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共37张PPT)

资源简介

(共37张PPT)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裴多菲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今天,我们来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主张。
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
鱼我所欲也
《孟子 告子上》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了解孟子和《孟子》的相关知识。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重点)
3.学习本文运用的比喻、推理、层进等论证方法和善于借题发挥、因势利导的论辩艺术。(难点)
4.学会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事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个大写的人。(素养)
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
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人。是儒家学派仅次于孔子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核心是仁义,主张“以民为本”和“性善论”,实行“王道仁政”来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
知识备查
“性善论”的要点:
①“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②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即由此产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知识备查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分为上下两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记录了孟子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知识备查
作品介绍
《孟子》的文学性,还表现在它善于用形象帮助说理。有时是短小的比喻,有时是完整的小故事、寓言。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出尔反尔”“出类拔萃”“绰绰有余”“怨天尤人”等,都成为后世常见的成语。
词语解释
【舍生取义】
舍弃生命,以求正义。
形容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知识备查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整体感知
一箪(dān )食,一豆羹(gēng),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qiè)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 )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我所欲也
想要
同时得到
道义
舍弃
生命
整体感知
表并列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道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 于生者,故不为 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动词,超过、胜过
苟且偷生

祸患,灾难
讨厌,憎恨
通“避”,躲避
整体感知

所以
所+动词 变为名词性短语
例如: 所见,
看到的事物
所感
感受感悟到的东西
死亡也(是)我厌恶的事情,(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的。
生命也是我喜爱的东西,(但是)我喜爱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情;
宁可舍生,也不苟且偷生
宁可死亡,也不躲避祸患
2、“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欲”指正义的事业,如为人民谋解放,为了国家建设,为了别人的安危等。
3、“所恶有甚于死者”“所恶”可以指哪些事情?
“所恶”指不正义的不合法的不道德的事情,如叛变革命,贪污受贿,滥用职权,杀人放火等。
动词,做,干
同“避”躲避
没有
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做呢?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假如,假使
那么
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没有
整体感知
助词,不译
凡是
求得生命的手段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手段不用呢?
无恶不作,无所不为
如果这样后果不堪设想
整体感知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采用这种方法。
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仅
这种心
不丧失

但是
但是
采用这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手段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却不采用。
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罢了
不只是有贤者有这颗心,人人都有(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贤者能不丧失它罢了。
总结上文
本段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孟子用 比喻论证“鱼与熊掌的取舍”比喻“生与义的取舍”,自然地类比引出了“舍生取义”这个观点。
接着,通过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层层深入,反复论证义是人的本心,义重于生,告诉我们应舍生取义。
最后,孟子指出人性本善,贤者不丧失本心。
表修饰
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饥饿的过路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
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可是没有礼貌的吆喝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肯接受。
踩踏
吆喝。尔,助词。
古代盛食物的一种容器,形似高脚盘。
古代盛饭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整体感知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
代词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
(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
通“辨”,辨别
通“欤”,语气助词
通“德”,感激
侍奉
有什么益处

是否合乎礼仪
表顺承

为了

华丽
认识的穷困的人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
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通“向”,先前、从前。
wèi,介词,为了
wéi,动词,做
通“德” ,感恩,感激
停止,放弃
天性,这里指羞恶之心
礼仪
礼仪
万钟
万钟
礼仪
万钟
叫做
取独
译: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为了礼义,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
整体感知
孟子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所欲
鱼、熊掌
生、义
提出
论点
舍鱼取熊掌
舍生取义
比喻论证,类比推理,由浅入深,化抽象为具体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是怎样提出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推理
比喻论证
1.本文的论点为什么不直接提出来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合作探究
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来的。这里运用比喻论证和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更加生动形象,简明自然。
精读细研
1.孟子提出论点后,又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说明的?
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所欲
甚于生(义)
不苟得
所恶
甚于死(不义)
不辟患
舍生取义
正面论证
所欲
莫甚于生
所恶
莫甚于死
(不择手段求生)
(不择手段躲祸)
反面论证
道理论证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精读细研
是因为他们是舍生取义的人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但只有道德的人能保持。
劝解我们每个人都要坚持道义,守住那与生俱来的本性。
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善心。
说一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
他为何要去强调“人皆有之”呢?
精读细研
一箪食
一豆羹
“呼尔”
“蹴尔”
不受
不屑
守住
羞恶
之心
得——生
舍——死
选择
舍生
取义
精读细研
2.第2段,说说孟子在这一段中是怎样进一步论证观点的。
举例论证、正面论证
宫室之美
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我
不辨礼义
接受万钟
见 利 忘 义
没守住
反面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一种什么行为?
“见利忘义”的行为。
作者认为这种作法如何?
作者认为“此之谓失其本心”应当“可以停止”。
说一说:第二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批判“重利轻义、丧失本心”的表现,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须在利诱时坚持大义”的观点。
精读细研
“此之谓失其本心”中“本心”具体指什么?
这与“舍生取义”有何联系?
“本心”具体指“羞恶之心”。“义”产生于“羞恶之心”,有“羞恶之心”,才会按“义”的原则行事,才有可能在关键时刻舍生取义。
3.文中两次提到“心”,即“非独贤者有是心也”“此之谓失其本心”。 “是心”“本心”分别指什么?
“是心”:舍生取义。
“本心”:孟子认为人有四种本心,本文侧重讲“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向善之心)。
精读细研
本文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
2.结合文中观点,给本文补充两个有说服力的论据。
示例:
(1)文天祥宁死不降,慷慨就义。
(2)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
合作探究
七、成语积累
1.舍生取义:本文,舍弃生命,而选择正义。 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2.苟且偷生:只管眼前,得过且过,勉强凑合着活下去。
3.嗟来之食:是指带有侮辱性的或不怀好意的施舍。嗟:不礼貌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贬义词。
“舍生取义”的名句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3.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陈毅)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6.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写作特色
①逻辑严密,具有雄辩力量。
②善用比喻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颇富说服力。
③正反论证,层次清晰。
④语句流畅,气势充沛。
⑤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等修辞。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