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三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上海市宝山区三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化学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上海市宝山区三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5月月考化学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一般情况下,金属越活泼越难冶炼。铁、铜、钠、铝这四种金属最晚开始冶炼的是
A.铁 B.铜 C.钠 D.铝
2.物质的名称、俗称、化学式表示同一物质的是
A.氢氧化钠 纯碱 NaOH B.氯化钠 食盐 NaCl
C.硫酸铜晶体 胆矾 CuSO4 D.氢氧化钙 生石灰 Ca(OH)2
3.某溶液的pH是5,现欲将该溶液的pH上升到8,正确的措施是加入适量的
A.紫色石蕊试液 B.酸溶液 C.碱溶液 D.蒸馏水
4.据 Science杂志报道,科学家合成了一种环状碳分子——C18,这种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18属于有机物 B.C18和金刚石是同素异形体
C.C18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 D.C18和金刚石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
5.下列物质的组成中含有原子团的是
A.MgCl2 B.P2O5 C.CaO D.KNO3
6.关于物质除杂分析正确的是
A.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 B.一定要进行过滤
C.一定利用了各物质的不同性质 D.一定加入了另外的试剂
7.物质的组成中一定不含氢元素是(  )
A.酸性氧化物 B.酸 C.碱 D.盐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木炭:产生绿色火焰 B.铁丝:发出耀眼的白光
C.镁带:火焰呈淡蓝色 D.硫粉: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9.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点燃氢气、氧气的混合气体一定会发生爆炸
C.燃料充分燃烧,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D.用水灭火其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10.科学思维是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法正确的是
A.比较:CO和CO 组成的元素相同,所以两者性质相同
B.分析:稀有气体可制作霓虹灯,因为它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C.推理: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都是由同种分子构成
D.归纳:有多种物质生成的反应就是分解反应
11.科学家利用光催化技术实现了绿色制取,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后氧原子个数减少 B.含个氧分子
C.参加反应的甲、乙质量比为 D.参加反应的甲、乙分子个数比为
12.用下列试剂和装置能制取二氧化碳并可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的是
A. B.
C. D.
13.“分子机器”是按照一定排序构成的动态功能分子(如图),在向其提供能量及指令的条件下可移动执行特定任务。有关“分子机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机器是一种新型分子 B.分子机器吸收能量后会分解
C.分子机器没有接受指令时处于静止状态 D.构成分子机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14.现有三种常见治疗胃病药品的标签:
药品所含物质均能中和胃液过量盐酸,下列三种药片中和胃酸能力强弱关系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二、多选题
15.某溶液中含Cu(NO3)2、Ba(NO3)2、AgNO3,三种溶质,为使上述三种物质分别转化为沉淀,并将沉淀逐一分离出来,现提供①Na2SO4溶液②稀盐酸 ③NaOH溶液三种试剂。那么所加试剂先后顺序是
OH C1 NO3 SO4 CO3
Ag --- 不 溶 微溶 不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①③②
16.实验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
①关闭K,打开甲的胶塞,点燃硫粉后迅速塞紧胶塞
②冷却至常温,将胶头滴管中足量NaOH溶液挤入瓶中,振荡,使反应充分
③打开K,观察乙中的现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①中,硫燃烧呈淡蓝色火焰 B.②中,甲装置内的气压减小最终小于大气压
C.③中,乙中的长导管内液面上升 D.甲中硫粉换做碳粉,则乙中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17.室温下,某同学把8g颗粒状的固体M,加入50mL水中(M不与水反应且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最终形成无色溶液。通过传感器测得溶液温度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说法错误的是
A.M属于可溶物质
B.a点是饱和溶液
C.a、c两点,M的溶解度相同
D.b、c两点,M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三、填空与简答
18.现象是分析推理的重要依据,基于现象可帮助认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蜡烛熄灭后产生一股白烟,用燃着的火柴可以重新点燃白烟,说明白烟具有 性。
(2)重要档案使用碳素笔书写,说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 。
(3)燃气灶上的火焰为黄色时,说明燃气燃烧 (选填“充分”或“不充分”)。
(4)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到产生 ,可判断发生了反应。
(5)向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用pH检测仪测得溶液呈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6)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HCl气体,无明显现象。用传感器测定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结果如图b(溶液体积、温度的变化可忽略,离子浓度越大,导电能力越强)。
①分析A→B段变化,其他条件相同,导电能力: 。(填“>”“<”或“=”)
②图b中, 段的变化能说明NaOH与HCl发生了反应。
19.与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时,的溶解度为 g/100g水,该温度下将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g。
(2)时,饱和溶液中混有少量,可采用 的方法提纯。
(3)时,将一定量的和溶液分别进行恒温蒸发,蒸发溶剂质量与析出晶体质量间的关系如图二所示,原溶液中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填“甲”、“乙”),其溶质质量分数为 (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若甲是溶液,则t的取值范围是 。
(4)混有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样品100g,经测定其中含氯化钠约5%,为了得到纯净且质量较多的硝酸钾,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提纯硝酸钾:
甲方案:20℃时,将固体混合物加入15mL水中,并充分搅拌、溶解、过滤;
乙方案:20℃时,投入10mL水中,加热至80℃,趁热过滤。
请你选出合适的方案并简述理由: 。
20.砖墙表面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白色物质,称为泛白(泛碱),泛白物质是墙体内部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迁移至墙面后,经变化形成的。
(1)若泛白物质是由碳酸钙和氢氧化钙组成,
①写出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取泛白物质溶于水,搅拌静止,测上层清夜的pH 7。
(2)为探究温度对上述泛白物质中碳酸钙和氢氧化钙含量的影响。取不同温度下质量相等的两份样品a、b,分别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最终a转化为固体A,b转化为固体B。
①写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的方程式: 。
②若A的质量大于B的质量,可知样品 (填“a”或者“b”)中氢氧化钙含量较高。
(3)雨后天气,在墙体上更易出现“泛白”现象,请根据图片分析原因 。
21.金属材料以及化合物在农业,工业领域都有重要用途
(1)黄铜中含铜和锌。某黄铜中铜的含量为50%~65%,小张同学为测定铜的含量,设计如下实验:(资料:已知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Ⅰ:确定原理 只有锌能与稀硫酸反应产生难溶水的氢气 Ⅱ:搭建装置 Ⅲ:操作 ag样品加入锥形瓶,bmL足量的稀硫酸经分液漏斗全部滴入,待气泡不再产生,记录量筒中收集到的水的体积 Ⅳ:数据分析 量筒中水的体积为得到的氢气的体积,由氢气的密度,换算成氢气质量,再计算得出锌的质量
①写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根据Ⅳ,计算得出该样品中铜的含量为48%,小于理论值。在装置气密性良好、操作规范、计算无误的前提下:
小于认为:小张同学误将稀盐酸当成了稀硫酸使用,由于稀盐酸具有一定的挥发性,氯化氢气体占据了部分体积,导致所测得氢气体积偏大。这一结论有根本性错误,原因是 。事实上,小张同学没有拿错任何试剂,请你帮助小张同学分析导致该结果的主要原因 。
(2)合金的使用也是历史悠久。
①合金与纯金属相比较,性质存在差异。对比分析图1,从微观角度解释原因: (写一个);
②依据图2可知,增强铝合金的硬度的措施是 ;
③欲确定含Zn、Cu的铝合金中各金属的质量分数(提供足量的含Zn、Cu的铝合金和稀盐酸)。请写出实验操作及需要收集的证据: ;
《上海市宝山区三校2024-2025学年九年级5月月考化学试题》参考答案
1.C
2.B
3.C
4.B
5.D
6.C
7.A
8.D
9.C
10.B
11.C
12.D
13.A
14.C
15.BC
16.CD
17.AB
18.(1)可燃
(2)稳定/不活泼
(3)不充分
(4)蓝色沉淀
(5)NaCl、NaOH
(6) > A→B
19.(1) 40 70
(2)降温结晶
(3) 甲 t>t1
(4)甲方案得到的是纯净的硝酸钾,且甲得到的硝酸钾的质量较大,乙方案得到的硝酸钾中含有氯化钠杂质,且得到的硝酸钾质量较小
20.(1) ; 大于/>
(2) ; a
(3)雨后天气干燥,氢氧化钙随水迁移至墙面,水分蒸发在墙面析出氢氧化钙,氢氧化钙部分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因此产生泛白现象
21.(1) Zn+H2SO4=ZnSO4+H2↑ 氯化氢气体极易溶于水,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被水吸收,不会导致测得的氢气的体积偏大 加入的稀硫酸占据一定的体积,导致测定的氢气的体积偏大,测得的锌的含量偏大,计算出的铜的含量偏小
(2) 合金中的原子排列方式与纯金属不同 适当提高铝合金中铜元素的含量 称取mg铝合金放到试管中,然后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其质量为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