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联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①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魏晋风度有其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现代意义。②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③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最典型的又数“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阮籍是其中最喜欢饮酒的名士之一。据《晋书·阮籍传》记载:“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以为常。”魏晋名士饮酒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解脱精神上的痛苦,也是为保全性命。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一方面感叹人生无常,主张及时行乐,另一方面也通过酒的刺激来完成某些艺术创作,达到理想的境界,比如王羲之创作《兰亭集序》就是如此。④魏晋名士尤喜欢清谈。当代美学家宗白华的《清谈与析理》对于清谈这样评价:“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析理’须有逻辑的头脑、理智、良心和探求真理的热忱。青年夭折的大思想家王弼就是这样一个人物。”玄字与清谈的动力在于人文与智慧的融合,是魏晋风度的表现,对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的参照作用。⑤现代中国有点像魏晋转型时代,旧的精神价值观人们不信了,而新东西还没有完全为我们所接受。这并不值得过分忧虑,最可忧虑的是对于精神追求的缺失,如果人们甘于自我堕落而没有精神追求,那么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处于工业化与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应该以魏晋风度为补充,努力追求向上向善,学会自我调节,以充实人生,舒缓心灵,提升精神追求。(摘编自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材料二:①魏晋时期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造就了魏晋名士的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其追求就是,以超然的精神追求取代现实的物质欲求;以个体的自由洒脱取代社会意志的规矩樊笼;以士人的道统良知取代皇权的势统控驭;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取代现实功利的人生态度。这些特征固然不应该是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所需要全盘吸收和继承的品质,但它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亮点,中国古代士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其参照和借鉴价值还是不言而喻的。②诚然,积极理想、远大抱负可以而且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主要色块。然而,对于较多青年朋友们来说,缺少的并不是正面积极的人生引导和理想抱负教育,而是遇到坎坷和挫折之后的一份承受能力,一份平衡自我心态的素养,甚至遇到重大变故的应对能力,尤其是面对人生福祸荣辱的一份平常和超然心态。魏晋风度,或许刚好可以成为自我意志和精神建构的补充。③我们还时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太有才了!”“有才”,其实也是一种时代心声:渴望才能、欣赏才能、实现才能是每个时代弄潮儿的愿望。以有才之士的能力、行为、故事作为榜样,也是时下的常见之举。何况,王羲之、顾恺之、谢道韫这样的风流名士,比起当今某些领域的明星,更为德才兼备呢?④当下,社会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财富的认知。人们在拥有物质财富之后,如何追求精神世界的充实和富有呢?清雅脱俗、不拘一格的言谈举止固然是名士的风流,可仍不过是魏晋风流的皮毛。魏晋风度的内在魅力,在于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优于器”和“得意忘言”的高深哲学理念,演绎成一种具体的人生实践过程。当人们为现实得失而烦恼、为理想暂时失落而沮丧时,当人们得意忘形时,魏晋风度永远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心灵深处的尘埃,使我们精神得到荡涤。(摘编自宁稼雨《<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谈”是指以玄理的探求为出发点,用士人的良知和理性的思考来析理的行为。B.“转型时代”在文中是指旧的价值观已经过时而新的价值观尚未建立的时代。C.“主要色块”是说广大青少年应该将远大的抱负和积极的理想信念作为人生的主色调。D.“镜子”比喻魏晋风度在人的气质内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方面的参照和提醒作用。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晋风度不仅指当时的名士风度,其魅力更在于将生活方式与精神品质相统一。B.经济与政治地位比肩皇权且文化底蕴深厚的门阀士族,是魏晋风度形成的主要因素。C.酒是魏晋名士不可或缺之物,既为自保,也为排解苦闷自我超脱,还助益艺术创作。D.宗白华认同王导对早夭的王弼的高度评价,从而表明对清谈和玄理价值的肯定。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如果不以魏晋风度来充实人生、舒缓心灵,就很难解决现代中国最可忧虑的事情。B.从阮籍不与世事、酣饮以为常可见,魏晋独特群体人格精神对人生有极高的补充价值。C.培养青年人自我意志和精神品质的关键在于发挥魏晋风度在挫折教育方面的功能。D.脱离魏晋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道优于器”“得意忘言”等哲学理念很难被演绎。4.根据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和表现形式。5.学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有同学说:“王羲之的‘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和陶渊明的‘感吾生之行休’都透露出消极虚无的人生观,所谓魏晋风度,不过是他们逃避现实人生的借口罢了,对我们而言已经毫无借鉴意义。”综合上述材料,请你对这位同学进行有效劝导和鼓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老屋的灯光许道军父亲去世后,我就开始特别地照顾母亲,虽然那些年,她依旧健壮,一个人在家,种植了所有的庄稼,还新开了许多荒地,每年的农作物收成,远远超过父亲在世的时候。但我依旧怕她饿着,怕她冻着,怕她委屈,总是顺着她的脾气。她现在老了,我在城里给她买了房子,还给她开了银行账户,存够她根本用不上的钱,虽然她是文盲,连取钱都不会。我时时怕她不好,怕她不测,最怕她死了。这种怕深入骨髓,甚至在梦里,现实中做的一切,我依旧在做。事实上,母亲对我所有的付出丝毫不领情。有一次她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以后她不用我管,死了也不用。而我在青少年时期,也曾多次产生报复她的念头:辍学,离家出走;或者去当兵,战死沙场;或者出家,断绝尘缘。之所以这么想,只是因为我是她唯一的儿子,毁掉我自己,就是断绝她的希望。三十年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对她这么好。故乡人人夸我孝顺,这种道德上的加持,自然给了我鼓励。我懊恼自己的软弱,曾反复细数她在生活上与工作上带给我的困扰,试图形成新的怨恨,稍解我的纠结。大舅生前对我说过,大意是一切可以选择,母亲则不能,但她既然是这样的人,我也不必太在意。但我做不到。有天晚上,我又做了一个梦。这个梦,跟以前做过的无数次的梦有所不同。依旧是在夜里。①一片漆黑,比棺材里还黑;一片安静,比坟地里还安静。我奔向村庄,是飞奔,要飞起来,奔向我的老屋。我飞奔至老屋房前,房子里外漆黑一片。我冲到母亲卧室前,咣咣敲打窗户,几乎要将窗棂敲断。好像过去了许多年,在我已经绝望的时候,屋子里才有个声音发问:“是谁?”听到这个声音,我感觉“轰”一声巨响,周遭瞬间安静下来,然后自己也突然平静。我低声说是我,母亲“哦”了一声,“啪”拉开电灯,屋子里顿时亮起昏黄的灯光。她起床抽开大门门栓,看也没看我一眼,几自转身回卧室,继续睡觉。她依旧没有问我为什么深夜回家,我也没有问她一个人在老屋是否害怕,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好像一切都是走程序。只是这次,梦醒后一个念头突然冒出:我总是抱怨一次一次赶回老家的辛苦,假如有一天,我在梦中回来,老屋里再也没有亮起灯光,再也没有人给我开门,任我喊叫,敲破窗棂,天地间只剩下我一人,独自站在无边的黑夜与荒野,那又如何?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不是我怕母亲害怕,而是我自己害怕;我在梦中深夜返回老屋保护母亲,实际上我是在寻求母亲的保护。一次一次地赶回老屋,其实也是在确证,老屋是否还在,老屋里的灯光是否能够依旧亮起。我们这个家族人丁不旺,命运多舛。大家庭在祖母带领下,低眉顺眼地过日子,与世无争,极度隐忍。我母亲来自另一个苦家庭。姥爷性格懦弱,舅舅不谙人情,母亲被迫像男人一样撑门户。她嫁过来后,立刻与这个家族格格不入。②她从不认同“吃亏是福”,只是问“为什么是我”或者“为什么不是我”。她曾独自与一个健壮的族人死磕到底,这个族人先后打了我祖父,打了我二叔,也打了我,男人们都忍了,唯有她像愤怒的狮子,咆哮撕扯,奋不顾身,直到对方认错。我特别羡慕别的孩子,他们都有那么温柔的母亲,能够享受那么充分的母爱。③我生病的时候,多么期望我的母亲能用粗糙的大手抚摸我的头;拿到奖状的时候,夸我一声真聪明;晚上入睡的时候,能够在昏黄的油灯下,和颜悦色地讲姥爷姥姥的故事。但这些场景似乎从来没有出现,倒是我的耳边不时响起她用锄柄敲我头的“邦邦”声。我希望走出她的管控,摆脱她的阴影,直到一步一步成为另一个她。作为母亲的反抗者,我最终成为她性格的继承人。然而这种莫可奈何的继承,却让我受益无穷,帮我度过许多人生关卡。之所以能够多次坚持下来,完全是靠着身上流淌着的一股不管不顾的血性。这种血性,它只可能来自母亲。当我不知不觉走出母亲的“威压”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了她的弱小,尤其在父亲去世的那一刻。看到她无助的样子,我手足无措。一座大山要倾倒了,我要把它扶起来,然后能够继续依靠。就这样,我开始竭力保护母亲。我的被保护人——骨子里最依赖的人——我的母亲,也感受到了自己的衰老。一旦失去强悍,失去力量,需要我们保护的时候,她感到万分羞愧。她接受不了这个现实,为了证明自己还强大,开始变本加厉地折腾,就像当初与邻居死磕,不让家人受人欺侮;就像父亲去世后她死命地种庄稼,不让孤儿寡母受人轻慢。有一年年三十,我们让她许个愿,她想了半天,认真地对我和爱人说:“我倒是也想多活几年,但会拖累你们,丢人现眼,活到七十岁就算了吧。”她突然的“服软”让我们措手不及,当时我就泪奔了。现在我正式恳请:不要啊,母亲,您一定要强大,像过去一样,不向苦难低头,不向命运低头,更不要向您的儿子低头。您已经在梦中给他亮了一千次灯,那就再亮一千零一次;您给他开了一千次门,那就再开一千零一次。④您在,老屋的灯光就不灭;老屋灯光亮起,他就有家可归!(摘编自《上海文学》2023年第6期)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我”之所以特别地照顾母亲,既是履行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也是为了改变母亲对“我”毫不领情的现状。B.大舅的话其实话里有话,一方面劝“我”接受现实,同时也隐含有开导“我”放下道德包袱,不必一味迁就母亲的意味。C.文中交代“我”和母亲的家族背景,揭示了造成母亲强势性格的客观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性格存在的合理性。D.母亲年老后变本加厉地折腾,很大程度上是接受不了失去力量、需要保护的现实,从中也可以看出母亲骨子里的自尊。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选取“棺材”“坟地”作为类比对象,渲染了黑夜的沉寂氛围,也体现了“我”害怕母亲死亡的念头已经深入骨髓。B.句子②将“为什么是我”与“为什么不是我”并举,看似矛盾的表述传递出“我”对母亲拒绝“吃亏是福”观念的不满。C.句子③借助铺排手法和丰富的细节,把想象中的温馨场景与现实中母亲简单粗暴的行为对比,表达了“我”对温柔母爱的渴望。D.句子④紧扣“老屋的灯光”这一兼有写实和象征特点的关键意象,以两个关系紧凑的复句收束全文,形象鲜明,情感充沛。8.作者对母亲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梳理概括。9.文中关于“夜回老屋”的梦境描写,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忠臣烈士,何代无之,公等知隋朝谁为忠贞?”王珪曰:“臣闻太常丞元善达在京留守,见群贼纵横,遂转骑远诣江都,炀帝,令还京师既不受其言,后更涕泣极谏,炀帝怒,乃远使追兵,身死病之地。”太宗曰:“屈突通为隋将,共国家战于潼关,闻京城陷,乃引兵东走,义兵追及于桃林,朕遣其家人往招慰,遽杀其奴、又遣其子往,乃云:我蒙隋家驱使,已事两帝,今者吾死节之秋,汝旧于我家为父子,今则于我家为仇雠 因射之,其子避走。所领士卒多溃散。通惟一身,向东南恸哭尽哀,曰:'臣荷国恩,任当将帅,智力俱尽致此败亡,非臣不竭诚于国。’言尽,追兵擒之。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因救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贞观六年,授左光禄大夫陈叔达礼部尚书,因谓曰:“武德中,公曾进直言于太上皇,明朕有克定大功,不可黜退云。朕本性刚烈,若有抑挫,恐不胜愤,以致疾毙之危。今赏公忠塞,有此迁授。”叔达对曰:“臣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戮,以致灭亡。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太宗曰:“朕知公非独为朕一人,实为社稷之计。”(《贞观政要·论忠义》)材料二: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国贼者:以德复君而化之,大忠也;以德调君而辅之,次忠也;以是谏非而怒之,下忠也;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耳,国贼也。若周公之于成王也,可谓大忠矣;若管仲之于桓公,可谓次忠矣;若子胥之于夫差,可谓下忠矣;若曹触龙之于纣者,可谓国贼矣,(《苗子·臣道篇·第十三》)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不恤君A之荣辱B不恤国C之臧否D偷合E苟容F以持禄养G交H而已耳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杨广的谥号,是在他死后对其一生做的评价与概括,“炀”是含贬义的谥号。B.驱使,任用之意,与《孔雀东南飞》中的“不堪母驱使”的“驱使”意思相同。C.引,指率领、带领的意思,与成语“旁征博引”中的“引”意思不同。D.仇雠,与《烛之武退秦师》中“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中的“乏困”都是同义复词。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作为隋朝将领,坚守气节拒绝投降,唐太宗派屈突通的儿子去招慰,他甚至不惜与儿子断绝父子关系,用射箭他儿子。B.唐太宗认为自己本性刚烈,若有挫折,恐怕承受不起忧愤之情,会有患病甚至死亡的危险。多亏陈叔达忠心正直,因此要升迁他。C.陈叔达以隋氏父子自相诛杀,以致国家灭亡为借鉴,极力向唐太宗进谏,唐太宗明白,陈叔达不仅是为了国君,更是为了国家。D.荀子认为最大的忠诚是用道德覆盖、感化君主,就像周公对待周成王,即为大忠,这体现了荀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思想的深刻。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太上皇授其官,每托疾固辞。此之忠节,足可嘉尚。(2)岂容目睹覆车,不改前辙?臣所以竭诚进谏。14.荀子将臣子的忠义分成“大忠”、“次忠”和“下忠”三等,根据荀子的分类标准材料一中的元善达属于哪一等?为什么?三、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众人王安石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钧。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注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点明圣贤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D.七、八两句面对圣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16.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意思是:没有人了解我也就罢了,只要内心真正馥郁芳柔。)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写自己爱惜美好时光,独自外出,有时亲历农事、躬耕陇亩的两句是:“ ,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用一句话来表明自己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3)杜鹃鸟亦称杜宇、布谷、子规,是古代文人创作的重要意象之一,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 , ”。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翻阅古诗词典籍,可以发现描写清明的古诗词 ① 。近日从众多作品中选择一些来读,我感觉到诗词中清明的意蕴,大致离不开几个关键词。哀愁。例如“( a )”,它算得上是描写清明最脍炙人口的一句。可以想见,清明雷声滚滚,落雨纷纷,山河依旧在,故人却不复来。诗句将离别的哀愁写得 ② 。同样写哀愁的还有“( b )”。暮雨之中,面对一抔黄土,人在哭泣不能自已,而九泉之下的亲人却寂静无声难以回应。天人相隔,思念绵长。这些诗句无不在提醒我们,人生短暂,应秉持一颗感恩的心去怀念那些曾经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亲友。清明时节,哀愁免不了,“豁达”也 ③ 。例如,“( c )”,这是诗人劝人们好好把握当下。还有“( d )”,人生不论贤愚,都统归于黄土。所谓“知死好生”,许多人年岁渐长,参加丧礼的次数渐渐频繁,豁达也因此而生。是的,见惯了生死、看淡了生死,不就更容易拿得起、放得下,更容易坦然淡然、一心清明了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我刚才读了几遍,你这篇文章写得确实还可以。B.你这张嘴真可以,把他们一群人批驳得哑口无言。C.继续努力吧,你一定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的。D.把这些任务都做完后,你就可以离开了。20.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处,最恰当的是( )①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②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③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A.a①,b③,c②,d④ B.a②,b③,c①,d④C.a④,b③,c②,d① D.a④,b③,c①,d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书法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生理的特征及性格特点。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___①___。笔迹的动势、笔画的力度、速度、斜度、断连、呼应,各种结构形态、章法特点的综合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性格,并可以使书写人通过相应调整,改善自我个性。行草龙飞凤舞,狂乱不羁,如果___②___,有助于释放内心情绪,开阔心胸,使性格外向豁达;而正楷笔画平直,字体方正,练习时需要凝神静气,性格焦躁的人应多多练习,时日长久则有助于收敛心性,___③___。对于书法,唐穆宗问柳公权“怎样才能把字写好”,柳公权对日:“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所谓字如其人,即书法作品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书写者的性格、修养,也体现出书写者的思想感情。柳公权正因其刚毅不阿的高尚情操及人品素养才使其清劲挺拔的书风跃然纸上。非但后人慕其人品,而且重其书艺,终至其书法与人格并垂不朽。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六、作文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领跑”原指在长跑项目中跑在最前面。后广泛应用于各领域,表示领先的意思。领跑时,要有胜利的自信与平和,要有被赶超的担忧与紧迫,还要有承担风险、接受挑战的意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800字。不透露所在学校及个人信息。参考答案1.B 2.D 3.B 4.①形成背景:东汉末年掌握着经济与政治特权的世家大族的兴起促进了追求精神境界的名士的产生;②表现形式:喜好饮酒和清谈,追求精神的境界。 5.你不要这么消极地看问题嘛,魏晋文人感慨人生短暂也是因为热爱生命,所以他们才及时行乐呀。而且魏晋风度也不是毫无价值,它可以让我们学会自我调节,充实人生,舒缓心灵,提升精神追求;它也可以提高我们的抗压能力和逆商,形成更健全的人格;以德才兼备的魏晋名士为榜样,还能成长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啊。6.A 7.B 8.①少年时,反感母亲对自己的“威压”,心有怨恨甚至产生报复念头。②成年后,对母亲情感纠结,努力孝顺母亲内心却难以释怀。③历经坎坷后,感谢母亲,继承母亲不管不顾的血性让自己度过许多人生关卡。④当下,体谅母亲,竭力保护母亲,并期待母亲永恒的保护。 9.①梦境描写把复杂的内心世界情境化,折射出“我”对母亲微妙复杂的情感,担心牵挂又心存嫌隙。②“梦回老屋”是“我”对母亲情感态度转变的关键,梦醒后“我”意识到内心深处对母亲的依赖。③梦境与现实相互照应,虚实结合,错落有致,使得叙事更有波澜,行文更有张力。10.BDF 11.B 12.C 13.(1)太上皇授给他官职,他假托生病坚决拒绝。这种忠义操守,实在值得称赞。(2)(我)怎能容许眼看车要倾覆,而不更改前进的路线呢?这正是我极力进谏的原因。 14.①属于下忠。②元善达见群贼叛乱,到江都向隋炀帝进谏,炀帝大怒,派遣他到边塞征调军队,最后死在瘴疠横行的地方,符合荀子所说,用正确的意见来劝谏君主的错误而触怒他,是下等忠诚。15.D 16.(1)相同点: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2)理由: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由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自己本身的德行。(3)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自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17. 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18.①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数不胜数) ②淋漓尽致 ③不可或缺 19.C 20.D21.①书写人的性格特征 ②性格内向的人坚持练习 ③使人的性格趋于安静 22.后人非但重其书艺,而且慕其人品,终至其书法与人格并垂不朽。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