1滴水。②把1号玻璃片不处理,把2号玻璃片用扇子扇,加快空气流速。③记录玻璃片上水的蒸发情况。现象:用扇子扇的水滴蒸发快。结论:空气流速越快,蒸发越快;空气流速越慢,蒸发越慢。还想研究的问题:水蒸发的快慢与温度高低(蒸发面积)有关吗?第2课.小水珠从哪里来(课本5页)1.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从冰箱里拿出的易拉罐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原因: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易拉罐自身温度低,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易拉罐,就凝结形成小水滴。3.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时,眼镜片会变模糊,使我们看不清东西的原因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在镜片上凝结成小水珠,从而使眼镜片变模糊。4.设计防雾眼镜:①使用防雾喷剂②给眼镜装上加热装置。5.探究与发现:水珠从哪里来假设:小水珠的形成与水蒸气遇冷有关实验材料:烧杯2只、玻璃片2块、酒精灯、试管夹、热水等。实验方法:①向两只相同的烧杯内,倒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②用酒精灯给其中一块玻璃片加热。③把加热过的玻璃片和常温下的玻璃片同时分别盖在两只烧杯上。④观察两块玻璃片发生了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两个实验中条件的不同:盖在烧杯上的玻璃片温度不同实验现象:加热过的玻璃片上没有水珠,常温下的玻璃片上出现水珠。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第3课.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课本7页)1.化冰实验。从化冰实验的曲线图中,我们发现在冰化成水和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虽然酒精灯在不停地加热,但是冰水和水的温度却没有变化,这说明了冰融化和水沸腾的特点是吸收热量,温度不变。2.温度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的主要因素。3.冰水混合物的温度0℃,水沸腾时的温度100℃4.水的三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①利用水结成冰保存食物、做成冰棍、雪糕②利用水变成水蒸气蒸馒头、晾衣服、晒盐、晒粮食③利用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水制作蒸馏水。第4课.露和霜(课本10页)1.在秋季的早晨,我们经常会看到植物的叶子上有一些小水珠,人们称它为露。等天气再寒冷一些,我们就会在地面上、瓦砾(lì)间看到一些白白的小冰晶,人们称它为霜。2.探究露的形成实验(1)假设:对于露的形成原因,我认为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在物体表面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珠。(2)实验方法:往外壁干燥的烧杯里加入冰块和水,用温度计分别测出空气的温度和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观察烧杯外壁出现的现象,并记录下来。(3)实验现象:烧杯外壁出现许多小水珠。(4)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外壁发生凝结,形成小水珠。3.结论(露的形成):夜间气温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在近地面的物体表面发生凝结,就形成了露。4.探究霜的形成实验(1)假设:我们认为霜是当温度在0℃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2)实验方法:往一个黑色外壁的金属杯内装入一些冰块,往冰块里撒些盐,用温度计测出杯中冰块的温度,观察杯壁有什么现象,并记录下来。注:①用黑色的金属杯为容器是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黑色有较强的散热能力;在冰块中加盐目的是使杯壁的温度降的更低。(3)实验现象:杯壁出现许多小冰晶。(4)原因: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0℃以下的金属杯壁会形成小冰晶5.结论(霜的形成)当温度在零摄氏度以下时,近地面的水蒸气会在物体表面结成小冰晶,这就是霜。6.农业中预防霜冻方法:灌水法、遮盖法、熏烟法、鼓风法第5课.雾和云(课本12页)1.探究雾的形成实验(1)假设:雾的形成需具备的条件是足够的水蒸气和冷空气实验方法:①往烧杯里装入半瓶温水(不冒热气)。②将一个冰袋先放在杯口上方约5厘米处,再慢慢移近瓶口。③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实验现象:在杯口上方出现白气(即水蒸气遇冷形成的小水滴的聚合)实验结论:水蒸气在低空遇冷会形成雾2.雾和云的形成:地球上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地从水面、陆地和植物表面蒸发,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在低空遇冷就会形成雾;在高空遇冷就会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当达到一定数量时便形成云。3.云和雾形成的相同点: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不同点:出现的高度不同,云高雾低。4.车船行驶、飞机飞行除雾的方法:①开窗对流②空调除雾③使用汽车玻璃除雾剂。第6课.雨和雪(课本15页)1.探究雨的形成实验(模拟实验)(1)我认为雨的形成可能和乌云有关。(2)实验材料:酒精灯、烧杯、金属加热容器、金属桶、塑料罩、水、铁架台等。①酒精灯模拟太阳,②金属加热容器中的水模拟地表的水,③装有冰块的金属桶模拟高空中的冷空气。(3)实验方法:①提前将金属桶里的水冻成冰。②往金属加热容器中倒入水,再将冰桶外面套上塑料罩,悬挂在铁架台上。③点燃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实验现象,并填写实验报告。(4)实验现象:金属桶底部有水滴形成,连续不断地掉下来。(5)实验结论:地球上的水受太阳的照射蒸发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中,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0℃时,降落的是雨。2.下雨和下雪时的天气相同点:都是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的。不同点:状态不同,雨是小水珠,雪是小冰晶。3.人工降雨是根据自然降水形成的原理,用人工的方法促使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增多、增大,从而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具体过程为:用飞机向云中播撒催化剂(干冰或碘化银等),促使积雨云层中的小水滴增多、变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4.雨和雪的形成:地球上的水受太阳的照射蒸发为水蒸气升到高空中,在高空遇冷形成云,云中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会不断增大,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会降落下来。当低空温度高于0℃时,降落的是雨;当温度低于0℃时,降落的就是雪。第7课.地球上的水循环(课本18页)1.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水在陆地和海洋之间是怎样循环的)?地球表面的水不断地蒸发成水蒸气进入到大气中,在上升过程中,遇冷变成雾或云。有的云在当地上空形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有的云飘到其他地方形成雨或雪。降落到地面的水,有的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有的汇聚成江河,日夜不停地流入海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之间循环运动,永不停息。2.自然界的水在循环过程中产生了 雨、雪、雾、云 等天气现象。3. 降水是地球表面和地下所有淡水的来源,水循环更新了地球上的可用淡水资源。4.假如地球上的水停止了循环,会产生什么影响? ①没有淡水资源②水污染严重③空气污染严重。5、水循环和人们生活的联系: ①植物生长②工农业生产③调节气候6.水循环的意义:①水循环调节气候;②水循环更新了可用淡水资源。第8课.雨水侵蚀地表1.流动的雨水对地表的影响实验(课本22页)(1)假设:溪流可能会将地表的土壤冲走,形成一条条水沟。(2)材料:水槽、托盘、塑料瓶、土壤、小石子、木块等(3)实验方法:先用土壤、小石子在托盘中制造一个小景观,再将托盘斜放在水槽里,最后挤压装水的塑料瓶,让水从瓶盖上的小孔喷出,浇在土壤上。(4)小景观模拟地表,从塑料瓶中喷出的水模拟的是降雨。(4)实验现象:流水带走一部分土壤,形成小水沟。流到水槽里的水变得浑浊。(5)实验结果:雨水会把地表的土壤带走,使土壤受到侵蚀(或流动的雨水对地表有影响)3.雨水是怎样侵蚀地表的?雨水带着泥沙向低处运动,在土壤表面形成小沟。水流力量很大,不断地带走更多的土壤和岩石,河沟也不断被拓宽,雨水就这样不断侵蚀着地表。2.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表是雨水流动侵蚀土地形成的。3.强降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当某一地区连降暴雨时,常会突发山洪、泥石流等,造成水库垮坝、江河横溢、房屋被冲塌、农田被淹没、交通和电信中断,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危害。第9课.沙洲的形成(课本24页)1.探究沙洲的形成过程实验(模拟实验)(一般在中下游形成)假设:沙洲可能是水流从上游携带来的沙石在水流速度减缓时沉降堆积而形成的。(1)实验材料:喷壶、水、沙土小石子、托盘等(2)实验方法:在托盘的上端堆积一些沙土和小石子,倾斜托盘,用喷壶在沙土上方均匀洒水,使水流能够冲走沙土,观察有什么现象。(3)喷壶里的水模拟河水,沙土和小石子模拟自然界中的沙石(4)实验现象:水流带走了大量泥沙并堆积在托盘下方。(5)实验结论(沙洲的形成)水流有冲刷、搬运、沉积的作用。流水从大河上游携带了大量沙石,到中下游河道变宽的地方时,流速减慢,沙石沉积逐渐形成沙洲。3.探究光滑的鹅卵石的形成(模拟实验)(多见于中游)假设:鹅卵石可能是上游的石块在河水的搬运和冲刷的过程中变成卵形的。(1)实验材料:带盖子的玻璃瓶、水、沙、4块小砖块、秒表(2)实验方法:①找到3-4块有棱角的小砖块,实验前将其形状记录下来。②将小砖块放入玻璃瓶中,并加入适量水和沙,拧紧瓶盖。③每位同学依次快速用力摇动玻璃瓶1分钟,观察摇动后小砖块的变化,并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下来。(3)小砖块模拟岩石,用力摇晃瓶子的水模拟河道里的流水(4)实验现象:砖块的棱角被磨圆。(5)实验结论(鹅卵石的形成过程)河流上游的石块,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形成鹅卵石。河水的搬运和磨擦是鹅卵石形成的原因。4.连续一周的大暴雨,会使地表发生什么变化?暴雨之后有时候会出现洪水,洪水流动有冲刷和搬运作用,会造成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会冲垮房屋,冲毁道路、农田、堤坝,树木被洪水卷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灾难。5.河水流出陡峭、狭窄的山谷时,河道会突然变宽、变浅,水流也会减慢,沉积物在这里沉积下来,便形成了冲积扇。6.自然界中的三个流水地貌:沙洲、冲积扇、三角洲。10、人类与地表环境(课本27页)1、造成黄土高原植被减少的原因,主要是人类生产建设中对植被的破坏。2、对地表有利的活动:绿化沙漠、退耕还林、绿化荒山、退田还湖、修建生态公路3、对地表有害的活动:过度耕种、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围湖造田4、破坏地表的行为会带来严重后果:使土地逐渐变得贫瘠,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日益严重。5、人类保护地表环境的举措:绿化沙漠、绿化荒山、退耕还林、退田还湖、修建生态公路6、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17日定为“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7.辩论会:“围湖造田,从而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供应的方案”是不对的。因为围湖造田会给周围环境带来很大的影响,甚至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第11课.种类繁多的植物(课本32页)1.像蟋蟀草那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柳那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科学家主要是根据植物的特征进行分类的。例如,根据茎的特征,将植物分成两大类: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这样的分类方法是二歧分类法。3.植物分类(根据茎的特征):草本植物:莲、蟹爪兰、郁金香、仙人掌、一串红、黄瓜、芍药木本植物:地锦(爬山虎)、芒果树、雪松、椰树、榕树、柳树、枫树、桃树、月季4.迄今为止,人们已知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5.不开花的植物:海藻、水绵、肾蕨、苔藓等。第12课.观察细胞(课本35页)1.300多年前,英国科学家罗伯特 胡克发现了“细胞”,这就是人类了解生物基本构造的开端。2.细胞的结构非常微小,用肉眼或放大镜是看不到的,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3.绝大多数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4.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个“小格子”(长方形的)构成的,它们就是洋葱的细胞。5.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位。6.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由两块凸透镜组成。通常情况下,低倍镜在目镜位置,高倍镜在物镜位置。7.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右手握好镜臂,左手要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安装好目镜和物镜;(2)对光,对光的时候先转动转换器,使低倍镜对准通光孔,使用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能够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会看到比较明亮的视野即可。(3)观察,把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的下降,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眼睛要看好物镜,避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的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4)清洁收镜,擦拭好显微镜的外表,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且把镜筒慢慢的下降到最低处,送回原处。8.用显微镜观察时两只眼睛都要睁开;要细心调试,反复观察几次。9.显微镜的结构 10.不同生物细胞类型第13课.看不见的微生物(课本38页)1.在生活中,我们要养成勤洗手、勤洗澡、勤剪指甲等卫生习惯,这样可以减少疾病传播。因为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结构简单的微生物,它们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2.病毒、细菌、真菌都是微生物。有些微生物需要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3.有些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感冒、痢疾等疾病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生物引起的。4.危害人类健康的微生物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无害,而且有些微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例:①酒和醋是微生物发酵而成的;②有的微生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后可以制成疫苗。③用酵母菌蒸馒头5.怎么做才能避免让有害微生物侵入我们的身体,让自己更健康呢?①讲究卫生,勤洗手、勤洗澡、勤通风等。 ②皮肤受伤后,伤口及时消毒。③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④公共场所正确戴口罩。⑤多运动勤锻炼。⑥不滥用抗生素。⑦按时接种疫苗。6.致病菌和致病病毒都是能引起人类疾病的主要致病源。7.病毒比细菌小得多,需借助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菌能独立生存;而病毒不能独立生存,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里。第14课.看得见的微生物(课本41页)1.真菌是看得见的微生物。目前可知道的可食用真菌350多种。2.可食用真菌有银耳、木耳、竹荪、灵芝、平菇等。3.蘑菇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质,是世界公认的“极好的蛋白质来源”。常食用蘑菇可以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还具有治疗高血压的作用。4.银耳的作用有:①提高机体免疫力;②促进钙质吸收;③美容养颜;④润肠减肥通便。5.可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①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②为人类生存提供丰富的食材和药材。6.有些蘑菇有毒,误食会导致腹泻、呕吐,甚至死亡。7.如何识别毒蘑菇?毒蘑菇一般菌面颜色艳丽,一般生长在阴暗、潮湿、肮脏的地方。第15课.发霉和防霉(课本43页)1.霉是一种微生物,它的生长与其他生物一样,需要获取营养和适宜的生长环境。2.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实验实验(一)(1)假设:我们认为食物在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2)材料:大小、薄厚相同的馒头片2块,塑料自封袋2个,滴管1支等(3)实验步骤: ①将馒头片放入烤箱内烘干。②在1号馒头片上滴10滴水,2号保持干燥。③将1号和2号馒头片放入塑料自封袋中,并挤出空气,封好口。④把两个袋子放到同一个温暖、阴暗的地方。(4)实验现象:湿润的馒头发霉,干燥的馒头没发霉。(5)实验结论:食物在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注意:实验中相同条件是: (1)馒头的生产时间、大小相同。(2)放置的时间相同。(3)相同的塑料袋。(4)观察时间相同。(5)放置的环境温度相同。不同条件是:两份头的含水量不同,一份是含水量多,一含水量少干燥。实验(二)(1)假设:我们认为食物在温暖的条件下容易发霉(2)材料:大小、薄厚相同的馒头片2块、塑料自封袋2个、滴管1支等。(3)实验步骤:①将1号和2号馒头片放入塑料自封袋中,并挤出空气,封好口。②把1号袋子放到寒冷的冰箱里;2号袋子放在温暖的暖气片上。③四五天后同观察两份馒头的变化,记录在记录本上。(4)实验现象:暖气片上的馒头发霉,冰箱里的馒头没发霉。(5)实验结论:食物在温暖的条件下容易发霉。注意:实验中相同条件:①馒头的生产时间、成分、大小、含水分相同。②放置的时间相同。③相同的塑料袋。④观察时间相同。实验中不同条件:放置的环境温度不同,一份放在温暖的暖气片上,一份放在寒的冰箱里。3.食物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4.除了食物外,生活中还有家具发霉、墙体发霉、鞋子发霉等。5.防霉方法:食品放入保鲜盒、晾晒衣服、刷防霉涂料、通风防潮。6、防止食物发霉的方法:①晾晒、通风 ②脱水③冷冻或冷藏 ④真空包装⑤添加防霉剂和防腐剂7、防止衣服发霉的方法:①衣柜干燥通风②衣物定期暴晒③衣物真空包装袋收纳④衣柜中放干燥剂8、现代食品保鲜技术主要有:冷藏、冷冻、罐藏、脱水、真空包装、添加防霉剂和防腐剂等。不同的食品根据保鲜周期的长短、食品材料的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技术,如:果蔬多采用冷藏等保鲜的方式;大多数饮料采用灭菌、添加食品防腐剂的方式。9.食品保鲜技术中的所有方式并不是完全理想无害的,如:食品防腐剂在延长食物保质期的同时,也有可能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第16课.怎样才省力1.用轮轴可以拧紧螺丝帽、利用斜面能将电车推上台阶、利用杠杆能撬动巨石、利用滑轮将红旗升上旗杆顶。2.杠杆、轮轴、滑轮和斜面等都是常见的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可以帮助人们省力或提高工作效率。3.生活中的简单机械应用。①杠杆:钳子、剪刀、筷子、勺子等;②轮轴:扳手、水龙头、方向盘、门把手、螺丝刀等;③滑轮:吊车、升国旗;④斜面:盘山公路、自动扶梯、刀刃。第17课.撬杠的学问1.像撬棍这样,在力的作用下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杠杆有(3)个点: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在杠杆上起支撑作用的固定点叫做(支点);使杠杆转动的用力点叫做(动力点);阻碍杠杆转动的施力点叫做(阻力点)。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3.①省力杠杆: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②费力杠杆: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4.钩码问题:左距离×左钩码数=右距离×右钩码数5.生活中杠杆的应用。①省力杠杆:核桃钳、羊角锤、开瓶器;②费力杠杆:食品夹、勺子、筷子、钓鱼竿;③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6.杠杆可以改变力的传递方向和大小,控制物体的运动状态根据是否省力,杠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省力杠杆、费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第18课.轮轴的秘密1.像方向盘一样由一个轮和轴组成的机械,叫做轮轴。2.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3.探秘轮轴的作用实验(1)假设:我认为轮轴可能有省力的作用。(2)实验方法:①用测力计挂一定数量的钩码,垂直匀速提升一定高度,观察用力的大小。②将相同数量的钩码挂在轮轴的轴上,测力计挂在轮轴的小轮上,拉动测力计,将钩码匀速提升至相同高度,观察用力的大小。③将测力计挂在大轮上,重复第二步。每个实验要做三次,求其平均数。(3)实验现象:①测力计直接拉动钩码,费力;②通过轮轴小轮拉动钩码,省力;③通过轮轴大轮拉动钩码,更省力(4)实验结论:①轮轴有省力作用,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动力作用在“轴”上,费力。②在轴不变的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③使用轮轴还可以改变用力方向。4.生活中运用到轮轴的地方:①螺丝刀②扳手③方向盘④水龙头⑤阀门⑥门把手⑦自行车等。第19课.滑轮的作用1.滑轮可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2.像旗杆顶端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3.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4.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这就构成了滑轮组。5.滑轮的作用:①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②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③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6.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晾衣架②吊车③旗杆④缆车⑤直梯⑥起重机【实验】研究滑轮的作用1、研究定滑轮的作用(1)假设:我认为定滑轮能改变用力方向,不能省力。(2)实验方法:①组装定滑轮实验模型,②在定滑轮一端挂三个钩码代表重物,③然后在另一端逐个挂钩码,达到平衡时,记录钩码的数量。(3)实验现象:①平衡时,定滑轮两边的钩码数量相同;②用力方向和重物运动的方向相反。(4)实验结论: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2、研究动滑轮的作用(1)实验方法:①用测力计直接提起四个钩码,观察用力的方向和大小。②组装动滑轮实验模型,并通过它将重物提起,观察用力大小。③多做几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2)实验现象:通过动滑轮提起钩码比直接提起钩码所用的力小。(3)实验结论:动滑轮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的方向。3.研究滑轮组的作用(1)假设:我认为滑轮组既省力,又能改变用力的方向。(2)实验方法:①组装滑轮组实验模型。②用滑轮组提起钩码,观察用力方向和用力大小。③改变钩码的数量,多试几次。记录测力计示数(3)实验现象:滑轮组提升重物比测力计直接提升用的力小(4)实验结论: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第20课斜面的作用1.斜面有省力作用,但费距离。2.利用斜面把重物抬高到相同的高度时,斜面越长越省力。3.卷起来的斜面既省力,又节省空间。4.斜面在生活中的运用:①斧子②扶梯③盘山公路④螺丝钉⑤电钻钻头⑥索道⑦楼梯⑧立交桥等。【实验】研究斜面的作用1.假设:我认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2.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小车或其他物体),20cm高的木块、3块长度分别为30cm、40cm、50cm的(斜面)木板3.实验1:(1)实验方法:①使用测力计测量直接提升物体用的力。 ②搭建斜面,使用测力计测量沿斜面提升物体时所用的力(2)实验现象:沿斜面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比直接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小。(3)实验结论:斜面有省力作用。4、实验2:(1)实验方法:搭建三个高度相同、长度不同的斜面,用测力计测量沿斜面提升物体用的力。(2)实验现象:使用不同长度的斜面提升重物时,斜面越长用的力越小。(3)实验结论: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省力。5.实验3:“卷”起来的斜面的作用(1)实验材料:A4纸、铅笔、剪刀、尺子、红色彩笔、蚂蚁(图)、透明胶带等;(2)实验方法:①用A4纸剪出两个斜面,斜面的长度与高度之比是2:1。②把其中的一个斜面卷在一根铅笔上。③假设各有一只蚂蚁分别从两个斜面的底部往上爬,画出爬行路线(3)实验现象:使用不同长度的斜面提升重物时,斜面越长用的力越小。(4)实验结论:卷起来的斜面既可以省力,又可以节省空间。6、实验结论:①斜面有省力作用。②高度相同时,斜面越长越省力。③卷起来的斜面既省力,又节省空间。第21课.自行车1.自行车是一种以人力为动力、简单环保的交通工具。2.自行车上运用到的简单机械①车闸用到的是杠杆原理,②脚踏板、车把、车轮和车轴等利用的是轮轴,③螺丝和螺帽利用的是斜面原理。3.自行车的4个组成部分。(1)控制部分:车把(控制方向)、车闸(控制运动状态)(2)动力部分:脚踏板(提供动力)(3)传动部分:齿轮和链条(传输动力)(4)工作部分:车轮(让自行车动起来)4.问题:在自行车链条传动过程中,齿轮起到了什么作用呢?①假设:齿轮起到_传递动力_作用。②方法:转动自行车大齿轮一圈,观察后轮小齿轮转动多少圈?③记录:转动大齿轮1圈,小齿轮转动2圈。④结论:在链条传动中,齿轮有传递动力、改变运动速度的作用。⑤小结:在链条传动中,齿轮有传递动力、改变运动速度的作用。在齿轮传动过程中,齿轮有传递动力、改变运动速度和方向的作用。5.变速自行车:①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人费力,适合平路。②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人省力,适合坡路。第22课.机器模型大比拼(一)1.机器模型设计制作流程: ①任务②调研③设计④制作⑤测试⑥展示2.任务:设计、制作一台能够提升重物的机器模型,用尽可能小的力,将500克重物提升到30厘米高的平台。(明确项目和问题)3.调研:制订计划,通过调查、查阅书籍、网络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完成一份调研报告。4.设计:工程的关键是设计,提升重物机器模型设计的重点是省力、结构与材料。①设计的环节:分析~构思~呈现~交流~筛选②分析:让我们采用概念图的方法,分析提升重物机器模型在省力、结构与材料等主要问题上所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③呈现:使用直尺、铅笔等绘图工具,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将提升重物机器模型的设计构思表现出来5.电梯的动力部分是电动机及电力系统;传动部分是滑轮组、轮轴、钢丝绳等组成的机械系统;工作部分是轿厢;控制部分是按键及电控系统。第23课.机器模型大比拼(二)1.制作:工程的核心是建造,提升重物机器模型制作的重点是方法与工艺。制作流程:选材~绘图~制作~交流2.测试:检测~优化~交流第24课.机器模型大比拼(三)1.展示:讨论~评价~交流用演讲、影像、展板、说明书等方式进行展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