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过程性诊断(2)高二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1.2021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成都新津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成果。宝墩遗址首次发现4500年前的水稻田遗址,这也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而在此前的植物考古中,宝墩遗址还发现了4500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它植物遗存。这些发现可以印证宝墩文化时期A.早期国家的形成B.农业经济的结构C.社会阶层的分化D.生产工具的改进2.人民教育出版社在《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中,提供了很多史料。下列史料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是()①西周早期成王时的青铜器②仰韶文化时期的彩绘陶器③龙山文化的代表器物黑陶④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A.①②③④B.④②①③C.②③④①D.③④②①3.有学者把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并将第一个阶段形容为“满天星斗”,第二个阶段为“月明星稀”,第三个阶段为“皓月凌空”。与“月明星稀”的形容相类似的是()A.原始群落的分布形态B.部族林立的邦国形态C.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态D.大一统国家典型形态4.关于夏启获得君位有多种说法。研究下面材料,解读准确的有()《孟子》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史记》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两中》清华简 夏后奠卣(“奠”是丧祭,“卣”为忧,指居丧),底灵因固,九德溥扬,两中乃入(“两中”天帝的两位使者圭中、祥中),格于有河(“有河”政治中心区域)。三年,在日乙丑,两中又降,格于有夏。①认同“夏启攻益自取”之说②“禅让”是对“篡夺”的粉饰③蕴含对“尚贤”思想的宣扬④君权“天”授的传承合法性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5.西周在封邦建国的同时,也常常将诸侯的部分家族成员留守王畿辅佐周王。如周公长子就封于鲁,周公次子一脉在王室累世任官。这种做法()A.实现了对诸侯国的有效控制B.破坏了宗法等级秩序C.兼顾了周王室和地方的发展D.强化了中央集权制度6.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等文献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7.春秋管子言:“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战国商君曰:“农战之民千人,而有《诗》《书》辩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农战矣。......《诗》《书》、礼、乐、善、修、仁、廉、辩、慧,国有十者,上无使守战。国以十者治,敌至必削,不至必贫。”上述思想()A.适应了封建国家的统治需要B.反映了社会教化的重要影响C.体现了变革时期的治国探索D.确立了重本抑末的经济政策8.齐桓公召集诸侯“葵丘会盟”,签订了五条盟辞。其中第五条规定:诸侯国之间要保持黄河下游通畅,各诸侯国对黄河河道和堤防要实施统一管理,不要人为修筑不合理的堤坝。这反映出()A.会盟主要维护齐国利益B.齐国建立中原军事同盟C.黄河流域得到有效治理D.争霸战争威胁各国生存9.西周时期商人是被压迫阶级中的一员,其身份地位排在庶人之后。春秋时期,贵族官僚经商、商人从政、庶人手工业者入贾等现象不断出现,商人队伍不断扩大。这一变化在当时A.体现了社会经济的转型B.冲击了重农抑商的政策C.得益于官僚政治的确立D.反映了统一进程的加快10.汉文帝时,“齐太仓令淳于意有罪当刑,其少女缇萦上书愿没入为官奴婢,以赎父刑罪'。文帝有感于此,下令废除了肉刑”。文帝的这一做法()A.缘于“尊崇儒术”的政策B.减轻了人民的赋役负担C.体现了仁政与法治的交汇D.树立了礼法结合的典范11.东汉永平年间,政府在西北边疆设立“护羌校尉”专职管理羌族事务,并在西南地区恢复“都护府”建制,同时允许南蛮首领世袭“邑君”“侯长”等官职。这一系列举措表明东汉政府A.强化边疆军事防御体系B.削弱地方豪强大族势力C.推广了中原的农耕文明D.重视边疆民族地区治理12.公元313-314年间,一位驻扎在甘肃的粟特人那耐·万达克向家乡撒马尔罕寄了一封信(部分内容见下),该信件可用于研究()最后一位皇帝从洛阳逃走。由于饥荒,城市和宫廷遭到火灾......这些所谓的匈奴人,昨天还受制于君王! 从敦煌一直到金城(兰州)......亚麻布销路很好。 居住在从金城到敦煌地区的我们,没有亲属,年老而且面临死亡。①西晋末期的政治局势②丝绸之路的商业活动③江南地区的经济开发④粟特商人群体的境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3.图为西汉货币“白金三品”出土实物。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胜匈奴,“造银锡为白金三品:其一文龙,直三千(钱);二曰文马,直五百;三曰文龟,直三百”。从实物看“白金三品”大小接近,多含铅锡合金,罕见银锡合金。该货币的大量发行意在A.彰显皇帝的至尊之位C.巩固休养生息的成果D.扭转财政困乏的局面14.西晋欲伐东吴,朝廷命搜求全国地图。时任司空的裴秀感于前代地图“皆不精审”,提出“制图六体”的制图原则,绘制《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展示了自大禹时代到西晋时期的全国地方行政区划流变,使君主能“知四方”。这表明西晋时期()A.大一统诉求推动地图学发展B.政治黑暗影响知识分子旨趣C.传统文化主导行政区划设置D.地图测绘受到正统观念左右15.论及魏晋南北朝,某学者评论道:“这一时期由统一到分裂,再由分裂到统一,却也开启了“小中国”向“大中国的转变,由“多中心”向“一体化”的演进。”可以印证上述结论的有()①胡汉交融,华夏认同产生②北民南迁,南方开发③儒佛道相互吸收,文化交流④崇文抑武,设置通判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16.下面是从一部《魏晋南北朝史》的“大事年表”中摘录的几条,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正月,魏定族姓,清流品。改拓跋氏为元,其余鲜卑复姓均改。②......三月,王濬自武昌顺流直下建业。吴主孙皓投降,吴亡。中国再度统一。③......四月,刘备即帝位,改元,是为汉昭烈帝,史称蜀汉。④......八月,秦诏分道南征,图谋灭晋。十一月,晋谢石等于淝水大破秦军。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④①D.③④①②17.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至“晋宋以后,虽有英才勤劳于国,而非华族之有名誉者,谓之寒人,不得与荐绅之选”,出现“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的现象。这一变化()A.加强了封建君主的专制权力B.适应了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C.缘于门阀士族对特权的垄断D.导致了世卿世禄制度的出现18.《孟子》中记载:“夏后氏五十(亩)而贡,股人七十(亩)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唐中期的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据此力主秦以前的上古国家皆“因地而税”。杜佑这一主张()A.强调了稳定小农的重要性B.体现严谨的治史态度C.意在重塑传统儒学的权威D.助力了赋税制度改革19.唐元和八年(813年),宰相李吉甫编纂《元和郡县图志》。他在序言中强调“佐明王扼天下之吭,制群生之命,收地保势胜之利,示形束壤制之端”。据此可知,《元和郡县图志》的编纂旨在()A.实现政治抱负B.保障边疆安全C.加强国家治理D.维护君主集权20.唐朝时期,政府在天山南北开展大规模屯垦戍边。高宗时,唐朝在西域的屯田年产粮已近40万石。安史之乱爆发后,西域弧悬塞外,屯垦军民泣血相守,坚守西域近半个世纪之久。这说明唐朝()A.基本解决了西域军民的粮食需求B.维护了丝绸之路的安全稳定C.边疆治理更关注地方的农业发展D.屯垦戍边政策具有强大治理效能21.北魏时期道人统(官名)法果赞誉太祖(道武帝)为“当今如来,沙门宜应尽礼”,他对民众说:“能鸿道者,人主也。我非拜天子,乃是礼佛耳。”法果的这种观念()A.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与壮大B.反映了佛教成为文化的主流C.迎合了皇权至高无上理念D.使佛教成为人们的精神依托22.宋太宗强调“夫刑法者,理国之准绳,御世之衔勒。......应朝臣、京官及幕职州县官等,今后并须习读法书”。在宋太宗的倡导下,文学之臣纷纷留心法律和吏治,到宋真宗初年已蔚然成风,“士初试官,皆习律令”成为宋代一项重要的祖宗之法。这一变化()A.助推了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B.完善了官员的考核机制C.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D.开启了律令儒家化进程23.下表呈现的是宋代程颐和朱熹的思想观点。这说明理学家()思想家 观点程颐 读史须见圣贤所存治乱之机,贤人君子出处进退,便是格物朱熹 若未读彻语、孟、中庸、大学便去看史,胸中无一个权衡,多为所惑A.主经学史时须重视道德教化B.研究历史注重史料搜集整理C.通过探究万物获取历史真相D.借助历史事实领悟心学理念24.“捺钵”意为辽帝的行营。辽帝在一年之中都要从事与契丹游牧习俗相关的营地迁徙和游牧射猫活动,即“春水”“秋山”“坐冬”“纳凉”,形成了“四时捺钵”体制。捺钵时,皇帝都会在营地召集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处理政事捺钵成为整个辽朝的政治中心。辽朝实行“四时捺钵”的主要目的是()A.传承契丹族尚武精神B.强化对地方的监督管理C.扩大游牧文明的范围D.增强各部族的政治认同25.宋代的药店将药方印在纸上,随药奉送。南宋的《眼药酸图》是我国最早的广告画,洪迈《夷坚志》中记载临安有专门推销“治暑泄病”的药方广告。材料表明当时A.政府放宽对商业的限制B.商业竞争意识强烈C.活字印刷技术广泛运用D.商业营销方式多元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材料一:敦煌悬泉汉简实物图片及部分汉简内容表皇帝橐书一封,赐敦煌太守。......悬泉驿传受万年驿,到夜少半时付平望(驿)......建平五年十一月庚申,遣卒史赵平,送自来大宛使者侯陵奉献。县(悬)泉置元平元年七月兵簿(兵薄题签,军事记录或士兵名册)。-整理自张德芳、胡平生编撰《敦煌悬泉汉简释粹》材料二:悬泉置位于今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和敦煌市交界处戈壁滩上,根据遗址出土简牍推知,它是在敦煌建郡之后所建。西汉武帝元鼎至征和(公元前111-公元前92年)约30年间开创,宋代遭废弃。敦煌汉代悬泉置遗址共出土文物7万多件,其中汉简3.5万枚,悬泉汉简记载了从汉武帝到东汉安帝前后218年及其前后若千年的历史史实,许多内容不见于现存史籍。-摘编自余凯《敦煌悬泉置遗址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悬泉置的职能。(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悬泉置在宋代遭废弃的原因。(6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悬泉汉简的历史研究价值。(8分)27.【茶叶贸易与茶文化】材料一早期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的路径与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路径是相吻合的,两者之间存在地理和时空上的耦合关联性。东路与北路以文化传播为主,西路与南路以贸易交流为主。一是西路,沿古代北方陆上丝绸之路,由土耳其人将茶传播到西亚各国并通往欧洲;二是东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韩国、日本两国的遣唐使和学僧将中国的茶籽带回并繁殖开来,中国的饮茶习俗连同佛教文化在两国普及开来,逐渐形成“韩国茶礼”和“日本茶道”;三是南路,通过“蜀身毒道”的南方路上丝绸之路,茶叶连同中国的其他土特产通过贸易的形式传播到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四是北路,通过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将中国茶传往我国的内蒙古及蒙古等地。-摘编自盛敏《千年脉动: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材料二自唐代茶叶传入吐蕃以后,伴随着吐蕃、回鹘全民“恃茶”,丝绸之路上必要的运输品已悄然转变为“茶”,而不再是丝绸了。至宋已然“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北宋政府推行茶马法,专设茶马司,加强对茶马互市的控制。明朝以降,朝廷强力控制茶马互市。明太祖言:“夫物有至薄而用之则重者,茶是也。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宋而利博矣。前代非以此专利,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强调“巡禁私茶之出境者,朕岂为利哉,制驭夷狄,不得不然也。”历朝大臣也力挺“茶马”之策,都御使杨一清言:“且金城以西,绵延数千里,以马为科差,以茶为酬价,使远夷(为)臣民,不敢背叛。如不得茶则病且死,以是羁縻之,实贤于数万甲兵,此制西番以控北夷之上策也。”-摘编自彭玉娟等《茶马古道及其对茶文化传播的交互影响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早期茶文化对外传播的特点和影响。(11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唐朝以来历代政府强调“茶马”之策的原因。(6分)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这么写道:“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尤其是宋朝,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材料中“宋朝......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正确)历史答案1.B 2.C 3.C 4.B 5.C 6.C 7.C 8.D 9.A 10.C 11.D 12.B 13.D 14.A 15.B 16.C 17.C 18.D 19.C 20.D 21.C 22.A 23.A 24.D 25.B26.【答案】【小题1】职能:邮驿(信息传递)接待过往人员;军事保障;文书记录(4分)【小题2】原因:政治:宋代对西北边疆的控制减弱(民族政权并立)经济:交通路线发生变化(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自然:敦煌地区自然环境恶化(6分)【小题3】价值:是一手资料(实物史料)可用于研究汉代边疆治理、邮驿制度、民族交往、丝绸之路和汉字书法等问题;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充实研究材料,对传统史书进行补正(相互印证)等(8分)27.【答案】(1)特点:传播路径多元化;与茶叶贸易紧密互动;传播范围主要集中于亚洲地区。(3分)影响:丰富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促进文明的交流。(8分)(2)原因:以茶驭番,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垄断茶叶贸易,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换取足额马匹,增强军事实力。(6分)28(1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