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记承天寺夜游》跨学科教案一、教学目标(一)核心素养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品味文中简洁凝练、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运用优美语言描绘景物、表达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写作手法及作者情感变化,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对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中描绘的月下美景,感受作者营造的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鉴赏能力;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绘画、文字等多种形式再现文中意境,提升审美创造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及创作背景,感受古代文人的思想情怀和文化底蕴,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二)跨学科目标与美术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展现文中描绘的承天寺月夜景色,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艺术表现力,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美的感知。与历史学科关联:介绍苏轼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人生遭遇和思想情感,拓宽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结构。赏析文中精妙的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理解 “闲人” 的内涵。(二)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复杂微妙的情感,领悟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旷达心境。体会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方法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象承天寺月夜的美景,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心境。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文章的内涵、写作特色及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跨学科教学法:融合美术、历史学科知识,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3 分钟)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庭院月夜图,画面中月光如水,洒在庭院的地面和树木上,营造出清幽宁静的氛围。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谈谈自己对月夜景色的感受。提问:在古代文人的笔下,月夜常常是他们抒发情感的重要题材。大家能想起哪些描写月夜的古诗词呢?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积累的古诗词,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等。教师总结:这些古诗词中的月光寄托了诗人各种各样的情感。今天,我们将跟随苏轼的脚步,一起走进承天寺的月夜,看看他在这月光下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感悟。引出课题《记承天寺夜游》。(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结合历史学科知识,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但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词文赋、书法绘画皆造诣极高。重点讲述本文的创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因 “乌台诗案”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虚衔,苏轼在黄州过着近乎流放的生活。在这种处境下,他的内心充满了抑郁和愤懑,但他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寄情于山水之间,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便是其中之一。通过对背景的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7 分钟)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以及语气的轻重。例如,“元丰六年 / 十月十二日 / 夜,解衣 / 欲睡,月色 / 入户,欣然 / 起行。念 / 无与为乐者,遂 / 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要读出作者的闲适和兴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初步感受文章的节奏和韵律。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倾听、纠正读音和节奏。指名几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评价其朗读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强调一些容易读错的字,如 “藻荇(zǎo xìng)”“遂(suì)” 等,以及节奏划分不当的地方,使学生的朗读更加准确、流畅。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恰当。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将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标注出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适时给予指导。重点讲解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 “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盖(原来是)” 等实词,“遂(于是,就)”“但(只是)” 等虚词,以及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判断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倒装句)等特殊句式。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这些字词和句式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请几位同学逐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进行补充和纠正。教师对翻译进行点评,强调翻译时要做到准确、通顺,忠实于原文意思。最后,教师展示准确的译文,让学生对照检查自己的翻译,进一步理解文意。(四)精读课文,赏析美景(10 分钟)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月夜景色?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用横线划出相关语句。学生找出描写月夜景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从语文和美术学科融合的角度赏析这一美景:语言之美:让学生分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明确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光比作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作藻荇。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影子的摇曳多姿,营造出一个空灵、清幽的境界。画面之美: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幅画面,然后邀请几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感受画面的宁静与美好。接着,引导学生从美术的构图、色彩等角度去分析。画面中,月光如水,铺满庭院,是大片的明亮色调,而竹柏的影子则像黑色的线条,纵横交错,打破了单调,使画面富有层次感。整个画面以冷色调为主,营造出清冷、宁静的氛围。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这短短一句话,没有一个 “月” 字,却处处写月,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各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发言。教师总结:作者通过侧面描写,借助月光下庭院地面如积水般空明的视觉效果,以及竹柏影子在 “积水” 中交错的形态,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月光的皎洁明亮,这种写法别具匠心。让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读出月光的美妙和意境的清幽。同时,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用绘画的形式将这幅月夜美景描绘出来。学生在纸上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画面的布局、线条的运用和色彩的搭配,以更好地表现出文中的意境。绘画完成后,邀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结合画作讲解自己对文中景色的理解。其他同学进行欣赏和评价,从画面是否符合文意、艺术表现力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五)深入探究,体悟情感(10 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这样美好的月夜,为何会 “欣然起行”,又为何要去承天寺寻张怀民?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从文中寻找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小组讨论后,学生发言:“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表明作者看到美好的月色,内心充满喜悦,情不自禁地想要出去欣赏;“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说明作者想到没有人与自己一同欣赏这美好的月色,享受这份快乐,于是去找志同道合的张怀民。教师进一步追问: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既有赏月的欣喜,又有因无人分享而产生的孤独。继续引导学生探究:文中最后一句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如何理解 “闲人” 一词的含义?它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处境和心境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处境方面:苏轼被贬黄州,处于人生的低谷,作为被贬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这是他的现实处境,“闲人” 体现了他政治上的失意和无奈。心境方面:在这样的困境中,作者能与友人一起欣赏美好的月色,享受这宁静的夜晚,又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心境。“闲人” 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实现政治抱负,只好闲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能欣赏到如此美景,自己和张怀民是富有雅趣之人。这又表现出一种达观的生活态度。结合苏轼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苏轼一生多次被贬,历经磨难,但他始终能以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既有被贬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通过对作者情感的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习苏轼在逆境中自我调节、积极面对生活的人生态度。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苏轼和张怀民,模仿他们在承天寺夜游时的对话和心境,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两位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看。表演结束后,邀请观看的学生谈谈对苏轼和张怀民心境的理解,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加深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悟。(六)拓展延伸(5 分钟)展示苏轼的其他作品,如《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等,选取其中描写作者心境或体现其人生态度的语句,让学生进行赏析,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情怀。例如,赏析《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会作者在面对风雨时的从容与洒脱;赏析《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感受作者对人生的旷达态度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从苏轼的人生态度中得到的启示。邀请几位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像苏轼一样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面对挫折。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七)课堂小结(3 分钟)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言字词的积累、文章的主要情节、描绘的月夜美景、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从苏轼身上学到的人生态度等。教师进行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了文意,赏析了文中美妙的月夜景色,体会了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苏轼在逆境中依然能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种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也能像苏轼一样,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善于发现身边的美,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八)布置作业(2 分钟)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巩固文言知识。以 “我眼中的苏轼” 为题,写一篇 500 字左右的短文,表达自己对苏轼的认识和感受,可以结合苏轼的其他作品以及本节课的学习体会进行写作。选择苏轼的一首诗词,从美术的角度为其配一幅画,用画面展现诗词的意境,下节课进行展示和交流。五、教学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材。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和视频等资料。绘画工具,如白纸、彩笔等,供学生在课堂上绘画使用。六、教学评价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包括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参与角色扮演等,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进行评价。朗读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表现,评价其对字音、节奏、语气的把握,以及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和表达。作业评价: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从文言知识的掌握、短文写作的质量、绘画作品的创意和表现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