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五下9古诗三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古诗吟诵技巧,体会平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与力量。2.感知北宋与南宋疆域变化,辩证思考“山河之美”与“家国之痛”的关联。3.感受古诗“声情合一”的吟诵之美,体会古诗“起承转合”中蕴含的悲怆之美与信念之力。4.理解“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密码。教学重点 1.掌握古诗吟诵技巧,体会平仄韵律,感受诗歌语言的美感与力量。2.感知北宋与南宋疆域变化,辩证思考“山河之美”与“家国之痛”的关联。教学难点感受古诗“声情合一”的吟诵之美,体会古诗“起承转合”中蕴含的悲怆之美与信念之力,理解“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的精神密码。教学过程一、吟诵导入,激发兴趣同学们,千年之前,有一位老人临终前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他是谁?对,是陆游,瞧,陆游老先生带来了他的《示儿》。叶嘉莹先生说,吟诵里有诗歌一半的生命。今天我们来解锁一种新的读诗方法,吟诵陆游68岁时写的另一首传世之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板书课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读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明确节奏)2生尝试自由诵古诗,并尝试说规律。3按平仄声出示字,读准字音:仞、里、岳、摩、遗、东二、了解吟诵知识(一)学习声调知识1按照声调给生字分类:(第三、四声)仞、岳、里;(第一、二声)摩、遗、三2学习古音声调——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仄声。现在的一声、二声就是古时候的平声。(指生字)三、摩、遗属于平声调;现在的三声、四声就是古时候的仄声。(指生字)里、仞、岳属于平声调。教师讲解:(教师边板书边说:平声可以用“—”标示,仄声可以用“|”标示)3示范给生字标注平“—”仄“|”符号4示范读,明平仄。(平声读起来可以长一点,示范读:摩——遗——)(仄声读起来可以短一点,示范读:仞|岳!)教师讲解:这种读法通常被总结为:平长仄短。)学生齐读——平长仄短(二)运用“平长仄短”,尝试吟诵全诗。1听吟诵示范音频,学习吟诵全诗。2尝试用“平长仄短”的方法试读古诗。3学生模仿练习读、展示读。4全班集体齐诵全诗。过渡:你们读诗的水平已经达到了专业级标准了,但要真正读懂一首诗,还远远不够。三、情感深化,吟诵理解全诗1解读诗题——《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释题:秋夜,天快亮的时候,诗人走出篱笆做的院门,迎面吹来的风让他产生无限的感慨。追问:天快亮的时候,本该是人睡觉睡得最香的时候,诗人为什么睡不着,为什么走出篱笆,他到底有怎样的感慨呢?2学习诗的第一、二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1)根据注释,理解“三万里河”、“五千仞岳”。“三万里”、“五千仞”,数量词在诗歌中表示虚指。诗句中的河,是黄河,诗人说它有“三万里”长,极言黄河之长;诗句中的岳,是华山,诗人说它有“五千仞”高,极言华山之高!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2)吟诵体悟黄河之长与华山之高。吟诵提示:吟诵中高音表示强调,长音表示延展。引导吟诵:A:“三—万|里|河——东——入!海|”“三万里”读得高而且强,强调黄河很长、很长。“河”读得低沉而且绵长,手势平着走向远方,眼前仿佛呈现出奔腾咆哮的黄河。“入”字是入声字,读起来有顿挫之感,手势急遽下撤,表现出黄河挟雄豪之气入海的气势。音频示范吟诵,学生学吟。读出黄河奔腾咆哮的气势。黄河到底有多长,李白诗中是这样记录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同学们诵出黄河的蜿蜒奔腾来,“三—万|里|河——东——入!海|”B:“五|千——仞|岳!上|摩——天——”“千”读长,手势逐渐走高,读出华山之高的感觉来。“岳”读得很高,强调出“岳”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华山有什么特点呢?高到什么程度?北宋寇准在《咏华山》中强调了它是奇险天下第一山的高度,“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再读华山的高,“五|千——仞|岳!上|摩——天——”“摩”读长,手势走高,“上摩天”读出可以触碰到青天的感觉。(3)感受山河壮丽,读出骄傲与自豪。全班齐诵诗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引导:说说吟诵诗句的时候,眼前所浮现出来的画面。讲解:黄河蜿蜒曲折,自西向东滚滚流淌,黄河中游的西南面,矗立着奇险天下第一山的华山,高耸入云。诗人一横一纵的两句诗,也将中原地区雄伟河山的长卷徐徐打开。他心中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豪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环境描写不仅展现了黄河与华山的壮阔,更寓意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3读懂诗人的内心:骄傲?自豪?补充背景知识:A介绍靖康之耻。B北宋南宋领土对比。C汴州前后期的对比图。链接林升的《题临安邸》《宋史》记载,北宋时期的汴州“花光满路,箫鼓喧空”,金人侵占后,你仿佛看到了百姓们怎样的生活?听到了什么?补充金人铁蹄下汴州的情景: ( )满路,( )喧空。认真读以上材料并思考:诗人内心是真的骄傲自豪吗?我们又该怎样来读前两句诗句呢?山河依旧,故人不在。奔腾咆哮的黄河,此时成了金人饮马的水槽;高耸入云的华山,如今却是金人牧马的草场。黄河向大海悲泣,华山向苍天哭诉。有多骄傲,就有多无奈;有多自豪,就有悲痛。一起诵出惋惜、悲叹————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3吟诵“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人睡不着,心里牵挂着祖国的壮丽河山,感慨壮丽河山落入金人统治的无奈。遥想故土的壮美山河,他还牵挂着什么呢?一起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1)讲解吟诵要点:“泪尽”,“南望”、“又一年”遗民:指在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这是陆游一生为之牵挂的人。泪尽:吟诵时要尽量把声调读高一点,“尽”,强调眼泪流干了,流出的是血和控诉,是伤心欲绝,肝肠寸断。南望:尽量读得高一点,用以强调金人统治之下的老百姓希望宋朝的王师赶走金兵,收复失地。又一年:到底是多少年呢,是一年又一年啊!(2)结合陆游诗句理解“又一年”陆游出生两年后,北宋就灭亡了,在他86年的人生里,一直渴望着收复失地,他壮志未酬,报国之志却矢志不移,陆游对祖国、对遗民牵挂的初心未改,并且至死不渝。他用一首首诗诠释着对国土、对人民的赤子之心。且看20岁时,《观大散关图有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30岁时,《夜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49岁,《观长安城图》:“三秦父老应惆怅,不见王师出散关!”52岁,《关山月》:“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61岁,《书愤五首·其一》:“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68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77岁,《追忆征西幕中旧事四首》:“忆昨王师戍陇回,遗民日夜望行台”80岁,《书事四首》“关中父老望王师,想见壶浆满路时”86岁,临终绝笔留言《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终其一生,陆游最终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所以只得在临终前将未竟之志寄托于子孙,带着遗憾含恨离世。四、古今对话,深化主题陆游临终前渴望的失地收复了吗?盼望的百姓们最终安居乐业了吗?痴望的家国统一了吗?直至157年后,大明征北大将军攻陷蒙古大都,光复沦陷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方才北定中原,“子孙喜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今天,我们打开时空隧道,与千年前的陆游对话。同学们,谁能把这个好消息告诉陆游?我们有三个宝贵的机会来跟陆游对话,请大家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你想跟陆游说的话。五、吟咏全诗,诵出情怀。同学们,变的是时代,不变的是每一代中国人的家国担当,陆游的“南望”已成历史,但“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就在当下。每一首古诗都是活的心跳,每一次吟诵都是与先辈对话。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带着我们的爱国情,吟诵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记住忧国忧民的他,记住深沉隽永的家国情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教学反思本课以陆游诗词为载体,试图通过“声韵传情—历史寻根—情感共鸣—时代链接”的脉络,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厚植家国情怀。回顾教学过程,既有值得沉淀的实践经验,也有需要改进的思考空间。以《示儿》吟诵导入,通过AI技术生成陆游诗词的古韵视频,学生初步感知“抑扬顿挫”的吟诵规律。讲解《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逐句拆解“三万里河东入海”的豪迈声调与“五千仞岳上摩天”的苍劲节奏,让学生在声音的起伏中体会诗人对山河的深情。在分析“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时,通过梳理陆游组诗中“王师”出现的频次(如《示儿》《书愤》),用时间轴可视化“又一年”的漫长等待,将个体情感升华为对民族命运的共情。这种“以声传情”的设计,使传统文化不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通过肢体与声音的参与,转化为可感知的情感体验。结尾“与陆游对话”环节,学生提出“我们现在能为国家做什么”,但回应稍显笼统。可结合小学生生活实际,设计“微行动”任务,让“家国情怀”从课堂共鸣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实践。课堂应更多关注到学生的学情,依据课堂动态调整有效落地的课堂生成点,对情感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应提供个性化的情感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情感出口。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