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通过查找资料,联系时代背景,追寻历史足迹,弘扬延安精神。.语言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体会诗韵,初步感知现代诗的文体特点。 思维能力:通晓诗意,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深刻体会“追寻”的时代意义。审美创造:联系生活和学习实际理解延安精神,明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振兴需要延安精神的道理。教学重难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读出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结合资料,深入了解诗人追寻延安的内容。查阅资料,领会“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等事件背后蕴含的延安精神,懂得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教学过程:第一板块:走进延安革命圣地(一)活动1:创设情境引领预学,走进延安革命圣地,初步了解延安1.出示地图,认识延安及主要地点,读准“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2.朗读诗歌,初步体会作者对延安的情感第二板块:讲述延安革命故事(二)活动2:交流预学成果,讲述延安革命故事,理解延安精神1.再读诗歌,明确作者“追寻了什么”。2.预学汇报,理解“追寻”什么交流“追寻”什么,讲述革命故事,理解延安精神: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全班同屏观看作业成果。教师相机板书延安精神3.小结延安精神夯实要素,总结写法同学们通过朗读诗歌、查找资料,读懂了诗歌的意思,理解了作者在“追寻”什么,作者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处地方,是因为,在这四个地方发生了很多革命故事,每一个革命故事都体现着延安精神,正是这延安精神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就是诗歌中的常运用的象征的写法,这四个地点发生的革命故事,象征着延安精神。这也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4.引读朗诵,深入理解延安精神再次回顾什么是延安精神。看图片引读,感受延安精神。引读:每当人们漫步延河边,就会想到——实事求是的精神问道梨花的清香,就是在追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踏上南泥湾这片热土,就是在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走近杨家岭的会场,就是在追寻——不断追求创新、永不满足的精神指导朗读排比,再次体会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情感。 (我们在朗读时也要读出这种强烈地愿望,也许你一浪高过一浪的声音会更好地诠释作者的情感。引读一二小节:这就是延安精神,延安也成为了万众瞩目的革命圣地。因此作者在文中留下这样的文字:)第三板块:追寻延安革命精神(三)活动3:诵读诗歌,合作探究,追寻延安精神1.了解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这首诗的作者祁念曾1968年,作者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陕西工作。曾多次到延安参观采访,延安的面貌变化不大。 1974年作者到延安采访,那里的人民依然比较贫困,作者心里难过极了。写一首《延安,我为你哭泣》的诗。1991年,作者再次来延安采访,写下了这首诗。作者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追寻延安?2.自主合作,探寻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1)自主学习:出示自学要求:默读3-6小节,思考作者为什么一再地追寻延安?(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学内容,结合关键词句梳理探究追寻延安的原因。(3)小组汇报互动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教师点拨:(播放延安今昔对比的视频)同学们刚刚通过文字中的对比的描写,感受到了延安巨大的变化,通过把延安的重要性看做一个人的灵魂的比喻,感受到了延安的精神的重要性。老师请大家一起观看一段视频,也许你会更加理解作者追寻延安的原因。这就是翻天覆地,这就是展翅飞翔,正是这样的延安精神让延安发生的变化,它让中国富了起来。(4)思考:延安精神能丢吗?拓展阅读魏巍《您好,延安》:回想当年,延安是一座多么奇异的城市。这似乎是一座难以理解的艰辛而又充满着欢乐的城市,一座贫穷却又最富有的城市!……延安啊!什么都可以丢,唯独延安精神不能丢啊!(5)思考:延安精神为什么不能丢?学生发“观点云”,大数据呈现集中观点,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诗歌内涵。(6)教师点拨: 同学们,作者在追寻延安?还有谁在追寻延安的精神?(7)要怎样追寻延安精神引读第6小节并相机总结:信念、温暖、光明这些美好的意象,就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作者用了排比的句式在强调这些都是我们要追寻的美好未来,也是在告诉我们天下兴旺、匹夫有责啊。(8)配乐朗读,呼唤延安精神(师生配乐朗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自己对延安精神的理解,对革命者的崇敬之情,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将延安追寻。3.布置作业,抒发崇敬之情你一定对延安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延安精神有了自己的体悟,你有什么想对延安复兴小学四年级同学要说的吗,可以尝试给某位同学写一封信,通过具体的事件表达你对延安的感情。附:板书24*延安我把你追寻为人民服务实事求是 排比自力更生 对比艰苦奋斗团结一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