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摸底考试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仰韶文化晚期,郑洛地区的秦王寨文化发展迅速,遗址明显增多,规模扩大,出现巩义双槐树、郑州大河村等大型中心聚落,还出现黄河中游地区最早的史前城址西山城址。这说明当时该地区A.文化渐趋向外扩散 B.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C.贫富分化尚未产生 D.国家初始形态的出现2.《战国策》记载:“函冶氏为齐太公买良剑,公不知善,归其剑而责之(黄)金。”《韩非子·说林下》记载:“宋之富贾有监止子者,与人争买百金之璞玉,因佯失而毁之,负其百金,而理其毁瑕,得千溢焉。”这表明战国时期A.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B.经营借贷业务的商人出现C.诚信经营得到了认可 D.黄金已承担通用货币职能3.表1为《魏书》中的相关记载。这反映出北魏表1编撰史书《历帝图》,提醒北魏统治者“远惟宗庙之忧,近存黎民之念,取其贤君,弃其恶主” 《魏书·张弊传》上表反对遣将护送柔然主阿那瑰北归,认为是“困疲我兆民以资天丧之虏” 《魏书·张普惠传》上表要求“颇省永宁土木之功”,“使辟雍之礼,蔚尔而复兴;讽诵之音,焕然而更作” 《魏书·李崇传》A.士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B.儒学政治地位的下降C.统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 D.政权正统地位的确立4.嘉靖九年(1530年),郑州知州稍腾汉丈地,“自山川沟涧,下逮沮濡林莽,以至道路阡陌,纤悉不遗,增地至五千三百八十八顷三十八亩”。嘉靖四十年(1561年),汝宁府光州知州熊伟用鱼鳞挨丈法,分田地为上中下三等,“丈得实在田地、山冈、湖堰、卢舍、街基、坟茔共八千二百七十一顷六十五亩”。这体现了当时A.土地兼并严重 B.政府财政出现困难C.纳税土地增加 D.生态环境问题显现5.哪吒最初源于佛教经典,是毗沙门天王的太子,常以凶恶的三头八臂之相出现,卫护佛法、降伏恶魔。传入中国后陆续被赋予了“镇守东海,降服蛟龙”“容颜俊美,相貌清奇”“剔骨还父”的少年战神等形象。其形象不断被演绎反映出A.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追求 B.文学对多元题材的需求C.文人对社会教化的关注 D.佛教对中国影响的减弱6.近代中国一首竹枝词写道:“申江布厂也争开,权利焉能夺得回。但望通人齐改用,何须演说屡登台。”这可用来研究,近代中国A.国民思想的解放 B.提倡国货运动的开展C.洋务运动的发展 D.无产阶级力量的增强7.1933年,中央苏区开展了以春耕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生产竞赛,在闽西根据地县与县、区与区、乡与乡、村与村以及各群众团体赤卫军、贫农团、妇代会、青年团、少先队之间普遍开展。其旨在A.通过劳动教育鼓舞革命斗争 B.密切中共与广大群众的关系C.应对日本对苏区的经济封锁 D.化解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困境8.1941年4月,赴中国考察的美国学者盖尔霍恩认为,日军已占领了中国四分之三最好的土地,没有必要进一步推进。学者海明威认为,日军不会善罢甘休,南下只是时间问题。海明威作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日本A.切断海外援助的通道 B.夺取自然资源强化战争机器C.支援太平洋战场需要 D.消灭敌后战场中共抗战力量9.图1为1949年11月米谷创作的漫画《条条大路通上海》。该漫画体现了图1A.抗美援朝强大的群众基础 B.国家实现财政经济的统一C.人民政权恢复经济的努力 D.社会主义改造的蓬勃展开10.中国区域国别研究起步于1949年,主要研究方向是苏、美、日、欧,研究重点是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进入21世纪后,议题更多着眼于跨文化理解、国际合作和“国际共生”。推动这一转向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国家外交成就的取得C.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D.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11.图2是某书一章节使用的地图。据此推断,该章节的主题最有可能是图2A.农耕文明的扩张 B.西亚文化的传播C.世界帝国的兴衰 D.印欧人的迁徙12.7世纪中叶,拜占庭帝国丧失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和北非的大片领土;7世纪末8世纪初,都城君士坦丁堡也遭到了长期的围困。这一局面的出现主要在于A.连年对外征服战争 B.外来游牧部族冲击C.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D.奥斯曼人不断蚕食13.有学者评论说:“只是在法国,(拿破仑)法典的编纂才产生于革命运动的热情;也仅仅是在法国,社会的现实和奠基于法律的社会形态才达到了完全重合。”其意在说明A.法国大革命促进国家法治建设 B.拿破仑法典与社会发展相适应C.革命原则以法律形式得到确立 D.拿破仑法典对法国的巨大影响14.图3为1880年左右绘于旧金山的身着和服的美国妇女的绘画。这体现了图3A.文化交流的国际化 B.明治维新强大的影响力C.全球贸易网的形成 D.日本服饰成为西方时尚15.1922年11月,列宁说道:“我国的商业活动已经使我们得到了一些资本。诚然,目前还是很少的,才2000万金卢布多一点。但总算有了一个开端,我们的商业使我们得到了资金,我们可以用来发展重工业。”这说明,苏俄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促进商业发展 B.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的确立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效果显现 D.计划体制助推工业化的开展16.表2为1957-1963年美国对非洲的经济援助(单位:亿美元)。美国的做法表2时间 1957年 1959年 1961年 1963年金额 0.877 1 4 4.765A.是对马歇尔计划的贯彻实施 B.出于解决国内民权运动需要C.导致非洲殖民体系彻底崩溃 D.旨在与苏联争夺新兴的力量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工商业行会的出现始于宋代。宋代城市中已完全废弃了坊市制度,所有对市场的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已完全取消,商店货铺散布于城内各地,自由聚集在冲要地点。政府事实上已不可能再如同坊市制度那样去直接干预和监督从商品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耐得翁在其《都城纪胜》中所言:“市肆谓之”行者',因官府科索而得此名,不以其物小大,但合充用者,皆置为行。虽医卜亦有职医克择之差占,则与市肆当行同也。”-摘编自马继云《宋代工商业行会论略》材料二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为东京民间吉凶筵会服务的所谓四司人就“各有地分,承揽排备,自有则例,亦不敢过越取钱”。行会的这种分界措施,目的在于避免彼此“任意紊做揽夺”。-摘编自梁国楹《略论宋代城市工商业行会的形成》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工商业行会出现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工商业行会的积极作用。(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近代河南境内最早的留学生可追溯到19世纪末。表3 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留学情况1890年 济源人李蔚谦和李全中踏上远赴日本学习医术的道路,揭开了近代河南有识之士出洋留学的序幕至1904年 河南全省各州县“计在东留学者,全省仅十九人,大半由他省派往,自费者寥落如晨星”1905年 《东方杂志》记载,“汴省大吏派学生一百二十人前往日本游学”,成为近代河南政府派遣官费留学生的开端宣统年间 在欧美国家庚款助学政策吸引下,河南境内出现留学欧美国家趋向1913年 设立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专门培养河南境内留学欧美的预备生,首期招收新生140名,英、德文各一班20世纪20年代,在“劳工神圣”和“工读互助”思想的鼓舞下,大批豫籍进步青年远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4月,河南在法国勤工俭学留学生为30余名”。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陆续遣派党内积极分子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冯玉祥出任河南省政府主席,进一步推动了豫籍进步青年前往苏联留学深造。据统计:在1919-1931年间,河南境内留学苏联41人,留学法国41人,法、苏两国留学生的总数达到82人,约占这阶段河南留学生总数的41%。-摘编自杨晓军《群体建构与人本指向:近代豫籍进步留学生与河南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河南留学教育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20年代河南留学教育的变化及原因。(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自“地理大发现”后,欧洲为了建立新的规范和全球秩序,思想家们应运而生,涌现出多样理论学说。在近代构建全球秩序的过程中,欧洲将自身视作为“文明”,而将非欧洲地区定性为“野蛮”。一批思想家将文明分为埃及、希腊、罗马和印度等多种类型,力主欧洲文明代表着进步,而其他文明处于停滞,甚至处在野蛮状态。自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国家主权原则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则是由一系列国际法的原则来确立的。学者莫扎法里认为:“自文艺复兴以来,尤其是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订以后,只有欧洲文明在拟定一系列准则、创建具有全球性或普遍性的各种组织和机构的方面取得了成功。”思想家们还从全球贸易出发,将自由贸易和全球性市场经济视作为基本要素,以此构建全球秩序。这一思想直接来自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摘编自李宏图《如何为“全球”构建秩序-欧洲近代思想家们的思考》(1)根据材料,概括欧洲近代思想家们对全球秩序的构建及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近代思想家们对全球秩序构建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2024-2025学年(下)高二年级摸底考试历史·答案1~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B 2.D 3.A 4.C 5.A 6.B 7.D 8.B 9.C 10.A11.D 12.C 13.B 14.A 15.C 16.D17.(1)原因: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坊市制度的瓦解;城市工商业行业、从业者的增多;城市管理方式改变的推动;制止行内竞争的需要。(6分,言之成理即可)(2)积极作用:促进了手工业、商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对工商业者自身起了一定保护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城市工商业活动的正常运营。(6分,言之成理即可)18.(1)特点:以官费为主;以日本、欧美为中心;规模相对较小;设立学校培养预备生。(6分,言之成理即可)(2)变化:法国和苏联成为进步青年留学中心。(2分,言之成理即可)原因:“劳工神圣”和“工读互助”思想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及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革命形势的发展;政府的支持推动。(6分,言之成理即可)19.(1)构建:文明等级论;国际法原则;自由市场经济体制。(4分,言之成理即可)背景:欧洲对外扩张;全球空间的扩展;欧洲实力的增强。(4分,言之成理即可)(2)影响:为以欧洲为主导的全球秩序形成奠定思想基础;重构与形塑了全球性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为欧洲进行对外扩张提供合法依据;促进了新的全球秩序建立。(6分,言之成理即可)20.示例1:论题:2013-2023年国家建设话语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心阐释:党的十八大对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作出了规划,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党的十八大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二十大强调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由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新时代国家建设话语的核心概念。这一时段高频词“中国”出现192次,多与“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出现使用,成为新时代以来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语叙事的主要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表明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使命任务,而实现伟大使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国家“发展”同“时代”变化紧密结合。综上所述,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党和国家的使命任务,也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心话语。(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2:论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建设的发展变迁阐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9-2012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中心语词,“建设”“改革”“发展”是围绕中心的路径语词,“人民”“群众”是实现目标的主体语词。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迎难而上、开拓进取。高频词“中国”的出现、“伟大”“中华民族”的使用表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的使命任务。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时代变迁推动了国家建设的发展变化。(12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仅供阅卷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