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课件(共28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核心素养
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演讲词的特点和演讲的一般要求;概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感悟其宽广胸怀和非凡气度。
思维发展与提升
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魅力,揣摩字里行间蕴含的深邃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审美鉴赏与创造
学习革命导师、仁人志士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的精神,加深对“使命与担当”的认识。
文化传承与理解
第五单元主题:
抱负与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马克思致力于剖析社会的深层矛盾,
宣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和彻底性。
一、导入
现在,让我们穿梭到1856年的伦敦,一起去参加4月14日《人民报》创刊四周年纪念会,在这里你将聆听到革命导师马克思发表的精彩演说。
新课导入
作者简介
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之一,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
作者简介
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被认为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
作者简介
马克思是德国的思想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创立的广为人知的哲学思想为
,其最大的愿望是对于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
(1)初步介绍:“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梁启超流亡日本,作为最早介绍社会主义并谈到马克思的中国人,开始接触到马克思著作。麦喀士(即马克思),日耳曼人,社会主义之泰斗也。”1904年的《中国之社会主义》一文开始联系中国社会的实际,成为中国最早专门介绍社会主义的文字,梁启超也因此成为在其论著中最早介绍马克思及其学说的中国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2)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的广泛传播是从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系统的传播主要是三个路径:
一是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李达、陈望道、董必武、周恩来、澎湃、施存统等人曾在日本留学,将日本流传的社会主义著作翻译并介绍到中国。
二是蔡和森、李富春、向警予、周恩来、赵世炎、陈延年、聂荣臻、邓小平等人去欧洲勤工俭学,从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家带回的马克思主义。
三是瞿秋白、任弼时、沈志远等人赴苏联留学,从社会主义老大哥那里取的经。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938年艾思奇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实化的命题。在六届六中全会中,毛泽东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种说法,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1848-1849年,资产阶级革命席卷了除俄国以外的整个欧洲大陆。这一革命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锻炼了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课本)
在这一革命过程中,工人阶级崭露头角,第一次作为一支独立的阶级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同资产阶级并立相争。然而随着各国的革命运动相继失败,反动势力日益猖獗,马克思于1849年被迫离开德国前往巴黎,后被驱逐,流亡到伦敦,在那里长期定居。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演说词发表在1856年4月19日《人民报》第207期上。(课本)
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演说背景
《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课本)
该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门为它撰写的文章外,还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转载一些重要的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后来,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为《人民报》撰稿他们和琼斯的关系也一度破裂。1858年6月,该报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中。
人民报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
……
……
……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文体知识—明确演讲稿的基本格式
一切准备就绪,身为青年革命者的你此刻正在台下等待着即将第一位上台演说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这时马克思从容走上讲台。
主旨
时间
背景
对象
场合
阐述无产阶级革命的原理。
1856年4月14日。
19世纪中叶的欧洲崇尚革命、追求革命,发表这篇演说时近代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8年革命已经过去,新的革命高潮尚未到来。
在伦敦《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
参加纪念会的欧洲群体,志同道合的革命友人。
二、整体感知
这次演讲的主旨是什么?演说的时间、背景、场合、对象分别是什么?
梳理脉络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1856年4月14日
马克思
第一段 ①:那些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但是它们却暴露出了外壳下面的一个无底深渊。在看来似乎坚硬的外表下面,现出了一片汪洋大海,只要它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那些革命吵吵嚷嚷、模模糊糊地宣布了无产阶级解放这个19世纪的秘密,本世纪革命的秘密。
①1848年革命的意义:无产阶级解放世界。【开门见山】
第二段②:的确,这个社会革命并不是1848年发明出来的新东西。蒸汽、电力和自动纺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但是,尽管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大气把两万磅重的压力加在每一个人身上,你们可感觉得到吗?同样,欧洲社会在1848年以前也没有感觉到从四面八方包围着它、压抑着它的革命气氛。
第三段: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一件任何政党都不敢否认的事实。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②社会革命的根源: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剖析原因】
梳理脉络
第四段:③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和科学为一方与现代贫困和衰颓为另一方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和毋庸争辩的事实。//
③社会主要矛盾: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的对抗
【揭示矛盾】
梳理脉络
④有些党派可能为此痛哭流涕;另一些党派可能为了要摆脱现代冲突而希望抛开现代技术;还有一些党派可能以为工业上如此巨大的进步要以政治上同样巨大的倒退来补充。可是我们不会认错那个经常在这一切矛盾中出现的狡狯的精灵。我们知道,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工人也同机器本身一样,是现代的产物。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④新生的革命力量:工人【解决矛盾】
梳理脉络
⑤英国工人是现代工业的头一个产儿。他们在支援这种工业所引起的社会革命方面肯定是不会落在最后的,这种革命意味着他们的本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这种革命同资本的统治和雇佣奴役制具有同样的普遍性质。我知道英国工人阶级从上一世纪中叶以来进行了多么英勇的斗争,这些斗争只是因为资产阶级历史家把它们掩盖起来和隐瞒不说才不为世人所熟悉。//
⑤英国工人的先进性【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梳理脉络
⑥为了报复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中世纪的德国曾有过一种叫作“菲默法庭”的秘密法庭。如果某一所房子画上了一个红十字,大家就知道,这所房子的主人受到了“菲默法庭”的判决。现在,欧洲所有的房子都画上了神秘的红十字。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
⑥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梳理脉络
整体感知—梳理演讲脉络
(工业科学发展和工人贫困的矛盾)
1848年革命的意义
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主要矛盾
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力量
英国工人的先进性
工人革命斗争的彻底性
(无产阶级解放世界)
(工人)
(现代工业和科学与现代贫困和衰颓的对抗)
开门见山
剖析原因
揭示矛盾
解决矛盾
照应开篇,展望革命前景
创刊会现场与听众的互动
喻体 本体 作用
干硬外壳
细小裂口和缝隙 无底深渊 汪洋大海 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撞得粉碎 顽固的君权独裁的社会现状
1848年的革命引发了各国君主与贵族体制的动荡,但收效不大。
当时矛盾重重的社会危机和复杂的社会现象
气势宏大、波澜壮阔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革命范围广,阵势大
顽固的旧制度、旧体系将被无产阶级运动击得粉碎。
用精妙的比喻形象生动地总结评价了1848年革命对社会的影响,对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锻炼培养了无产阶级,预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威力。
三、深入研读—赏析文章中的比喻和典故
语句 艺术手法 重点词句 赏读
尽管我们生活在……革命气氛。
可……狡狯的精灵……在那些使资产阶级……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
现在,欧洲……执刑者。
比喻
用典
比喻
用典
“两万磅重的压力”
“革命气氛”
“狡狯的精灵”“朋友好人儿罗宾”
“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
“红十字”
“执刑者”
将“无产阶级革命气氛”比喻为“两万磅重的大气压力”提示听众去感受无产阶级革命家造成的不易觉察的“革命气氛”,由此揭示无产阶级推动的革命到来是历史事实。
这些形象都用来比喻革命,将深邃的思想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现出来。强调革命的正面意义的同时,风趣幽默,拉近了与在场的英国听众的距离,达到“会心一笑”的演说效果。
用“菲默法庭”的典故,形象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无产阶级最终会成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
结 束
此时马克思转身离去,你与你的战友们热情地鼓掌,他的声音及传递的精神在思想的天空中回荡。
在这篇演讲词中,马克思通过总结1848 年革命的经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阐述了社会革命的主要力量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是资本主义灭亡的“执刑者”,无产阶级革命将最终在全世界取得胜利。
四、课文总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今天,我们感受、学习了马克思
的精神。联系当下社会生活,思考历史又赋予了我们中国青年什么使命,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完成呢?
顺应历史潮流,勇于担当时代使命
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
劳动创造世界。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科学是奥妙无穷的。
五、拓展积累
马克思哲理名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