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鼎尖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鼎尖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安徽省鼎尖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2025年初,国产人工智能DeepSeek实现了中国AI技术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DeepSeek依托强劲算力,极大拓展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理解边界。在追求智能化的进程中,如何让人工智能理解人文关怀并承担社会责任,成为整个AI行业乃至全社会亟待面对的挑战。
若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社会可能滑向“效率至上”的单一维度。试想:若教育模型仅追求解题正确率,是否会压制个性化创造?DeepSeek的技术跃迁带来的不仅是效率革命,更折射出一种知识生产范式的转向——当算法模型通过海量数据“理解”人类文明时,其底层逻辑往往遵循技术理性至上的原则,将文化传统、社会价值等复杂系统简化为可计算的变量。可见,在技术迭代中,若仅追求效率与市场占有率,很容易忽视对社会伦理的回应、对文化多样性的包容。破解上述困境的关键,在于推动人工智能从“技术工具”向“文明载体”的认知升级。要让DeepSeek真正成为“向善之力”需在技术逻辑中植入人文基因。
在这过程中,需要积极构建公众参与的启蒙运动,“用AI者亦需懂AI”。通过社区论坛、学校教育等渠道普及数字素养,让公众理解AI的能力边界与社会风险。例如,在义务教育中开设“AI与社会”的选修课,引导学生批判性使用人工智能。只有当用户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监督者,技术才能真正服务于人的主体性。
总之,DeepSeek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人类如何定义自身价值”的文明叩问。我们无需恐惧技术,但必须警惕技术异化;不必神化AI,但应引导它成为“善的放大器”。DeepSeek的开发者们或许应常怀敬畏之心,在代码世界栽种人文关怀的常青树,让技术创新守护人间烟火。真正的智能革命从不是冰冷的算力竞赛,而是充满温度的人类文明进化史。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DeepSeek“领跑”AI的伦理之问》)
材料二:
近日,中小学生用DeepSeek:赶寒假作业备受关注,一场由AI引发的教育焦虑正在悄然蔓延。春节假期期间,Deepseek在媒体上被大范围讨论,而关于其使用方法也由各大博主进行了普及。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这一代人,接受起新鲜事物来更没有门槛,用人工智能工具来完成令人挠头的寒假作业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但当人工智能以“解题神器”的姿态渗透进基础教育,教育者与家长不得不面对一个尖锐的命题:当作业本成为人机博弈的战场,教育究竟是培养解题机器,还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粗暴禁止绝非良策。当前家庭教育普遍陷入手机“争夺战”的困境,这种管控思维存在着深层矛盾。面对AI浪潮,若在校时全面禁止接触,毕业后却要直面其如水电网般的基础设施属性,无疑是教育的严重错位。人工智能素养理应成为数字时代的生存技能,如同穿衣吃饭般融入基础教育。
与之同时,当AI可以轻松通过初级的“作业测试”,压力便给到了“出题者们”。过去需要查阅几天资料的社会实践报告,现在只需要向AI描述选题框架;曾经绞尽脑汁的英语作文,转眼就能生成地道表达。AI工具的普及正在重塑作业场景的底层逻辑,但这场技术平权带来的效率革命,却意外暴露了传统作业设计的脆弱性:重复率过高的抄写作业、套路化的命题作文、脱离现实的应用题。
教育正从知识的复现转向思维建构,从标准答案走向问题生成,锚定“提出AI解答不了的问题”才能体现高质量作业的价值,培养机器无法替代的心智能力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任务。
站在智能时代的门槛上,寒假作业的AI化是对教育敲响的一记警钟。当雅思贝尔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的论断遭遇AI挑战,或许我们需要重新理解“唤醒”的对象——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那种敢于质疑标准答案的勇气、在混沌中寻找意义的执着,以及用不完美的表达传递真情实感的尝试。未来的教育现场,或许不再有整齐划一的作业本,但那些涂改的痕迹、稚嫩的质疑与出人意料的“错误”,才是最动人的光芒。(摘编自光明网评论员《寒假作业AI化,是对教育的一记警钟》)
材料三:
新普陀小学东校校长寿俊梅介绍,开学后Deepseek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合理使用和引导将成为学校的重点任务之一。新普陀小学东校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引导孩子在学习中重视思维方式的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善用AI工具优化学习。“我们希望孩子们谨记,技术是工具,思维才是核心。面对信息洪流,我们要像科学家一样追问‘为什么’,像工程师一样探索‘如何做’。将创新意识融入日常,努力成为未来的创造者。”寿俊梅说。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研究员、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表示,DeepSeek是一种工具,与圆规和三角板没什么区别。把DeepSeek应用到教育上,要有所甄别。
“如果只是巩固所学知识、提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学习的习惯等,建议尽量少用DeepSeek,因为它代替了学生亲身学习的过程,不利于以上目的达成,有时甚至产生负效应,如让学生滋生投机取巧、不负责任的陋习。”汤林春进一步解释称,相对高阶且复杂的作业,如长周期作业、实践类作业、项目性作业、创新性作业,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深度学习能力等高阶素养,涉及的内容复杂,探究性强,可以利用DeepSeek快速搜集信息、整理思路、多样化呈现等方面的优势,既减轻学生负担,也突显作业的育人价值。
(摘编自澎湃网韩晓蓉、徐亦嘉《上海中小幼学生开学:“用DeepSeek赶作业”受关注,他们怎么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指出发展人工智能需警惕工具理性压倒价值理性,强调植入人文基因的必要性。
B.当AI用户的角色由被动接受者转换为主动监督者时,技术就能服务于人的主体性。
C.AI工具的普及暴露了传统作业设计的缺陷,若全面禁止学生接触AI,无疑是教育的严重错位。
D.DeepSeek应用到教育上时要有所甄别,不能用它来完全取代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智能革命的核心是人文进化,唯有摒弃算力竞赛,才能让技术创新守护人间烟火与文明温度。
B.作业AI化现象折射出教育需转型:从知识复现转向思维建构,从培养解题机器转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深度学习能力的高阶素养的学生。
C.“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的论断遭遇AI挑战,在未来的教育现场,不再有整齐划一的作业本,那些不完美的表达才是最动人的光芒。
D.汤林春认为,DeepSeek在低级且简单的作业中使用,可能会滋生投机、不负责任的心理,因此巩固所学知识都应该回归传统学习方式。
3.下列哪项教育措施最能统合三则材料的核心主张?( )
A.在高年级开设“AI伦理辩论课”,组织学生制定班级AI使用公约。
B.将DeepSeek接入学校系统,自动批改所有标准化测试题目。
C.开展“无AI月”活动,强制学生回归传统学习方式。
D.某学校要求教师设计必须使用AI才能完成的创新性作业。
4.材料二在论证“AI工具对教育的影响”时,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面对人工智能(如DeepSeek)的强大功能,你对目前学校的作业设计有何建议?请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沉重的翅膀(节选)
张洁
陈咏明疲劳已极。耳朵里像塞了两个棉花球,铿锵的锣鼓声、人们的喧哗声、爆竹的嘭嘭声,仿佛都离得很远,很远。
分到房子的各家各户,都要请陈咏明吃饺子,不吃谁的都不行。这怎么吃呢?陈咏明就是有二十个肚子也不行。不知谁出了个主意,每户出一个饺子,派一个代表,在基建队那口大锅里煮好,请上陈咏明,大家一块吃。现在,基建队那口大锅前头,热气蒸腾,煮饺子的人正你推我搡……陈咏明不喜欢这样的场面,但他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干涉别人表示自己欢乐的方式。他必须站在那里,那也许会使大家的笑声,得到几秒钟的延长。他应该为一切人的快乐,尽力去做。哪怕这努力发出的温热,像炉灶里爆出来的火星那样的微小。
几天几夜几乎没有合过眼。仿佛这样,他就可以给那与死神搏斗的吕志民增加一份力量。
最后在给排雨水管子上漆的时候,吕志民从脚手架上跌了下来。
谁这样说的?“这孩子太大意了。”
不,陈咏明自己就是一个严正的法官。问题在他这里。他应该预计到人们在接近成功时往会出现的麻痹。一切出其不意、完全可以避免的不幸,往往发生在最后松一口气的时候。他是什么人,难道是和吕志民一样的毛头小伙子不成?为什么他没有做一次讲话,强调一下人们应该警惕和注意的问题?
在医院手术室外的长椅上度过的几小时,如同几年那样长。每一个从手术室出来的穿白大褂的人,都会使他心惊肉跳。
只是在确知吕志民的危险期已经过去之后,他才无言地把他的头,靠在妻子那柔弱的肩膀上。
旗帜,红色丝绸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陈咏明的眼中,却泛起薄薄的一层泪水。原不应该有泪水的。那是为了什么呢?也许是为刚刚度过危险期的吕志民;也许是为得到这一点满足,便付出这许多快乐、感谢之情的慷慨的人们。
到底谁应该感谢谁呢?一栋栋极其简陋的住房,便是他们安身立命的小巢。太寒伧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巢,他们也耐心地、梦寐以求地等待了许久。
陈咏明想起吕志民在病床上说过的话语:“小宋,你先住,咱们哥们儿过得着。这房子既分给了我,我说了就能……不,你别跟我推让。陈厂长说了,还要接着盖呢,早晚的事,早晚的事。”
我们有多少习惯于侈谈“阶级感情”的人,要是他们听了吕志民徘徊在地狱门前所发出的充满阶级情谊的话语,他们会作何感想呢?也许他们什么也不会想。
第一碗饺子盛了出来,李瑞林排开众人,紧紧地抓住了那只碗,说道:“这碗饺子,一定得由我递给老陈。”他那不顾一切的神色,使得人们不便与他相争。
李瑞林觉得,他有充分的权利,把这碗饺子端给陈咏明。
前些日子,陈咏明曾把负责挖鱼塘的任务交给了李瑞林,那是一个准备为全厂职工家属改善生活、谋福利的长远措施。挖塘以前,陈咏明叮嘱他,鱼塘的围堰,一定要用压路机压结实,铺上石头以后,再铺沙子。当时,李瑞林对陈咏明的那股怒气,还没有消掉。陈咏明的话,根本听不进去。
有一段围堰,李瑞林没有坚持按陈咏明交待的办法去办。放水、放鱼苗之后,一冻冰,果然从那段围堰上决口了,跑了鱼苗跑了水。李瑞林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怎么向全厂的职工交待?陈咏明那里倒好办,顶多挨一顿批,可全厂职工,对这些鸡场、鱼塘抱的希望多大啊。物价涨得那么快,鲜鱼的供应又那么短缺,职工们就盼着自己厂里的这点福利呢。李瑞林急得一进厂长办公室的门,便抱头痛哭。陈咏明沉默了半天,说:
“老李,别难过了,我和你一块从头干起吧。”
“你怪我吧?”
“我不想责备你了,老李。你的眼泪已经对你的失职,进行了谴责,同时也表明你还是有责任心的,它是宝贵的。”
人活的是什么?就是得人知己。李瑞林对陈咏明让他看大门时积下的怨气,豁然一下,随着那决了口的塘水流走了。李瑞林有了一种完全崭新的尺度、一种完全崭新的眼光,来衡量、回顾陈咏明所做的一切。
人有时会分离成若干个自我,在接过李瑞林带着庄重的神色,递给他的那碗饺子的时候,陈咏明感到一个勃发的、新鲜的自我又在一片激情里诞生。对一个饱经忧患的人来说,这样的激动,是很难重现的,因此,陈咏明知道这激情的可贵。此时此刻,他多么希望他们之中有谁埋怨他一句,或是批评他一句。吕志民还在医院里躺着……但那些热切地望着他的眼睛,又明明在躲闪着,仿佛那些有教养的人,不看人家的秃头顶一样。陈咏明只有喃喃地说着:“谢谢,谢谢大家!”然后,他去夹饺子。手变得笨了,饺子总是从筷子里滑脱出去。夹了几次,才夹住一个。陈咏明抬头看看围着他的人群,爆竹声、锣鼓声、喧哗声全都停息了,人们也都无言地望着他。陈咏明觉得有一种厚而坚实的东西将他包裹。他好像变成一个包裹在种子里的胚胎,这种子将产生力量。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描写爆竹声、锣鼓声等环境,既烘托了喜庆氛围,表明工厂改革初见成效,也是为了反衬陈咏明内心的孤独。
B.吕志民受伤的情节作为改革进程中的意外事件,反映了安全生产在基建工程中的重要性,与本文主题关联不大。
C.李瑞林在围堰决口事件后因自责而痛哭,虽然对陈咏明仍心存芥蒂,但出于对集体氛围的妥协还是主动递饺子给陈咏明。
D.文章以众人为陈咏明煮饺子为主线,中间插叙“吕志民受伤”“李瑞林修围堰”等情节,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7.下列对文中“分房”情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咏明最终接受“每户出一个饺子”的提议,显示出他对公平原则的坚守。
B.职工们用请吃饺子的方式表达感激,体现了他们对陈咏明领导工作的认可。
C.吕志民在病床上主动让房的行为,凸显了工人阶级的无私品格。
D.简陋住房对职工们意义重大,暗示了当时社会物质条件的匮乏。
8.陈咏明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结尾画线句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
孟子对曰:“有。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①志?’一人衡行②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材料二: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③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④誉。
(选自欧阳修《纵囚论》,有删改)
【注】①厥:其。②一人:这里指商纣王。衡行:横行。③大辟:死刑。④干:求,求取。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罪大A恶极B诚C小人D矣E及施恩德F以临之G可使变H而为君子。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只,仅,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此惟救死而恐不赡”意思不同。
B.耻,意动用法,与《师说》中“耻学于师”的“耻”用法相同。
C.意,料想,与《鸿门宴》中“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意思相同。
D.之,助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唯君图之”的“之”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回答不仅为齐宣王提供与邻国交往的方法,还强调仁德与智慧在治国安邦中的核心作用。
B.在齐宣王与孟子的对答中,齐宣王最终被孟子说服,承认自己应当培养安定天下百姓的“大勇”。
C.欧阳修指出囚犯们按期归来,是因为窥探到了唐太宗的意图,料到返回后一定会被赦免。
D.欧阳修认为唐太宗借权术成就美名,并不是施行恩德与明晓信义的做法,这缺乏治国实效。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2)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14.材料一中孟子主张君主应有“大勇”,材料二中欧阳修批评唐太宗纵囚。请结合材料分析两人的依据。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完成小题。
村行【注】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这首诗,是王禹偁于太宗淳化二年(991)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写。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从视觉与动作切入,“穿”“信”二字暗含人马和谐,烘托出诗人沉浸山野、纵情游赏的闲适心境。
B.颔联之景由下而上,炼一“含”字,写声音全在壑里,又全从壑出,暗示晚风与泉声在壑中回荡的立体声效。
C.颈联“胭脂色”“白雪香”,暗示季节的更替,并以通感的手法表现出景色的绚丽多彩。
D.尾联以设问手法,点明诗人“惆怅”之根源,使全诗的情感脉络形成一种跌宕之势。
16.本诗和杜甫的《登高》均以秋景入诗,但在意象特点和表达情感上各有不同,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 ”,至于礼乐教化则“ ”。
(2)《念奴娇·过洞庭》中,张孝祥以“ , ”两句自喻高洁坦荡的胸怀,暗含对污浊世风的批判。
(3)与“樯橹灰飞烟灭”中的“樯橹”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复兴中学记者团在校刊上推出一篇以“快时代的读书文化”为主题的访谈录。以下是学生记者对某出版社主编的采访实录。
记者:① ?
主编:我借用英国社会学家弗兰克·富里迪的观点来回答这个提问吧。他曾在著作《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中说,在这个深度阅读日渐消亡的快时代,即便部分书籍沦为消遣娱乐的媒界或技能陪训的工具,书籍在心智塑造、思想情感交流以及知识传播方面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近而有助于在社会层面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实现文明的代际传递。
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读者在阅读偏好上的变化?
主编:快时代的人们更倾向于轻阅读和碎片式阅读,功能性文盲(缺少探究习惯和自我批判能力的读者)越来越多。但人性中自有对知性完善(追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和智性完满(追求对人生的整全性理解)的渴求,② ,非娱乐性书籍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这种向上向善的渴求。所以我一直相信,尽管世界如何浮躁喧嚣,深度阅读的读者都不会消失,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折射出这个时代饱满的思想内涵。
记者:近几年图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像有声书、视频荐书等。③ ?
主编:制作优质的有声书和视频荐书都是功德无量之举,都有助于营造健康的阅读氛围。前者让快时代的人们能见缝插针地听“书”,获得另一种读书体验;后者算得上是书评的推陈出新,如果真是用心甄别而不是出于商业目的的“王婆卖瓜”,那就能让优秀的图书脱颖而出、传久传远,也能帮助读者降低选书的试错成本。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营造”与文中加点的“营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艺术家们正在营造一个充满创意的展览空间。
B.公司通过团建活动营造了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C.北宋李明仲曾任主管营造工程的将作监。
D.他试图用谎言营造出自己成功的假象。
22.复兴中学校刊拟在“成语溯源”专栏中推广课文中的经典成语,帮助同学们在快时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请从下列两个成语中选择一个,仿照对文本中“脱颖而出”的释义方法,写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语言流畅。
示例:
脱颖而出: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的“毛遂自荐”的故事。这则成语原指锥子上部的环儿透过布袋露出来,后来比喻才能完全显露出来。
课文备选成语:游刃有余 秋毫无犯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饺子导演花五年时间精心打磨《哪吒之魔童降世》,终成爆款。时隔六年,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上映,他不仅重新诠释了传统神话故事,还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设计理念,再创票房神话。
材料二:机器人专家王兴兴深耕仿生机器人领域十余年,带领团队从零开始,坚持自主创新,最终突破关键技术,研发出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悟空”。
上述两位人物的成功路径,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鼎尖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B 2.B 3.A 4.材料二以层进式结构展开论证。①提出问题:点明教育现状与 AI 带来的挑战;②分析问题:剖析 AI 对教育的双重影响;③解决问题:提出教育转型的方向与路径。 5.①减少机械重复作业,强化思维建构型任务;②结合真实场景,设计 “AI 无法替代” 的体验型作业;③利用 AI 辅助分层设计,实现个性化挑战;④将 AI 伦理与工具素养融入作业目标
6.D 7.A 8.①责任心强:几天几夜不合眼守着受伤的吕志民,认为吕志民受伤自己有责任。
②关心职工:为职工分房、建鱼塘等谋福利。
③宽容大度:李瑞林犯错后,没有责备他,还和他一起从头干起。 9.①内涵:“厚而坚实的东西”指的是职工们对陈咏明的信任与支持,这种力量让陈咏明感受到温暖与希望,如同种子里的胚胎被包裹,将产生无尽的力量,推动他继续为职工们的幸福努力奋斗。
②表达效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咏明与职工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升华文章主旨。
10.BEG 11.A 12.B 13.(1)(假如)现在大王也是一发怒就(能)安定天下的人民,(那么)人民只担心大王不喜爱勇武。
(2)如果多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都可以不被处死,这难道能成为天下通行的固定法则吗? 14.①孟子以天命观与民本思想论证“大勇”,强调勇武的终极目标是护佑苍生。
②欧阳修立足法制稳定性与人性现实,批判权术治国的虚伪性,主张立法需“本于人情”。
参考译文:
材料一:齐宣王问道:“与邻国交往有什么原则吗?”
孟子回答说:“有。只有仁德的人能以大国的身份侍奉小国,只有智慧的人能以小国的身份侍奉大国。以大国侍奉小国,是乐于顺应天道的表现;以小国侍奉大国,是敬畏天道的表现。乐于顺应天道的人能安定天下,敬畏天道的人能保全自己的国家。《诗经》说:‘敬畏上天的威严,才能时刻保有国家。’”
宣王说:“您的话真有道理啊!不过我有个毛病,就是喜好勇武。”
孟子回答说:“希望大王不要喜好小勇。那种手按剑柄、怒目而视,说‘他怎么敢抵挡我!’的,是普通人的勇气,只能对付一个人。希望大王追求大勇!《尚书》说:‘上天降生百姓,为他们设立君主,设立老师,让君主和老师协助上天爱护百姓。天下四方有罪或无罪的人,都由我负责,天下谁敢违背上天的意志?’只要有一个人在天下横行霸道,周武王就认为这是自己的耻辱。这是周武王的大勇。周武王一发怒就能安定天下的百姓。如今大王如果也一发怒就能安定天下的百姓,百姓唯恐大王不喜好勇武呢。”
材料二:信义在君子中通行,而刑罚杀戮则施加于小人。刑罚到了处死的程度,说明其人罪大恶极,这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正义而死,不愿苟且偷生,视死如归,这又是君子中最难做到的。唐太宗贞观六年,登记在册的死刑囚犯三百多人,(太宗)放他们回家,约定他们自动回来接受死刑。这是拿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期望最坏的小人一定能做到。那些囚犯到了期限,竟然全部自动回来,没有一个延误。这是君子都难以做到的,小人却轻易做到了。这难道合乎人情吗?
有人说:罪大恶极的人,的确是小人,等到对他们施加恩德,就可以使他们变成君子。因为恩德深入人心,改变人的速度,竟能有这样的效果。(我)回应说:太宗这样做,正是为了求取好名声。怎么知道他放囚犯回去,不是预料到他们必定回来以图赦免,所以才放他们呢?又怎么知道那些被释放的囚犯,不是预料到自动回来必定获得赦免,所以才回来呢?预料到囚犯必定回来才放他们,这是上位者窥测下位者的心理;预料到必定获得赦免才回来,这是下位者窥测上位者的心理。我看到的不过是上下互相窥测来成就这种名声,哪里有什么施加恩德与懂得信义的事呢?不然的话,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时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犯极恶大罪,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全信义,这又是说不通的论调啊!
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他们回去后再回来,就把他们杀掉,绝不赦免。然后再放一批死囚,如果他们又回来,那就可以知道是恩德的作用了。但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至于放他们回家又赦免他们,只能偶尔做一次。如果多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犯都可以不被处死,这难道能成为天下通行的固定法则吗?不能作为常法的事,难道是圣人的法度吗?因此尧、舜、夏商周三代圣王的治理,必定以人情为根本,不标新立异来显示崇高,不违背人情来追求声誉。
15.B 16.意象特点: ①《村行》选取黄菊、斜阳、棠梨叶、荞麦花等明丽清新的意象,色彩绚丽,富有田园闲适感;②《登高》选用急风、高天、落木、长江等萧索壮阔的意象,意境苍凉雄浑。
表达情感: ①《村行》先写游赏之乐,后因景生情,抒发思乡之情,隐含仕途失意的惆怅,情感含蓄内敛;②《登高》借秋景抒发身世之悲(漂泊、衰老、多病)与家国之痛,情感沉郁浓烈,忧国忧民。
17. 可使足民 以俟君子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8.①如何看待快时代读书的意义 ②与娱乐性书籍相比 ③您对这些现象有什么看法 19.①“媒界”应改为“媒介” ②“陪训”应改为“培训” ③“近而”应改为“进而”。 20.无论世界如何浮躁喧嚣, 深度阅读的读者都不会消失,这些读者的阅读偏好代表了这个时代饱满的思想内涵。 21.B 22.答案示例:
游刃有余:出自《庄子 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这则成语原指厨师宰牛时,刀刃在牛的骨头缝隙中灵活运转,毫无阻碍,后来比喻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解决问题时得心应手,毫无困难。
秋毫无犯:出自《史记 项羽本纪》中“鸿门宴”的相关记载。这则成语原指军队纪律严明,连最细微的东西(如鸟兽的细毛)都不侵犯;后来形容人行为端正,丝毫不侵犯他人的利益。
“秋毫无犯”典出《史记》中刘邦军队纪律严明的记载,“秋毫”指细微之物,原义强调“不侵犯微小利益”,比喻义引申为“行为正直”。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