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部编版 赏析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 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抒情主人公就是一个轻富贵、傲王侯、强烈追求个性自由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采用第三人称写法。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清高孤傲的形象。这两种人物形象有时兼而有之,即诗中刻画的人物形象也就是诗人自己,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寄托者,例如《江雪》这首诗就借助渔翁形象反映了诗人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一、分析人物形象常用术语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寄情山水、归隐田园、壮志难酬、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热爱山川、英姿飒爽、武艺超凡、斗志昂扬、不拘小节、天真顽皮、勇猛剽悍、干练果决、英武豪迈、百无聊赖、零落漂泊、情趣高雅、怀才不遇、悠闲自得、怡然自得、羁旅天涯、孤独苦闷、辗转漂泊、报国无门……二、人物形象描写常见手法1.通过事件来表现这种方法多用于刻画人物形象。例如《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就是通过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件事来表现女英雄善良、纯朴、果敢、英勇的品质。2.用环境来烘托例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人运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和寒江、冰雪这样孤寂、寒冷的环境,烘托出了渔翁的鲜明形象。3.运用描写手法各种直接的(包含1.肖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细节描写)和间接的(包含2.侧面烘托)描写手法,都可以用来表现形象。4.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都是诗歌中表现形象时所常见常用的。关键能力突破鉴赏人物形象“4角度”技法指津角度1:看标题、注释,初步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陆游的《书愤》,题目为“书愤”,即“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注释为“淳熙十三年(1186)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这已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据此可以揣摩,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大体是“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的形象角度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角度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一个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角度4: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是为用典。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渴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鉴赏人物形象 “3步骤”关联教材1.(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琵琶行并序》一诗刻画的人物形象是 ,其形象特征是 。抒情主人公形象是 ,其形象特征是 。琵琶女年老色衰、沦落江湖作者(白居易)怀才不遇、沦落江湖、忧愁痛苦2.(必修上册古诗词诵读)《静女》一诗中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答案:①男青年:憨厚、痴情。“搔首踟蹰”表现了男子的憨厚、真诚以及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表现了男子的痴情。②女青年: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写出了女子的美丽,“爱而不见”写其调皮,“贻我彤管”“自牧归荑”写其可爱。3.(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周瑜是一个怎样的形象?答案:词中的周瑜年轻有为,风流倜傥,温文尔雅却又有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小乔初嫁——年轻得意;雄姿英发——风姿出众;羽扇纶巾——从容娴雅;谈笑间——指挥若定;樯橹灰飞烟灭——从容破敌。4.(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念奴娇·过洞庭》全词,分析这首词是如何刻画词人形象的。答案:①上阕“玉鉴琼田三万顷”“表里俱澄澈”以景衬人,表面写洞庭之景,实则暗含词人内心的境界,写出词人的光明磊落。②下阕“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采用用典和比喻的写法,表达词人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③“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采用侧面衬托和一语双关的写法,表现了词人宽广的志士胸怀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④“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采用想象和夸张的写法,用丰富而雄阔的意象表现词人身处逆境却能与宇宙融为一体的博大胸襟与豪迈气魄。⑤“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采用细节描写,写出词人对自然、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无限感慨。返回高考链接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送子由使契丹 □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尝试作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厚,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角度1:看标题,初步揣摩形象角度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角度3:抓描写,分析形象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意为兄弟俩天各一方,云海相望,早成为司空见惯,那会因为这次远别而泣涕不禁呢!“分道无沾缘泪枯”,便见得更加深挚,分外感人。角度1:看标题,初步揣摩形象 标题“送子由使契丹”中,“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由标题可知此诗是苏辙出使契丹,苏轼送别之作。角度2:赏景物 (意象),分析形象 “云海”这一景物,说明相距遥远。当时苏辙在京城,苏轼则远在杭州,兄弟二人天各一方。角度3:抓描写,分析形象 “相望”这一动作描写,表现出苏轼兄弟情谊深重。“沾巾”,悲伤落泪;“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体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送子由使契丹 □ 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湖山应梦武林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想象、对写)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晁以道① □ 陈师道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参考:①为官清廉。诗人从政十年也仅仅能糊口度日。②刻苦求知。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③积极上进。诗人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显名,积极进取。1、在东南各地辗转多年终又回到京城,故友相逢时眼中格外明亮动情。2、十年为官仍难维持温饱生计,相邻两地却少有书信互通音信。3、冷眼旁观尚能看清书中细字,白发苍苍岂会再求世俗虚名。4、谁知我如范雎般贫寒至极,未察觉严公仍怀故旧深情。[注] ①诗人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自资,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严武,字季鹰,与诗人杜甫是世交,曾对流寓成都的杜甫多方照顾。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哪些精神品格?请简要分析。【修订答案】 16.①清廉正直,“十年作吏”却不谋私利,依然生活清贫,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②淡泊清高,虽然回到京都任职,却能冷眼旁观政局,不为功名声望所动。应举早行□ 缪 蟾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商山早行〔唐〕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3.(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半恋”一句直接表现诗人对家的眷恋和晨起的困倦,表达的感情真实而又生动。B.“起来”一句写诗人早起穿着颠倒,以调侃的笔触写出睡意未足、行程仓促之感。C.诗歌中间两联充分调动听觉、视觉等,写出凌晨时分特定的声音、光影、景物。D.这首诗在标题和构思上都有模仿《商山早行》的痕迹,表达的情致也基本相同。整首诗歌苦中寻乐,含有几分轻松幽默,与温庭筠“客行悲故乡”、悲不见乐的情调不同。★4.(6分)此诗为状元缪蟾的自述诗,激励着历代学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具有哪些可贵的求学品质。答案:①高度自律。纵然对家和床有深深的眷念,但坚决摆脱舒适,毅然赴举。②不畏艰辛。纵然路途崎岖,光线不明,但仍凭借竹杖,执着向前。③信念坚定。诗人以梅自砺,相信自己终将如梅一般战胜严寒,绽放幽香。应举早行□ 缪 蟾半恋家山半恋床,起来颠倒著衣裳。钟声远和鸡声杂,灯影斜侵剑影光。路崎岖兮凭竹杖,月朦胧处认梅香。功名苦我双关足,踏破前桥几板霜。法惠寺①横翠阁□ 苏 轼朝见吴山横,暮见吴山纵。吴山故多态,转折为君容。幽人起朱阁,空洞更无物。唯有千步冈②,东西作帘额。春来故国归无期,人言秋悲春更悲。已泛平湖③思濯锦④,更看横翠忆峨眉。雕栏能得几时好,不独凭栏人易老。百年兴废更堪哀,悬知草莽化池台。游人寻我旧游处,但觅吴山横处来。[注] ①法惠寺:寺院名,故址在今杭州清波门外,旧名兴庆寺,五代时吴越王钱氏所建。②千步冈:指吴山。③平湖:此指西湖。④濯锦: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典型的登临诗,从结构来看,分为登临所见和登临产生的感慨两层,诗歌情感一脉相承,用语清丽。B.诗歌开头四句写吴山在朝暮间的纵横变化,化静为动,用拟人手法,把山比作美人,展现吴山的仪态万方。C.诗歌写“阁”不说其外部壮丽和内部清雅,而说“空洞更无物”,与诗题“寺”和佛家用语“四大皆空”相关。D.“雕栏”两句暗用南唐后主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两句,将前人诗句熔铸于自己的诗境之中。√“诗歌情感一脉相承”错误,本诗的情感是曲折多变的,诗歌七言部分为抒情内容:“春来”四句写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因为“归无期”,所以“春更悲”;“雕栏”四句进而写岁月如流,人事代谢,将内心的哀伤之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使全诗达到抒情的高潮;“游人”两句又笔锋一转,写后人怀念、凭吊自己,相信自己定会名垂千古,抒发了诗人自豪、乐观之情。★6.(6分)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答案:①喜爱大自然。游览吴山,或“朝”或“暮”,见“横”见“纵”;远眺吴山,自东向西如一道帘幕,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②热爱家乡。由眼前的西湖、横翠阁联想到故乡的濯锦江和峨眉山,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阻断不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之情。③自信洒脱。诗人明知百年之后自己的遗骨已成尘土,但相信后人一定会怀念凭吊自己,在吴山下寻觅自己的遗踪。渔家傲□ 欧阳修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注]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饷。惊起望,船头搁在沙滩上。[注] 逡巡:宋元俗语,犹顷刻,一会儿。指时间极短。7.(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首句先声夺人,“忽闻”“敲两桨”未直接写人而人自现,与《琵琶行并序》中“忽闻水上琵琶声”有异曲同工之妙。B.姑娘们就地取材,把荷叶当作酒盏,在舟中把酒言欢。莲舟荡涤,使得湖面上常常掀起红色的波浪。C.“花气”“花腮”两句写花的清香和酒的清香相互混合,花的红晕和脸的红晕相互辉映,气氛热烈欢快。D.本词最后三句写姑娘们喝醉了酒,在绿阴下睡着了,醒来后惊觉小船竟然搁浅在沙滩上,情节饶有趣味。√“使得湖面上常常掀起红色的波浪”错误,“时时盏里生红浪”不是写湖面上掀起红浪,而是荷花和人脸倒映在酒中,酒水晃动好像掀起红色的波浪。★8.(6分)请结合本词内容简要概括姑娘们的形象特点。答案:①活泼可爱。采莲姑娘们荡舟湖上,在荷花丛中喝酒逗乐,青春活泼,惹人喜爱。②随性洒脱。采莲姑娘们把荷叶当作酒杯,随性不拘;喝醉了就在绿阴下小睡,任凭小舟漂荡,有洒脱不羁之感。题张氏隐居二首□ 杜 甫其一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涧道余寒历冰雪,石门斜日到林丘①。不贪夜识金银气,远害朝看麋鹿游。乘兴杳然迷出处,对君疑是泛虚舟②。其二之子时相见,邀人晚兴留。霁潭鳣发发,春草鹿呦呦。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注] ①林丘:指隐居的地方。②虚舟:语出《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大意是说虚心可以远祸。9.(3分)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一》前两联描写了张氏隐居环境的幽僻和诗人访求的艰辛,与《其二》“时相见”“晚兴留”透露的熟悉感不同。B.“伐木丁丁”句与“鸟鸣山更幽”异曲同工,“春草鹿呦呦”与《短歌行》的“呦呦鹿鸣”一样隐喻嘉宾,诗语婉约动人。C.《其一》的“涧道”“石门”与《其二》的“前村山路险”前后相应,诗人以此来暗写对张氏的仰慕之情和相交的愉悦。D.两首诗写出了诗人与张氏的交往过程,诗由七言变为五言,诗歌节奏由因陌生、敬重带来的迟缓到后来相知甚欢的轻快。√“涧道”“石门”“前村山路险”写出了诗人拜访的艰辛,暗写诗人对张氏的仰慕之情,但未透露出相交的愉悦。返回★10.(6分)通观两诗,简要分析张氏有哪些品性。答案:①轻视富贵,不贪恋金银财货;②明察世事,“远害”有远离灾祸,保护自身之意;③虚心大度,“虚舟”是咏胸襟旷达的典故;④热情好客,天晚了还要邀人饮酒尽兴,“杜酒”“张梨”的典故也说明了张氏的热情好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