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祝福》任务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 《祝福》任务式课件(共3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祝福》 鲁迅
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毛泽东
作者介绍
《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第二部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彷徨》1924-1925。
11篇:《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伤逝》《弟兄》《离婚》。
《呐喊》第一部小说集,1918-1922。
14篇:《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弄文罹文网,抗世违世情。
积毁可销骨,空留纸上声。
——题《呐喊》
《呐喊》和《彷徨》
背景介绍
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的时代。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饥寒交迫,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是压在人们头上的精神枷锁。 “彷徨”反映了那一时期鲁迅忧愤的心情,但他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通过小说反映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揭露地主阶级对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任务一
分析情节与叙事
读完《祝福》,说你的初读感受。
复述祥林嫂的故事。
梳理祥林嫂一生的主要经历。
外逃帮佣,初到鲁镇
婆家劫回,被迫改嫁
丧夫失子,再到鲁镇
诉苦赎罪,仍遭鄙弃
逐出鲁家,沦为乞丐
三问魂灵,寂然死去
(26、27岁)
(27、28岁)
(31、32岁)
(33、34岁)
(34、35岁)
(39、40岁)
依据《学法大视野》P107“图解文章”部分把握小说情节,并思考小说运用了什么叙事方式来展开情节,有什么作用?
情 节 内 容
序 幕
结 局
开 端
发 展
高 潮
尾 声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
祥林嫂寂然死去(3-33)
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
祥林嫂被卖改嫁(54-65)
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2)
单线结构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品味倒叙的艺术
从读者感受上看:
从情节上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分析:
从主题上看:
金钩倒挂式开头,设置了悬念,有利于吸引读者,促使读者思考。
先写主角之死,使情节更具戏剧性,更有表现力。
开始便写祥林嫂死在祝福之夜,突显人物悲剧命运。
一开始祝福的热闹和祥林嫂的形成强烈的对比,更具讥讽性,揭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分析叙事视角
小说主要说的是祥林嫂的故事,那么这篇小说讲了哪些故事?是谁在讲故事呢?请简要分析这种叙事视角的特点。
①祥林嫂来鲁镇前的故事。
②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时的故事。
③祥林嫂被卖及嫁到贺家墺的故事。
④祥林嫂第二次来鲁镇时的故事。
⑤祥林嫂被赶出鲁家后的故事。
⑥祥林嫂寂然死去的故事。
卫婆子
卫婆子
“我”
“我”
“我”
空白
任务二
分析形象特点及悲剧根源
“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鲁迅
聚焦细节,走进祥林嫂的内心
根据文中刻画祥林嫂眼睛的地方,谈一谈反映了祥林嫂怎样的性格或心境。
出现位置
原文描述
体现的性格和心境
刚到鲁镇
重回鲁镇
讲阿毛的故事、被人嘲笑伤疤时
捐门槛
不让“祝福”
沦为乞丐
问有无灵魂时
顺着眼
安分耐劳的性格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夫死子亡后痛苦的心境
直着眼睛、瞪着眼睛
回忆儿子死亡时痛心疾首、不敢相信的心态
分外有神
以为自己的罪过可以得到救赎,怀有希望之光
失神
发现自己的罪恶得不到救赎后内心的震惊与绝望
眼珠间或一轮,还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失去希望,精神完全麻木,只盼望死后得到安宁与救赎
眼睛忽然发光了
一丝希望
肖像描写
找出文中关于祥林嫂的三处肖像描写?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P95)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P98)
“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P101)
语言描写
祥林嫂讲阿毛的故事,为什么开头是“我真傻,真的”?
对比两次讲述,完全一样吗?有何不同?
为何祥林嫂要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悲痛,自责,作为母亲,为没保护好孩子的忏悔和愧疚。
第二次更简洁、更流畅、更带感情。
①为了换取自己的生存空间,不得不一次次撕裂自己心里的伤痛来博取他人的同情和认同;
②思念阿毛,对阿毛的死充满愧疚,讲阿毛的故事也是情感的宣泄。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P103)
细节描写
从祥林嫂的两次“笑”看祥林嫂的两次婚姻。
第一处(P99):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二处(P104):
“阿阿,你……你倒自己试试看。”她笑了。
尴尬的笑;对短暂美好的甜蜜回忆。
刻画了一个十分勤劳,要求极低,以精神力量抗拒着人生灾难,对生活充满希望的青年妇女形象。反衬出在婆家的非人遭遇。
“祥林嫂是非死不可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分析周围人物,探讨祥林嫂悲剧根源
究竟谁是“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呢?”是谁将这个原本勤快踏实的女人一步步推向死亡的深渊呢?请你找出嫌疑人,分析其形象及行为。
鲁四老爷
四婶
卫老婆子
祥林嫂的婆婆
柳妈
身份
描写
封建、保守、迂腐
讲理学的老监生
朱拓的大寿字、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大骂新党和祥林嫂,虚伪)、案头书籍《康熙字典》《近思录集注》《四书衬》
①初见:皱眉;②被绑:可恶;③再见:嫌弃;④死后:怒骂“谬种”
对祥林嫂
封建礼教卫道士
冷酷无情、虚伪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封建思想和礼教的坚决捍卫者,政治上迂腐、保守;思想上守旧、反动,为人自私、冷酷,虚伪。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编织了一张盘剥压迫的网,蚕食着祥林嫂的价值。
鲁四老爷
柳妈
脸上已经打皱,眼睛已经干枯,可是还要给地主去帮工。
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
“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柳妈是受压迫的劳动妇女,受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柳妈自身的被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卫老婆子
对祥林嫂这样善良、安分耐劳、命运悲惨的人,把她当作自己谋取金钱的工具;为拿到祥林嫂婆婆的一点施舍,敢于欺骗鲁四老爷这样有钱有势的大户人家,合伙将祥林嫂劫走;她认为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是“交了好运”。她奔走于大户人家和穷困潦倒人家之间,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同时又帮着封建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
卫老婆子是一位利欲熏心、毫无人情味、虚伪狡黠的以中人职业谋利的形象。
她被金钱所迷、被封建礼教所缚,不能认识自己的所作所为实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勾当。
“我”
关系:认识,最后见到祥林嫂的人
祥林嫂对“我”的三问:人死后有无魂灵、有无地狱、死后的一家人能否见面
“我”对祥林嫂的三答:“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
“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但也处于彷徨与迷惘之中。
“我”虽然深刻同情祥林嫂,但却无力将她救出封建伦理困境,于是只能敷衍逃离,自我宽慰,这在一定意义上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
政权
族权
夫权
神权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柳妈、“我”等人都是凶手,又都不是直接的凶手,那么直接的凶手是谁呢?
封建礼教
封建迷信
鲁四老爷、鲁四婶
守节观念
婆婆、小叔子、大伯、堂伯
柳妈
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里,她不但不能争得做人的起码权利,反而命运悲惨,被践踏、遭迫害、被愚弄、受鄙视,最终为旧社会吞噬。
“鲁镇住满了吃人的人,自己被吃又转过来吃人的人,他们组成一个浩浩荡荡的队伍,有的笑吟吟,有的流着泪,有的皱着眉,但全部都闪着白森森的牙齿,对着牺牲者—祥林嫂,明中暗中咬她一口!”
凶手是谁呢?
夫权、族权、神权使得祥林嫂并无能自主命运的权利,而她对于命运的反抗也是基于对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认同,而鲁镇人所遵循的封建伦理道德本身又是矛盾的,这就导致了她活不成,死不敢的悲剧结局。
祥林嫂:生活在旧中国的被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坚强而又愚昧的劳动妇女典型。是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受害者、牺牲品。
任务三
分析小说环境描写
“一切景语皆情语言。小说中之山川草木,非徒状物,实乃写心。”
—王国维《人间词话》
分析自然环境
小说对“雪”的描写共有几次?请找出来说说其作用。
第一次,“我”初到鲁镇时。此处着力写雪的大而乱,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渲染“我”心绪的不安,为“我”明天决计要走做铺垫。为祥林嫂悲惨的死作环境烘托,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次,“我”听闻祥林嫂的死讯后。烘托祥林嫂死得凄惨悲凉,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第三次,“祝福”前夕,祥林嫂不能参与祭祀,而柳妈拿她寻开心,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暗示下文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第四次,小说结尾。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既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力。同时借雪的飞舞,暗示封建势力猖狂,更为含蓄地展示出了下层劳动人民无法抗拒的雪样命运。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小说四次写雪,给全文抹上浓烈的悲剧色彩,也在读者心中投下沉重的悲剧阴影,从而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分析社会环境
文章几次写到“祝福”?对“祝福”景象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第一次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妇女的地位和套在她们头上的枷锁依旧。突出穷富之间的矛盾,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祥林嫂悲剧的必然性。
第二次是对鲁四老爷家“祝福”的描写。
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在极具封建迷信色彩的祝福中得以充分展示。祥林嫂由“享有”预备福礼的辛劳,到这点权利被剥夺。特定的环境描写,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与感染力。
第三次是结尾通过“我”的感受来写“祝福”的景象。
首尾呼应,将祥林嫂的寂然惨死与富人们的欢乐祝福形成鲜明对比,加深悲剧气氛,突出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读懂标题
文章是写祥林嫂的故事,为何以“祝福”为题?
环境上: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让故事笼罩着封建礼教的浓重阴影。
情节结构上,首尾呼应,小说起于“祝福”,终于“祝福”是这个悲惨故事的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推动情节发展。
人物上: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是在“祝福”欢乐气氛中展开的,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主题上,这种鲜明的对照具有反讽意味,同时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我们跟随鲁迅先生,走进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那多次令人心碎的对于眼睛的描写,那冰冷刺骨的祝福场景,那一声声自我满足后的笑声,都如同一把把利刃,剖开了封建礼教的丑恶本质。希望大家走出课堂,仍能铭记这份震撼,以批判之眼审视现实,用悲悯之心拥抱世界,以自立自强塑造自我,让文学的力量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不要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课堂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