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上册第24课《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追寻历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思维能力: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延安精神,明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需要延安精神的道理。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结合资料,深入了解诗人追寻延安的内容。教学难点: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过程:读诗,营造“追寻”之意回顾单元学习任务主题:追寻。同学们,在这个感知“家国情怀”的单元,我们曾一起追寻一首诗,领略戍边将士保家卫国的豪迈,那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我们也曾追寻一颗心,那是少年强,则国强的誓言,那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我们也曾一起在抗日时期台湾的一间教室聆听读书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引出课题:追寻一段历史可知兴衰,追寻一腔志向可明其志,追寻一种抉择可感气节……这节课,我们沿着“追寻”的足迹,走进“革命圣地”延安。(板书)指导指导朗读课题。自由朗读全诗,读得字正腔圆、语句流畅。出示词语:昔日 茅屋 土炕 老牛破车未来 明媚 琳琅 灿烂辉煌忘不了 不能丢对比读三、四小节,发现异同点。现在生活水平、科技水平提高了,已经丢掉了落后与贫穷,诗人在昔日追寻,现在追寻,未来也追寻,到底在追寻什么呢?讲诗,体会“追寻”之蕴默读诗歌,诗人在1991年重回延安时,不禁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他的足迹到过延安的哪里?(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根据资料创设“红色之旅”情境。我们一起进行一次“红色之旅”,小小讲解员讲讲这个地方的光辉历史,小组练习,讲解员根据图片选择讲解。出示延河图片:配文(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是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常在沿河边上讨论商议革命大事)。出示枣园革命旧址图片:配文(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在枣园,毛主席的窑洞前有几棵梨树。其间,毛主席领导开展了整风运动、军民大生产运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并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做了充分准备。1944年9月,毛主席在枣园西山脚下出席了张思德烈士的追悼大会,并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徐霈琳《在延安追寻永恒的红色之光》节选)出示南泥湾今昔对比图:配文(当年的南泥湾是名副其实的烂泥湾,面对日益困难的经济形势,毛主席在延安发动了大生产运动。1941年春,八路军359旅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没有耕牛耕地,就用人力拉和镢头开垦。部队刚进驻南泥湾时,工具缺乏,战士们就通过捡弹片、锯铁轨、搜集废铁来自己打造工具,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展开了。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硬是把荒地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任卫新《烂泥湾和南泥湾》)出示杨家岭图片:配文(杨家岭讲话的会场有中央的办公楼和中央的礼堂,很多重要的革命回忆都在这里召开,党的七大就在这里召开。毛主席还在这里会见美国记者斯特朗,提出了“实事求是”“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学生完成作业纸:追寻的事物 延河叮咚 的流水 枣园梨花 的清香 南泥湾开荒 的镢头 杨家岭讲话 的会场象征的意义 革命活动 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实事求是真正追寻的 延安精神写诗,融入“追寻”之境用典型事物代表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和情感,正是诗歌常用的写法,诗歌总是用有限的文字表现无限的心灵世界。除了你们交流的这些事物,这些词又代表着什么呢?猜猜看——温热的土炕。(军队和人民心连心,温热的土炕,温暖的情谊)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代表着什么?(民族的脊梁,不向任何欺压我们的势力弯腰低头,挺直腰杆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作者祁念曾多次到过延安,他正是目睹了延安巨大的变化,才有感而发写下这首诗,希望我们不要忘,不能丢延安精神,要永远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我们来读开头两句: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昔日的春光。在作者的眼中,延安精神还是什么?交流后引读:在作者眼中,延安精神是——雨露和太阳;是——顶天立地的脊梁;是——灵魂;是——信念,是——温暖,是——光明,是——金色的理想,是——明媚的春光,是——火红的太阳。完成仿写:像 的 ,在 的 ;啊!延安,我把你追寻,追寻 ,追寻 ;追寻 ,追寻 !共情,传承“追寻”之路1.情景一:中国的航天历经14年不懈努力,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如今神州登月,蛟龙潜海,高铁纵横……中国科技的飞跃中,你追寻到“延安精神”了么?情景二:中国女排,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言败。当国歌响起,当国旗冉起……在中国女排拼搏里,你追寻到“延安精神”了么?情景三:94岁的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功勋卓著新中国成立后,他主动到偏僻的湖北来凤县默默奉献60年,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在老红军的身上,你追寻到“延安精神”了么?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精神,国不富;无精神,民不强。时代需要“延安精神”!它深深的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融进血液里,刻在骨子里!请全体起立,让我们怀揣感动与梦想,追寻“延安精神”的足迹,齐读:追寻信念,追寻金色的理想;追寻温暖,追寻明媚的春光;追寻光明,追寻火红的太阳!板书: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诗忘不了延安精神 追寻 讲诗不能丢写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