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一个粗瓷大碗语文 三年级 上册*27碗,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器具。可你知道吗?有这样一个粗瓷大碗,它见证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承载着一位英雄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个大碗背后的故事,感受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收拾行囊准备出发自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字词学习dùn zhēn gé xí陈列 联络 搪瓷缸 高粱chén lián táng gāng liáng一顿 侦察 革命 袭击通讯员 吭声 炊事员xùn kēng chuī比较识字陈列 一阵风陈从阜(阝)从东表示日出东方后山坡土丘陈列眼前。会意字阵会意字从阜(阝)从车表示在土山或险要处排列战车。“加一加”“减一减”慢-忄=( )曼耳+关=( )屯+页=( )联顿曼妙联军一顿饭多音字还háihuán(还有)(归还)①这么晚了,妈妈还(hái)在加班。②我借的书已经还(huán)给他了。把搪瓷缸子送给新战士收到粗瓷大碗倒掉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把粗瓷大碗当作七班的菜盆默读课文,说说这个“粗瓷大碗”有什么感人的故事。自读提示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句点题,通过倒叙的记叙方法,制造了悬念,增强了感染力。“仅仅用过一次”强调说明用的次数极少;“但是”表示转折,“都能认出来”表明这个故事是不同寻常的感人。倒叙是叙事手法,先讲结局或关键情节,再按时间正序叙述。作用是制造悬念、突出重点,让故事更有张力,吸引读者探究前因后果,与顺叙形成对比,丰富叙事结构。倒 叙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复兴路 9 号。它是向国庆 10 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8 年兴建,1960 年开放。馆内设有多个陈列厅,展示面积近 5.9 万平方米,收藏文物 21 万件套。展览涵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史、历代军事史、兵器陈列等,是弘扬革命传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一次”与“感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个粗瓷大碗,是赵一曼在东北抗日联军中担任政治委员时用过的。这个碗,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但是抗联的老战士都能认出来。因为这个碗有着一段令人感动的故事。读一读这段话,说说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送碗”与“还碗”有一回,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打开一看,是个粗瓷大碗。赵一曼吃饭用的粗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赵一曼没有碗的日子很长小通讯员“找碗”和“送碗”的急切——对赵一曼的关心。一场袭击日寇的战斗刚刚结束,小通讯员给赵一曼送来一个鼓鼓的挂包,里面是一个粗瓷大碗。赵一曼的搪瓷缸子早就送给一个新战士了,通讯员一直想给她另找一个碗,好不容易在这次战斗中找到了,就连忙给她送来。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也突显了赵一曼的无私精神和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语言描写1.想象赵一曼当时的神态,同桌互读。2.想一想,赵一曼为什么要这样说?从中你体会出了什么?“哪里拿来的,请你还到哪里去!”关爱战士“这……这……敌人都被消灭了,往哪里还啊!”以身作则英勇侧面粗瓷大碗的来历不仅展现了赵一曼的坚定原则和自律精神,也突显了她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通讯员会说“这…… 这…… 敌人都消灭了,往哪儿还呀”,是因为他面对赵一曼的要求,感到非常为难。战斗已经结束,敌人已经被消灭,他不知道该把碗还到哪里。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通讯员的困惑和无奈,也突显了赵一曼的坚定原则和自律精神,进一步强调了赵一曼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心理描写从侧面反映赵一曼没有吃过饱饭,与战士们同甘共苦。背景开饭了。通讯员用这个大碗给赵一曼盛了满满一碗高粱米饭,他想:“这回我们政委该吃顿饱饭了。”不仅展现了通讯员对赵一曼的关心和爱护,也突显了赵一曼在战士们心中的重要地位。生活条件差同甘共苦关心伤病员赵一曼一看,就知道这碗高粱米饭是从病号灶盛来的。她回想起抗联部队几个月来艰苦的生活,以及同志之间的友爱和通讯员对她的关心。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赵一曼的敏锐观察力和对战士们的深厚感情,也突显了抗联部队在艰苦环境中团结互助的精神。她看到了这碗高粱米饭,意识到这是从病号灶盛来的,而病号灶的粮食是留给伤病员的。这种情况下,通讯员仍然把这碗饭给她,让她感受到了战士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和无私关怀。同时,这也让她更加体会到抗联部队在艰苦环境中团结互助的精神,以及她作为政委对战士们的责任和关爱。赵一曼端着碗轻轻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倒满满一碗高粱米饭盛半碗野菜粥(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赵一曼端着碗轻轻地走进炊事棚,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又从另一口锅里盛了半碗野菜粥。炊事员老李在旁边看到了,他没有吭声,眼里却含着泪花。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赵一曼的无私精神和对战士们的关心,也突显了炊事员老李对赵一曼的理解和敬佩。你觉得炊事员老李心里会想一些什么?我刚一转头,就瞧见赵一曼同志又在倒饭!她脸色蜡黄,身子都快瘦成纸片了,还总把粮食让给战士。那野菜粥寡淡无味,她却吃得坦然。唉,真拿她没办法,可我这心里头,满是对她的心疼。她总把好的留给别人,自己只吃野菜粥。这小小的一碗饭,饱含着她对战士们的关爱。我暗暗发誓,一定要想办法让她多吃点,绝不能看着这样的好同志被饿坏了。第二天开饭的时候,赵一曼又没有碗了。小通讯员急得直叫:“我说政委同志啊,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呀!”小通讯员会说“给你一百个碗也架不住这么‘丢’呀”,是因为他看到赵一曼又一次没有碗,感到非常焦急和无奈。他不明白赵一曼为什么要把碗里的饭倒回锅里,自己却只吃野菜粥。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小通讯员的焦急和无奈,也突显了赵一曼的无私精神和对战士们的关心,进一步强调了赵一曼在战士们心中的重要地位和她对战士们的深厚感情。你觉得赵一曼的碗以后还会丢吗?为什么?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赵一曼的碗大概率还会丢。她一心为战士们着想,为了让大家能多吃些粮食,会继续用换饭的方式把好饭菜让出去 。在换饭过程中,为避免被发现,她可能会匆忙藏碗,导致碗再次丢失;且战斗环境恶劣,转移频繁,碗也容易在慌乱中遗失。赵一曼笑着说:“是啊,什么时候才能不丢碗呢?”这种描写不仅展现了赵一曼的幽默感和乐观态度,希望战士们能够早日摆脱困境,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展现了她对战士们的关心和爱护。据后来 “侦察”,这个粗瓷大碗已经成了七班的菜盆了。这个粗瓷大碗会成为七班的菜盆,是因为赵一曼将碗里的饭倒回锅里,自己却只吃野菜粥,这种无私的行为感动了战士们。为了表达对赵一曼的敬意和关心,战士们将这个碗用作菜盆,让它继续发挥用途。合作探究赵一曼仅仅用过一次这个碗,它的感人之处在哪里呢?这个“粗瓷大碗”象征着赵一曼在艰苦的环境里具有吃苦在前、关心别人、爱护同志的高尚品质,以及同志之间的友爱之情。本文围绕一个____________的来历,讲述了_________烈士的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她关心________胜于关心_______,与战士们一起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了赵一曼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粗瓷大碗赵一曼战士自己同甘共苦,坚持抗日主题概括本篇课文以“一个粗瓷大碗”为线索,记叙了赵一曼同志用碗的经过,赞美了她关心同志胜过关心自己的高尚品质。课下我们可以通过借助课外书、电视节目、询问他人等途径更多地了解赵一曼,感受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一个粗瓷大碗博物馆:感人的故事战斗刚刚结束:碗的来历关爱战士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开饭了:与战士们吃同样的饭菜后来:碗成了七班的菜盆第二天:碗消失了结构梳理一、老兵讲故事。如果你是那个小通讯员或者炊事员老李,现在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老兵。请你用自己的语言,选择一个片段,向现在的人们讲一讲赵一曼的故事吧。练一练我永远忘不了那个傍晚,偶然撞见赵一曼同志偷偷把白米饭倒回锅里,换了半碗野菜粥。她清瘦的身影在昏黄灯光下微微颤抖,却坚定得让人心疼。那时候粮食比金子还贵,她却总把好东西留给战士们。她常说:“大家吃饱了,才能打胜仗。” 如今我老了,但只要想起那个粗瓷大碗,她的音容笑貌就清晰如昨。作为炊事员,我最清楚赵一曼同志有多苦。有回我刚做好饭,一转头就看见她把热乎的米饭换成野菜粥。她总说自己吃惯了粗粮,可谁不知道她是想让战士们多吃点。那只粗瓷大碗,盛着她的无私和坚韧。现在每次看到碗,我都忍不住想,要是年轻人都记得她这份精神,咱们的好日子才算是有根了。二、请以“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开头,写一段话,表达自己的感受。粗瓷大碗,我想对你说,你是历史的见证者,盛满了赵一曼的无私与坚韧。每一道纹路都诉说着往昔的艰辛,你让我明白,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这份红色精神,我定当永远铭记、传承。这只粗瓷大碗,是历史的馈赠,更是精神的丰碑。它教会我们懂得奉献,明白担当。希望大家将这份精神融入生活,在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让英雄的故事永远熠熠生辉。基础巩固:抄写文中描写赵一曼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她的品质。 情感表达:以 “我心中的赵一曼” 为题,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感想。作 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