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文言断句课件(共2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复习:文言断句课件(共20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文言断句
断句4标志 标志 具体方法
实词 1.名词、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通过谓语找主语、宾语),(主前宾后)
2.对话词(引文词),借助“曰、云、言、谓、道等词判断人物对话,在它们后面一般都要断开。
虚词
句式
修辞
1.句首发语词前断:夫 唯 盖 岂 其 盍 且 且夫 若夫 所
2.句首连词前断 :故 是故 则 且 而 苟 向使 至若 是以 然则
于是 然而 无论 纵使
3.句首时间词前断: 昔 尝 俄 俄而 旋 顷之 未几 已而 既而 斯须
4.句末语气词后断 :矣 也 耳 哉 焉 兮 与(欤) 乎 而已
1.特殊句式: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
2.固定句式
1.排比、对偶、对比(句子的整齐对称或正反对比)
2.顶真
提升训练
1.(2025·全国一卷,节选)
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夫鲁国A有患者B君臣父子C皆被其辱D祸E及众庶F妇人G独安H所避乎!
【答案】BDF
译文:现在鲁君年老惑乱,太子年幼无知,在无知和惑乱之间,奸恶欺诈的事就会不停发生。鲁国一旦有了什么灾祸,君臣也好,父子也好,都会遭到耻辱,还会祸及百姓,我们妇女能独自平安地逃过吗?我正担忧此事。”
【解析】
“鲁国”是主语,“有”是谓语,“患”是宾语,句子完整,可在B处断开;
“君臣父子”是主语,“皆被其辱”是被动句式,“祸”为下句主语,可在D处断开;
“妇人”为主语,可在其前断开,即在F处断开。
2.(2024·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揽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备为吕布A所袭B奔C于操D程昱E以备F有雄才G劝操H图之。
【答案】BDG
译文:三国时期的人才可谓是最为鼎盛的,这也得益于三国的君主各自善于用人,因此能够汇聚众人的力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他们用人的方式各有不同。大致来说,曹操是以权术驾驭人,刘备是以性情结交人,孙氏兄弟则是以意气感召人。
刘备被吕布袭击后,投奔曹操,程昱认为刘备有雄才,劝曹操图谋除掉他。曹操说:“现在是收揽英雄的时候,杀一个人会失去天下人的心,这是不可以的。”
【解析】
句中“刘备”、“吕布”、“操”、“程昱”均是人名,先明确这些词的主语与宾语关系。“为……所”表被动,“袭”是动词,“刘备为吕布所袭”是一个被动句,所以从“袭”后B处断开;“奔于操”承接前边主语“刘备”,“奔”是谓语,“操”是宾语,结构完整,所以从“于操”后D处断开;“以”是“程昱”的谓语,“备有雄才”是宾语,“程昱以备有雄才”句子结构完整,所以从“有雄才”后G处断开。故选BDG。
3.(2024·新高考Ⅰ卷,节选)阅读下列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答案】ADF
译文:司马迁为李陵文过饰非好像不够,却不断地称赞李广,以此来奖掖其家族世代相传的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失,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找的借口。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解析】句中虚词“而”“以”“虽”,如何看待,是断句的关键。“为将而降”与“降而为之……”为顶针的修辞手法,在中间的A处断开。“为之”做“效死以战”的状语,“效死”是“战”的修饰成分,中间均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虽……,而……”是转折关系的复句,在中间的F处断开。故选ADF。
4.(2024·新高考Ⅱ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
【答案】CEH
参考译文:文侯师从子夏学经书,以客礼对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没有一次不凭轼敬礼的。秦国曾想进攻魏国。有人说:“魏君对贤人特别敬重,魏国人都称赞他的仁德,上下和谐同心,不能谋取。”文侯因此得到诸侯的赞誉。
【答案】CEH
【解析】贤人是礼”是宾语前置句,意思是“礼贤人”,做“魏君”的谓语和宾语,在后面C处断开。“国人称仁”是主谓宾结构,在后面的E处断开。“上下和合”是主谓结构,在后面的H处断开。故选CEH。
5.(2024·九省联考)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公谨曰:“上已与约降,行人在彼,奈何?”靖曰:“机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如唐俭辈何足惜哉!”督兵疾进行至阴山遇其斥候千余皆俘以随军。颉利见使者大悦,不虞官兵至也。
【答案】CEG
译文:张公谨说:“主上已经与突厥约定接受他们的来降,而我们的使者又在他们那里,(一旦采取行动,敌人加害他们)怎么办?”李靖说:“战机不可错失,这正是韩信能够打败齐国的原因。像唐俭这些人牺牲了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呢?”(于是),李靖率军疾速前进,抵达阴山时,遇到突厥一支千余人的侦察部队,便把他们全部俘虏而随同唐军一起前进。颉利可汗见到唐朝使者唐俭等人后,十分高兴,没有料到唐军会来进攻。
【解析】“督兵疾进”是兼语句,“兵”是“督”的宾语,也是后面“疾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C处断开;“行至”是“到达”的意思,中间不能断开,“阴山”是“行至”的宾语,可在E处断开;“遇其斥候千余”是定语后置句,“千余”是“斥候”的定语,中间不能断开,可在G处断开;“皆俘以随军”中的“以”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承,中间不能断开。
6.(2023·全国甲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尧卿十二丧父,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不欲伤其意。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志如母之言。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
答案】BDG
参考译文:周尧卿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忧伤悲痛如同成年人,看到母亲就抑制情感强忍悲伤,不想伤母亲的心。母亲对此感到诧异,对族人说:“这个儿子这样爱我,将来多半会懂得孝顺奉养我啊。”他最终做到了孝顺奉养母亲,其心意就像周母说的那样。 
【解析】“母异之”为第一个断句点,意思是母亲对他的行为感到惊异。试题材料画波浪线部分后有右引号,而缺左引号,提示考生要正确判断左引号的位置。与右引号形成呼应的是“谓族人曰”这个位置,按标点符号规则应该有冒号和左引号,因此D是正确断句点。而A、C 都将句意点破,不可取。后面“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两句句意完整,当在G处加断句点。“多”字属上,还是属下,可能是考生斟酌犹豫的地方。文言文中补充说明前面的形容词一般都说“如此”。
7.(2023·全国乙卷,节选)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下面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晋公子重耳出亡,过于曹,曹君袒裼而观之,釐负羁与叔瞻侍于前。叔瞻谓曹君曰:“臣观晋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无礼彼若有时反国而起兵即恐为曹伤君不如杀之。”曹君弗听。釐负羁归而不乐,其妻问之曰:“公从外来而有不乐之色,何也?”负羁曰:“吾闻之,有福不及,祸来连我。今日吾君召晋公子,其遇之无礼。我与在前,吾是以不乐。”
译文:从前晋公子重耳出国流亡,经过曹国的时候,曹君趁重耳脱去上衣裸露身体时观看他连在一起的肋骨,当时曹国的大夫釐负羁和叔瞻侍候在曹君跟前。叔瞻对曹君说:“我看晋公子,不是普通之人。您对待他没有礼貌,他如果有机会回国立为国君而发兵,就怕会成为曹国的祸害,您不如杀了他。”曹君没听从叔瞻的劝谏。釐负羁回到家中闷闷不乐,他的妻子问他说:“夫君从外面回来有不高兴的神色,为什么呢?”釐负羁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主有福的时候我赶不上,灾祸来了一定会连累我。今天我们的国君召见晋公子,他对待晋公子没有礼貌。我当时也参与接见,因此才闷闷不乐。”
【答案】BFG
句子分为理由和建议两部分。理由部分承前文而来,与后文“其遇之无礼”相对应,故A处不当断。“反”同“返”,是返回的意思,为文言文常见义,“反国”在句中是回国的意思,故D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是相接续的行为,用“而”连接,故E处不可断。“反国而起兵”的主语是“彼”,“有时”作状语,故C处不可断。句中“曹”指曹国,“君”指曹君,建议部分的主语为“君”,故H处不可断。综合考察,画波浪线的部分共四个小分句,主语是“君”“彼”等人称代词,第三个小分句“即恐为曹伤”接续第二个小分句而来,且有“即”相承接,故正确断句点为B、F、G三处。
8.(2023·新课标Ⅱ卷,节选)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太宗曰:“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靖曰:“前代战斗,多是以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靖曰:“臣观《苻坚载记》曰:‘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
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答案】EFG 参考译文:唐太宗问:“古人临阵时出奇兵,攻击敌人意想不到之处,这是变化的方法吗?”李靖答:“前代的战斗,多是凭借小智谋战胜没有智谋的人,凭借微小长处战胜没有长处的人,这些人哪里能谈论兵法呢?如谢玄(在淝水)击破苻坚,不是谢玄善于用兵,而是苻坚不善于用兵的缘故。”唐太宗回过头命侍臣挑选出《谢玄传》来阅览,说:“苻坚哪些地方处理得不好呢?”李靖答:“我看《苻坚载记》上说:‘(淝水之战)前秦各军都溃败了,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独自得到保全。苻坚率领千余名残兵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儿子慕容宝劝慕容垂杀掉苻坚,没有实现。’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秦军的混乱。慕容垂一军独自得到保全,苻坚被慕容垂陷害就很明显了。被人陷害却还想战胜敌人,不是困难的吗?所以我说没有智谋,苻坚这一类人就是这样。”
【答案】EFG 【解析】“为……所”为古汉语常见句式,表被动,故A、B 不可断;“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句意完整连贯,“夫为人所陷”语气上有小停顿,在限定断三处的前提下,C不可断;“胜敌”是战胜敌人的意思,故D不可断;句末“焉”为语气词,与“无术”相接,表示前文所称的是“不懂用兵之术”这类情形;“苻坚之类是也”表判断,故H不可断。“不……乎”是古汉语常见句式,表示反问,可译为:“不是……吗?”故文中“不亦难乎”前后均当断。综合判断,本题断三处,应为E、F、G。
加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