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复习卷-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一、单选题1.我市某中学联合人民法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守护青春,普法同行促成长”的宣传活动。宣讲中,法官通过生动语言和真实案例,向师生详细剖析了校园欺凌与性侵害的危害性,并重点讲解了预防措施及遭遇此类行为时的应对方法。这警示我们青少年要( )①制定法律法规,打击违法犯罪②树立法治观念,维护合法权益③远离不法侵害,增强自我保护④加强学校保护,打击校园霸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财产与有形财产保护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从无到有,越来越完善;在知识产权领域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惩治力度。上述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举措( )①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②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③有利于尊重劳动、保护创新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唯一方式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3.某校召开法治安全教育大会,法制副校长就校园欺凌的多种形式、危害以及应对策略作专题讲座,鼓励同学们勇敢对校园欺凌说“不”,教同学们学会用正确方式保护自己和他人。对此,同学们应( )A.预防违法犯罪,制定法律法规B.树立法治观念,抵制校园欺凌C.加强学校保护,打击校园霸凌D.提高道德修养,做到自尊自爱4.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很多都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一般有一个从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这告诉我们( )①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②不良行为一定会发展为犯罪③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做遵纪守法的人④犯罪不一定违法,违法一定犯罪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5.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关于法律理解正确的是( )①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②人们违反了法律,必受刑罚处罚③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④法律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6.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这体现了( )A.法律促进社会发展B.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C.法律维护社会秩序D.促进社会公平正义7.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是( )A.刑事违法性 B.具有主观恶意 C.造成严重后果 D.应受刑罚处罚性8.在法律家族中,刑法是比较特别的一种法律。下列对刑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刑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作了明确规定②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③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④刑法规定了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法律的本质是( )①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②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的标尺③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④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0.“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①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②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③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④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学法尊法守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1.某司机一次违章停车,被交警口头警告后立即驶离。事后他获知,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以不予行政处罚。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轻微违法无需承担法律责任 B.违章停车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应受到刑罚处罚C.违章停车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D.要学习法律知识,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1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警示青少年( )A.未成年人年龄小,与违法犯罪无关 B.要增强法治观念,远离违法犯罪C.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D.所有违法行为必然会受刑罚处罚13.观察漫画《法律保障》,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我国不断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②法律保护继承权③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是犯罪行为A.②④ B.①③ C.①② D.③④14.贾某在某平台直播手游以送“高级游戏账号”为饵,诱使王某等4名未成年人通过微信转账共计50000元。人民法院一审判处贾某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这警示我们( )A.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B.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C.要远离手游,避免其带来财产损失 D.要认识一般违法行为的危害,自觉遵纪守法15.新情境学习活动学校开展“法不可违”议题学习活动,组员小王出示了自己搜集的案例。小组同学对该案例进行探究。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 )近日,一起跨国电信网络诈骗案在江苏法院公开宣判,8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5年至8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计1132万余元。A.本案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B.判决中的有期徒刑与罚金属于刑罚中的主刑,只能独立适用C.法院审理该案会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D.罚金和罚款一样,都是犯罪分子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二、简答题16.实践探究题奉法者强则国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向着全面建成法治中国不断前进。为了让同学们了解我国的法治建设,休会法治对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探究学习,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设计活动方式(1)请你为本次探究学习设计两种活动方式。★壁画法治蓝图中共中央印发了《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2)请你列举两部保护未成人合法权益的法律。★与法一起同行建设法治中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青少年不仅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3)请你说说青少年能为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做些什么。三、分析说明题17.某校特别邀请法律专家来校举办了一场普法讲座,法律专家通过资料展示、角色扮演、模拟法庭的方式引导同学们走近法律,树立法治意识。【资料展示】以下是法律专家展示的民法典相关资料:胎儿的合法权益也受到法律的保护。规定了物权的种类、内容、变动和保护,确保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规定自然人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侮辱、诽谤他人。(1)请你谈谈上述资料中传递出怎样的信息。【角色扮演】法律专家邀请了几位同学进行如下角色扮演:李某因不愿上学而哭闹,魏某拍摄了全程并未经李某允许将视频中李某的面部表情替换为“恶搞”表情上传至社交媒体,对李某的生活造成影响,李某的爸爸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要求魏某立即删除视频并向李某道歉。(2)(写短评)请你为以上故事写一则短评。(200字左右,可围绕法律的作用、保护人身权等作答)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有以下两种观点:观点一: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很完善了,无需再优化。观点二:法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1)你赞同哪种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材料二 【案例回放】小彬将自己的小说版权卖给了甲公司,但乙公司未经小彬及甲公司的许可,将小彬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并发行,小彬提起上诉。法院依法判决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小彬相应的经济损失。【法律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一千一百八十五条:故意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情节严重的,被侵权人有权请求相应的惩罚性赔偿。(2)请结合“保障财产权”的相关知识,说一说上述案例和法律链接印证了什么。19.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学习完生活在法治社会这一单元后,制作了“尊重权利,建设法治社会”的黑板报,下面是相关素材,请你参与其中。素材一 2025年4月1日,《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条例》指出个人在住宅门口安装摄像头需满足两大核心条件:一是不得侵犯他人隐私,二是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素材二 小刚报警称,自家家门口的摄像头被邻居李某砸得面目全非,李某声称小刚说话刻薄,并且摄像头安装位置拍摄到自家的住宅内部、窗户、大门等私密空间,沟通无果后对自己大打出手,两人争执不休。(1)你支持小刚的做法吗?请说明理由(2)请你完善下面黑板报的具体内容领域 相关法律经济领域 民法典、反垄断法等政治领域 、反间谍法文化领域 文物保护法、 等社会领域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探究一 某社区广场舞队长期在居民区深夜播放高音量音乐,严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多次协商无果后,居民向居委会和派出所投诉。经调解,广场舞队同意遵守《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调整活动时间并降低音量,社区恢复了和谐秩序。(1)结合材料,分析该事件体现了法律的哪些作用?探究二 2023年12月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后,26岁消防员李娟(女)连续工作超48小时,徒手刨出3名被埋儿童。她将单位发放的5000元抢险补助全数购买棉衣分发给受灾儿童,自己却穿着磨破的救援服。当发现个别村民违规占用帐篷时,她引用《防震减灾法》耐心解释“公共物资必须优先保障老人孩子”,并建立“物资领取签名+按手印”制度。面对记者采访,她说:“我的战友们都在拼命,我多挖一块砖头就多一分希望。”(2)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李娟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第四单元生活在法治社会复习卷-2024-2025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D B A D A A D B C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B A A1.C【详解】本题考查树立法治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的相关知识。①:制定法律法规属于立法机关的职责,青少年无权制定,故①说法错误;②:活动强调树立法治观念并维护权益,符合青少年应对措施,故②符合题意;③:讲解预防措施及应对方法直接指向自我保护,故③符合题意;④:“加强学校保护”的主体是学校而非青少年自身,故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2.D【详解】本题考查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①: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生产力,而非知识产权保护,故①说法错误;②:完善法律和加大惩治力度直接保护知识产权,故②符合题意;③:保护知识产权能鼓励创新、尊重劳动成果,故③符合题意;④:“唯一方式”过于绝对,经济发展需多种因素,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3.B【详解】本题考查学会自我保护。A:制定法律法规属于立法机关的职责,学生无法做到,故A说法错误;B:讲座强调用法治方式应对欺凌,树立法治观念符合题意,故B符合题意;C:加强学校保护的主体是学校而非学生,故C不符合题意;D:提高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层面,但题干更侧重法治手段,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4.A【详解】本题考查预防犯罪。①③: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一般有一个从劣迹→违纪→违法→犯罪的变化过程,告诉我们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良行为,认清违法犯罪的危害,做遵纪守法的人,故①③说法正确;②:不良行为不一定会发展为犯罪,故②说法错误;④:犯罪一定违法,违法不一定犯罪,故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D【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①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法律明确告知人们哪些行为是合法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法律为人们是否实施某种行为提供了方向指引,故①③④说法正确;②:只有犯罪行为才会受到刑罚处罚,故②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6.A【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作用。A:法律为促进各行业各领域事业发展,建立健康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秩序,提供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体现了法律促进社会发展,故A符合题意;BCD:材料体现了法律促进社会发展,没有体现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故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7.A【详解】本题考查对犯罪的理解。A:刑事违法性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故A说法正确;B:这不是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界限,故B说法错误;CD:这是犯罪的特征,但不属于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分界线,故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8.D【详解】本题考查刑法的作用。②③④: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刑法是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惩治犯罪的有力武器,刑法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刑法规定了对犯罪人处以何种刑罚,故②③④说法正确;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干预作了明确规定,故①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9.B【详解】本题考查法律的本质。①②④:结合所学可知,法律是统治阶级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故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0.C【详解】本题考查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增强法治观念。①②④:题文中,“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即使制定了良好的法律,若不能得到有效执行和普遍遵守,法律的权威性与实际效用将丧失殆尽,等同于没有法律,因此,这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实施、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无济于事,启示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学法尊法守法,故①②④说法正确;③:题文内容强调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不是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故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11.D【详解】本题考查增强法治观念。D:题干中,某司机一次违章停车,被交警口头警告后立即驶离,这启示我们要学习法律知识,做到崇尚法律、遵守法律、捍卫法律,故D符合题意A:轻微违法需要承担法律责任,故A说法错误;B:违章停车是行政违法行为,不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不应受到刑罚处罚,故B说法错误;C:违章停车属于行政违法行为,故C说法错误;故本题选D。12.B【详解】本题考查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增强法治观念的要求。B:分析题文可知,法律条款的调整旨在警示青少年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犯罪,避免因侥幸心理触犯法律,故B说法正确;A:未成年人虽然年龄小,违法犯罪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A说法错误;C: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故C说法错误;D:选项说法太绝对,犯罪行为才受刑罚处罚,一般违法行为不受刑罚处罚,故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3.B【详解】本题考查保护公民的隐私权。①③:漫画反映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为保护个人信息提供了法律保障。这说明了我国不断完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这有利于保护公民的隐私权,故①③符合题意;②:材料中未体现继承权,故②不符合题意;④:侵犯公民个人信息不一定是犯罪行为,故④错误;故本题选B。14.A【详解】本题考查对学习的认识和理解。A:贾某在某平台直播手游以送“高级游戏账号”为饵,诱使王某等4名未成年人通过微信转账共计50000元,贾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这警示我们违法行为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故A说法正确;B:题干未能体现法律保护生命权和健康权,故B不符合题意;C:“远离手游”说法太绝对,网络有利也有弊,我们要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故C说法错误;D:贾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并处罚金3万元,属于刑事违法行为,不是一般违法行为,故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15.A【详解】本题考查对犯罪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刑罚的定义和种类的认识和理解。A:依据教材知识并分析题干可知,87名被告人分别被判处15年至8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共计1132万余元,这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故A说法正确;BCD:有期徒刑属于主刑,罚金属于附加刑,主刑只能独立适用,附加刑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并用;法院审理该案会用到刑法;罚金是犯罪分子要承担的法律责任,罚款属于行政处罚,故BCD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6.(1)办一期主题黑板报、举行主题班会、画手抄报、利用宣传栏进行宣传等。(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3)①树立法治意识;学会依法办事。②遵守各种法律、法规。③通过法治方式,表达自身合法的诉求和愿望;自觉维护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详解】(1)本题要求为本次探究学习设计几种活动方式,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2)本题考查保护未成人合法权益的法律,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3)本题考查青少年能为推动法治中因建设做些什么,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17.(1)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的规范和保障,法律为我们的成长营造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环境;②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法律体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③民法典涉及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不可分;④每个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都离不开民法典的规范和保护;⑤民法典是一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法律(2)在案例中,法律彰显了其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惩恶扬善的重要作用。魏某未经许可,擅自将李某的视频进行篡改并公开发布于社交媒体,不仅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权,还触及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触碰到法律底线。法院的判决,是对个人权利的有力保护,也是对违法行为的明确警示。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法不可违,任何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此案提醒我们,尊重他人权利,合法合规使用网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分析】考点考查: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保护人身权;认识民法典能力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民法典, 需要运用认识民法典、法律保障生活的有关知识,从认知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法律专家展示的民法典相关资料→可链接法律的作用;对民法典作用、内容等方面的认识。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 需要运用保护人身权的有关知识,从评析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魏某未经许可,擅自将李某的视频进行篡改并公开发布于社交媒体→可链接不仅侵犯了李某的肖像权,还触及了未成年人的隐私权,触碰到法律底线;关键词②:法院经审理,要求魏某立即删除视频并向李某道歉→可链接法律彰显了其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惩恶扬善的重要作用;是对个人权利的有力保护,也是对违法行为的明确警示;尊重他人权利,合法合规使用网络,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8.(1)赞同观点二。理由: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 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2)①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②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分析】考点考查: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保障财产权。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和阐述问题。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读题,提炼辩题。观点①:我国的法律体系已经很完善了,无需再优化。观点②:法律需要不断适应社会变化,因此,要不断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第二步: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信息,判断观点①②正误。正误判断:观点①错误,观点②正确。论据①:社会生活的发展无止境,法律体系的完善也无止境。论据②: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良好法治环境。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保障财产权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法院依法判决乙公司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小彬相应的经济损失→可联系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当合法财产受到侵害时,我们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9.(1)不支持。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虽然在家门口安装监控是小刚的权利,但是监控在楼道中可能也会侵犯到他人的公共利益,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争端。(2) 《国家安全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劳动合同法》【分析】考点考查: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法律体系完善的意义能力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的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公民行使权利的界限相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小刚在自家门口安装监控→可联系不支持小刚的做法+ 法律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个人在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不得滥用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在家门口安装监控是小刚的权利,但是监控在楼道中可能也会侵犯到他人的公共利益,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争端。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本题考查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相关法律,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20.(1)①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有序运行,法律调解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②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法律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个人行使权利,必须履行法律规定义务,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③法律促进社会发展。法律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2)①我们要做自强不息的人。②我们要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做扶危济困的人。③法律维护社会秩序。法律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有序运行,法律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文明和谐。【分析】考点考查:法律的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自强不息的要求、扶危济困的要求能力考查:材料分析的能力、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道德修养【详解】(1)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和作答角度。 本题设问的主体是国家,需要运用法律的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法律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作用相关知识,从说明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某社区广场舞队长期在居民区深夜播放高音量音乐,严重影响周边居民休息。 多次协商无果后,居民向居委会和派出所投诉,经调解,广场舞队同意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社区再次恢复了和谐秩序 →可联系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有序运行;法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通过设定个人权利的界限,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法律促进社会发展,为建立有序社会秩序,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有力保障,以法治思维和方式解决问题,实现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治化进行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和作答角度。 本题设问的主体是公民,需要运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作用、自强不息的要求、扶危济困的要求相关知识,从启示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 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 地震发生后26岁消防员李娟(女)连续工作超48小时,徒手刨出3名被埋儿童→可联系我们要我们要做自强不息的人进行作答。关键词②:她将单位发放的5000元抢险补助全数购买棉衣分发给受灾儿童,自己却穿着磨破的救援服→可联系我们要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做扶危济困的人进行作答。关键词③:当发现个别村民违规占用帐篷时,她引用《防震减灾法》耐心解释“公共物资必须优先保障老人孩子”,并建立“物资领取签名+按手印”制度→可联系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实现社会有序运行,法律建立和实行各种社会制度,维护社会文明和谐进行作答。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