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曹刿论战《左传》解“题”主人公——曹刿主要内容——论战历史背景——齐鲁之战第壹章节作品介绍《春秋左氏传》,原名《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也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丘明(前502年—前422年),姓左,名丘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也有说姓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历史学家。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春秋时鲁国都君庄)人。左丘明博览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等大量古籍,学识渊博。著有《左传》。本篇课文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关于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作者简介背景知识故事背景齐与鲁是春秋时期的邻国,都在今山东省,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即位,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次年齐襄公为公孙无知所杀。第三年春天,齐人杀死公孙无知,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君位。稍后,鲁庄公也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争夺君位,八月鲁与齐师战于乾时,鲁军大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死公子纠。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借口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争夺齐国君位,再次兴兵攻鲁,两军战于长勺。这就是文章所记叙的齐鲁长勺之战。(一)重点词解释: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讨伐,攻打他的当权者参与鄙陋,眼光短浅。思考:曹刿请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用、凭不独自占有把同“遍”,遍及、普遍虚夸,这里是说以少报多。信实,这里指对神说实话。为人所信服赐福,保佑案件即使明察根据诚心判断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忠,尽力做好分内的事可以凭借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思考:打仗的先决条件(凭什么去打仗)?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二)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 “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在击鼓进军大败驱车(追赶)车轮轧出的痕迹车前的横木于是,就追赶 (三)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已经战胜,攻下原因、缘故振作第二次衰竭、衰尽充满,这里指士气正旺盛。句首发语词所以推测,估计害怕埋伏倒下追逐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古义:今义: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古义: 今义: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古义: 今义: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古义: 今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借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一、古今异义齐人三鼓——望其旗靡——惧有伏焉——故克之——三而竭 ——观其辙 ——一鼓作气所向披靡危机四伏克敌制胜、攻无不克筋疲力尽、殚精竭虑南辕北辙、重蹈覆辙2、据红色字释义写出有相应该字的成语: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作了铺垫;另一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课文赏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第一段的重点。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得民心者得天下课文赏析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第三段,论鲁国取胜的原因。结构内容记叙的顺序战前战中战后时间顺序准备经过总结以人物活动为线索概述课文大意战前:曹刿请见鲁庄公(详写)战中:曹刿随同鲁庄公,指挥作战(略写)战后:曹刿论述取胜原理(详写)第陆章节问题探究重点语句朗读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读出反对的意味读出否定的意味读出肯定的意味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1、曹刿请见的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2、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围绕什么展开的?何以战3、鲁庄公依次讲了哪三个方面的依据?用三个短语概括。衣食分人、祭物弗加、断案以情4、曹刿认为取信于民的做法是什么?小大之狱,虽(即使)不能察,必以情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 辙乱旗靡。6、本文一个有名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7、“肉食者鄙”,“鄙”表现在哪?⑴鲁庄公的三答,他寄战胜的希望于身边的臣子,神、而不是百姓。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未察敌情,贸然进军。⑶“既克,公问其故”,战胜了还不知什么原因。第柒章节人物分析这篇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运用对比手法,把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进行对比,突出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与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讨论下列问题:在这篇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曹刿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a.选择了有利于鲁军转入反击的阵地长勺,让敌军深入鲁境,好让鲁军以逸待劳。b.选择了有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的时候,采用了“敌疲我打”的作战方针。c.选择了开始追击敌军的正确时机,在齐军“辙乱旗靡”时,抓住战机追逐敌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鲁庄公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唯才是用,深入实际,用人不疑,善于总结经验小结取得战争胜利的条件: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术和掌握战机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主线,记叙了曹刿战前、战中、战后的论战言论,表现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中心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