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与朱元思书》跨学科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与朱元思书》跨学科教案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与朱元思书》跨学科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如 “缥碧”“轩邈”“经纶” 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感受其音韵美和节奏美,能够模仿文中句式进行简单的语言创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
通过对文本的分析,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把握作者的写作逻辑,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深入理解文中描写景物的手法,如动静结合、多角度描写、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能够在赏析其他文学作品时迁移运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作者笔下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独特魅力,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发挥想象力,将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如绘画、文字描述等)表现对自然美的理解和感悟。
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作者吴均及南朝时期的文学特点,体会当时文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理解文中所蕴含的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思想情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思考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二)跨学科目标
与地理学科融合
结合地理知识,了解富春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点,理解其对作者创作的影响,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比文中对富春江山水的描写与现实中的地理特征,加深对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与美术学科融合
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富春江的山水景色,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
在绘画过程中,体会不同艺术形式对表现自然美的独特作用,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特色。
感受富春江山水之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实现语文与地理、美术学科的初步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通过山水描写所传达的深层情感和人生态度。
如何在跨学科教学中,巧妙地将各学科知识有机结合,避免生硬拼凑,真正促进学生对语文文本的理解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音韵美,初步理解文意,培养语感。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富春江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山水之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写作手法、思想情感以及跨学科知识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比较分析法:将本文与其他描写山水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与现实中的地理知识进行对比,突出本文的特点,加深学生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 分钟)
播放一段富春江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富春江澄澈的江水、两岸连绵的青山、郁郁葱葱的树木以及江面上悠然飘荡的小船,同时播放轻柔舒缓的古典音乐,营造出优美的氛围。
教师充满感情地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广袤大地上,有无数美丽的自然风光。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一条美丽的江 —— 富春江。它宛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于青山翠谷之间,自古以来,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也曾泛舟富春江,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于是挥笔写下了这篇千古传颂的美文《与朱元思书》。让我们一起跟随吴均的笔触,去领略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吧!”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预习资料,简单介绍作者吴均,重点提及他的文学风格及成就,如 “吴均体” 的特点。
教师补充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吴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官场腐败。他一生仕途坎坷,虽有济世之志,却难以施展抱负。在这种情况下,他寄情山水,通过描绘自然美景来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朱元思书》就是他在游览富春江后,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书信,信中不仅描绘了沿途的山水风光,也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进行范读,要求学生在倾听过程中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抑扬顿挫,同时在课本上标注出不认识或不确定读音的字词。例如:“水皆缥(piǎo)碧”“急湍(tuān)甚箭”“泠泠(líng)作响”“鸢(yuān)飞戾(lì)天” 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之后,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错误。
指名几位学生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与不足,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重点强调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和节奏划分,如 “从流 / 飘荡,任意 / 东西”“蝉 / 则千转不穷,猿 / 则百叫无绝” 等。
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声音洪亮,初步感受文章的音韵美。
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并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尝试理解文意。教师可给出一些提示性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如:文章写了从哪里到哪里的景色?文中哪句话概括了富春江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小组代表提出仍未解决的疑难句子,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教师重点讲解一些关键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
实词:“风烟俱净” 中 “俱” 是 “全,都” 的意思;“负势竞上” 中 “负” 是 “凭借” 的意思;“互相轩邈” 中 “轩” 是 “向高处伸展”,“邈” 是 “向远处伸展”。
虚词:“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中 “之” 是结构助词,可译为 “的”;“鸢飞戾天者” 中 “者” 是 “…… 的人”。
特殊句式:“急湍甚箭” 是省略句,应为 “急湍甚于箭”,翻译为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
请几位同学逐句翻译课文,教师进行订正和补充,确保学生准确理解文意。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明确文章先总写富春江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的特点,然后分别从 “异水” 和 “奇山” 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描绘。
(四)研读课文,赏析美景(15 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富春江景色的总体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出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这句话。教师进一步提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绘 “异水” 和 “奇山” 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
赏析 “异水”
请学生找出描写 “异水” 的句子,即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水的 “异”。先让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从水的颜色 “缥碧”,可见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运用夸张和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直接看到水底的游鱼和细石,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湍急的江流比作箭,汹涌的波浪比作飞奔的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湍急迅猛,动静结合,突出了水的 “异”。
让学生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水的美丽景象,感受作者笔下 “异水” 的魅力。
赏析 “奇山”
请学生找出描写 “奇山” 的句子,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等。
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赏析 “奇山” 之奇。
视觉角度:“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写出了山的颜色和树木的茂密,“寒” 字不仅表现出树色的幽深,还让人感受到一种寒意,烘托出环境的清幽;“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山以人的动作和情感,化静为动,生动地描绘出山峰高耸入云、竞相争高的雄奇姿态,突出了山的奇特。
听觉角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通过描写泉水冲击石头的清脆声、鸟儿相互和鸣的悦耳声、蝉鸣和猿啼的此起彼伏声,以动衬静,营造出一种生机勃勃又幽静的氛围,展现了山中丰富多彩的声音世界,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的奇妙。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写这些声音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些声音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还从侧面衬托出山林的幽静,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与地理学科融合
教师展示富春江流域的地理地图,介绍富春江位于浙江省中部,是钱塘江的中游河段,其两岸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思考富春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其山水特征的影响。
提问:为什么富春江的水会如此清澈湍急?为什么两岸的山会如此高耸奇特?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地理角度分析原因。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如:富春江流域植被丰富,水土流失少,所以江水清澈;地势落差较大,水流速度快,因此江水湍急;由于板块运动和长期的地质作用,形成了两岸高耸的山峰等。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富春江山水之美的形成原因,体会文学与地理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
(五)再读课文,体会情感(7 分钟)
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描绘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过程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这句话。请学生先翻译句子,然后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引导: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实际上,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呢?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通过这句话,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希望能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享受宁静自由的生活。
提问:从文中其他地方还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并回答,如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表现了作者享受自由、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对山水美景的细致描绘,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师总结:作者吴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对富春江山水的描绘之中,情景交融,让我们感受到了他高雅的审美情趣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六)拓展延伸,跨学科创作(10 分钟)
与美术学科融合
教师布置任务:请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展现富春江的山水景色。可以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场景进行创作,注意突出山水的特点。
学生开始绘画创作,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如画面的构图、色彩的搭配等。
绘画完成后,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想要表达的意境,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同时强调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相通之处,即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对美的感受和理解。
语言创作拓展
引导学生模仿文中的句式和语言风格,选择自己熟悉的一处自然景色,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写一段文字,展现其独特之美。例如:“家乡的小河,水皆清澈,见底游鱼。缓流似镜,静影沉璧;急处如弦,跃珠溅玉。夹岸垂柳,皆生柔条,随风轻舞,互诉衷肠。”
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以及描写手法的运用。
请几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全班共同欣赏和评价,教师给予鼓励和具体的修改建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创作水平。
(七)课堂小结(1 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领略了富春江奇山异水的独特魅力。通过反复诵读,我们感受了文章的音韵美;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我们学习了作者描绘景物的方法,体会了他寄情山水的高雅情趣。同时,我们还将语文与地理、美术学科进行了融合,从不同角度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同时学会运用跨学科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更多的知识领域。”
(八)布置作业(1 分钟)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以 “我眼中的富春江” 为主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作文,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融入自己的情感,展现富春江的美丽。
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吴均的作品,或者收集其他描写山水的优秀文学作品,与本文进行比较阅读,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