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茶馆(节选)》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茶馆(节选)》课件(共3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一个小茶馆,反映一个大社会的人情世故”
老舍(1899~1966) 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絮青,鸿来、非我等。满族,北京人。出生于一个贫民家庭。曾赴英留学,后回国任教和写作。“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投湖自尽。
他对于多种文艺体裁都进行过广泛的实践。小说作品中短篇与中篇不乏佳作,而尤以长篇小说最有影响,与茅盾、巴金齐名,同为现代长篇小说大家。长篇小说代表作有《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话剧代表作有《龙须沟》《茶馆》。1951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称号。
知人论世
1956年提出“百花产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后,老舍于同年8月完成了一部配合第一届人大和宪法通过,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故事从“戊戌变法”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的普选,其中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
老舍将这部作品与北京人艺的曹禺、焦菊隐、夏淳等艺术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一致认为,第一幕茶馆里的戏非常生动精彩,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之后老舍创作了话剧《茶馆》。
写作背景
题目解释
“茶馆”,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是三教九流的聚会处,可容纳各色人物。
剧中,“茶馆”指王利发在北京开的“裕泰茶馆”,既是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又是展示社会面貌的窗口。
《茶馆》分三幕,以老北京裕泰茶馆的衰败为背景,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线索,展现了戊戌变法后、军阀混战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的社会变化,用老舍自己的话说,要表达“葬送三个时代的目的”。
全剧折射出黑暗腐朽的时代,形象地表现了旧中国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剧情简介
第二幕
军阀统治完了
第三幕
第一幕
大清国完了
国民党统治也将完了
人物 身份 人物 身份
王利发 唐铁嘴
常四爷/松二爷 刘麻子
马五爷 庞太监
康六父女 宋恩子、吴祥子
秦仲义 二德子
乡妇母女 黄胖子
老人 李三
1.找出本幕出场人物并完成表格。
分析文本
——厘清人物 梳理情节
人物 身份 人物 身份
王利发 掌柜 唐铁嘴 算命的
常四爷/松二爷 没落旗人 刘麻子 保媒拉纤的
人贩子
马五爷 地方绅士, 专与洋人打交道 庞太监 总管太监
伺候皇族
康六父女 破产农民 宋恩子、吴祥子 北衙门的
办案的(侦缉)
秦仲义 地主乡绅、实业家 二德子 打手
乡妇母女 破产农民 黄胖子 地痞头子
老人 小贩 李三 茶馆的跑堂
1.找出本幕出场人物并完成表格。
分析文本
——厘清人物 梳理情节
序号 主要事件 核心人物
① 唐铁嘴看相,王利发送茶 唐铁嘴、王利发






二德子逞凶,常四爷力抗 二德子、常四爷
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 刘麻子、康六
刘麻子推销,常四爷骂洋货 刘麻子、常四爷
乡妇卖女,秦仲义谈救国 乡妇、秦仲义、常四爷
秦庞争锋,茶客闲谈 秦仲义、庞太监
常四爷被捕,庞太监买妻 常四爷、宋恩子二人
庞太监、康顺子
分析文本
——厘清人物 梳理情节
2.根据主要人物概括第一幕的主要情节,完成表格。
1.满清八旗:指的是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这八旗。其中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属于上三旗,他们由清朝皇帝亲自统领,地位最高的是镶黄旗,因为镶黄旗的旗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2.铁杆庄稼:清代的八旗子弟不得工作,只许当兵、当差。旗人成丁之后,可以补本旗内的兵丁缺额,旗内的一般兵丁按待遇分为三类:马甲、步甲、养育兵。补上之后即可按月领取饷银和军粮。由于粮饷是固定发放,不受外部条件影响,而且是终身职业,所以也被称为“铁杆庄稼”,就好比“铁饭碗”。晚清的时候,很多没能补上“兵缺”的八旗子弟迫于生计,也开始学做手艺,打工赚钱,有的八旗子弟不肯纡尊降贵,结果坐吃山空,在穷困潦倒中郁郁而终。
补充资料
上述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表现人物之间矛盾关系和人的内心矛盾的艺术形式。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1)二德子和常四爷之间的矛盾冲突
起因
经过
结果
社会现实
二德子听到了常四爷议论茶馆因争一只鸽子而要打架的话“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而找常四爷的碴儿。
常四爷和二德子发生争论,二德子要动手打人(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常四爷不甘示弱(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
马五爷呵斥二德子(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迫于马五爷吃洋饭的淫威,对马五爷卑躬屈膝,并结束对常四爷的挑衅。
爱国者与地痞之间的冲突。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2)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
起因
经过
结果
社会现实
刘麻子帮助庞太监找女孩做“妻子”,康六在农村生存艰难,要卖女求生。
刘麻子欲花十两银子买康六的女儿,康六虽嫌弃价格过低,百般不愿意,但又因生存而无奈同意。
康六将女儿卖给刘麻子。
地痞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3)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之间的冲突
起因
经过
结果
社会现实
庞太监欲娶妻,找刘麻子拉纤。康六因生存艰难卖女。
刘麻子花十两银子买了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与庞太监。
康顺子无奈被卖,庞太监强调“要活的”。
权贵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4)秦仲义与王利发之间的冲突
起因
经过
结果
社会现实
秦仲义来茶馆要涨茶馆租金。
秦仲义欲涨租金,王利发极力恭维奉承,希望不得罪人,能维持茶馆营生。
秦仲义满意王利发的回答与接待,涨了租金。
封建小商户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5)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的冲突
起因
经过
结果
社会现实
庞太监来茶馆与刘麻子交易买妻之事,秦仲义用言语讽刺庞太监(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秦仲义不满谭嗣同问斩,拿话讽刺庞太监,庞太监不甘示弱,二人分别代表“维新派” 与“守旧派”进行舌战。
王利发打圆场,二人结束舌战。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的冲突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6)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之间的冲突。
起因
经过
结果
社会现实
常四爷看到刘麻子卖洋货,乡妇卖女求生存等现象,感慨“大清国要完!”
宋恩子、吴祥子因常四爷感慨“大清国要完”就认为常四爷是谭嗣同一伙,要抓走常四爷。
常四爷被抓。
百姓与政府的矛盾。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人物之间的冲突 折射的社会本质
二德子和常四爷之间的冲突 (常四爷出直言,二德子抖威风) 爱国者与地痞之间的冲突
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 (刘麻子拉纤,康六卖女) 地痞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
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妇女之间的冲突 (庞太监娶妻、康六卖女) 权贵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
秦仲义与王利发之间的冲突 (秦仲义作势涨房租,王利发谦卑求情) 封建小商户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的冲突 (秦仲义舌战庞太监,众茶客议论谭嗣同) 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
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之间的冲突 (宋恩子、吴祥子抓常四爷入狱) 百姓与政府的矛盾:反动统治者暴政手段预示清政府将被历史埋葬的命运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写这些事这些人,这些冲突,都有什么意义?
这些事件涉及戊戌变法、实业救国、洋教势力强大、民族资本家崛起、洋货倾销中国等,反映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统治的腐朽、农村的民不聊生,这揭示了腐朽的旧时代必然被埋葬,黑暗的旧中国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
分析矛盾 概括冲突
——品悟“小茶馆”折射的“大社会”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阅读《茶馆》节选:
作者老舍塑造人物形象有其独特的方式。《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身份、形象、作用各异。根据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秦仲义、二德子、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的的冲突和人物经历,并概括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勾画茶馆众生相
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线索人物)乱世艰难求生的底层商贩
圆滑世故,谨小慎微。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
胆小怕事,不乏善良。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旧中国广大市民的典型,在夹缝中艰难生活。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勾画茶馆众生相
常四爷:正义爱国的晚清旗人
忧国忧民、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硬气仗义、有正义感
忧国忧民:看到刘麻子身上的洋货,他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康六卖女儿,他忧虑“乡下是怎么了?会弄得这么卖儿卖女的!”乡妇卖女儿,他感叹“大清国要完!”
爱憎分明,敢作敢当:痛恨洋鬼子和洋人的走狗,当面训斥二德子,还斥责伤天害理的纤手刘麻子被宋、恩二人抓走时也坦言爱大清国,说“甭锁,我跑不了!”
善良仗义:同情受苦受难、啼饥号寒的乡妇小孩,叫了烂肉面给她们吃。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勾画茶馆众生相
松二爷:缺乏谋生能力、留恋旧时代、无力适应新时代的晚清旗人
懒散无能:爱鸟、爱表,悠哉度日。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铁杆庄稼”没有了,但他仍然留恋过去的生活,不愿自食其力。他是没有谋生能力的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善良却胆小怯懦:心眼好,但胆小怕事。前面有试着调节常四爷与二德子的争执,结尾也有替常四爷解围,但最终也承认了“我听见了,他是说……”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勾画茶馆众生相
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居高临下,咄咄逼人,自命不凡,缺乏同情心。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面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面对乞讨的小妞和乡妇人,毫不留情要赶出茶馆;面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更是不屑一顾。
爱国救国,志向远大。要收回房子办大工厂,胸怀理想,要做大事,梦想通过办实业,搞民族工业来救国。
不卑不亢,敢于反抗。在与庞太监的交锋中,言语犀利,分寸不让,体现了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也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和成长。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勾画茶馆众生相
唐铁嘴——麻衣相士,算命骗人混吃混喝,懒惰懦弱
刘麻子——说媒拉纤、拐卖人口赚昧心钱,贪婪冷漠
宋恩子、吴祥子——封建势力的走狗,衙门的侦缉(特务),随风倒的奸邪小人,坑害别人,钻营偷生
一群社会底层的地痞无赖,反映出社会的畸形与病态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勾画茶馆众生相
小 结
老舍先生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令人称道,第一幕中光有台词的人物就有22个,人物众多但形象鲜明,“三言两语就能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让人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且每个人物都有其社会身份,他们都是那个社会典型阶层的代表,使人物具有典型性。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七十余人先后登场,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剪影式”地展现了清末社会的众生相。
分析文本 概括人物
——勾画茶馆众生相
① 卷轴画式的平面结构(“图卷戏”)
《茶馆》的结构是比较独特,被人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也没有一个非此不可的中心人物,只是像画卷一样,将一个个人物展览进去,把一个个情节镶嵌进去。剧中所有人物的活动,都是截取他们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这些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步展开。
人物虽多,但人物之间的联系都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即便是王利发的戏,很大一部分也是用来应付生意的,并不是他本人的戏。
分析文本 品鉴结构
——鉴赏剧本的独特结构
戏剧结构指剧本题材的处理、组织和设置安排。一般包括对事件的处理,如分幕分场;戏剧冲突的组织设置;人物关系及人物行动发展的合理安排等。
三一律剧本创作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行动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只允许有一个故事线索,发生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戏剧三一律的优点是剧情集中,紧凑。《茶馆》打破了三一律,请分析它在戏剧结构上有何特点?
② 特殊的戏剧冲突
分析文本 品鉴结构
——鉴赏剧本的独特结构
《茶馆》的戏剧冲突与以前学过的《雷雨》的戏剧冲突有何不同?
时间 地点 情节(人物、事件)
一个闷热 的午后 周公馆 周朴园、鲁侍萍之间三十年的情感纠葛为主。
《雷雨》矛盾冲突:
1.周朴园和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2.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冲突
《雷雨》是由一个主要事件作为情节主线贯穿全剧。
《茶馆》打破了“一人一事”为情节发展主线,将不同人物的一个个戏剧片段巧妙地连缀起来。一方面,这一幕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从戏一开场王利发与唐铁嘴之间的对白开始,戏剧性冲突就接连不断。这些冲突是散点式的,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有的有关联,有的无关联,它们连缀在一起,又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1)富有韵味的京味语言。“甩闲话”“尊家”“搂下桌去”“官面上”等词语,逢人称“爷”的称谓,刘麻子的“您二位真早班儿”,二德子的“嗻!……李三,这儿的茶钱我候啦”, 常四爷的“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等语言,无不透着浓浓的京味儿。“儿化”语言的使用,如“洋玩意儿”、“一块儿”、“烟泡儿”等儿化,“斗蛐蛐”等北京地域内的特有词音也带有老北京风味;“烂肉面”的频繁出现,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北京人的日常生活。
分析文本 品味语言
(2)人物语言个性化。如王利发语言中透着谦恭、周到和小心翼翼;常四爷的语言豪爽耿直,带有闯荡江湖的侠气和饱经沧桑的沉重感;二德子的语言显露出无赖与无礼;刘麻子、唐铁嘴则满嘴流气。人物很多,台词有多有少,但都活灵活现,具有鲜明的个性。
(3)幽默讽刺的语言风格。比如唐铁嘴儿曾经说过:“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个强国同候我一个人。”这话听起来极为荒诞,充分展现了这一角色对于国家荣辱和民族命运的不屑一顾,老舍先生以此对那些愚昧麻木的百姓进行了深刻讽刺。比如松二爷说:“我饿着,也不能让鸟儿饿着!”这句话表现出了他愚昧的思想,也暗示了松二爷的命运,既不务实也不肯接受现实,充满了讽刺意味。
庞太监 那还用说吗?天下太平了:圣旨下来,谭嗣同问斩!告诉您,谁敢改祖宗的章程,谁就掉脑袋!①
秦仲义  我早就知道!茶客们忽然全静寂起来,几乎是闭住呼吸地听着。
庞太监  您聪明,二爷,要不然您怎么发财呢!②
秦仲义  我那点财产,不值一提!③
庞太监  太客气了吧?您看,全北京城谁不知道秦二爷!您比做官的还厉害呢!听说呀,好些财主都讲维新!④
秦仲义  不能这么说,我那点威风在您的面前可就施展不出来了!⑤哈哈哈!
庞太监  说得好,咱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吧!哈哈哈!⑥
(4)丰富的潜台词。如民族资本家秦仲义和封建势力代表人物庞太监之间的对话交锋:
你敢改祖宗的章程,你就掉脑袋!
你最好放聪明点,不然你就没有命了,更发不了财!
我的财产哪能跟你庞总管比呢!
分析文本 品味语言
全北京城都知道你秦二爷,当然我也知道,而且我还知道你秦仲义讲维新。威胁秦仲义。
我是有点威风,可是也没有你庞总管威风啊!以退为进,反唇相讥。
那咱们就各人亮亮各人的本事,斗一斗吧!
第一幕结尾“将!你完了!”和“大清国要完”一句遥相呼应,振聋发聩,形成阵阵回音,飘荡在茶馆的上空,一语三关,既是指棋局,又暗示受害者的命运,还象征着腐朽的清王朝,甚至是其他两幕的隐形结局,也达到了老舍“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创作目的。
“将!你完了!”
(4)丰富的潜台词。如第一幕结尾下棋人的语言:
分析文本 品味语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