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第二单元6 芣苢 插秧歌预习课研读课目录索引预习课芣 苢知识卡片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共305篇。《诗经》内容丰富,包括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面的内容,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诗经》中的诗歌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作品背景周代先民的劳动之歌《芣苢》是周代人们采集芣苢时所唱的歌谣。选自《诗经·周南》。后人认为《周南》所收大抵为今河南、湖北之交的民歌,颂扬周德化及南方。相关常识《诗经》“六义”《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朝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主要采用赋、比、兴的方法:“赋”,直接铺陈叙述,直截了当地表达所要陈述的思想感情,是《诗经》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用其他事物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相关链接《国风》之美《国风》最早叫“邦风”,周天子为了统治分封诸侯,周初分封了71国;《邦风》在西汉时避刘邦讳而改名为《国风》,沿袭至今。《国风》包括15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分别是《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计160篇诗歌。《国风》160篇诗歌大部分作品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其主要内容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对底层劳动人民的赞颂和讴歌。如《周南·芣苢》是女子高高兴兴边采边唱的诗歌,《魏风·十亩之间》唱出了采桑姑娘在劳动中的欢乐和劳动后愉悦的心情,《豳风·七月》描写了劳动人民按照节气男耕女织的艰辛生活。2.对统治阶级的愤恨和不满。这一部分最典型的例如《豳风·鸱鸮》《魏风·硕鼠》《鄘风·相鼠》,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鞭笞。3.对美好爱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不幸婚姻的控诉。如《周南·关雎》《周南·桃夭》《卫风·氓》,160篇里大约有一半都是写爱情和婚姻的。4.表达了浓郁的爱国主义情怀。如《秦风·无衣》抒发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鄘风·载驰》表达了许穆夫人为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而奔走的崇高爱国精神。文本预读 茂盛的样子助词,无实义取得,获得拾取,摘取 从茎上成把地取下提起衣襟兜东西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预读提示《芣苢》是《诗经》中的经典篇目,描绘了古代妇女采摘芣苢(车前草)的劳动场景。从内容上看,全诗三章,每章仅变换几个动词,却生动展现了采摘的全过程。从最初的“采之”“有之”,到“掇之”“捋之”,再到“袺之”“襭之”,女子们从开始采摘,到不断变换动作提高效率,最后满载而归,劳动的欢快与活力跃然纸上。结构上,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节奏明快,韵律和谐。每章重复的词句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加深了读者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同时也强化了情感表达,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劳动的节奏感与欢乐氛围。艺术手法上,全诗纯用赋法,通过简单质朴的语言,直接描绘劳动场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却使画面极具感染力。虽然诗歌未着意刻画人物形象,但读者能从女子们熟练的采摘动作中,感受到她们的勤劳与活力。《芣苢》以其独特的魅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传达出劳动带来的愉悦与满足,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文脉梳理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读完课文后,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①概述采集劳动 ②掇 ②捋插 秧 歌预习字词作者简介诚斋先生——杨万里 简介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世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简介 金。其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或“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拔,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有研究。作品 相传有诗两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余首,有《诚斋集》。评价 放翁善写景,而诚斋擅写生。放翁如画图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钱锺书作品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此诗。相关常识清新活泼的“诚斋体”杨万里号“诚斋”,他的书斋也叫“诚斋”,寓意做人以诚、待人以诚之意。因此他的作品风格也被称为“诚斋体”。其特点如下:①自然活泼。诚斋体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诗人善于以独特的眼光发现和捕捉景物的生动形象,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将自然景物呈现得栩栩如生、活泼可爱。②语言明快。诚斋体的语言风格通俗明快,大量化用口语、俚语入诗。与江西诗派专事搜求古典、无一字无来历的做法不同,诚斋体更注重用浅近明白的语言直接表达诗人的感受和思考。③想象新奇风趣。诚斋体的诗歌充满了新奇风趣的想象。诗人常常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同时,诗歌中也透露出诗人的透脱胸襟和乐观精神。文本预读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肩胛 他极短的时间 弯腰移栽,种植布满,遍及 提防预读提示杨万里的《插秧歌》生动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农耕图。从内容上,一、二两句如工笔画般勾勒出一家老小分工明确、协同劳作的场景,抛秧、接秧、拔秧、插秧,各司其职,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田间劳动忙碌与热烈的氛围。三、四两句运用新奇的比喻,将斗笠比作兜鍪、蓑衣比作铠甲,雨水顺着“盔甲”从头顶浸湿到肩胛,既形象描绘出农民雨中劳作的装扮,又侧面烘托出劳动的艰辛。五、六两句通过“唤”与“不答”的简单对话,描写了插秧者专注投入、一心劳作,无暇回应他人就餐的呼唤。七、八两句点明插秧者不回应的缘由,秧苗未稳,劳作未毕,且要防鹅鸭破坏,尽显农民对农事的用心与担心。在艺术手法上,全诗以白描为主,语言质朴却极具表现力,不加过多修饰,便将整个插秧过程鲜活地呈现出来。整首诗节奏明快,宛如一曲劳动的赞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也让后人得以一窥古代农耕生活的真实面貌,感受那份质朴与坚韧。文脉梳理下面是本文的结构导图,读完课文后,将空缺处的内容补充完整。①辛苦 ②劳累研读课课时1 芣苢 插秧歌学习任务 1.体会诗歌描绘的劳动场面。(见课后学习提示第1段)2.鉴赏诗歌的语言与表现手法。(见课后学习提示第2段)文脉梳理1.一词多义形容词,茂盛的样子动词,摘取助词,无实义动词,接近形容词,少,寡动词,轻视,看不起形容词,不厚助词,无实义动词,说名词,言辞名词,盔甲动词,居第一位第三人称代词,他,指人物第三人称代词,它,指事物名词,人工开凿的沟渠动词,弯下动词,折断形容词,牢固名词,养牲畜的圈名词,关押犯人的地方2.古今异义(1)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古义: 今义: (2)唤渠朝餐歇半霎古义: 今义: ··取得,获得。跟“无”相对。他。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学习探究1.“采采芣苢”句中的“采采”如果换成“采”,有什么不同的效果 点拨 ①“采采”二字是叠音词,形容草木繁盛的样子;换成“采”一个字就成了“采摘”的意思了;②“采采”与动作反复进行相配合,有动作美,也有音韵美,而“采”则没有;③“采采”还能体现劳动的欢快,“采”只是劳动中的一个动作。2.《芣苢》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 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课后学习提示:《芣苢》句式整齐,节奏明朗、轻快,自然流露出劳动的喜悦;“采”“有”“掇”等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富于诗情和画意。点拨 不能。这首诗用词连贯,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人们从一开始的呼朋引伴“采之”“有之”,拉开了劳动的序幕,之后,到一片片“掇之”,一把把“捋之”,再到手提衣襟“袺之”,掖起衣襟“襭之”,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的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3.《芣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课后学习提示:阅读时要展开想象,走进其中描摹的场景,悉心感受诗人的情感,体会其中表现出的劳动之美。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点拨 《芣苢》描绘了一群劳动妇女一边谈笑,一边采摘芣苢的劳动场面。起初她们把采来的芣苢攥在手里,采得越来越多,她们就用衣襟将大把大把的芣苢兜在腰间,最后满载而归。4.动词往往是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眼,请从动词使用的角度赏析《插秧歌》前两句描绘的插秧景象。点拨 诗歌的前两句以极其通俗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极为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5.“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点拨 “笠是兜鍪蓑是甲”是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铁甲,不仅生动形象,而且也是暗示:插秧简直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两个形象化的譬喻的叠用,化板滞为灵动,形象地刻画出劳动者的艰辛。“雨从头上湿到胛”是白描。描写雨水从头上淋入,直湿到肩胛,形容雨势之猛,朴素自然,明白如话。6.“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这两句描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课后学习提示:《插秧歌》运用民歌手法,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点拨 这两句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可见劳作之疲累忙碌,形象地表现了农人的辛苦。7.杨万里的诗被称作“诚斋体”,风格淳朴风趣。请结合本诗简要谈谈你的理解。点拨 ①从内容上来看,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富有生活趣味。②从语言形式来说,语言自然活泼。这首诗通篇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修饰的白描手法,写出农家插秧的情景,虽比喻新奇,但是不用奇怪生僻的字句,语言浅近明白、生动活泼。课时2 文本联读:回响在历史之中的劳动之歌学习任务 1.比较两首诗描绘的劳动场面与表达的情感。(见课后学习提示第1段)2.体会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与表现手法上的异同。(见课后学习提示第3段)任务探究 1.《芣苢》《插秧歌》都是有关劳动的诗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面、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填写下表。诗歌 劳动场面 表达情感《芣苢》 ① 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 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 ②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过程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之情2.两首诗产生的时代相距十几个世纪,诗歌的体裁不同,所表现的劳动内容也不同,但两者也有相同的地方。它们的相同之处在哪里 请简要分析。课后学习提示:本单元特别选入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从中可以读到古人的日常生活与劳作场景,感受他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体会古诗超越时空的魅力。点拨 ①从精神内涵上看,两首诗都表现出劳动者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②从劳动场景上看,两首诗都是众多的人共同劳动的场景,富有形象感、画面感;③从语言表现上看,两首诗都使用了活泼生动的口语,动作描写比较突出,动词运用十分传神。3.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在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 诗歌 语言风格 表现手法《芣苢》 运用四字句式,叠词叠句;赋的形式,重章叠唱,回环往复,节奏轻快,音韵和谐 ①《插秧歌》 ② 白描,比喻,正侧结合重章叠唱,直接描写善用口语,浅白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读写一体——写好场面写作中所谓的场面,就是由人物在一定场合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情景,场面描写就是对这种生活情景的描写。写人叙事的文章,常常由一个或多个场面连缀而成,因此写好场面,是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思想的前提。本课两首诗,都是场面描写的典范。《芣苢》描绘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忙时节,全家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劳动场面: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抛秧、接秧、拔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那么,如何写好场面 1.分清主次,理清头绪场面描写,往往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必须理清头绪,分清主次,有选择、有层次、有条理地展开。只写一点,不及其余,形不成场面;巨细不分,面面俱到,又容易凌乱杂沓。有条不紊地对场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以不同类型人物的言行为顺序,进行层次分明的描写;可以先有全场的鸟瞰,又有个别人或事物的特写;可以以中心人物为核心,辅以群像为衬托;可以将细致的特写镜头与广阔的全景描写相结合;等等。常见的描写顺序: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由大而小,由点而面,由人而景,由主而次,由详而略,或者相反。2.多种描写,立体呈现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如环境描写、肖像描写、神情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可以使场面生动而充满感染力。3.点面结合,写活场面一个场面常常由许多人和事组成,叙述的时候可以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先对整个场面作概括的描述,然后再写几个有代表性的人或事。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有具体的感受。4.把握基调,突出氛围每个场面都有一个基调,有一个总的气氛。比如,祭扫烈士墓的场面,它的基调是肃穆的,气氛是悲哀的;开庆祝会,基调是热烈的,气氛是喜气洋洋的;比赛的基调是紧张激烈的,气氛是热烈、欢腾的。因此,在场面描写的过程中,首先要抓住场面的基调,要把场面的气氛描绘出来。微写作请综合运用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的描写手法,并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写一段劳动的场景。不少于200字。示例 放眼望去,整个田野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无数劳动者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构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劳动画面。他们在田间穿梭忙碌,有的弯腰插秧,有的挥锄松土,身影此起彼伏,仿佛一片涌动的人潮。目光拉近,一位年轻的小伙,他皮肤黝黑,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般从额头滚落,浸湿了他的衣衫。他双手紧握锄头,在秧苗的空隙处下锄,然后谨慎而又用力地拉回,每一下都带着十足的力气,将板结的土地翻松。此时,微风拂过,新插的秧苗轻轻摇曳,像是在为劳动者们鼓掌。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劳动者们用自己的双手,谱写着一首首劳动的赞歌,让这片田野焕发出勃勃生机。本 课 结 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