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促织》 任务式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4.1 《促织》 任务式课件(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1课
促织
激趣导入
老舍曾这么评价一本书,“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是的,这本书正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促织》。
素养目标
1.了解作家蒲松龄,了解写作背景,了解《聊斋志异》的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2.积累重点文言词句,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3.品味《促织》朴素自然、简洁凝炼、准确传神的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
4.理解本文所揭露的封建社会的罪恶,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初读感悟

深度探究

思考延伸

目录
知人论世

壹·知人论世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小说家。
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蒲松龄年轻时,颇有文名,但屡试不中。家贫,设馆为生,71岁时才补了一个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他广泛搜集精怪鬼魅的奇闻轶事,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在作品中以花妖狐魅的幻想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寄托自己的理想。
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文集4卷,诗集6卷,杂著《省身语录》《怀刑录》等多种,戏曲3种,通俗俚曲14种。
相关评价
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走近作者
《促织》写的是明代宣德年间发生的事,其实大有深意。康熙年间正是清代的“盛世”,康熙本人也被视为“英主”。可当时的统治集团和康熙本人同样追求“声色犬马”,酷爱“斗鸡戏虫”。至今传下来的斗蟋蟀盆,以康、乾年间制作最精,康熙时更有以制盆扬名于世的。可见作者的创作意图,实际上是在借讲前朝“令主”当政的“治世”时代的事,来揭露“当时”“英主”当政的“盛世”的黑暗现实。
相关背景
解题
促织:又名“蛐蛐”“斗鸡”和“蟋蟀”。古谚云:
“蟋蟀鸣,懒妇惊”,是说古代妇女一听到蟋蟀的叫声,便知秋日已到,离冬天不远了。于是抓紧时间纺织,这便是“促织”一名之由来。
蟋蟀在古代有很多名称。因其形似蝗而小,原与蝗虫同名,都称为“蛩”。《淮南子·本经训》中的“飞蛩满野”就是指蝗虫,而白居易《禁中闻蛩》诗“西窗独暗坐,满耳新蛩声”则是说蟋蟀。蟋蟀也就以它的善于鸣叫而与蝗虫相区别,称为“吟蛩”。
文化常识
《聊斋志异》 简介 中国18世纪成书的一部文言小说集,共431篇。
解题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事件的意思,“异”指奇异、离奇、怪诞的故事。
特点 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丰富的想象,又与现实密切结合,以说狐谈鬼的方式。
来源 故事主要来自民间传说,也有根据前人传奇或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
内容 ①揭露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贪官污吏残害人民,如《席方平》等篇。
②暴露科举制度弊端及试官的昏庸无能,如《考弊司》等篇。
③描写爱情,多为人与鬼狐的恋爱故事,数量多,成就高,如《婴宁》等篇,都写得委婉动人。
“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 它代表了我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鲁迅
画人画鬼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郭沫若
文化常识
贰·初读体会
读准字音
1.明确字音。
里胥(xū) 迂讷(nè) 裨益(bì) 爇香(ruò)
向隅(yú) 爇香(ruò) 藁葬(gǎo) 惙然(chuò)
惭怍(zuò) 龁(hé) 俾(bǐ) 蠹(dù)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把握含义。
叁·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宣德间,宫中尚( )促织之戏,岁征( )民间。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试使斗而才(
),因责常供。令以责( )之里正。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 )养之,昂( )其直( ),居( )为奇货。里胥猾黠,假( )此科敛( )丁口( ),每责一头,辄( )倾数家之产。
崇尚,喜好
征收
进奉
有才能,此处指勇
猛善斗
责令
用笼子
抬高
同“值”,价值、价钱
囤积,储存
凭借,利用
摊派,征收
人口
总是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1-9
邑有成名者,操( )童子业,久不售( )。为人迂讷(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百计营谋不能脱。不终岁,薄产累尽。会( )征促织,成不敢敛( )户口( ),而又无所赔偿,忧闷欲死。妻曰:“死何裨益( )?不如自行搜觅,冀( )有万一( )之得。”成然( )之。早出暮归,提竹筒铜丝笼,于败堵( )丛草处,探( )石发( )穴,靡( )计不施,迄( )无济( )。即捕得三两头,又劣弱不中于款( )。宰严限追比,旬余,杖至百,两股( )间脓血流离( ),并虫亦不能行捉矣。转侧床头,惟思自尽。
从事
卖出,此处指考取秀才
迂拙而又不善于言辞
恰巧,正好
征敛
百姓
补益
希望
万分之一
认为……对
残破的墙垣
摸取
打开

最终
成功
款式,规格
大腿
形容液体湿淋淋地往下滴的样子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2-9
时村中来一驼背巫,能以神卜。成妻具( )资诣( )问。见红女白婆,填塞门户。入其舍,则密室垂帘,帘外设香几。问者爇香( )于鼎,再拜。巫从旁望空代祝( ),唇吻( )翕辟( ),不知何词。各各竦立( )以听。少间,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无毫发爽( )。成妻纳( )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
),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中绘殿阁,类( )兰若( )。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 )。旁一蟆,若( )将跳舞。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折藏之,归以示成。
准备
到,前往
点燃香
祷告
嘴唇
开合。翕,合;辟,开
恭敬地站着
差失、不合
贡献,缴纳
一顿
饭的工夫,形容时间很短
像,相似
寺庙
于此
好像
3-9
文本探究
第一部分 (第1段)
第二部分 (第2段)
第三部分 (3-4段)
第四部分 (5-9段)
故事的起因。故事的背景,祸患起于宫廷,为满足宫中斗蟋蟀之乐而
“岁征民间”,一头促织会带来“辄倾数家之产”的后果。
故事的开端。写成名因缴不上促织而遭受的痛苦。本段先点明成名充
“里正”是受里胥的陷害,以致家业败落,“薄产累尽”。
故事的发展。写求卜得虫为成名一家带来解脱苦难的希望。“求神问卜”是在无望中寻求生路。问卜得图为再度捕捉促织提供了线索。
故事的高潮。写成名得虫、失虫和再得异虫(成子化虫)。“失虫”是又一新的波澜。获虫的喜悦和对虫的珍爱,为成子的误毙促织作了衬笔。
思考1:梳理故事层次
思考2: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情节有何用意?
点题,开宗明义,点明故事的起因,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了充分的铺垫。
文本探究
活动一:疏通文意
思考3:小说以“促织”(“虫”)为核心演绎出一个清晰完整的故事,请分别用含有
“虫”字的词语概括小说情节,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征虫→(  )→(  )→(  )→(  )→(  )→(  )→(  )→议虫
      
文本探究
觅虫
求虫
得虫
失虫
化虫
斗虫
献虫
思考4: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文本探究
①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
②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
③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思考5:围绕“促织”的主线,本文的故事情节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请简要分析是哪三次转折,然后思考作者这样安排情节的好处。
文本探究
(1)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
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
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
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2)这样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并且情节的跌宕起伏,还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情节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如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
思考6:这篇小说是对现实的批判,可是情节三大转折中前后两个却是虚幻的,结尾还是以喜剧收场,这样安排会不会削弱文章的批判性?为什么?
文本探究
这样安排并没有削弱文章的批判性,它体现出了小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取材特点。
第一个虚幻情节是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是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后,自会体会到这一点。
第二个虚幻情节是成名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魂化蟋蟀本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小虫。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还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虽是喜剧结局,但同样引人沉思。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这个情节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让读者能够想象出当时官场的黑暗。
由上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
总结
这篇小说通过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之贪婪、凶残、自私,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横征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任务活动二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任务说明:情节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把握住了关键的情节,有利于我们概括人物,总结主旨。而对形象的鉴赏包括鉴赏人物形象与特定物象,其中人物形象又分为主要人物形象与次要人物形象。主要人物形象通常只有一个,是作品刻画的核心对象,往往用来揭示作品的主题;次要人物形象往往用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一般作为故事的叙述者、见证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思考:第2段写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抓住情节,概括形象
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他是一个考场失意的童生,既不敢借征收促织敲诈勒索百姓,又没钱赔偿,家产逐渐耗尽,忧闷欲死,揭示了成名所遭受的财产损失和精神摧残。
任务活动三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阅读文章第6段,找出表示成名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填入括号内,并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
成名听说儿子误毙促织则(   ),得子尸于井则转而为(   ),见子气息惙然则转而为(   ),但顾蟋蟀笼虚则又转而为(   )。忽闻门外虫鸣则既惊且(   ),然见促织短小则认为它(   );视之,意似良,又转而为(   )。将献公堂,不知能否合官老爷意,心中又(   )。
作用:由怒而悲,由悲而喜,起伏的心理变化深刻地写出了这小小的促织是如此牵动着老百姓的心,主宰着人的命运,有力地揭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荒淫,官贪吏虐致使百姓家败人亡的罪恶现实。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参照上一题的分析方法,找出文中其他部分的心理描写。
第4段,寻找促织时,成名的心理变化:(  )→(  )→(  )→(  )
   
第7段,“试斗”时,成名的心理变化:(  )→(  )→(  )→(  )
   
希望
急切

大喜
惭怍
大喜

惊喜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2:请赏析下列语段的妙处。
(1)成妻纳钱案上,焚拜如前人。食顷,帘动,片纸抛落。拾视之,非字而画……
(2)成益愕,急逐趁之,蟆入草间。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遽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大喜,笼归……
这段文字用词精练、生动,动词的运用恰当而精准,短短二十余字,就清楚地记叙了成妻求虫的全过程。
这是一段动作细节描写,作者去芜存菁,突出动作性,通过“逐”“蹑”“扑”
“掭”“灌”“视”等词,把成名捕虫的全过程描绘得纤细毕现,如在眼前。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3)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仍不动。少年又笑。屡撩之,虫暴怒,直奔,遂相腾击,振奋作声。俄见小虫跃起,张尾伸须,直龁敌领。
(4)未几,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怒索儿,儿渺然不知所往。既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夫妻向隅,茅舍无烟,相对默然,不复聊赖。……但蟋蟀笼虚,顾之则气断声吞,亦不敢复究儿。自昏达曙,目不交睫。东曦既驾,僵卧长愁。
这段文字通过“怒”“奔”“跃”“张”“伸”“龁”等词语,把斗虫过程中促织的神态和动作描写得细腻逼真。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进行勾勒,描绘出人物亦怒亦悲亦愁的神态;又巧妙地借用景物衬托,以“茅舍无烟”(正衬)、“东曦既驾”(反衬)来表现成名夫妇“不复聊赖”的精神状态。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3:这篇小说神态描写细致入微,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结合具体内容予以赏析。
如第7段少年共有三笑:
第一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短小,黑赤色”,“形若土狗”,不由得“掩口胡卢而笑”,这一笑很形象地刻画出少年一副轻狂傲少的神态;
第二次是他看见成名的促织“蠢若木鸡”,禁不住“又大笑”;
第三次是他用猪鬣毛来挑逗促织,但促织“仍不动”,于是“又笑”,得意至极。
通过这“三笑”的描写,一个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游侠儿形象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而最终“少年大骇,解令休止”,既衬托出促织的奇异,更进一步表现了人物的无知可笑的一面。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文中虽然对成名的妻子和儿子着墨不多,但精练的数笔也很生动形象。
如第5段:“儿惧,啼告母。母闻之,面色灰死,大骂曰:‘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覆算耳!’儿涕而出。”把成子的“恐惧”心理和成妻的“惊”“怒”情态渲染得很成功。
思考4:小说写小促织的才能和善斗,采用了什么手法?
①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写小虫“暴怒,直奔”,“腾击”“跃起,张尾伸须,直龄敌领”这一系列动作细节展示了小促织的勇敢善斗。
②夸张:鸡的出现和“径进以啄”,形成极其危急的情势,而“小虫”以其机敏出人意料地将鸡制伏,以夸张笔法显示了小促织的神奇本领。
③对比(欲扬先抑):“蟹壳青”的斗无不胜、“庞然修伟”,与成名的小促织“伏不动,蠢若木鸡”形成对比,突出其虽小,却善斗。
④侧面衬托:写少年从“笑”到“骇”的表现从侧面作了渲染衬托。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5:概括艺术特色
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情节由“征虫—捉虫—得虫—化虫”一条主线贯穿。
②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比如写成名捕捉蟋蟀时,根据具体情况作了有区别的描述,情节细腻,心理真切。
③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成名儿子死后“复活”,且化为蟋蟀,本属子虚乌有的事,但在作者笔下却演绎得绘声绘色。
④语言精练,词汇丰富,句式多样化。无论是叙述故事,描写场面,还是人的对话,作者所调遣的语言,都能曲尽其妙,恰到好处。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活动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对比阅读
《野史》选段
帝酷好促织之戏,遣取之江南,其价腾贵,至十数金。时枫桥一粮长,以郡督遣,觅得其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妾以为骏马易虫,必异,窃视之,乃跃去。妻惧,自经死。夫归,伤其妻,且畏法,亦经焉。
《野史》是一大悲剧,蒲松龄改写的《促织》却是“喜剧”。蒲松龄的高超之处在于想象丰富,构思灵巧,能将简单的原始材料演化出复杂曲折,扣人心弦的情节,在写作技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思考:与《野史》相比,《促织》一文想象构思了很多情节。请把小说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情节找出来,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些情节
第一问:①问卜;②魂化蟋蟀;③喜剧性的结尾。
第二问:①这些通过想象虚构的情节推动整个故事不断向前发展;②以非现实的手法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败;③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主旨。作者在结尾时的虚幻情节,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也不仅仅是为了引人人胜,更不仅是为了离奇而离奇,而是通过这种曲折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肆·思考延伸
思考延伸
文学在社会中承担何种职能?它的功能如何?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恰恰意味着文学的功能是随着历史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将广义的文学缩小到叙事文学的范围内来专门加以观察。
小说在西方18、19世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仅仅是个文学史特例,它并非历来如此。事实上,从《荷马史诗》一直到18世纪初的社会生活中,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或小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与音乐和绘画一样,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蛰伏于宗教和权贵的巨大阴影之下。
同时,文学的社会性内容也受到一定的压抑,对世俗生活的记录或对个人经验的描述尚未成为文学的重要使命。不论是埃斯库罗斯,还是索福克勒斯,他们作品中个人经验的呈现和表述都是在神话的结构下展开的,同时与集体和社会的经验难以区分。悲剧的发生总是与不可知的命运、必然性以及上帝的存在纠缠在一起。在中世纪,薄伽丘和乔叟的写作表明悲剧中的上帝形象开始向世俗显贵人物转移。按照雷蒙·威廉斯的描述,悲剧的重点已经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与苦难”转向世俗社会的“成功与失败”,而“命运越来越多地指涉世俗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对上帝的信仰仍然主宰着悲剧的最终和解。而到了文艺复兴之后,文学对于世俗经验的描述的比重进一步加强,悲剧发生的动力从命运的逻辑和上帝的意志变成了个人选择性的行动。
思考延伸
从文学的功能方面来看,它与宗教一样,都是超越现实的伟大的激情。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的局限性,使人们在欲望受到挫折时,在遭遇生活中的巨大不幸或失败时,希望能从文学中找到解释和安慰,因此文学中就有了超越现实的创作。只不过,这种超越往往是象征性的,是作为一种代偿的机制而出现的,不可能获得理性的证明。和宗教活动一样,超越的途径是一种想象性的和解与欲望的满足,具有一定的仪式性。在西方悲剧常见的形式中,威胁的解除和欲望的满足都由于最后上帝的出现或暴力政权的更迭而获得解决。
在阿拉伯著名的《一千零一夜》中,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学代偿性安慰机制的重要性。在假托谢赫拉扎德讲述的故事中,不管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如何充满凶险,曾经出现过怎样的挫折、失败和幻灭,到最后,绝大部分结尾总是以和解结束。在中国古代的叙事作品中,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夸父逐日的结果显然是悲剧性的,但夸父被烧死之前所投出的手杖却变成了一个森林,因此这种失败未尝不可以被描述为一次胜利。
思考延伸
问世于17世纪的《聊斋志异》为我们考察这种超越机制提供了一个范本。为什么《聊斋志异》会出现在中国的北方,而非江南,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陈寅恪的解释是:《聊斋志异》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压抑的结果,从而假托于狐女灵怪,对自身的经验和欲望进行宣泄、超越。而在晚明时期的江浙地区,由于地方丝织品经济所造成的社会繁荣,特别是当时社会名流生活风习的政治性空间已有了相当自由度,吴越名流已经可以在世俗社会中与那些“狐女”(比如柳如是等人)自由往来,不必像蒲松龄那样假托于梦幻了。
18世纪末,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概念开始在欧洲诞生,由于宗教的衰弱和资产阶级的日益强大,为了化解日益粗鄙化、程序化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危机,文学开始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出现,其功能被加以强调:作为一种宗教替代品的价值系统,作为社会认同的一个重要安慰剂和黏合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启蒙运动的深入,文学从一种神秘的经验开始转变为一个“科学化”的、可以被我们充分认知的知识领域。
发轫于18世纪末的欧洲文学变革,与其说是对文学功能的重新发现,还不如说是对文学的强行“征用"。而中国近现代小说革命和文学革命则毫无疑问受到这一变革的影响,尽管两者之间的出发点、具体进程和后果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文学作用的过分强调。小说这样一个形式,从“街谈巷议”的微末小技,一跃而成为关乎民族、国家存亡的关键。
(摘编自格非《记录与超越》)
思考延伸
思考:根据文中观点,概括文学性代偿机制特点并简要分析蒲松龄的《促织》怎样体现了文学的代偿性机制。
①文学的代偿性机制指文学中超越现实的创作能使人们在欲望受挫、遭遇不幸或失败时得到解释和安慰。
②《促织》中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使成名绝地逢生,并因进献上品促织有“功”,转贫为富。作品中这种逆转和大团圆的结局给读者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安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