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课件(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部编版
 赏析意象与意境——分析内涵,品象悟境
鉴赏诗歌的意象
题点一
  意象(景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是诗人感情的载体。像湖光山色、田园桑植、大漠孤烟之类,只要灌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均可称作意象。意象有单个的,也有群组的。
必备知识巩固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6类意象
类别 常见意象 举例
送别类 杨柳、长亭、南浦、美酒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思乡类 月亮、鸿雁、莼羹鲈脍、双鲤(《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人们便以“双鲤”借指书信。) “莼羹鲈脍”常被诗人用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西晋张翰见秋风起,思念家乡的莼羹、鲈鱼脍而弃官归乡,此后该词便成为思乡的象征。
愁苦类 梧桐、芭蕉、流水、猿猴、杜鹃、斜阳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爱情类 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战争类 投笔、长城、楼兰、柳营、请缨、羌笛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闲适类 五柳、东篱、三径、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关联教材
1.请根据理解填写下表。
意象 诗句 内涵
水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 ①
雁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李清照《声声慢》) ②
杨花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③
杜鹃(子规)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④
答案:①时光流逝 ②思家的象征 ③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④凄凉
哀伤
考查角度一 理解意象含义(内涵)
关键能力突破
技法指津
理解意象内涵要抓住“2点”
抓住重点词语,把握意象外在特点 抓住意象前面的修饰限制语及后面的描述语,就可以清楚意象特点
注意意象所处的地域(环境)特征、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也可以把握意象特点
抓住“物”与“情”“志”的契合点 (1)依据具体语境,找出意象与内容、情感的联系
(2)借助背景知识,分析意象特点及其内涵、情思
(3)参照意象固定内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考查角度二 分析意象的作用
技法指津
理解意象作用要关注“4点”
营造意境 意象的作用之一是造境,众多意象组合在一起,渲染了某种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思考的着力点在于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如冷清的意象营造的是凄清的氛围,奠定的是伤感的基调
表情达意 一些传统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往往是固定的,如“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空城落花”传达出“诗人对国势衰微的哀叹”和“一腔爱国之情”。意象在传达情感方面的作用由具体诗歌而定
衬托人物 一是为人物的活动提供环境和背景,二是衬托人物的节操或性格
结构作用 或为前后照应,或为全诗线索
鉴赏诗歌的意境
题点二
  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景象(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由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构成,情景交融。
  意境,就是诗(某几句诗)中所有意象的“总和”。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营造的境界;而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具体的、细小的单位。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座建筑的一些砖石。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悲凉意境。意象是具体的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必备知识巩固
常用的意境特点术语
类型 术语
豪放型 雄浑开阔、旷达洒脱、浩瀚辽阔、广袤高远
清幽型 和谐静谧、淡雅闲适、宁静恬淡、清新明丽、恬静优美
伤感型 凄惨萧条、哀怨低沉、寥廓冷寂、孤寂冷清、苍凉悲壮、冷清萧条
婉约型 委婉含蓄、哀婉动人、缠绵悱恻、蕴藉风流、朦胧缥缈
超脱型 远离尘嚣、超脱世俗、高雅脱俗、超凡脱俗、风致雅洁
华美型 华美绚丽、富丽堂皇、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斑斓
关联教材
3.请概括下列诗(词)句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特点。
(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答案:冷寂寥廓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雄浑开阔 
(3)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答案:清冷萧条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答案:远离尘嚣
4.试比较“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在意境上的不同。
答案:①前句意境属豪放类,雄浑开阔。借助“平野”“大江”等阔大意象,营造出一种雄浑开阔的意境,借以表达诗人的渺小与孤独。
②后句意境属婉约类,凄清冷寂。早上醒来,不见恋人,但见杨柳稀疏,晓风习习,残月斜照,整个画面显得孤独冷清,表达了词人与恋人分别后的凄凉伤感之情。
5.(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请简要概括《登岳阳楼》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描绘的画面特点。
答案:颔联描绘了一幅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的震撼场面。营造了阔大壮美、气势磅礴的
氛围。
意境赏析“3步骤”
关键能力突破
技法指津
1.(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钟完成)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
出③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1.下列对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写柏树枝繁叶茂、高大轩昂之态,表现出诗人的赞美之情。
B.“岂知”两句写柏的衰败,“岁寒”两句写凋零,流露出惋惜之情。
C.“客从何乡来”两句,诗人由病柏而想到故乡,抒发了思乡之情。
D.这首诗在结尾两句抒发胸臆,表达了世事无常、难以意料的感慨。
C“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主要表达对病柏状况的惊讶,而非思乡。
1.(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
出③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
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此诗中的病柏与刘禹锡“病树前头万木春”有相同的寄托。
B.文似看山不喜平,此诗运用转笔形成了诗意的转折,其色调也从明朗转为黯淡。
C.杜甫借物抒怀,用柏树的“蟠据亦高大”之姿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
D.此诗情感复杂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对未来的希望,可谓沉郁顿挫。
B解析:A.“病树前头万木春”表达的是希望,这首是表达的是担忧。C.“隐喻了当时藩镇的龙盘虎踞之势”错,“蟠据亦高大”是说柏树的生长地理位置优越,生长环境不是柏树生病的原因。D.“对未来的希望”错,诗中托物言志,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之情。
1.(高考链接)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钟完成)
病 柏① 杜 甫
有柏生崇冈,童童状车盖。偃蹇龙虎姿,主当风云会。
神明依正直,故老多再拜。岂知千年根,中路②颜色坏。
出③非不得地,蟠据亦高大。岁寒忽无凭,日夜柯叶改。
丹凤领九雏,哀鸣翔其外。鸱鸮④志意满,养子穿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久吁怪。 静求元精理⑤,浩荡难倚赖。
[注] ①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秋,杜甫时居成都草堂。②中路:中途。③出:生长。④鸱鸮:猫头鹰。⑤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
咏物诗注重通过意象表达主题,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哪些?说说这些意象有何意蕴。
①这首诗主要运用了病柏、丹凤、鸱鸮三种意象。②病柏由盛而衰的变化,象征了唐朝从强盛到衰落的沧桑巨变;丹凤哀鸣,象征了正直之人被摈斥在外;鸱鸮意满,象征了奸佞小人盘踞于朝中。诗人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国运时局的忧虑。
病 柏
有柏生崇冈(高高的山岗),童童(茂盛貌)状车盖。
偃蹇(yǎn jiǎn 高耸貌)龙虎姿,主当(正对着)风云会(风云际会,风云聚合)。
神明依(依附)正直(这正直之躯),故老(元老旧臣)多再拜(行再拜之礼)。
岂知千年根,中路(中途)颜色坏(颜色枯槁,树木枯萎)。
出(生长)非不得地,蟠据(盘踞的地方)亦高大(指土壤深厚)。
岁寒忽无凭(依凭,依靠),日夜柯叶(枝干树叶)改(枯萎)。
丹凤(凤凰,比喻正直之人)领九雏,哀鸣翔其外。
鸱鸮(chīxiāo 猫头鹰,比喻贪恶之人)志意满,养子穿穴内(在病柏的洞穴内)。
客从何乡来,伫立(站立)久吁怪(惊讶怪异)。
静求元精理(事物根本的道理),浩荡(世事荒唐)难倚赖(难以依赖依靠)。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和甫[注]咏雪(王安石)
1、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2、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3、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4、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应用体验
[译文]
1、狂风裹挟着阴云四面压来,我静观积雪堆成白玉般的山崖。
2、荡平险阻清除污秽岂是无德?滋润焦土复苏枯木方显大才。
3、积雪仿佛要吞没整个大地,但知功成之日终将迎春归来。
4、贫寒乡民不懂这是丰年吉兆,只盼着万里晴空早日展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韵和甫[注]咏雪(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 和甫:王安石弟弟王安礼,字和甫。本诗写于王安石主持变法期间。
应用体验
1、在王安石眼中,白雪有哪些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好的咏物诗既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答案:①冰清玉洁。落满白雪的山峰如冰雕玉砌。②有德有才。白雪能消除污秽,滋润干涸。③孕育希望。冰雪消融之后便是春暖花开。
2答案:①诗歌首句写雪的冰清玉洁,颔联写其清除污秽、滋润焦枯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有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望,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的伟大抱负。 ②颈联写白雪覆盖世界,只待功成之时便放春归来,由雪的铺合之势、“功成身退”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改革成功的信心。 ③尾联写寒乡之人只盼天晴而并不感念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百姓对变法的不理解以及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判。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
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
如在千岩万壑中。
画眉鸟长久不断的鸣叫,随意的在山林间移动。
它在红红紫紫的山花间,在树木的高处或低处自由飞行。我才知道从前听到的锁在金笼内的画眉鸟的鸣叫声,
比不上画眉鸟在山林间自由自在时的鸣叫声。
我整日悠闲地坐在窗前,窗外吹来了清风;
我刚刚听到一声画眉鸟的鸣叫,画眉鸟正从高高的笼子里飞下。
我了却公事,等众人散尽之后,衙署清幽安静;我现在听着画眉鸟的鸣叫声,感觉像置身于千言万壑中。
(高考真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1.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6分
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托物言志)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轻松的气氛(意境角度),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表情达意 的角度 欧诗是咏物诗,前两句写画眉鸟自由自在飞于林间,无拘无束的状态。后两句又通过“金笼”与“林间”的对比,说明了画眉“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林间自在啼”声音优美,其原因就在于前者受到拘禁,失去自由。这画眉鸟实际上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人进入官场,就变得不自由,不能畅所欲言了。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仕宦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营造意境 和衬托人 物的角度 文诗写诗人在公事之余,听到画眉鸟的叫声,觉得自己仿佛置身于千山万壑之中,胸怀尽为开阔,怡然自乐,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诗人通过画眉鸟的啼叫,衬托了自己闲适的心情,表达了向往自然的超脱不凡的志趣。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五、六句写灯下作书,饱蘸浓墨,纵横挥洒的情景,作者运笔如飞、酣畅淋漓的场景跃然纸上。这里“飞纵横”的无疑是作者手中的巨笔,是对作者挥毫动作的表现,而不是磨墨时从砚台中溅出的墨汁。因此,选项中的D项是错误的。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白话译文:
我胸中怀有千军万阵的韬略,却无处施展,徒留壮志激昂;
借酒作旗鼓,挥笔如刀枪,笔势急骤,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非常雄伟。
端砚中浓墨饱蘸,烛光下笔锋飞纵;
片刻收卷再举杯,仿佛见万里疆域战尘已平荡。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 陆 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注释】 五兵:即古代戈、殳、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此处借指用兵韬略。
端溪石池:指端砚,为名砚。
烟尘清:比喻战斗结束。
白话译文:我胸中怀有千军万阵的韬略,却无处施展,徒留壮志激昂;借酒作旗鼓,挥笔如刀枪,笔势急骤,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非常雄伟。端砚中浓墨饱蘸,烛光下笔锋飞纵;片刻收卷再举杯,仿佛见万里疆域战尘已平荡。
对于本诗中草书创作,作者习惯性地联想到了战场,作书的过程就是作战的过程。当书写者化身为战士,手中的笔自然就是武器,所谓“酒酣胸胆尚开张”,那么提升作者的豪气,促使作者进入创作状态的酒,自然就是战场上的旗鼓,这是“酒”在诗中的第一次出现,在它的作用下,作者积蓄的气势,好像银河从天上倾泻下来。第二次出现则是在创作完成之后,作者望着完成的作品,“如见万里烟尘清”,好像是经过一场激烈的鏖战之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作者似乎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这时他再次拿起酒杯,感觉如同成功解牛之后的庖丁,“为之踌躇满志”。
典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张子仪韵 □ 章 甫
半生江海惯浮游,邂逅今成客此州。
忧国幸逢年谷熟,望乡长恨晚山稠。
连天烟雨双鸿雁,满地风波一白鸥。
独把酒杯悲节物,何时弟劝与兄酬。
问题:请分析这首诗颈联的意境和作用。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次韵是和诗的一种方式。也叫步韵。此诗用张子仪的韵来唱和的
白话翻译:
1.半生漂泊江湖惯于随波逐流,偶然与命运相逢,如今客居异乡暂作停留。
2.忧心国事幸而遇到五谷丰登的年景,眺望故土却恨那暮色中群山叠嶂、遮断归途。
3.漫天烟雨中掠过两只鸿雁,满地风波里唯见一只白鸥孤影浮游。
4.独举酒杯悲叹时节更迭的苍凉,何时才能与兄弟共饮,互劝杯酒话尽离愁?
第一步: 再现画面 “连天烟雨双鸿雁,满地风波一白鸥”描绘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如烟的细雨笼罩着天地,鸿雁远飞,斜风吹拂,烟波浩渺,白鸥翻飞。
第二步: 概括特点 诗人运用“天”“烟雨”“鸿雁”“风波”“白鸥”等意象描绘出一幅朦胧冷清的画面,“天”“烟雨”的广阔,“鸿雁”“白鸥”的渺小,有点有面,有动有静,生动传神,意境深远。
第三步: 分析作用 作用:诗歌颔联描写诗人眼前所见“年谷”“晚山”,颈联继续写景,在结构上承接前文;诗歌尾联诗人感慨自己独自漂泊,盼望着回家后和哥哥弟弟互劝相酬。因此,颈联在结构上又为结尾抒发羁旅在外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①斜风细雨连成一片,天地间烟雨蒙蒙,远飞的鸿雁,近处的白鸥,朦胧之中让人有寂寞孤清之感。②诗人在广阔的背景中点染几个动点,意境深远,传神地描绘出一幅迷蒙清冷的画面。③两句自然景观描写,既承前文而来,描绘新来此地所见的景色,又为后面抒发客居在外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夏行平水①道中
□ 陆 游
老去人间乐事稀,一年容易又春归。
市桥压担莼②丝滑,村店堆盘豆荚肥。
傍水风林莺语语,满园烟草蝶飞飞。
郊行已觉侵微暑,小立桐阴换夹衣。
①平水:在陆游家乡绍兴以东四十余里,以产茶著称。②莼:水生植物,可食用。
诗中颈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1)选取了水、林、莺、草、蝶等意象。(2)构成了初夏季节傍水林中莺语声声、碧草如烟、蝴蝶翻飞的充满生机、自由欢快、热闹美好的意境。(3)表达了诗人愉悦自适的心情和对美景的喜爱之情。
年岁渐老,人世欢愉愈发稀薄,才叹春光易逝,转眼又见初夏临头。
市桥边担头莼菜丝滑欲滴压弯竹筐,村野小店青豆荚肥嫩饱满堆满碗盘。
水畔风中林间莺啼声声流转,满园草色如烟处彩蝶翩翩飞舞。
郊野漫步已觉微微暑气侵人,暂驻梧桐荫下将夹衣换作轻裘。
完成 课 时 测 评
西江夜行
□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长夜漫漫故人在何处?小船在这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天空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越发真切。
身边万物寂静不语,只有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动。
想象着等我回到家时,林中的树木已经长出新叶,满怀乡愁,我一人独坐,不知不觉寒露渐生。
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夜半时分,乍然一声长鸣。
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夜漫漫,故人难寻,诗人举目远眺,见江水澄澈,月色皎然,触动了思乡之情。
B.“悠悠”声调绵长,显天地空旷而苍茫;“切切”音韵短促,表思乡之情深切难遣。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念及家乡,顿生愁情,久坐中不觉被夜露打湿了衣襟。
D.从江潭夜月写到寒露渐生,再到汀州鹤鸣,诗歌意境清幽静谧,格调清淡高雅。
★2.同样写到“鹤”(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的意象,《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答案:①张诗写水中汀洲“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诗人心惊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③刘诗写振翅高举的“鹤”在秋日晴空冲霄直上,寄托了诗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之志,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
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
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
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
佩声归向凤池头。
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
阊阖(chāng hé):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
冕旒( liú):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
衮(gǔn)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
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借代
凤池:指凤凰池。禁苑中池沼。魏晋南北朝时设中书省于禁苑,掌管机要,接近皇帝。
译文: 戴着红巾的卫士在宫门报晓,尚衣官员向天子进上绣着翠云的皮袍。层层叠叠的宫殿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异邦万国的使臣一齐向着皇帝跪见朝拜。日色刚刚照临到殿堂,仪仗已排列成扇形屏障。御炉中香烟袅袅,缭绕着天子的龙袍浮动飘忽。早朝过后中书省的官员退到凤凰池上,用五色彩纸起草皇上的诏书。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送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注] 绛帻ze鸡人:天将亮时,古代宫中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
3.(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选用“鸡人”报晓和尚衣局官员进献礼服两个细节,营造了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
B.颔联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勾勒了“早朝”气势,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彰显了大唐气象。
C.“日色”一句写日色才临,仪仗即动,“临”和“动”两字描写细腻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炼字技巧。
D.“香烟”句中飘忽的轻烟、天子衣物上闪动的锦绣龙纹光泽等内容,描绘出皇家生活的奢侈。
“万国为皇帝呈上华服冠冕”理解错误,“万国衣冠”运用借代手法,这里指万国使臣。
★4.(6分)本诗与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用到了“凤池”这一意象,二者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本诗中“佩声归向凤池头”的意思是贾舍人早朝后还要去宫中为皇帝起草诏书,体现了他深受皇帝器重,诗人借“凤池”表达了对贾舍人的赞美。②柳词中“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把杭州美景描绘出来,回到朝廷,向同僚夸耀杭州的美景,词人借“凤池”委婉称扬孙何政绩卓著,还表达了对其将入朝执政的美好祝愿。
同①崔 登鹳雀楼
□ 李 益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②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归望,远目非春亦自伤。
[注] ①同:犹“和”,酬和。②汉家箫鼓:据《汉武帝故事》记载,汉武帝曾到河东(今山西省境内)祭祀后土(土地神),在黄河边鼓乐齐鸣、饮酒赋诗。
【白话译文】 鹳雀楼西边有百尺桅樯,汀洲上高耸入云的树木一片茫茫。 汉家乐奏犹如逝去的流水,魏国山河也已经半入夕阳。 往事过千年尚遗憾时间过得快,忧愁到来一天也觉得太长。 战乱中更激起思念家乡的情感,远望楼前景色已非春天不免自我感伤。
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登上鹳雀楼,感慨汉家箫鼓已随流水空逝,如今唯见魏国山河已经半入夕阳。
B.“千年”而“速”,“一日”而“长”,看似“无理”,实则强化了诗人情感的表达。
C.“风烟并起”已让诗人失落而“思归”,“远目非春”则又增添一份无可奈何。
D.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了诗人怀古叹惜、感慨世事沧桑及思念家乡的感情。

诗歌颔联运用联想的手法,是虚写而非实写,“如今唯见魏国山河已经半入夕阳”的表述不恰当,诗人只是感慨大好河山也如夕阳般风光不再,而非“如今唯见”。
★6.(6分)同为登楼抒怀,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和李益的“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所营造的意境却不一样,请加以
赏析。(意象画面、意境特点、情感态度)
答案:①杜诗从吴楚两地的地理态势和乾坤日月的升降展开想象,吴楚两地似乎被洞庭湖水划分,日月星辰都像漂浮在湖水之中,描绘洞庭湖浩瀚广阔、气势磅礴的意境,展示出诗人博大的胸襟与抱负。
②李诗抓住“百尺樯”“汀洲”“云树”等典型意象,从景物的状貌角度描写,描绘了一幅苍茫辽阔、朦胧缥缈的画面,表达了诗人若有所思又怅然失落的复杂心情。
湘 月
□ 姜 夔①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②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③,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④。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
谁省。
[注] ①姜夔:南宋词人。终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转徙于权贵之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②夷犹:从容不迫。③容与:悠闲自得。④名胜:
名士。
湘 月 □ 姜 夔①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②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③,画桡(rao船桨)不点清镜。
【古词今译】 曾在太湖相约,问这一年发生了何事?使我未能如如愿,长久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 太阳落入西山,渐渐听到有人呼唤我,大家悠闲自在地坐在船上。 劳累的渔民大都收完回家了,水鸟按时归巢。月光下的沙洲一片幽静。 带船行至中流,更加从容舒缓,人们停止摇浆,水面澄清如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④。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谁能唤起湘水女神,摇曳着如烟似雾的长发,拨弄着琴弦,弹奏出幽怨的琴曲。 同游坐客高谈阔论,感叹在座之人,都是风流雅士。 风吹柳枝发出萧萧之声,夜空中星星缓慢坠落,夜深才知已是秋天。 想起家乡的美味,往日的赏心乐事谁来了解?
“玉麈”zhǔ,玉柄麈尾。麈尾是一种类似拂尘的器具,魏晋清谈家多执之。玉麈是用玉装饰柄的麈尾,在古代常为高雅人士清谈时的手持之物,象征着身份和风度。
“鲈鱼”两句,借张翰因思鲈鱼脍而弃官还乡的典故,抒发词人的思乡之情。
7.(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以问句开头,“长负清景”说明旧约未赴,可见此次出游的难能可贵。
B.“暝入”三句,写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词人和同游者一起乘兴泛舟湘江。
C.“倦网都收”的“网”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网”,均指尘世罗网。
D.下阕描绘弹琴、阔论的聚会场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飞星,富有诗情画意。
“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网’,均指尘世罗网”错误,“倦网都收”的“网”指渔民捕鱼的渔网,此句意为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了。两个“网”内涵不同。

★8.(6分)姜夔的词具有“清空”特色。请从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这两个角度,说说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答案:①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清月冷水,形成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词人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②意境营造上,姜夔善于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他高洁清雅的情怀。如上阕“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一句,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
返回
咏孤石
高丽定法师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岩根恒洒浪,树杪镇摇风。
偃流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孤石其实就是作者的自画像。孤高挺拔,直指天空,境界开阔,一望无余,何其高瓴!下激上摇,根基不动,屹然巍然,何等坚定!倒映清流,浴霞沐彩,为湖光增色,何等秀丽!独拔群峰,高入白云,何其卓然! 通过展现湖中孤石超凡脱俗的形象,寓含了作者清高离俗、不染纤尘的情怀。
1、远望孤石拔地而起,直刺云霄,屹立于开阔的平湖边;极目四望,湖面浩渺无垠。
2、巨石底部常年被湖水拍打,浪花飞溅;石上树木的枝梢高悬空中,与天风共舞。
3、倒映在湖中的孤石随波荡漾,霞光浸染石身,愈显红艳璀璨。
4、它超然独立于群峰之外,孤高清逸地挺立于白云之间。
1、原野中矗立一块孤石,存在的岁月已无人知晓。
2、它根基浸润着鄱阳湖的波涛,峰顶隐入庐山香炉峰的云烟。
3、陡峭的山崖如双鸟展翅,挺拔的山峰似一朵孤莲。
4、不知何时离开北方故土,如今镇守在蠡川水边。
咏孤石
□ 惠 标
中原一孤石,
地理①不知年。
根含彭泽浪,
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
峰作一芙莲。
何时发东武②,
今来镇蠡川③。
①第一首诗孤石的形象是雄伟磅礴、瑰丽秀美的。孤石下接鄱阳湖,上连香炉峰,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
咏孤石
□ 惠 标
中原一孤石,地理①不知年。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何时发东武②,今来镇蠡川③。
咏孤石
□ 高丽定法师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岩根恒洒浪,树杪④镇⑤摇风。
偃流⑥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注] ①地理:地理结构、地貌形成。②东武:此处代指北方、中原。③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④树杪miǎo:树梢。⑤镇:同“整”,整天,亦谓长久。⑥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
9.(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中原”交代了孤石的地理位置,“不知年”体现了孤石历史悠久。
B.第一首诗节奏明快流利,比喻生动形象,语言准确精练,全诗清新明朗,有韵味。
C.第二首诗中孤石的形象与诗人的精神境界是相通的,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诗歌意象。
D.第二首诗紧扣一个“孤”字,主要通过侧面描写突出了孤石的特征,意境深远。
“主要通过侧面描写”错误,应是主要通过正面描写。
咏孤石
□ 惠 标
中原一孤石,地理①不知年。
根含彭泽浪,顶入香炉烟。
崖成二鸟翼,峰作一芙莲。
何时发东武②,今来镇蠡川③。
咏孤石
□ 高丽定法师
迥石直生空,平湖四望通。
岩根恒洒浪,树杪④镇⑤摇风。
偃流⑥还渍影,侵霞更上红。
独拔群峰外,孤秀白云中。
[注] ①地理:地理结构、地貌形成。②东武:此处代指北方、中原。③蠡川:指鄱阳湖汇入长江处。④树杪miǎo:树梢。⑤镇:同“整”,整天,亦谓长久。⑥偃流:倒映在湖水之中。
★10.(6分)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孤石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首诗孤石的形象是雄伟磅礴、瑰丽秀美的。孤石下接鄱阳湖,上连香炉峰,山崖高峭陡削,犹如大鸟张开的翅膀;峰峦挺拔高耸,犹如亭亭独立的莲花。
②第二首诗孤石的形象是高耸秀美、坚韧高洁的。孤石拔地而起,直插云霄,长期经受风吹浪打但没有随风摇摆、逐浪奔流,孤石独立挺拔在群峰之外、白云之中,不与其争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