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专项训练】易错精选题: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紧扣一个“游”字,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叙述。B.首联中的“足”字写出了丰收年景,表现了农家款客的热情淳朴。C.颈联描绘了农家在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祈求丰收的乡土风俗画卷。D.尾联实写诗人与老农絮语的情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咀嚼,请简要分析。阅读《登飞来峰》,完成下面小题。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3.下面关于《登飞来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首句中的“千寻”这一词夸张地写出了塔的高峻。B.“日升”二字可读成重音加以强调,来体现诗人豪情。C.本诗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不畏”传达了诗人的态度。D.本诗配乐时可选用旋律低沉忧伤、节奏缓慢绵长的音乐。4.本诗中的“浮云”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中的“浮云”含义有何不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仲春郊外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仲春景象。B.颔联“连三月”“绝四邻”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了春光无处不在。C.诗人采取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春天,清新自然,生机无限。D.“何处染嚣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6.苏轼“春江水暖鸭先知”化用了“鱼戏水知春”,请结合颈联赏析“知”字的妙处。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喜晴谢蔼十日江村烟雨濛,晓来初快①日升东。挼莎②蕉叶展新绿,从臾③榴花开晚红。得句又从山色里,发机④浑⑤在鸟声中。披衣出户眄⑥田野,好在良苗怀晚风。【注】①快:快意。②挼莎(ruó suō):摩挲。③从臾:怂恿、劝说。④发机:本意为拨动弓弩,这里指触动诗情。⑤浑:全。⑥眄(miàn):斜着眼睛看。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连日雨后旭日东升的情景。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正面描写风。C.诗人看到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诗兴大发。D.本诗描绘了诗人的田园生活,风格清快明丽。8.本诗题为“喜晴”,请简析诗中何处透着喜意。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甘露寺多景楼①[宋]曾巩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②阑干四望通。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一川钟呗③淮南月,万里帆樯④海餐风。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⑤。[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中年离乡宦游至江苏镇江,登临风景优美的多景搂,因风光迷人有感而作。多景楼:在今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②徒(xǐ)倚:徘徊流连。③钟呗(bài):撞钟和唱诵经文声。④帆樯:船帆和桅杆,泛指江船。⑤冥鸿:飞入远空的鸟。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总写多景楼的形胜,提挈全篇,诗人凭高远眺,水色山光,风月胜景,尽收眼底。B.中间两联只写了多景楼上所见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一写淮南寺钟,一写江面帆船。C.尾联以唱叹的语调,抒写了个人的感受和襟怀。D.全诗视野宏阔,形象鲜明,对仗工整。10.颔联中“浮”与“入”二字极为精练传神,请结合诗句赏析。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1.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正确的是( )A.“新年都未有芳华”的意思是新年都没有芬芳的鲜花,句中的“都”写出了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的心情。B.《春雪》中“作飞花”三字,翻动态为静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C.《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体现自己沉浸在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中。D.韩愈的这两首诗中各有一句诗写到了“雪”,其中《晚春》中的是真写雪。12.请简要赏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这两句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春夜闻笛①唐·李益寒山②吹笛唤春归,迁客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①本诗写于诗人谪迁江淮时。②寒山:在今徐州市东南。③迁客:被降职到外地的官员。13.诗歌描绘了(1) 、(2) 、南雁北飞三个画面。14.在为这首诗配画时,有同学认为应该把“雁”作为主体,也有同学认为应该把“迁客”作为主体。请结合诗歌,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望蓟门①[唐]祖咏燕台一去②客心惊,茄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③曙色动危旌④。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⑤,论功还欲请长缨⑥。【注释】①蓟门:唐朝屯兵之地。②燕台一去:一到燕地。③三边:泛指当时东北、北方、西北边防地带。④危旌:高扬的旗帜。⑤投笔吏:指东汉人班超。他投笔从戎,后来因功被封为定远侯。⑥请长缨:缨,绳子。西汉人终军曾向汉武帝主动请缨,出使南越。15.这首诗紧扣“望”字,写望中所见,抒望中所感。这让我不禁联想到杜甫《望岳》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 , ” 。16.请结合诗的最后两句内容,说一说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7.在朗读画线句子时,你认为哪个词应该重读?并说说你的理由。18.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中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说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本专栏挑选了以下诗歌进行对比赏读,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的任务。木兰诗(节选)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9.编辑们在策划过程中对《木兰诗》做了如下探讨,你认为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叙事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绘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壮士们十年后得胜而归的情景。C.若为选段①推荐朗诵的配乐,可选择乐曲《十面埋伏》,其曲风激越昂扬、慷慨悲壮。D.“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生活,烘托木兰的勇敢坚强。20.同是辞官回乡,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请你为读者解读他们的选择体现的精神品质有何不同。【甲】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乙】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21.下面对两首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歌体裁不同:【甲】为古体诗,五言和七言兼用,诗歌的格律自由,且长短不限。【乙】为七言绝句诗,此体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B.两首诗都用到了典故:【甲】诗题中有“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是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乙】诗句中有“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皇帝陈叔宝溺于声色,作此曲与后宫美女寻欢作乐,终致亡国,所以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C.两首诗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甲】诗中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句与【乙】诗中有“烟笼寒水月笼沙”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去翻译。D.两首诗歌在题材上均属于怀古诗:【甲】诗登楼怀古,以历史陈迹为题材,登高望远,抒情感怀。【乙】诗闻曲怀古。以历史事件为题材,咏叹史实,托古讽今。22.这两首诗歌都属于怀古诗,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回答说一说。2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甲】人日①思归[隋]薛道衡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②雁后,思发在花前。【乙】春夜闻笛[唐]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注释】①人日:农历正月初七。②落:居,落在……后。(1)【甲】诗笔调平淡,前两句中的“才”“ ”二字,透露出诗人苦涩的心情。【乙】诗前两句营造了一种 的意境。(2)两首诗中都蕴含了人和大雁处境的对比,请结合相关诗句进行赏析,并说说通过对比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期末专项训练】易错精选题:诗词曲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1.D 2.诗人描述了在山水环绕的路上,疑惑无路之时却忽又开朗的情景;蕴含哲理:不管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D.全诗首写诗人出游到农家,次写村外之景物,复写村中之情事,末写希望频来夜游。尾联表明诗人已“游”了一整天,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月光之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于是这两句从胸中自然流出: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把酒言欢,此情此景,不亦乐乎。一个热爱家乡与农民亲密无间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这一句写主观心境,不是“实写诗人与老农絮语的情景”;故选D。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注意审清题目,从哲理角度赏析句子。颔联写山间水畔的景色,写景中寓含哲理,千百年来广泛被人引用。“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如此流畅绚丽、开朗明快的诗句,仿佛可以看到诗人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其喜形于色的兴奋之状,可以想见。这里描写的是诗人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不管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就能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3.D 4.示例:《论语》中“浮云”指像流云一样没有价值的事物。孔子告诫弟子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登飞来峰》中“浮云”是遮蔽视线的事物,也指奸邪小人。【解析】3.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D.有误,《登飞来峰》这首诗通过描写登飞来峰时的所见所感,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全诗语言朴素,形象生动,充满哲理,感情强烈。因此,配乐时应选用旋律高昂、节奏明快有力的音乐,以更好地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故选D。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意思是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如同浮云一样。“浮云”指像流云一样没有价值的事物。此句强调“义”的正义性,有智慧的人,在短暂的人生里,视荣华富贵如同浮云。孔子告诫弟子不要不择手段地追求富贵。《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意思是: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浮云”是指遮蔽视线的事物,喻指前进道路上遇到奸邪小人;诗人当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准备要干一番大事业,他不畏前路所遇到的艰难险阻,诗人借“不畏浮云”表现其无所畏惧,意气风发的情感。5.C 6.示例:“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鱼以人的情态,生动描绘出鱼在水中嬉戏,仿佛感知到春天已至,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沉醉山水的轻松愉悦之情。【解析】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第一二联是面,“东园”、“西堰”、“四邻”是从地域上写春光无限,“连三月”是从时间上写春光无限。第三联是点,写“鸟飞”“鱼戏”,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据此分析可知,诗人采取的事由面到点的写作手法,而非“由点到面”。故选C。6.本题考查炼字。颔联“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意为:鸟在村里飞翔,人们便感觉到天亮了;鱼在水中嬉戏,是因为它知道春天来了。“知”字把水中游鱼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水中的鱼儿仿佛知道了春天的到来,于是在水中快乐的嬉戏,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画卷。结合标题“仲春郊外”可知,鱼儿知春来,作者看到水中游鱼,自然也能感觉到春来,作者写鱼的欢悦,也是写自己看到春天的美景,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的轻松愉悦之情。7.B 8.从旭日东升、蕉叶展新绿、榴花开晚红等充满生机的景物描写及山色鸟声触动诗兴中,可让人感受到喜意。【解析】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B.有误,“挼莎”“从臾”这两个词语将初晴日光人格化,形象地展示了初晴日光的魔力。一个“展”字和一个“开”字就将芭蕉新叶舒展、石榴花绽放之况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细腻的视觉感受。并没有“比喻的手法,从侧面描写风”;故选B。8.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描写了久雨初晴的江村被烟雾笼罩着的景象,第一句先抑后扬,为下文写一朝日出带来的喜悦蓄势。颔联描写晴空下芭蕉吐新叶,石榴花开的美丽景象,通过绿的蕉叶和红的榴花,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清丽,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出诗人久雨初晴后的喜悦之情。颈联写诗人面对晴空下的田园,不觉诗性大发,开口吟咏。尾联写诗人注目田野,看到良苗怀新的喜悦之情。据此总结作答即可。9.B 10.示例:“浮”和“入”,富于动感,描绘了黄昏时分在多景楼上所见的色彩鲜明、山川掩映的壮丽图景。(意思相近即可)【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中间两联不仅写了多景楼上所见景象,还融入了听觉感受,如“一川钟呗”,写了撞钟和唱诵经文声。同时,这两联也不仅仅局限于对水光、山色、寺钟、帆船这些具体景象的描写,还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故选B。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题目“分析‘浮’和‘入’的妙处”,圈出颔联中写了哪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再分析“浮”和“入”的意思,用了什么技巧,看其在写景和抒情上有什么效果。“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句意为:云彩纷乱,水光浮动着紫翠般的色彩,天空蕴含着山气,融入了青红相间的晚霞。“浮”字形象地写出了水光之上云影飘动,使得紫翠之色仿佛在水面上浮荡的动态画面,给人以一种轻盈、灵动的感觉。“入”字则生动地描绘出天空中蕴含的山气似乎融入了青红相间的晚霞之中,展现出一种交融、渗透的动态之美。“浮”字将云影与水光的互动表现得栩栩如生,让原本静态的画面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入”字则强调了山气与天空色彩的融合,使整个画面更加和谐、浑然一体。这两个字不仅精准地捕捉到了自然景象的动态变化,还使得诗句所描绘的黄昏时分的壮丽图景更加鲜明、生动,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多景楼周围景色的壮美和神奇。11.A 1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及其景象的期待和赞美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B.“故穿庭树作飞花”意思是;故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写白雪纷纷扬扬,穿树飞花,为动态之景;“翻动态为静态”有误;C.《晚春》中诗人通过“草树”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体现自己沉浸在春天即将逝去的伤感之中”有误;D.“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句子意思: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好似片片雪花。本句中作者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花榆荚在空中飞舞的景象比作漫天的飞雪。句中没有描绘真正雪景。故选A。1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句子意思是白雪也嫌春色来得太晚了,所以有意化作花儿在庭院树间穿飞。句中的“嫌”和“穿”等词语, 将白雪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是使用了拟人的手法, 使白雪仿佛有了生命, 它不仅嫌弃春天来得太晚, 还主动“穿庭树作飞花”, 通过这样的描写, 展现了雪花在春日里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丽景象的期待和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13. 寒山(春夜)闻笛 迁客流泪 14.[示例一]我觉得应该把雁作为画的主体。笛声将春天唤来,一夜之间,大雁都北飞了,场面何其壮观。同时这也是迁客的想象与情感的寄托,表达了迁客对自己不能如雁那样“北归”的悲凉和幽怨,以景传情,深沉含蓄。[示例二]我觉得应该把迁客作为画的主体。因为本诗中闻笛的主人公是“迁客”,他由笛声想到南雁北飞,抒发自己有家不能归的漂泊与失意之苦,诗歌是围绕“迁客”的所见所闻所感展开的,以“迁客”为主体,主题鲜明。【解析】13.本题考查诗歌画面。作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诗,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然后从诗句中提取出关键的意象和场景,分析其构成的画面。诗歌大意:在寒山吹着笛子呼唤春天归来,被贬谪的人彼此对望不禁泪湿衣。晚上洞庭湖畔停宿的无数大雁,还没等到天亮就都急切地往北飞。据此可知,诗歌前两句“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描绘了寒夜中有人吹笛(或有人在春夜听闻笛声)和迁客们满含泪水的两个画面。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画面主体的分析与判断。首先需要理解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明确诗歌重点表现的内容;其次分析“雁”和“迁客”在诗中的象征意义、作用以及与诗歌情感表达的联系,以此来判断谁更适合作为画面主体。 示例一:我觉得应该把“迁客”作为主体。 这首诗是诗人在谪迁江淮时所作,前两句通过“寒山吹笛”“迁客泪满衣”,描写了迁客的悲伤。后两句借“雁”北飞,反衬迁客不能归乡的愁苦。全诗重点表达迁客的贬谪之苦和思归之情,所以“迁客”是主体更能体现诗歌主旨。 示例二:我觉得应该把“雁”作为主体。诗中“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用大雁不待天明就急切北飞,与迁客不能归乡形成鲜明对比。大雁北飞的画面更能突出迁客的悲哀和对归乡的渴望,以“雁”为主体能够更好地烘托出诗歌的凄凉氛围和愁苦情感。15.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16.诗末联连用典故,写自己虽不能建立班超的功绩,但也要学习西汉人终军,主动向皇帝请缨,抒发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解析】15.本题考查诗句默写。杜甫《望岳》中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是“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意思是: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实写泰山的高大。16.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意思是:少年时虽不像班超投笔从戎,论功名我想学终军自愿请缨。根据注释可知,尾联连用了两个典故“投笔吏”“请长缨”,抒发了诗人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出使南越,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这两句表现了诗人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要学东汉班超投笔从戎、西汉终军主动请缨那样,要在疆场立功,表达出一种舍弃生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豪壮勇气和壮烈精神。17.示例一:重读“浩荡”。“浩荡”本指水势浩大,重读“浩荡”能突出“离愁”的广阔无边。示例二:重读“离愁”。“离愁”是离别的忧伤,既是本句的中心词,又是作者情感的直接表露。示例三:重读“白日斜”。“白日斜”点明了诗人离开的时间是傍晚,夕阳西下的特定情境能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把“离愁”表现得淋漓尽致。 18.①《已亥杂诗》中借“落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的一腔热情。②《春晓》中则借“落花”表达了诗人对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解析】17.本题考查诗歌重读,内容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都可以重读。重读“浩荡”。“浩荡离愁”中的“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修饰离愁,把无形的愁绪形象具体化了,写出诗人离开京城时离愁的广阔无边;重读“离愁”。“离愁”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不舍,突出强调了诗人所要表达的主要情绪;重读“白日斜”。“白日斜”指的是“白日西下”,这处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苍凉、落寞的氛围,与诗人浩荡的离愁相互映衬,突出了离别的凄美。18.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视觉角度,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所以,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19.B 20.木兰的选择体现了她不慕名利、以孝为先的优秀品质;龚自珍的选择体现了他心系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解析】19.本题考查诗文内容的理解分析。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是: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本句为互文句,“百战”“十年”均为虚指,而非“实写”;而非“将军身经百战而死,壮士征战十年后得胜而归”;故选B。2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意思是:木兰不愿做尚书省的官,希望骑上一匹千里马,送我回故乡。尚书郎,尚书省的官;尚书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可见天子赐给木兰的是高官。木兰辞官,表现了她不爱慕荣华富贵,不喜欢高官厚禄,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送儿还故乡”写出木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热爱,表现了她淳朴的女儿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意思是:我辞官归乡,犹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诗人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展现出诗人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更具一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无畏精神。21.C 22.【甲】“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写出了对贤明君主的渴求、生不逢时的哀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时空无线,生命有限/时空广阔无垠,而“我”孤身一人,无人赏识)写出了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怀才不遇的悲怆。【乙】诗人夜泊于秦淮,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表达了诗人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批判、讽刺那些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的官僚贵族。【解析】21.本题主要考查文学常识、表现手法。C.“两首诗都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有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不是互文。这两句诗意思是: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从时间的角度着笔,“前”与“后”对比,“古人”与“来者”对比,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故选C。22.本题主要考查情感主旨、对比阅读。甲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句意是: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本句写出了对贤明君主的渴求、生不逢时的哀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句意是: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本句写时空无线,生命有限,时空广阔无垠,而“我”孤身一人,无人赏识,写出了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怀才不遇的悲怆。此诗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全诗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结构紧凑连贯,又留有充分的空间。前二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漫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时空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读来酣畅淋漓又余音缭绕。乙诗前半段写秦淮夜景,“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一幅朦胧的水色夜景,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夜泊秦淮近酒家”点题,以“近酒家”引发思古之幽情。后半段抒发感慨,“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由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诗人把历史的教训、现实的情况和未来的命运联系起来,触景生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抨击了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3.(1) 已 示例:凄凉(或孤寂、思乡,符合语境即可)(2)示例:甲诗中“人归落雁后”,诗人想自己在大雁后面才能回家,有一种思归急切之意;乙诗中“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被贬谪的人看到大雁都迫不及待地回家,诗人自己却不能回去。两诗都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羁旅的哀愁和对早日归乡的渴望。(意近即可)【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①甲诗“入春才七日”,意思是入春才刚刚七天,时间之短;“离家已二年”,却已离家两年,时间之长。通过“才”与“已”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对时间的感受差异,短短数日却觉得离家之久,更显思乡之切和内心的苦涩。②乙诗“寒山吹笛唤春归”,在寒冷的山间,有人吹笛呼唤春天归来,本应是充满生机的春归之景,却因“寒山”二字增添了几分冷寂。“迁客相看泪满衣”,身为迁客之人相对而视,泪水沾满了衣裳,展现出他们内心的愁苦和孤寂。在这两句中,寒山的清冷与迁客的落泪相互映衬,共同营造出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也透露出迁客们深深的思乡之情。(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及诗歌情感。甲诗中“人归落雁后”,将人的归期与大雁的归期进行对比。大雁在春天已经归来,而诗人自己却还不能归家,落在大雁之后。这种对比凸显出诗人归心似箭,却又无奈归期延迟的急切与愁苦,充分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盼望早日归家的强烈愿望。乙诗中“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描绘了洞庭湖畔的无数大雁一夜之间不等天亮就全部向北飞去的情景。而诗人作为迁客,却无法像大雁一样自由地返回家乡。大雁的急切北归与诗人的羁留他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诗人的孤独、哀怨和对家乡的眷恋,流露出他对早日归乡的极度渴望以及羁旅生活的哀愁。综合来看,两首诗通过人和大雁处境的对比,都深切地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羁旅在外的哀愁以及对早日归乡的急切期盼。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