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2张PPT)部编教材 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1)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2)30—50岁,欲仕不能。(3)50—55岁,在鲁从政。(4)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5)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作者简介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ú,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hé)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孔子 ,名丘,字仲尼。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家世生平商王后裔(周武王灭商,把纣王庶兄微子启封在宋国,BC1114)宋国公室(宋愍公庶子弗父何封为卿)(宋国内乱,弗父何后代孔父嘉被杀,BC710)鲁国臣民(孔父嘉儿子木金父逃到鲁国,以孔为氏)BC551,孔子诞生有其父必有其子BC563年,孔子父亲陬邑大夫叔梁纥跟随诸侯联军讨伐逼阳国。伯阳人大开城门,假装投降。诸侯军不知其诈而争入,军人方半,伯阳人猛然放下高悬的城门,联军有被拦腰截断、各个歼灭的危险。叔梁纥见势不妙,双手托住千斤城门,呼令联军迅速撤出,避免了一场重大灾难。孔子的武力值到底有多高?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兼第一任掌门春秋时期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按照现代人对高级知识分子的主流印象孔子应该是个温文尔雅并且发际线有些后移的大龄教授但其实——真实的孔子是个武力值爆表的巨型壮汉先来说说孔夫子的身高《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当时的一尺大概相当于20厘米九尺六寸就是1.92米具体的视觉效果大概是这样的——孔子也因为过于「高大上」的身材成为了广大群众眼中的异类(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就算到了晚年的时候孔子的身体素质依然非常出色比如——孔子带着弟子四处穷游的时候曾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饿了七天七夜身边的人都饿病了,爬不起来而孔子却像没事人一样不仅组织大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还经常来一段自弹自唱的即兴表演(讲诵弦歌不衰)而且,孔子不仅体力出众他在射箭、驾车、带兵打仗等方面也都很有两下子孔子六十三岁的时候依然能驱车狂飙亲自为学生演示驾驶技巧后来——孔子在政界混得不太开心便把精力都放在学术和教育上孔子的得意门生子路年轻时是个崇尚暴力的好战分子天天佩戴着中二的非主流特饰品带着小弟四处装X就这样一个黑社会头目竟然能老老实实地跟着孔子混要说纯靠思想教育的感化我是不信的孔子的绯闻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在卫国前后呆了十年,每次来到卫国都得到礼遇。当时卫国国君是卫灵公,“灵”作为谥号有荒唐胡闹、胡作非等贬义。如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一代雄主最后被活活饿死在沙丘行宫。汉灵帝公开卖官,朝廷一片乌烟瘴气有一天,孔子再次来到卫国,卫灵公亲自迎接,说:“夫人对先生仰慕已久,想见先生一面。”夫人名声很不好……孔子诚惶诚恐去见夫人南子夫人是个大美女夫人:有意栽花花不发孔子回到住所见了妖精,能不丢魂吗 孔子出席晚宴卫灵公:@#¥%@夫人邀孔子赏荷严肃脸孔子:我要离开卫国了山东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台北孔庙名著导读《论语》孔庙,全称至圣庙,亦称阙里孔庙,位于曲阜城中心。 前479年孔子逝世,鲁哀公尊孔子为"尼父","故所居堂,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岁时奉祀。公元前195年刘邦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开帝王祭祀孔子之先例。公元 153年设官守庙,"掌领礼器"。公元541年始塑孔子像,"旁立十子"。隋、唐时多次扩建重修。公元1105年(北宋徽宗崇宁 四年)颁孔子像"冠服制度用王者,冕十二旒,衮服九章"。公元1021年扩建孔庙为三路布局,四进院落,"凡增广殿庭廊庑三百十六间"。公元1499 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公元1725年重建大成殿等建筑。 孔庙现占地140000多平方米。南北长1300多米,东西宽150多米。有金、元、明、清时期建筑104座466间,碑刻1172通,古树1250株。孔庙建筑群仿皇宫之制。空间和平面布局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为中轴,院分九进,建筑东西对称排列。名著导读《论语》 孔府,全称袭封衍圣公府,位于孔庙东侧,是孔子嫡系长孙历代衍圣公的官衙住宅。孔子后代赐爵始于公元前195年刘邦封孔子九代孙孔腾为奉祀君,奉祀孔子。历经宋、金、元、明、清延续880年。孔子去世后,"因宅立庙",后代子孙附庙而居,故称庙宅。宋代始设官署袭封视事厅,前有客馆、客位,后有双桂堂等建筑,官署住宅合一格局初步形成。金代扩建双桂堂为袭封宅。公元1377年勅建袭封衍圣公府。公元1503年重修扩建至现存规模。 孔府现占地约73300平方米,有楼、房、厅、堂480余间。整个建筑座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三路布局,七进院落。中路前为官署,后为内宅。最后是花园。东路称东学,西路称西学。名著导读《论语》孔府大门孔府大门,明代建筑。三 间,灰瓦悬山顶,五檩三柱分心式木架。每间辟一门,黑漆红牙 ,狻猊铺首,菊花阀阅。明间上悬"圣府"竖匾,为明代严嵩书。左右柱上悬挂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为清代著名学者纪昀书,其中"富"字上无点,"章" 字中竖通上去。意为孔家富贵无头,文章通天。门前有粉白照壁、明代石狮和上马石。名著导读《论语》孔庙,全称至圣庙,位于山东曲阜城中心。公元前478年,鲁哀公于孔子故居立庙祭祀,这是孔庙最早的雏形。汉代以后由于历朝对孔子的尊崇,孔庙规模也越建越大,到今天已经发展成超过100座殿堂的建筑群,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耸挺拔的苍桧古柏间辟出一条幽深的甬道,既使人感到孔庙历史的悠久,又烘托了孔于思想的深奥。《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了解论语】仅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的环境(包括说话的对象);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其中多少具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1)语录体:(2)对话体:(3)叙事体:半部论语治天下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赵匡义)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还是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论语天不生仲尼,万古终长夜——朱熹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聆听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第一章·文白对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1)而:连词,表并列。(2)就:接近、靠近。(3)而:连词,表顺承。(4)正:匡正、端正。(5)已:同“矣”,语气助词。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章解: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重心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方面。学”,广义,所以好学者,须正者也多,如诗书礼乐文化、道义孝仁德、稼圃射御之术、齐家治国平天下本领,都应就有道而正焉。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小学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故小学又是文字学的别称。朱熹《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学习的内容就不一样了,从学“见小节而履小义”到“见大节而践大义”。大学就是教育成人“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第一条在物质条件上不追求安逸和享受第二条是在言行上做事敏捷、说话谨慎第三条是不断向有道德的榜样人物学习,及时匡正自身的行为重在排除干扰重在实践锻炼重在虚心请教君子要安贫乐道、克制物欲,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做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排除干扰)、“敏于事而慎于言”(实践锻炼),“就有道而正焉”(虚心请教)才算达到“好学”的要求。孔子说得太好了,豪车算什么,豪宅算什么!道德品质才是无价之宝!!!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积累】“八佾舞”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祭祀舞蹈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怎样对待礼制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会如何对待乐制呢?【积累】礼,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包括音乐和舞蹈。表假设,如果怎样对待礼呢?【初读文本】学习第二章仁,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德,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仁德,仁义道德,指致力除害爱人无私的崇高道德。礼乐,形式内容包括礼仪、音乐。中国的文化,非常重视礼乐。“礼”就是指各种礼节规范,“乐”则包括音乐和舞蹈。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1.本章中孔子是如何看待“仁”和“礼”、“乐”的关系的?从礼乐制度的角度出发,点明“仁”的核心价值地位。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强调必须有仁的根本,才能够叫行礼乐。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阐明仁和礼、乐的关系文本探究仁礼乐外在表现内在核心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知道、懂得真理【初读文本】学习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译文:早晨得知真理,让我当晚死去都可以。【积累】“朝闻夕死”的原义是如果早上明白了道理,哪怕当晚就死去,也是值得的;比喻对真理或目标的追求,非常热切【思考3】研读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活动二:问题探究1.如何理解“朝闻道,夕死可矣”中的“道”?这里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事理”,而是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从对待“道”的态度出发,讲明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2.分析本章说理的特点。言简意赅,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突显对了解“仁义之道”的重视。执着追求真理文本探究文本探究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译文:君子懂得的是道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益。“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里仁》【翻译】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见得思义,义然后取”明白,知晓,这里也可译为“懂得”【初读文本】学习第四章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从人的价值标准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生价值和追求上的不同,“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运用对偶、对比的手法强调了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强调了“义”对于君子,对于品格的重要性。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贤:形→名,贤人,有贤德的人。齐:形→动,看齐,向……看齐内:方位名词→状,在心里。自省:宾语前置,“省自”,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错误)省:检查、反省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译文:见到贤人,就要想到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思考5】研读第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活动二:问题探究1.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孔子给出了什么方法?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看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地方还有欠缺。以他人为参照,经常反省自己,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君子要善于反省,见贤思齐文本探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质:质朴、朴实胜:超过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这样以后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文质不可以相胜,它们要均衡,哪个都不能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史”的平衡。译文: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鄙俗;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虚饰浮夸。只有文质兼备,配合适当,这样以后才是君子。分析“文”与“质”的辩证关系。从“文”与“质”在君子成才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的角度出发,点明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文质要均衡,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哪个都不能够过多。君子就是要做到“文”与“质”的平衡。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君子的理想人格:文质彬彬文本探究“史”,史书传统本来是秉笔直书,但事实上,历史由人书写,既不免掺杂记事者的个人好恶,也不免要受当权者的威逼胁迫,所记事实有所隐匿夸大、轻重取舍,甚至编造篡改、美化。因此史书往往真伪难辨。是故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孔子盖以“史”喻指矫饰造作、虚伪不实。体现:中庸思想,执两用中: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初读文本】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译文: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读书人停止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初读文本】学习第七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这时)继续前进,是我自己要前进的。”比喻,比方即使盛土的竹筐停下来填平洼地【初读文本】学习第八章两种解释:1.功亏一篑,需要持之以恒。2.当进则进,当止则止1.做一件事,如果只差最后一点就放弃了,那就和没做一样。(搭积木、打游戏)2.做一件事,哪怕只做了一点,也是好事。(每天背十个单词、献爱心)【初读文本】学习第八章两种解释:1.功亏一篑,需要持之以恒。2.当进则进,当止则止1.做坏事,还没有到最后,及时收手,浪子回头,也是可以的。(赌博押注)2.做坏事,哪怕有了一点苗头,那也是做了,最后也许会万劫不复。【初读文本】学习第八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同“智”……的人【初读文本】学习第九章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的明白通透不会迷惑,因为知道大小、轻重、缓急、本末,判断力自然就强大;仁德的人存公心去私欲,乐天知命,不患得患失,“敬人,爱人”则“人恒敬之,人恒爱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不会招人怨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会招人感激,人我关系处理得完善了,就不会忧虑;真正的勇者在于内心强大,不存在惧怕之心,勇敢的人有舍生的勇气,所以不会畏惧。“智、仁、勇”是儒家非常看重的范畴,说说你对它们的理解。【思考9】研读第九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一旦称赞,赞许条目,细则名作动,合乎礼实践,从事【初读文本】学习第十章译文: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初读文本】学习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孔子认为实现“仁”的关键是什么?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内心向仁,行动合礼。克己复礼为仁文本探究士毕生追求的目标是什么?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为此奋斗终生。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士要以“仁”为己任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译文: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大概,表示推测、估计一个字介词,可以翻译成“给”宽恕【初读文本】学习第十一章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恕=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2)恕——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文本探究【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 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 (1)恕=如+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推已及人,从自己的心推到他人的心,将心比心,就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的事情,也不要加之与他人。(2)恕——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是“仁”的实践原则。文本探究【思考11】研读第十一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类似同学们 夫:那兴:激发人的感情【使人联想】观: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群: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讽刺时政迩:近 事:侍奉12.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译文:同学们,为什么不学那《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的盛衰,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讽刺时政。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许多鸟兽草木的名字。【初读文本】学习第十二章给事物命名的那一刻,就是我们与它建立关联的瞬间。诗经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就是让我们与自然建立关系的渠道。【思考12】研读第十二章原文: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活动二:问题探究1.说说孔子认为《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学《诗》的重要性文本探究何为君子安贫乐道,克制物欲(丰盈精神)谦虚好学,重义轻利文质兼备,追求真理反省律己,持之以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断学习,兴观群怨(完善自我)君子之德的内核?仁君子之德的外在表现形式?礼君子之德安贫乐道,克制物欲(丰盈精神)谦虚好学,重义轻利文质兼备,追求真理反省律己,持之以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断学习,兴观群怨(完善自我)修身养性道义仁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